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黄帝内经》“应时”思想与先秦儒家之渊源*

2016-02-22李鸿泓张其成1北京中医药大学国学院北京1000292北京市石景山区中医医院

西部中医药 2016年3期
关键词:黄帝内经荀子素问

李鸿泓,张其成1北京中医药大学国学院,北京100029;2北京市石景山区中医医院



《黄帝内经》“应时”思想与先秦儒家之渊源*

李鸿泓1,2,张其成1△1北京中医药大学国学院,北京100029;2北京市石景山区中医医院

通过对儒家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主要思想和典型言行的分析,阐述儒家“应时”思想的独特内涵,并且指出了儒家“应时”思想与《易传》时观同源,具有时统位,天统地,兼容三才之道的特点,先秦儒家之时观对《黄帝内经》“应时”思想有深刻影响。

《黄帝内经》;应时;思想;先秦儒家

《黄帝内经》一书构建了一个“四时五藏阴阳”(《素问·经脉别论篇》)为核心的“五运更始、上应天期”(《素问·气交变大论篇》)的生命巨系统。在《黄帝内经》的理论框架中,“五脏应四时”(《素问·金匮真言论篇》)是贯穿其中的主线。“重时”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特征之一[1],不仅如此,整个中国传统文化也是以时间和整体为本位的[2]。若推本溯源,“应时”思想可远溯至上古时代,“民以四时寒暑日月之行知天”(《吕氏春秋·不苟论》)。从文献看,“应时”一词虽首先出自《庄子·天运》,然而较庄子稍晚的《荀子·天论》中也有“望时而待之,熟与应时而使之”的论述,并且儒家历来有着丰富的“应时”思想内涵,现对此展开进一步论述。

儒家是先秦诸子中的主要流派之一,在儒家思想中,“时中”被看作是个人道德修养和行为实践所应遵循的根本原则。“时中”最早出自《蒙卦·彖传》之“蒙,亨,以亨行,时中也”。何谓“时中”?黄庆萱先生认为人的行止动静与最佳时机相结合,便是“时中”的实质[3]。成中英先生认为:“所谓‘时中’,也就是与时相关联,相协调,并且顺应于时”[4]。《周礼·师氏》上说:“掌国中失之事。”杜子春注:“中当为得。”古音中、得同音义通。可见“时中”即是“得时”之义。“得时”即是“应时”,只是更偏重于状态上的描述。若从“其至矣乎”的“中庸之德”(《论语·雍也》)来衡量,不存在绝对不变的“偏”与“倚”,也不存在脱离具体时境的“中”。应时而致中,因时而得中,体中而用时,经中而权时是孔子说的“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中庸》第二章)的本意。《中庸》第二十五章还提出了“时措”的概念。“成己,仁也;成物,知也。性之德也,合外内之道也,故时措之宜也。”郑玄注:“时措,言得其时而用也。”孔颖达疏:“措犹用也。言至诚者成万物之性,合天地之道,故得时而用之,则无往而不宜”。张载论:“大率时措之宜者即时中也”(《张载集·张子语录下》),故“时措”谓应时而用,内外合宜之道,非“时措”则无以成己成物。

作为儒家至圣先师的孔子不仅在生活习惯上“不时不食”(《论语·乡党》),在立身行道上也是“时然后言”(《论语·宪问》)。他曾借山梁之雌雉善于自处而感叹应时之重要。“色斯举矣,翔而后集,曰:‘山梁雌雉,时哉时哉!’”(《论语·乡党》)孔子主张“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论语·泰伯》)。孔子作为“圣之时者”即“应时”之圣者,既不同于伯夷那样“治则进,乱则退”,也不同于伊尹那样“治亦进,乱亦进”。而是“可以仕则仕,可以止则止,可以久则久,可以速则速。”(《孟子·公孙丑上》)。说明孔子是顺应当时的具体情况(“应时”)而选择自己的行止。此即《论语·微子》中的“无可无不可”。可与不可是应时而变,顺势而变,没有一定的模式可循,可谓顺应时序法则,德合天地之道。这正是《易传·文言传》中所说“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的大人境界。

