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荀子裕民富国经济思想及其现代价值*

2016-02-19姜希玉

关键词:裕民富国荀子

姜希玉

(1.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济南250100;2.中国农业大学烟台研究院,山东烟台264670)

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全国各族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开拓创新,顽强拼搏,解决了贫困问题,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都上了一个大台阶,取得重大成就,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同时,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我们发展的国际国内环境依然严峻,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仍存在诸多不足和问题,阻碍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究其原因在于我们以往的发展主要是借鉴西方,坚持了西方化的发展理念,其有利于短期内恢复生产,同时必然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我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经济思想也不乏精华,荀子裕民富国经济思想独树一帜,值得借鉴。

一、荀子裕民富国经济思想的主要内容

战国中后期,经过了春秋及战国初期的混战兼并,消除战争,建立中央集权国家成为各诸侯国的愿望,各国纷纷变法改革,相继建立与本国发展相适应的各种制度,实现大一统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顺应社会发展,荀子提出“上下俱富”(《荀子·富国》)的裕民富国思想。裕民是富国的基础和目标,富国是裕民的保障,二者相辅相成,辩证统一于国民经济发展的全过程。

(一)“下富而上富”的社会稳定理论

“下富而上富”(《荀子·富国》)是荀子裕民富国思想的关键,是其处理“民”与“国”间财产分配的原则。“裕民”指“衣食百用出入相掩,必时臧余。”(《荀子·富国》)“富国”强调“兼足天下”“上下俱富”(《荀子·王制》)指民众安居乐业,兵力强盛,粮屯米仓殷实,国库富足,举国上下一片祥和。裕民何以富国?下富何以上富?“彼裕民故多余,裕民则民富,民富则田肥以易,田肥以易则出实百倍。”(《荀子·富国》)在荀子看来,民众经济宽裕有了积蓄,会有效地管理土地并扩大生产,收获充足,整个国家的余粮增多,富裕便不在话下。

在处理裕民富国关系时,荀子特别强调富国不等于单纯的国库富足殷实,而要正确处理民众与国家之间的财产分配。“故田野荒而仓廪实,百姓虚而府库满,夫是之谓国蹶。伐其本,竭其源,而并之其末,然而主相不知恶也,则其倾覆灭亡可立而待也。”(《荀子·富国》)荀子不赞成统治阶级为自己聚敛财富和单纯地充实国库的“富国”之路,尤其反对过度剥削民众,使民众陷入生存困境的做法。在他看来,这是“伐本”、“竭源”的行为,其结果必然是“上溢而下漏”,直至国家“倾覆灭亡”,这样的富国,用荀子的话讲,其实质是“求富国而丧其国。”(《荀子·富国》)

下富才能上富,如何实现下富?荀子认为关键在于统治者做到亲民爱民。亲民爱民思想贯穿《荀子》全书,他多次引征“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荀子·王制》)统治者得到百姓的拥护爱戴,须从生活上关心他们,做到“使民夏不宛暍,冬不冻寒,急不伤力,缓不后时。”(《荀子·富国》)还须合理安排他们的生活,注意休养生息。“时其事、轻其任以调齐之,潢然兼覆之,养长之,如保赤子。”(《荀子·富国》)唯有此,方能“事成功立,上下俱富。”(《荀子·富国》)荀子从更高远的角度分析利民与利国的关系,他注重的是让利于民。“利而不利也,爱而不用也者,取天下矣;利而后利之,爱而后用之者,保社稷也;不利而利之、不爱而用之者,危国家也。”(《荀子·富国》)让利于民则取天下,保社稷,获利于民则危国家,亲民爱民乃民、国双赢的重要保障,战国如此,今世亦然。

