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生态下电影艺术与产业互动新趋势

2016-02-19史兴庆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2016年5期
关键词:电影产业媒介融合艺术性

■ 史兴庆



“互联网+”生态下电影艺术与产业互动新趋势

■ 史兴庆

【内容摘要】“互联网+”生态下,电影同互联网的融合没有丢失自己的优势,电影大屏可以对抗手机小屏;因由互联网的介入,电影呈现出新的变化,具有越来越多的互联网基因和气质。伴随着传感器、虚拟现实等新技术勃兴,新媒体与电影的融合正进入新阶段,促使电影产业和艺术互动升级。

【关键词】媒介融合;互联网+;电影产业;艺术性

电影是艺术,也是一种传播媒介;在“互联网+”生态下,电影同互联网的融合与广播、电视、报纸等的媒介融合并不相同。区别之处在于,电影(本文以中国电影为主要研究对象)同互联网的融合是在其上行轨道上进行的。中国电影产业蒸蒸日上,市场一年比一年火爆;这种融合更为天然,呈现出一种强强联合、相辅相成的态势。在融合过程中,电影彰显出了自身的优势,有了新发展,并有望依托互联网新技术,促进产业和艺术互动升级,打造前所未有的电影业态。

一、不被替代:电影在融合中更彰自身优势

媒介融合的要义在于发挥各自优势,取长补短;如果一方在融合中彻底丧失优势,那就不叫融合,而是被溶解、被吞并掉了。电影在融合中就彰显出其最大的优势——大屏幕的视听优势。

互联网将地球连接成地球村,传统媒体像广播、电视、报纸的信息传播和娱乐体验,都已不同程度融进了移动互联语境里。看电视的同时看手机已成习惯,而一些电视节目也借助手机与观众互动,近如猴年春晚的咻一咻和一些节目的摇电视。

电影则成为唯一能够对抗智能手机的传统媒介。置身电影院,在单位时间内观众可以最大限度地切断同外界的联系,沉溺于电影架构的故事情景和梦境中。看电影似乎是用户玩手机最少的时段,甚至少于日常的工作和学习时段。手机新媒体之所以未能颠覆电影媒介,有以下原因。

1.电影是内容为王

“内容为王”还是“渠道为王”并非一成不变,而是有一个动态的过程。当传媒讲求文化属性和宣教功能的时候,内容是第一位的;而从产业的视角考量,当传媒出现产能过剩、供大于求的时候,谁能把信息和娱乐产品卖出去谁就是王,就在产业链条居于主导地位。

传统媒体比如纸媒,大量内容越来越难以通过纸质媒介传播到普通受众里样,平台型媒体崛起后,谁拥有渠道和平台谁就为王;电影则不同,电影还是内容为王。

这是因为电影产业是靠大片支撑的,与新闻产业依靠大量日常化的新闻信息和节目不同。每当大片拍摄出来,会引发新老媒体包括自媒体自发的集体性关注。这个市场依然是强劲的卖方市场,是投资方、制片方在选择营销平台和传播渠道;而且稍加炒作,就可能引发病毒式传播,像范冰冰主演的《王朝的女人》,关于“马震”戏份就传播得铺天盖地。所以大片似乎是不愁传播的,关键看内容的优劣,故事好、品质高,则容易票房高,反之就低。

智能手机,虽然具有网络渠道优势,但在故事呈现上没有电影银幕那样的视听效果,而且伴随着3D、巨幕以及球幕电影的发展和普及,两者视听差距越来越悬殊。手机能渗透到电影推广中,也可以携带到电影院中,但在观影问题上还是难有替代性作为。

2.电影有强势传播渠道和平台

电影最大的传播渠道是实体院线,而非网络。电影观影传播也不依赖社交媒体的自由扩散,而是走严格的发行路线。当前,中国院线的发展非常快,银幕从2002年的不足2000块到现在的3万多块,影院数量从千家到超过6200家,影片到达观众的渠道是畅通的,而且院线已架构起遍布全国的网状平台,是一种实体网络。所以相比于纸媒等传统媒体的传播渠道被改弦更张,电影传播受到移动互联网的冲击要小得多。

