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云南省临床医学本科“双导师制”教学调查分析*

2016-02-21张春艳李小涵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昆明650032

现代医药卫生 2016年7期
关键词:双导师制导师制医学教育

张春艳,李小涵,李 伟(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昆明650032)

云南省临床医学本科“双导师制”教学调查分析*

张春艳,李小涵,李伟△
(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昆明650032)

【提要】为顺应医学教育改革趋势,抓住时机,提高云南省高校临床医学教育水平,昆明理工大学医学院及其附属医院针对临床医学本科生提出并探索实施“双导师制”教学模式,即学生从入校开始就为其配备基础导师和临床导师各1名,分别负责学生在不同阶段的指导工作。为更好地促进“双导师制”教学体系的形成及导师任务、目标的实现,分别从教师和学生2个层面就“双导师制”实施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进行问卷调查。通过对调查问卷结果进行详细具体的分析,针对调查问卷反映的问题,在完善管理体系、平台建设的基础上,探索行之有效并切合实际的个性化、针对性强的具体实施方案。

专业,医学;导师制;教育改革;问卷调查;云南

本科生导师制是一种新型的饱受赞誉且有别于传统教育模式的教育制度,对提高医学生的学习能力、职业素质、人文修养及卓越医师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1-2]。临床医学专业本科“双导师制”教学模式是基于本科生导师制的进一步探索,即在本科医学生入学开始就为其配备基础导师和临床导师各1名。在基础医学课程学习阶段,给予学生学习指导和科研基础训练的学校本部教师为基础导师;在临床医学课程学习、见习和实习阶段,为学生进行指导的附属医院指导教师为临床导师[3]。在探索如何有效实施“双导师制”的过程中,针对临床医学专业本科教育目前存在的问题及“双导师制”实施的相关问题进行了师生层面的问卷调查。发放学生调查问卷350份,有效回收345份,回收率为98.6%;发放教师调查问卷300份,有效回收297份,回收率为99.0%。本文通过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总结,就各个层面可能出现的问题提出了的相关建议。

1 从师生2 个层面就相关问题进行调查

1.1目前临床医学本科教育存在的问题54.5%的学生认为目前科室轮转指导老师资源不足,一对多的指导方式导致指导时间不充裕,不能及时解决问题;相对应的有81.5%的教师持相同观点。38.3%的学生认为由于临床指导教师与学生不能够经常保持沟通,师生交流的机会较少,相应有71.1%的教师持相同的观点。49.6%的学生认为现行“双导师制”教学缺乏具体的制度保障,相关制度体系建设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同样有73.2%的教师认为存在这一问题。49.0%的学生认为临床指导教师工作繁忙,几乎无暇顾及学生,71.8%的教师也这样认为。

上述调查结果表明,“双导师制”在实施过程中从制度建设、培养体系和方法及校内外教学资源的整合等方面需要进行深入的研究、分析,教师层面反映出的问题较学生更为具体、实际。因此,建立合理有效的“双导师制”管理制度及实施办法并加以很好的落实是保证此项制度得以实施并长远维持的关键。

1.2对“双导师制”教育模式的了解程度调查样本中仅4.1%的学生及12.8%的教师对“双导师制”非常了解;19.7%的学生及31.0%的教师对“双导师制”比较了解;一般了解的学生占44.9%,教师占33.7%;31.3%的学生及22.6%的教师对“双导师制”不了解。

临床医学专业教师和学生对“双导师制”整体了解程度不高,尤其是学生。这一结果表明,这种新型的教育模式需要尽快建立有效的实施办法,细化出各阶段的任务和目标,让师生均能明确各自的职责、任务所在。在此基础上,需要进一步加大对“双导师制”的宣传,普及相关的概念,增加师生的了解和认知,以利于“双导师制”顺利、有效的实施。

