APP下载

《黄帝内经》英译批评性研究*

2016-02-22冉亚周徐海女斌南京中医药大学外国语学院江苏南京210023

西部中医药 2016年3期
关键词:批评性译作黄帝内经

胡 艳,冉亚周,徐海女,张 斌南京中医药大学外国语学院,江苏南京210023



《黄帝内经》英译批评性研究*

胡艳,冉亚周,徐海女,张斌△
南京中医药大学外国语学院,江苏南京210023

分析《黄帝内经》英译批评性研究的现状、探讨相关的批评标准和批评方法的问题,为《黄帝内经》,更为整个中医典籍的翻译批评工作作了初步探讨。

翻译批评;《黄帝内经》英译;批评标准;批评方法

翻译实践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会出现一系列较为严重的翻译质量问题。于是有翻译实践,就必然需要翻译批评。翻译批评的学术使命在于以客观评判为手段,树立典型,唤起译者的省察、读者的关注,凝聚力量促成翻译品质的持续提升。自发端至今,中医英译关于《黄帝内经》英译质量的争论从未停歇。争论源于关注,争论亦源于系统批评理论的缺失。本文在此种背景下倡导创建独立的翻译批评体系指导《黄帝内经》英译活动,期望能开拓中医翻译领域的视野,引来学者们广泛参与。

1 翻译批评与批评性研究《黄帝内经》英译

翻译批评(trans lation criticism)是指批评者在特定社会条件下、遵循一定的翻译原则、运用必要的科学方法,对翻译现象和活动所进行的客观分析与评价。其被视为翻译学的一个分支,充当了连接翻译理论和翻译实践的桥梁。长期以来,在对待翻译批评的问题方面一直存在着两大误区。误区一是对概念中“批评”一词的理解存在片面化倾向,认为“批评”便是针对翻译中出现的错误、不足做否定与批判。其实不然,此处的“批评”具有广义性和辩证色彩,特指对具体的译作、译事作出的包括优良或拙劣在内多角度的解析和品评;误区二表现为部分研究者总是狭隘化,将翻译批评局限于文学翻译学研究的范畴,缩小了翻译批评的外延和科研范围。只要涉及翻译活动,不论文学翻译还是非文学翻译,都需要研究者对相关领域的翻译过程和翻译结果有一个客观而系统的认识,才有望成功推动和提升该领域翻译事业的发展,更好地促进中外交流。

历览中医英译史,选取中医经典《黄帝内经》的英译情况作为研究对象发现,《素问》英语翻译始于1925年,截止2005年已有11部正式出版的《黄帝内经》英译本,包括:Dawson节译的《素问》(1925);李照国教授的《素问》全译本HuangdiNeijing-Yellow Emperor′s Canon of Medicine(2005)[1]等。由此,从所跨年代与译本数量看,其均具备了历时性或共时性研究的条件。此外,批评性研究《黄帝内经》的英译情况,其目的并不只局限于提高《黄帝内经》自身的翻译水准,而是借此为整个中医典籍的翻译事业开辟新路、树立典范。因此,这项活动极具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的。

2 《黄帝内经》英译批评性研究现状

在中国知网上以“《黄帝内经》翻译”和“《黄帝内经》英译”为主题进行检索,发现2003年至今10年间相关论文的发表数量分别为7篇和14篇;而以“《黄帝内经》翻译批评”和“《黄帝内经》英译批评”为主题进行检索,同一时间段的论文发表数量均显示为零。表明明确从翻译批评角度关注《黄帝内经》英译的研究并未出现,但并不代表中医翻译界从未有过这方面的探索。兰凤利[2]曾指出“用多元系统论的描述性翻译批评方法能够有效解释一些由历史语境影响和决定的翻译现象,尤其适用于多年以前产生的翻译作品或是同一原作在不同历史条件下产生的不同译本所进行的研究。这一翻译批评的新方法可以弥补规定性翻译批评方法的局限性”。李照国也曾撰文《〈黄帝内经〉英译得失谈》,期中谈到了他在翻译《黄帝内经》时的心得妙法,也坦诚分析了一些无奈的翻译处理。这事实上已经构成了翻译批评。另外,针对《黄帝内经》英译的更为大量的翻译批评通常是以零星散见的形式隐含于各类文章之中的。提炼和总结这些散见性的批评言论,可以得出如下3点印象:

2.1好纠错而不善立言多数批评者总能从他人的译作中挑拣译误大端,然后根据所掌握知识随感式予以更正,而此后便不复多谈,不能进一步做有关译误成因的剖析并给出同类翻译处理的建议。比如,对于“黄帝曰:阴阳者……变化之父母,……治病必求于本”(《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先译者将其译为“Yellow emperor said:The Yin and Yang……are the parents of variations……the root must be sought in treatment”批评者将其改译为“Yellow emperor said:……the change Yin and Yang are the origin of variation……Yin and Yang must be considered while exerting treatment”。显然,批评者对先译者处理的“变化之父母”和“治病必求于本”做了修正,更尊重了文本原意。可是为何会有先译者的错误出现呢?这是批评者应该进一步“指控”的内容,比如先译者古汉语知识薄弱,译者从事中医翻译应必备哪些素养等问题都可以谈及。