在礼制上,孔子虽有“吾从周”(《中庸》第二十八章)的明确态度,却非一成不变,而是顺应时代特点,对前代沿袭下来的礼制有所损益,“麻冕,礼也;今也纯,俭,吾从众。”(《论语·子罕》)。在儒家六经之一的《仪礼》中,“时”尤其受到推崇。《礼记》对“礼”与“时”的关系做了纲领性的论述。“礼,时为大。”(《礼记·礼器》)“夫礼必本于太一,分而为天地,转而为阴阳,变而为四时”(《礼记·礼运》)。在《礼记·月令》中,更以“时”为纲领,统括了数、味及祀、祭等各类礼仪活动。

为了强调失时之危,孔子提出了著名的“君子三戒”。即:“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论语·季氏》)正因常怀戒惧之心,观孔子一生,在人生不同时段达成了常人难以企及的人生境界。“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显然是以身说法,应时晋德之表率。

与孔子的“时”观一脉相承,孟子的“应时”思想更多体现于通权达变,所谓“此一时也,彼一时也”(《孟子·公孙丑下》)。“执中无权,犹执一也,所恶执一者,为其贼道也,举一而废百也”(《孟子·尽心上》)。孟子以鲜明的态度,形象的例子将高度的原则性(中)和应时的灵活性(权)结合起来。

在治国理政层面,孔孟均从自然农业生产对天时变化的密切依赖关系中,深感应时的重要性,“使民以时”(《论语·学而》)被列为治理国家的基本原则之一。如果统治者能够做到依此而治,则“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孟子·梁惠王上》)。即使仰仗上代基业与周详谋划,都不及“应时”的作用更为重要。“齐人有言曰:虽有智慧,不如乘势;虽有鎡基,不如待时”(《孟子·公孙丑上》)。

同属儒家的荀子认为君子要在“博学深谋,修身端行,以俟其时”的基础上(《荀子·宥坐》),更加强调“与时屈伸”“以义(宜)屈信”。懂得在什么情况下应当柔曲顺从,什么情况下就应当刚强正直。如《荀子·不苟》所言:“与时屈伸,柔从若蒲苇,非慑怯也;刚强猛毅,靡所不信(伸),非骄暴也。以义变应,知当曲直故也。《诗》曰:‘左之左之,君子宜之,右之右之,君子有之。’此言君子能以义屈信(伸)变应故也”(《荀子·儒效》)将此原则提到了“道”的高度,所谓“与时迁徙,与世偃仰,千举万变,其道一也。”

与孔孟类似,荀子所推崇的“圣王之制”也是高度重视应时而为。“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者不失时,故五谷不绝而百姓有余食也。”并将“养长时则六畜育,杀生时则草木殖”的简易道理推论到“政令时则百姓一,贤良服”(《荀子·王制》)。朴素的道理蕴含着丰富的“应时”思想。“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荀子·天论》)。

当然,儒家讲“应时”并非排斥其他条件,儒家的“应时”思想与《易传》时观同源,具有时统位,天统地,兼容三才之道的特点。如《荀子·天论》中明确提出了“参”的概念。“天有其时,地有其财,人有其治,夫是之谓能参。舍其所以参,而愿其所参,则惑矣。列星随旋,日月逆照,四时代御,阴阳大化,风雨博施,万物各得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不见其事而见其功,夫是之谓神。皆知其所以成,莫知其形,夫是之谓天。”可见所谓“参”,主要是天时、地财与人治的参合,三者以天时为主导,所重在天。