1.3对“双导师制”实施必要性在调查师生对“双导师制”了解程度的基础上,进一步对其实施必要性进行调查。结果显示,有41.2%的学生和20.1%的教师认为非常有必要实施“双导师制”;39.1%的学生和47.7%的教师认为很有必要,即80.3%的学生和67.8%的教师对必要性持赞同态度,这反映了一个共同的认识和需求。但有17.7%的学生和26.5%的教师认为实施“双导师制”必要性一般,2.0%的学生和5.7%的教师认为没必要实施“双导师制”。

总之,多数的教师和学生赞同并认可“双导师制”,部分持怀疑和否定态度的师生需要用具体的实施效果和长远观察结果来改变观念。

2 对实施“双导师制”的结果展望

对实施“双导师制”期望达到的效果作了以下2个方面的综合调查。首先,74.8%的学生希望通过“双导师制”的有效实施和具体落实,能全面认识自己,确定未来的发展方向;88.1%的学生希望能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深入专业知识的学习;73.6%的学生希望获得更多参加临床实践的机会,为将来的就业积累经验;而49.9%的学生希望通过“双导师制”的落实更好地适应大学生活,扩展人际关系。其次,90.7%的学生和91.9%的教师认为在“双导师制”的实施过程中学生的实践能力应得到高度重视;68.4%的学生和81.5%的教师认为应重点培养学习能力;62.0%的学生和71.8%的教师认为科研能力是重中之重;50.0%的师生认为应培养好沟通与交流能力。

综合上述结果,学生和导师都有共同的希望和目标,期望建立起明确的任务以利于相互监督、落实。此外,绝大多数师生认为实践能力是学生最为重要的能力,科研、综合、沟通与协调能力也是“双导师制”实施内容的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3 “双导师制”具体实施方案

为有效解决调查过程中反映的问题,满足教师与学生的需求,需要在实施“双导师制”过程中制订具体的实施方案和保障措施,以实现最终的教学目标。

3.1严格甄选导师,明确责任无论是基础导师还是临床导师,他们在学生思想教育、日常学习、生活中均起着示范、权威的作用,导师的思想、言行举止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等有着至关重要的引导作用[4]。因此,在甄选导师的问题上必须要严格。首先,应建立长效的指导教师甄选标准和实施方案,严格按照标准遴选出符合要求的教师担任指导工作。其次,应对导师进行教学前培训,明确职责和教学目标,保证新生入学之后即能接受到双导师教育,顺利开始医学专业学习生涯。

3.2合理制订教学计划,分阶段展开教学长期以来,医学院校的培养方式大多由基础学院传授公共课和基础医学知识,为医学生提供坚实的医学基础理论;临床学院凭借丰富的实践教学资源,为医学生提供临床技能和执业技术训练。近年来,在对国内医学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相关研究中,涉及本科医学教育课程体系改革方面的研究层出不穷。例如,课程体系由单一化向多元化转变,增加人文社科课程的比重等[5]。但是课程体系改革中对基础课程向专业课程过渡的桥梁课程的研究可谓凤毛麟角,探索实施“双导师制”教学模式便可弥补这一不足。在大一阶段,基础导师主要侧重学生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及专业兴趣的培养。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及世界观的同时,指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步明确自身专业的发展方向,确立未来的发展目标。在大二、大三阶段,基础和临床导师共同结合学生生理、心理特点的变化及课程的深入,过渡好桥梁课程阶段。在这个时期,应有导师共同指导,以助于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医学基础知识与专业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实现基础理论知识与专业知识的有机接轨。大四阶段,学生完全进入了专业知识的学习。导师需要根据每名学生的学习情况及专业兴趣,帮助制订详细的学习计划,引导其向适合自己的专业方向发展。在这期间,临床导师要指导学生完成见习任务,辅导临床技能操作,巩固所学专业知识,逐步做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大五阶段,医学生基本脱离校内生活,全身心投入到临床实践中,在这一阶段,临床指导教师应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独立思考、分析能力与综合能力等,多与学生沟通交流,及时发现并解决学生在实践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融会贯通各学科知识,全面提高学习效率。