2.2以部分定整体一些批评者习惯于以个别译误评定整部译作质量,窥得一管却难见全豹。开展《黄帝内经》英译批评,贵在有整体眼光,要看译作的整体效果是否达到了翻译目的以及收获了翻译上的艺术美。不能单凭一词一句的欠妥,甚或类似于将“of”写成“off”的拼写错误而抹杀整部译作的翻译思想和成就。

2.3多从语言着手,少提言外因素翻译活动的开展受到诸多因素影响,《黄帝内经》翻译尤其如此。现有的批评言论常侧重于对译者在古籍理解和外语表达方面的能力作出评估。不能将译者所持理念、个人履历和译作所处时代等大背景因素结合起来加以分析。

3 《黄帝内经》英译批评性研究的标准与方法

翻译批评是一项完整而又系统化的研究活动,一切工作的开展都应坚守科学态度,遵循科学标准和方法。

3.1把价值流失与否作为批评标准《黄帝内经》英译批评须以《黄帝内经》原文为底本。承认原文的客观存在性,实际是重视了翻译批评的基础,同时也承认了其可操作性。将译文与原文进行比对,从语言内容到表达风格方面审视二者关系亲近疏远的变化,分析译文较之原文是否发生了意义与风格上价值的流失,流失程度的或轻或重。这应该被看作《黄帝内经》英译批评性研究的总评价标准。从某种程度讲,只要是翻译势必会带来“破坏”,但要看这种“破坏”对于《黄帝内经》原文中所要传播的知识和文化是否做了很好的保留,是否为吸引更多读者关注原作与译文作出了贡献。如果是,那么这种“破坏”所得就是值得肯定的优秀的译作,因为该译作的出现是译者尊重了原文,克服了不可译困难,保持了异国情调,恰当协调了各个环节的结果。其达到了翻译目的,取得了预期成效。

3.2表层与深层相统一的批评方法

3.2.1表层词句的考究一部《黄帝内经》囊括了大量的中医学专有术语,这些术语是解释中医医理,构筑中医体系的“砖石”,能否将其准确翻译关系到中医文化的有效外传。这也是长期以来中医翻译界极力促成中医名词术语国际标准化的原因所在。李照国[3]曾提出以自然性原则、简洁性原则、民族性原则、回译性原则和规定性原则来指导中医术语翻译。汤思敏[4]则认为这五大原则仍可进一步拓展,可在其基础上补充准确性、统一性、习惯性、学术性4个原则。语句方面,关于特殊句式处理对策的文章近年来也时有发现。如李苹、施蕴中的《〈黄帝内经〉对偶句英译研究》,李莫南、张斌的《概念整合理论与〈黄帝内经〉隐喻翻译》等。可以肯定的是,译者总要在把握全篇意境的情况下从一词一句着手进行工程浩大的《黄帝内经》翻译工作。面对古籍,不识通假,不辨词义,不思句读,不调句序,不追求词句层面的积累,整部译作的风格特色也就无从谈起。

如:《素问·平人气象论篇》中有“胃而有石曰冬病,石甚曰今病”之说,早期就有人曾将其译为“When the stomach contains stones,a disease will make its appearance in winter. When the stone sare large the disease will brea kout presently”。殊不知原文中“胃”特指“脉有胃气”,“石”专指“石脉”。整句话是说:脉象若柔和有胃气又兼显石脉之象,就可以预测被诊脉者会在冬季生病,或者若是石脉之象突出,那么现在就可能发病。显然由于缺乏对词义的考究,译者的翻译出现了严重的偏差。而作为批评者有责任对其作出指正。再如:《素问·痹论篇》中有“五藏有俞,六府有合……”一句。吴氏父子将其译作“In the five solid organs,there are shupoints,in the six ho llow organs,there are corresponding-points”。其实原文此处用到了一种前后互指的修辞手法,即互备。虽前边独言藏言俞,后边只言府言合,实际上是说五藏六府皆有俞合。可见不察句情也极易导致出错。对此,批评者理应尽早纠偏。

强调对表层词句的考究,就不能犯上述“以个别译误评定整部译作质量”的错误。此外,这样也并不意味着只有术语和句子是表层批评的对象,只是词句通常是重点所在。涉及对《黄帝内经》解读有误或表达失真的其他各个方面也都应纳入表层观察的范围。批评者在这一层面上工作的重点就是切实避免译者扮演西方所谓“commonly mistakes the one and misinforms the other(误解作者,误达读者,是为译者)”的角色。

3.2.2深层背景的挖掘对于深层批评而言,着重对译本较原文在思想表达,行文风格,艺术手法等方面的差别作以评价,同时着重就导致差异形成的原因作出客观分析和讨论。旨在探求影响《黄帝内经》英译品质的深层次因素,引起广大译者反思。例如:《素问·上古天真论篇》中谈到“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对这种说法不同的翻译主体就会有如下不同的处理。

李照国的译文:[When]the sages in ancient times taught the people,[they]all maintained[that cares must be taken]to avoid Xuxie(Evil-Qi)and Zeifeng(Thief-Wind)〔3〕in good time and keep the mind free from avarice〔4〕.[In thi sway]Zhenqi(Essence-Spirit)will remain inside,and diseases will have no way to occur[5].