(二)“强本节用”的生产消费理念

荀子继承并发展前人生产消费观,认为“强本节用,则天下不要贫。”(《荀子·天伦》)强本和节用是其生产消费理念的核心。

1.强本。何谓“本”?“田野县鄙者财之本也,垣介仓凛者财之末也。”(《荀子·王霸》)“百姓时和,事业得叙者货之源也,等赋府库者货之流也。”(《荀子·富国》)荀子用本末源流四个字概括“田野县鄙”与“垣介仓凛”,“百姓时和,事业得叙”与“等赋府库”之间的关系。“田野县鄙”即发展生产是积蓄财物的根本,“百姓时和,事业得叙”是聚集财富充实国库的源泉。从他的论述中,可以看出“本”即农业,在生产力水平落后的战国时期,农业发展是社会之根本。

如何强本?首先保证劳动者数量,发挥劳动者能动性。“士大夫众则国贫,工商众则国贫。”(《荀子·富国》)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者数量多寡决定民与国的富贫,保障足够的农业劳动力,在农业技术相对落后的古代中国是根本。同时劳动者还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掌握并顺应规律,“适时”安排生产,做到“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者不失时。”(《荀子·王制》)其次,合理利用生产资料。生产资料是生产力中物的因素,是进行社会生产必备的物质条件。“刺草殖谷,多粪肥田。”(《荀子·富国》)“相高下,视肥硗,序五种,省农功”(《荀子·王制》)“辨功苦,尚完利,便备用”(《荀子·王制》)发展农业须注重田间耕作,铲除杂草,多施肥料,改良土壤,选用良种,改进生产工具,因地制宜,形成良性循环,最终实现“田肥以易则出实百倍。”(《荀子·富国》)

2.节用。消费是社会经济活动的重要环节,受生产决定,并反作用于生产,二者相互作用,相互制约,辩证统一于整个社会经济活动中。荀子提出“节用”的消费理念,认为节用的基本原则是节用以礼和与生产适度。

荀子继承孔子的“节用以礼”思想,认为在消费方面,统治阶级与平民百姓由于等级的差别而有所区别,主张有等级有差别上下有序的消费。统治者须做到“故为之雕琢刻镂、黼黻文章,使足以辨贵贱而已,不求其观;为之钟鼓管磬、琴瑟竽笙,使足以辨吉凶、合欢定和而已,不求其余;为之宫室台榭,使足以避燥湿、养德、辨轻重而已,不求其外。”(《荀子·富国》)统治阶级消费时应有“不求其观”、“不求其余”、“不求其外”的限度。这样既能显示其作为统治者的尊严,又避免过分奢侈。平民百姓的消费标准是“愿悫之民完衣食。”(《荀子·正论》)满足吃穿等基本需求即可。

生产决定消费,消费反作用于生产,消费不能超出生产的度,即“使欲必不穷乎物,物必不屈于欲,两者相持而长。”(《荀子·礼论》)欲求和物质供应保持平衡,相互制约,相持而长。消费与生产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生产的增长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消费欲求,合理的消费为扩大再生产提供可能。要之,“不知节用裕民则民贫,民贫则田瘠以秽,田瘠以秽则出实不半。”(《荀子·富国》)节用不仅能增加政府财政收入,而且能推动社会发展,使整个社会经济呈现良性循环,既裕民又富国。

(三)“维齐非齐”的分配思想

分配问题始终是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是经济理论的重要内容。荀子提出的分配原则是“维齐非齐”(《荀子·王制》),即差等分配,相称等宜。战国后期,社会财富匮乏,无法满足人们的需要,为避免社会混乱,荀子认为必须维护森严的等级制度。“有天有地而上下有差。”(《荀子·王制》)“贵贱有等,长幼有差,贫富轻重皆有称者也。”(《荀子·礼论》人们的社会地位与所获得的报酬有所差异,形成有差等的社会阶层。政治地位影响经济分配,“德必称位,位必称禄,禄必称用。”(《荀子·富国》)处于不同社会地位之人获得与地位相称的给养方彰显社会正义。

渴望公平是每个社会的美好愿望,但在生产力水平低下的条件下不可能存在完全的公平,平均是社会发展的巨大障碍。荀子认识到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为等级制度符合社会生产力水平,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推动社会发展,与此相适应,分配须做到维齐非齐,相称等宜。