3.观影方式没有根本变化

碎片化阅读时代,大大消解了人们对单一事件关注的持续力度和思考深度,人们常常是进行跨屏和多屏阅读;无论电视还是电脑,纵各有优势但都无法屏蔽用户同手机的联系。

看电影则可以做到。电影院是一个封闭系统,看电影是单一线性、注意力集中、具有强势排他性的单屏视听行为,置身其中,这促使观众静下心来欣赏一个完整的故事。因此,电影在融合中不但没丧失大屏的视听优势,反而彰显了这一优势。信息时代人们似乎越是依赖手机,就越想走向电影大屏,去体味一种截然不同的视听感受;人们越是频繁地碎片化阅读,被社交媒体无时无刻地连接到现实中,就越渴望远离这种束缚,去感受造梦奇观。所以智能手机不仅没给电影媒介造成冲击,反而成了电影的流量导体——人们从手机上获取相关信息,然后进入电影院消费,这大概与其他媒介在媒介融合时代的状况不太相同。

二、内容与产业:电影在融合中的三个典型现象

媒介融合是一个互通有无、互相渗透、优势互补的过程,互联网改变不了电影内容为王的格局,也未能进入电影专业核心领域,无法改变电影创作和生产的模式和流程,但却可以改变电影产业链条上游的内容供给侧以及下游的营销环节。

1.IP电影改变着内容供给侧

芝加哥学派代表人物罗伯特·帕克,将社会族群之间的互动过程划分为“相遇、竞争、适应、同化”四个阶段①,其实电影与互联网同样适用于这一进程,IP电影就是两者相遇、竞争、适应后,气质同化的产物。

去年被誉为IP电影元年,涌现出很多IP电影,像“鬼吹灯”系列的《九层妖塔》和《寻龙诀》;尤其是《寻龙诀》票房和口碑双赢,成为IP电影崛起的标志。所谓IP电影,目前还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概念边缘模糊,但它的两个构成要件是明晰的:一是改编,非原创;二是IP具有版权,改编需购买版权。

网络小说、漫画、动画、游戏是IP电影的主要来源,而热门IP内容本身就是网络产物。当前热门IP已被抢购一空,这些IP都是网上人气非常高的,点击量动辄以亿计,这些热门IP经过网络平台海量用户的检验,证明市场空间巨大。这样生成的IP电影,显然带有很强的互联网基因和气质。

IP电影之外,还有二次元电影。像《大圣归来》就是典型的二次元电影。互联网时代二次元动画、漫画、游戏得到了蓬勃发展,并形成二次元亚文化。大量来自网络热门IP和二次元世界的题材,正源源不断地流入电影剧本创作领域,同原创剧本一道,构成了电影故事新的源泉,也使得电影的供给侧越来越互联网化。

2.票务环节互联网化

同内容供给侧相比,电影的票务环节正在极大地互联网化、移动互联网化。线上售票份额已超过线下售票,一线城市线上售票占比更高。线上售票平台中,手机已远远将PC甩在身后,而手机售票的大头则主要被几家APP瓜分——百度糯米、支付宝的淘宝电影、腾讯的微票儿以及腾讯注资的猫眼和美团。BAT在线上票务市场上三足鼎立,占据了半壁江山,引领着营销格局。

相比于线下售票,线上售票对用户而言更为方便快捷,而且往往还有价格优势。票价当然不是电商单方定的,但电商却可以通过补贴拉低票价,增强了自己APP的用户粘性,吸引流量。

电商对票务环节的掌控,绝非简单地“赔本赚吆喝”,而是以此为入口,通过手机平台,作用于用户观影的前期准备到后期评价的全过程,试图打造一个闭环系统,从而更强地左右了电影内容的传播与变现。这种票务环节的互联网化,显然是融合的产物。