在本章后边作者对〔3〕〔4〕两处又做了注解与补充说明(〔3〕Xuxie(虚邪)and Zeifeng(贼风)refer to…[4];nother explanation about this sentence is like this:…)

吴氏父子的译文:In ancient times people behaved according to the teaching of preserving health of the sages:All evil energies of various seasons are harmful to people,they attack the body when it is in general debility,and they should be defended anytime and everywhere.When one is completely free from wishes,ambitions and distracting thoughts,indifferent to fame and gain,the true energy will come in the wake of it.When one concentrates his spirit internally and keeps a sound mind,how can any illness occur[6]?

针对以上译作的差别,再联系实际情况即可得出如下批评性分析:

李的译文简洁明晰,秉持“译古如古,文不加饰”的翻译思想,重视经典原貌最大化的还原;吴氏的译文发挥点多,改写性强,是一种“诠释性”翻译思想的体现。

李将诸如“Xuxie,Zeifeng”一类民族特色独具的词汇采取了“先扬其名,后文补注再达其意”的办法。又文中多嵌各类括号,将用于句法连接和语义表达等用途的词语置于其中,排除干扰,做到了对《黄帝内经》原文从形式到内容上高度的“信”。这样做,“就事论事”既是《黄帝内经》翻译,就专注《黄帝内经》文本,回归了《黄帝内经》的“原汁原味”,能够吸引读者向译文靠拢,展开自主性、探索性的阅读;吴以《黄帝内经》原文为基底,结合意义边解释边行文,不再做额外专门性的补充与说明,将所有问题一并和合到了译文中去。其追求中医医理要旨的有效弘扬,不去受语言形式牵绊,译文流畅少有阅读障碍。

李长期在中医院校学习和任教,担任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翻译专业委员会会长等职,承担了国家和市局的多个翻译类科研项目。其致力于中医翻译科学化研究和中医药文化对外的成功交流,因此其译作中反映的理论性,规范性更突出一些。而吴氏父子长期居于海外,其中吴奇本身就是中医大夫,在美国开有诊所。所以父子二人的译作更迎合外国一般读者阅读心理,更具直接交流性特征。

李、吴双方可以说总体上都做到了对原文意义上的准确把握。都竭尽全力,或是“补释”(后续注释),或“直释”(直接注释),力求达到让西方读者了解中医文化的翻译目的。

值得注意深层批评的方法实际上是一种宏观层面的考察,尤其适用于节选不同《黄帝内经》译本的较大片段来进行对比性的研究。对于《黄帝内经》英译本全局性的关照有突出的学术价值。

4 结语

《黄帝内经》英译批评性研究的工作目前在中医翻译界并未向纵深程度发展,在本文所提及的批评标准与批评方法之外也不排除存在有其他不同视角的呼声。对此,批评者应该兼容并蓄,大胆吸收。当这种研究一旦规模化,可以预见基于批评理论本身所进行的元批评探究也将会大量开展。

[1]雷燕,施蕴中.《〈黄帝内经〉英译研究》[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10(4):172-173.

[2]兰凤利.《黄帝内经素问》英译事业的描写性研究(2)[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5,25(2):176-180.

[3]李照国.中医英语翻译技巧[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74-78.

[4]汤思敏.关于中医术语翻译原则的探讨[J].中医学报,2010,25(3):555-557.

[5]李照国.中医英语翻译研究[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13: 62.

[6]吴连胜,吴奇.黄帝内经汉英对照[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8.

Critical Research on English Translation of HuangDiNeiJing

HU Yan,RAN Yazhou,XU Hainv,ZHANG Bin△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of Nanji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Nanjing 210023,China

Currentstateof critical research on English Translation of HuangDi NeiJing isanalyzed;the related critical criteria and criticalmethod are explored,therefore,to explore a new way of translation criticism notonly for HuangDi NeiJing,butalso for TCM classicscomp letely.

translation criticism;English translation of HuangDi NeiJing;criticalcriteria;criticalmethod

R221

A

1004-6852(2016)03-0139-04

2015-02-24

江苏省高等教育教改课题(编号2013JSJG228)。

胡艳(1989—),女,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医英语。

△张斌(1966—),男,硕士研究生导师,副教授。研究方向:中医外语、语言学教学及研究。

猜你喜欢

批评性译作黄帝内经
Instructions for Authors
Screening influencing factors of blood stasis constitution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本期导读
what用法大搜索
Network Biological Modeling:A Novel Approach to Interpret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heory of Exterior-Interior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Lung and Large Intestine
Mathematical Analysis of the Meridian System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关于译介中国当代文学作品创新问题的思考
从发现问题到反思历史——历史学科批评性思维
基于批评性话语分析的网络语言暴力研究框架
SOME汉译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