(四)“义利两有”的义利观

在社会生活中,义利冲突时常出现,义利的选择成为人们面临的不可避免的考验。孔子主张“见利思义”,孟子继承孔子的思想,提出“何必曰利”“重义轻利”。荀子继承孔子的“见利思义”,改造孟子的“重义轻利”,大胆反对孟子“何必曰利”的说法,公开言利,把义与利统一起来,认为“义与利者,人之所两有也。”(《荀子·大略》)面对义利冲突,主张“先义后利”。义利辩证统一,但是在价值导向上,二者并非等量齐观,而有先后、轻重之别,须“以义制利”。“民之欲利”与“民之好义”是人性所需,当人的“欲利之心”与自然或社会利益发生冲突时,以“礼义”调节、解决矛盾,满足人的利欲,是“义”的基本价值体现。义的价值不是压制、禁止人之欲,而是矫饰、匡正人性。遵循“义”的原则,“以义制利”,人们能各安其利,各尽其责,和睦相处,促进社会发展,维护社会稳定。

(五)保护资源、合理利用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理念

自然资源是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我国自古以来就有保护自然资源的优秀传统。荀子继承这些优秀思想从圣王之道的高度提倡合理利用和保护自然资源,在当时乃至今天依然闪耀着灿烂的光辉。

首先,万物和谐乃宇宙之道。“万物为道一偏,一物为万物一偏。”(《荀子·天论》)整个宇宙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世上的万事万物只是宇宙的一个部分,“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荀子·天论》)万物只有和谐相处才能有序共存。人是万物中的一个物种,须认识并遵循自然规律,保持人与自然和谐平衡。“天有其时,地有其财,人有其治,夫是之谓能参。”(《荀子·天论》)

其次,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乃“圣王”之制。“圣王之制也:草木荣华滋硕之时,则斧斤不入山林,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污池、渊沼、川泽,谨其时禁,故鱼鳖优多而百姓有余用也;斩伐养长不失其时,故山林不童而百姓有余材也。”(《荀子·王制》)制定严格的制度,按照万物的生长规律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保护自然资源是圣王的职责。只有这样,才能“万物得其宜,六畜皆得其长,群生皆得其命。”(《荀子·天论》)保护并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符合世间万物生存的规律,也是人类长远发展的保障。万物和谐相处不仅是荀子的治世理想,也是今天社会发展进步的美好愿景。

二、荀子裕民富国思想的现代价值

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任务艰巨,依然面临巨大的挑战,如: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贫富分化问题突出;产业结构不合理,农业基础依然薄弱;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突出,奢侈浪费现象严重,社会不稳定因素存在等。荀子裕民富国思想中蕴含的价值理念,对于我们摆脱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瓶颈,对于确定新的发展理念具有深邃的借鉴价值。

荀子思想中蕴含的社会公正思想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党的十八大报告再次强调,“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是我们前进道路上困难和问题之一。在实现公平公正的过程中,我国进行了艰辛的探索,取得一定的成就,也走过一段弯路。建国初期,为适应生产力落后,物质短缺的现实,坚持“一大二公”,大搞平均主义,不仅未能实现公平公正,反而产生不少问题。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以来,与经济改革相适应,先后提出“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更加注重社会公平”等收入分配原则,提出合理拉开收入差距,先富带动后富,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分配理念,这与荀子的“维齐非齐”的分配思想存在异曲同工之处。荀子“维齐非齐”的分配思想,重视“齐”与“非齐”的辩证统一,强调以“非齐”实现“齐”的分配理念值得借鉴。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的经济发展取得重大成就,但我们依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没有变,生产力水平低且不平衡的现实没有变,在目前生产力状况下,由“非齐”到“齐”是实现共同富裕,促进社会公平公正的必经之路。