3.类型片的边界渐变

当前电影和互联网的融合更多体现在产业层面,这也与互联网新媒体的商业属性有关,两者的融合首先致力于经济上的合作共赢。不过,电影的艺术性也在融合中有新的变化,比如类型片的边界就变得越来越模糊。

热门IP故事从题材到叙事,往往有着天马行空的创意,不受既有条框的约束,所以很多IP电影不能归于某种类型。而一些原创影片同样在突破类型边界,像周星驰的《美人鱼》,就很难定位是什么类型,影片涉及到爱情、环保,很现实又很科幻,很传统又很时尚,成为多类型杂糅的典范。这都是电影艺术在与“有中心、无边界”的互联网文化融合过程中,呈现出来的新气象。

互联网是一种高纬媒介,它对媒介生态的重构本质上是一种革命②。在下一个融合阶段,电影将伴随并依托新一代互联网技术,促进产业与艺术互动升级,双轨并行,呈现新样貌。

三、技术引潮:电影在融合中的未来

当下国际互联网巨头像谷歌、苹果、Facebook、亚马逊等纷纷在互联网智能技术上发力,无人机、传感器、虚拟现实、无人汽车、机器人等成为发展的热门。智能技术的革新不仅增加了传媒表现形式,也改变着传媒的组织结构和生产方式。电影发展正同这些新技术相融合,对产业和艺术互动升级产生巨大影响。

1.无人机与“鸟瞰美学”

无人机已出现在商业电影的拍摄中,像《智取威虎山》就采用无人机拍摄了大景别的雪景,随着无人机产品的迭代更新,将越来越多地用于电影拍摄。无人机可以呈现直升机航拍难以呈现的细节,可以拍出摇臂和滑轨无法涵盖的高难度场景。尤其在一些逼仄空间,无人机可以从不同高度和角度进行俯拍、侧拍和俯拍,并可设计调控飞行路径,用独特视角捕捉场景。

这也直接导致电影美学在视觉表现领域有新的变化。电影诞生一百多年来,人们梦寐以求的“鸟瞰美学”将第一次真正实现——无人机摄影相当于把我们的眼睛安装在了鸟的翅膀上自由飞翔,这是电脑特技也难以做到的。

2.传感器连通商业与艺术维度

传感器已用于新闻报道领域,“通过各种传感器收集数据,让这些数据成为报道资源或者预知未来的依据”③,传感器也将很快用于电影产业,并推动电影艺术的进步。

通过传感器能够预判一部影片的市场反应。针对目标受众群体,采用随机抽样的方式确定样本,通过对观众观影时的脉搏、微表情、肢体语言变化传递出的信息进行大数据处理,可以准确了解观众情感和情绪变化,从而预测市场并提前调整电影的内容和节奏。

传感器通过对目标受众个体信息的精确把控和云计算,使市场预判前所未有的准确,在投资成本和票房盈利上也可以做到信息对称、有的放矢。那种看了开头就知道结尾的烂片不容易进入院线,而那种昏昏欲睡的观影体验也将不再大范围出现。

这也使得电影创作更为真诚地面向观众,用更新颖别致的创意打动观众,将主创从市场考量中解放出来,致力于艺术性的提高。由于很多国产电影导演骨子里都有浓厚的艺术情结,商业片将前所未有地在艺术维度上发力,而艺术片也可以通过传感器找到个人化与大众化的平衡点。这样,国产电影有望真正打通艺术和商业的现实壁垒,做到“商业片的艺术化”和“艺术片的商业化”。

传感器技术的运用也会催生新一代电影市场预测机构。高科技、高收益、高风险是这类机构的特征。一旦大投入的电影市场收益不达预期,预测机构同样会蒙受利益和信誉损失,这也迫使他们加大科技投入,提高预测准确性,并确保在预测过程中,影片内容不会提前泄露到市场和竞争对手那里。小小的传感器一旦走向成熟,有望改变电影的商业和艺术格局,一如手机在方寸之间改变传媒格局、甚至改变世界一样。