因此,先秦儒家之时观对《黄帝内经》“应时”思想有着深刻的影响,这种一脉相承的理念散见于《黄帝内经》诸篇之中。如《素问·八正神明论篇》曰:“以因天时,而调血气”。《灵枢·百病始生》篇曰:“有余不足,当补则补,当泻则泻,毋逆天时”。《素问·六元政纪大论篇》曰:“无失天信,无逆气宜,无翼其胜,无赞其复,是谓至治”。《素问·病能论篇》曰:“度者,得其病处,以四时度之也”。《灵枢·寿夭刚柔》篇曰:“谨度病端,与时相应”。可以说“应时”是诊疗过程中最为关键的纲领性环节。

需要指出的是:先秦儒家的“应时”思想至汉儒而变,董仲舒是以神格化之“天”作为概念核心来构建其天人体系的。四时也只不过是上天意志之体现。故董氏将四时归于天之喜怒:春为天之喜气,秋为天之怒气,夏为天之乐气,冬为天之哀气。“春,喜气也,故生;秋,怒气也,故杀;夏,乐气也,故养;冬,哀气也,故藏。四者,天人有之,有其理而一用之”(《春秋繁露·阴阳义》)。“是故春气暖者,天之所以爱而生之;秋气清者,天之所以严而成之;夏气温者,天之所以乐而养之;冬气寒者,天之所以哀而藏之”(《春秋繁露·阳尊阴卑》)。

因此,董氏应“时”即是应意志之“天”、神格之“天”。董氏尽管也谈人应四时,但并非从自然规律、时势变化或主动参合着眼,而是以神格之“天”为思想核心,将人应四时归结为“合类之谓也。”其思想可归为“天人感应”说,与前代儒家不同;也与《黄帝内经》“人能应四时”“人与天地相参”的理念有较大区别。

[1]王志飞,郭霞珍,洪志强.论中医学以时为本的思想内涵[J].世界中医药,2010,5(1):1-2.

[2]刘长林.中国象科学观:易、道与兵、医[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43.

[3]黄庆萱.周易时观初探[J].台湾师范大学国文研究所中国学术年刊,1995,10:1.

[4]成中英.易学本体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187.

The Thinking of″Season″in HuangDiNeiJing and the SourceofConfucianism in Early-Qin Dynasty

LIHonghong1,2,ZHANG Qicheng1△
1 Chinese Academy of Beiji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Beijing 100029,China;2 Beijing Municipality Shijingshan District TCM Hospital

Through analyzingmain thinking and typical statements and actions of Confucian representatives including Confucius,Mencius and XunZi,the uniquemeaning of Confucianism″season″thinking is illustrated;simultaneously,Confucianism″season″thinking shares the same origin with time conceptof YiZhuan,which owns the features of time leading the place,heaven leading earth,complicated with the ways of time,heaven and earth,Confucianism’s time concept in early-Qin dynasty showsgreat influenceon″season″thinking in HuangDiNeiJing.

HuangDi NeiJing;season;the thinking;Confucianism in early-Qin dynasty

R221

A

1004-6852(2016)03-0050-03

2015-04-15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资助项目(编号2013CB532001)。

李鸿泓(1975—),男,博士后,博士学位,主任医师,研究方向:《黄帝内经》理论框架的思想文化基础研究以及中医内科疾病的诊治。

△张其成(1959—),男,博士研究生导师,博士学位,教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文化学学科带头人。研究方向:中医药文化。

猜你喜欢

黄帝内经荀子素问
Instructions for Authors
Screening influencing factors of blood stasis constitution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Network Biological Modeling:A Novel Approach to Interpret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heory of Exterior-Interior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Lung and Large Intestine
Discussion on Etiology and Pathogenesis of 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 from “Cold-dampness and Insidious Dryness”
Mathematical Analysis of the Meridian System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荀子“道心”思想初探
《荀子》的数学成就初探
荀子的“王道”观念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Clinical Trial on Efficacy and Safety of Electroacupuncture on Oral Oxycodone Hydrochloride Prolonged-Release Tablets Related Constipation
试论多纪元简对金漥七朗《素问考》的借鉴和袭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