3.3完善管理体制与激励制度“双导师制”是一项人才培养的开创性工作,构建的方式、途径、管理与运行机制等还需要在实践中进一步探索[6]。根据调查结果分析,作者认为在实施“双导师制”教学过程中建立并完善合理的管理制度体系,支持和鼓励导师积极主动地参与并开展工作,把医学生的培养过程系统化、制度化、科学化、规范化至关重要。在明确导师职责的基础上,建立和完善导师的述职、激励、考评制度,督促导师自觉提高自身素质、遵循教学规范、履行应尽职责。同时督促导师在遵循共性培养方案的同时,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制订出切实可行的培养计划。定期开展师生见面会、座谈会,通过现代信息技术搭建的桥梁,一方面了解学生的学习进程,帮助学生解答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另一方面增进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正确引导学生的良性、健康发展。

高度的事业责任心,传道、授业、解惑、传承使命感,乐于奉献的职业精神和积极的工作态度有助于导师做好指导工作。有效的制度和完善的激励机制将有助于“双导师制”的具体实施。每学年通过导师述职、学生评选、绩效评估等多种考评方式进行优秀指导教师评选,对优秀导师进行精神和物质上的奖励,将有助于在导师层面形成积极、良性的竞争机制。作者认为,逐步探索和完善临床医学教育“双导师制”将会在医学教育改革实践中发挥独特的优势,全面提升我国医学教育的整体水平。

4 结 语

面向未来发展及社会需求,培养融知识、能力、素质为一体的高素质医学人才是高等医学教育的核心和目标,“双导师制”教育体系的建设与实施就是为实现这一教学目标创造有力的支撑条件。“双导师制”的构建,对于医学生医德情感的增强、医德意志的磨砺、医德行为习惯和医学创新思维的形成增加了系统保障[7]。“双导师制”的落实,不仅为医学生提供了较好的师资支持、辅助,保证他们全程学习中都有导师的指导。“双导师制”的优势在于通过基础教学导师与临床导师的双重帮助,医学生能够早期接触科研,早期参与临床实践活动,培养他们的科研思维,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成为合格的高级医学人才奠定了基础[8]。此外,校内、校外导师的协同配合,学校与医院的紧密联系,既实现了医德教育的系统化,还给医学生创造了早期接触临床、近距离观察社会的机会,这对于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有极大帮助。更重要的是,医学生在优质导师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文化和专业品质和素养等的影响下,对于提高其综合素质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1]刘晓红,胡善菊,董毅,等.本科生导师制下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和人文素质培养路径探析[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4,31(7):528-530.

[2]胡善菊,郭继志,董毅.本科生导师制在医学院校长效发展的保障机制设计[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4,31(5):369-371.

[3]李伟,张春艳,梅妍,等.基于医学教育目标探索医学教育新模式[J].卫生职业教育,2015,33(9):7-9.

[4]邵燕.推行双导师制,提高医学生综合素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6(7):82-83.

[5]吴云,戴洁,王松灵.国内医学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现状分析与思考[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8(4):27-28.

[6]舒卫英,沈金辉.“双导师制”人才培养体系构建的实践[J].职业技术教育,2008(23):75-76.

[7]汪强武,李殿明,王启之.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医学生的创新思维[J].中华全科医学,2012,10(1):141-142.

[8]赵万红,于龙顺,鄢红春,等.适应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的基础医学教育改革探析[J].中国医药导报,2013,10(35):156-158.

10.3969/j.issn.1009-5519.2016.07.054

C

1009-5519(2016)07-1094-03

云南省应用基础研究基金资助项目(2013FZ175);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资助项目(2014C001J)。

△,E-mail:lw13908701155@163.com。

(2016-01-13)

猜你喜欢

双导师制导师制医学教育
践行“三全育人”理念,推行本科生导师制——营养与食品卫生学专业导师制的实践与探索
住院医师对“全程导师制”教学效果评价反馈分析
提升医学教育能级 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2019年第一批口腔医学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
试析落实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双导师制的要素和模式
医学生怎么看待现在的医学教育
一主多辅的导师制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的应用
基于项目导师制的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探索
明代医学教育纵横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