3.虚拟现实让体验和互动升级

虚拟现实技术的大面积应用还假以时日,但现在我们已经感触到它了。不仅国际互联网巨头在虚拟现实业务上发展很快,国内也出现了VR纪录片,而且今年两会期间,新华社、人民日报客户端等,都不同程度地推出了虚拟现实视频。虚拟现实技术与电影的融合势在必行,可以预测这种融合会经历三个阶段。

一是观众沉浸式体验阶段。我们现在正处于这一阶段。通过全息照相以及可穿戴设备,观众可以沉浸在虚拟现实场景中,获得一种多角度多感官的视听体验和身临其境的现场感受。

二是观众与角色互动阶段。这一阶段,观众将不再是故事的旁观者,而是其中的角色、是扮演者。现在我们看电影,充其量是在某个角色身上代入情感,而到了虚拟现实的互动阶段,观众可以在观影过程中完全忘记自己的现实身份,进入电影情景中同某个角色融为一体,并跟其他角色互动。观众可以选择体验不同的角色,从而获得现实生活中从未有过的经历和身份感受。

三是观众对电影的再创作阶段。就像4D打印一样,用户可以把部件买回来,根据自己的创意进行个性化组装,产生需要的功能。这一阶段的电影,观众可根据自己的需要改变故事的内容和叙事结构。比如购买一个“电影模板”,通过编程和指令把个人想法输入,就可以按照自己的喜好生成最终的电影产品,真正将用户和产品打通,做到人与物的互联。

这一阶段判断电影优劣的标准,很可能是各种视听元素品质的优劣,以及元素重组后满足用户体验的可操作性、创意空间的弹性大小等。

电影是时空艺术,电影有两个时空,一个是现实时空,对应着画面时空;另一个是虚拟时空,包括画外空间和心理想象的多重时空。虚拟现实技术一旦走向成熟,有可能使得这两个时空像八卦罗盘的阴阳一样,在融合和互动中衍生出多种可能。

4.无人汽车等增强了奇观性

不仅是互联网巨头,传统的汽车公司像通用公司也在“血拼”无人汽车。相比于虚拟现实,无人汽车离电影更近,完全可以成为其中的叙事因素。无人汽车增强了电影的奇观性。假如《速度与激情》系列,超级英雄同反派的无人车之间对飚,完成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是何等奇观。而在灾难大片里,“最后一分钟的救赎”由个人英雄操纵无人汽车来完成,又是何等振奋人心。此外还有智能机器人。谷歌AI对弈李世石引发了世人关注,同样在电影的时空中,智能机器人也可以扮演各种角色。

总之,未来的万物互联时代,电影中的超级英雄们不仅能与反派(包括反派智能机器人)斗、与天(包括太空环境)斗,还能与物斗,且斗之能胜,这让观众感到更加其乐无穷,这是一种必然的趋势。而互联网新技术在电影中的融合应用,拓展的不仅是电影的产业内容和艺术创作空间,也是人文价值,因为它赋予人类对自身无限性和局限性新的认知与想象。

注释:

① 叶肃科:《芝加哥学派》,台北远流事业出版公司1993年版,第42页。

② 喻国明:《平台型媒体的缘起、理论与操作关键》,《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5年第11期。

③ 彭兰:《众媒时代:新媒体发展趋势报告》,腾讯媒体高峰论坛发言稿,2015年11月12日。

(作者单位:中国政法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责任编辑:刘 俊】

猜你喜欢

电影产业媒介融合艺术性
论三维动画特效数字模拟真实性与艺术性的结合
融思想性新闻性艺术性为一体 “文编”+“美编”思维碰撞创出优秀漫画作品
童蒙书法艺术性教育的建构
如何提高我国电影的核心竞争力
“互联网+”模式下用户思维对电影内容的影响张才
媒介融合背景下对新闻记者素质的要求
2011—2016我国媒介融合研究综述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媒介融合语境下的新闻业务流程再造
“互联网+”时代中国电影产业发展困境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