荀子思想中的义利观为形成良好国际国内环境提供借鉴。我国正处于新旧体制转型期,原有的利益格局被打破,新的利益格局正在形成,人们的道德观念随之发生剧烈变化。在全面深化改革,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义利矛盾时有出现,如物质利益和道德追求的矛盾、个人利益与他人利益、国家利益和社会利益的矛盾等,面对“义利之争”该何去何从成为人们不可避免的选择。当义利发生冲突时,不妨借鉴荀子的义利观,深思熟虑“利”的取得方式,权衡利弊,不能因一时贪欲而见利忘义。个人处世如此,国家治理亦然。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成为世界各国的重要任务。新一届领导集体履新以来,提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秩序观,习近平同志指出,在处理国家利益时,“一定要坚持正确义利观。只有坚持正确义利观,才能把工作做好、做到人的心里去。”[1]在国际交往中,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决不放弃正当权益,牺牲国家核心利益,恪守互利共赢原则,共同发展实现各国共同利益。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强调,我国坚持开放发展,必须顺应我国经济深度融入世界经济的趋势,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公共产品供给,提高我国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制度性话语权,构建广泛的利益共同体[2]。坚持互利共赢原则处理国际关系,符合各国根本利益,为实现“中国梦”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

荀子思想中的自然观有利于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自工业文明以来,人们盲目追求经济利益,把社会发展等同于简单的经济增长,以狭隘的眼光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为满足自身发展需要,任意剥夺自然资源,造成极大的破坏和浪费,全球环境恶化、资源枯竭、生态危机等现象频出。我国在发展过程中也面临严峻的环境和生态问题,“三废”污染、水土流失、生态环境恶化、土地荒漠化及不可再生能源资源枯竭等已成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制约。战国时期,由于人们征服自然的能力比较低,可利用的自然资源相对匮乏,为实现可持续发展,荀子提出“节用御欲,收敛蓄藏以继之也。”(《荀子·荣辱》)提倡保护并合理利用自然资源、适度消费以实现万物和谐相处。今天的发展同样面临资源短缺发展不可持续的问题,我们不妨借鉴荀子适度发展的思想,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坚持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文明发展道路,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新局面。

荀子的仁爱理念是当今以人为本发展理念的渊源。仁者爱人是儒家的政治理想和美好情怀,从孔子的“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论语·学而》)到荀子的“上下俱富”“让利于民”(《荀子·王制》)。只有以人为本,仁者爱人,才能“百姓皆爱其上,人归之如流水,亲之欢如父母,为之出死断亡而愉者。”(《荀子·富国》)保障百姓的基本需求,满足民众的合理欲求,是历朝历代统治者的首要任务,中国五千年的发展历程证明“得民心者得天下”的古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根本宗旨是让人民共享改革开放的成果。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坚持共享发展,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做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增强发展动力,增进人民团结,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2]。在发展过程中,始终把民生问题放在首位,不断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完善收入分配制度,才能真正做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三、结 语

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精神,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价值观念[3]168。荀子裕民富国经济思想形成于战国中后期,各诸侯国纷纷变法改革,相继建立与本国发展相适应的各种制度,封建制度逐步走向成熟。作为封建社会新兴地主阶级的代表,荀子为封建统治服务的目的明确,他的思想具有明显的阶级特征和时代特征,如:荀子不仅认可森严的等级制度,而且极力维护,并认为这种等级与生俱来,“有天有地而上下有差。”(《荀子·王制》)维护封建地主阶级的统治,维护“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等级制度,是荀子思想的根本宗旨。但瑕不掩瑜,我们不能因为荀子思想的阶级特征和时代特征而忽视其进步意义。列宁曾指出,“判断历史的功绩,不是根据历史活动家没有提供现代所要求的东西,而是根据他们比他们的前辈提供了新的东西。”[4]和他的前辈相比,荀子探讨的裕民富国经济思想,不仅有利于战国末期社会经济的发展,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也有重要借鉴价值。荀子裕民富国经济思想中的精华,如:“下富而上富”的社会稳定理论、“强本节用”的生产消费理念、“维齐非齐”的分配思想、“义利两有”的义利观和保护资源、合理利用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理念等在今天依然闪烁着灿烂的光辉。习近平同志指出,继承传统文化,“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努力实现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3]106通过考量和梳理荀子裕民富国的经济思想,研判其时代局限性和历史贡献,找寻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路径。“努力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之与现实文化相融相通,共同服务以文化人的时代任务。”[5]在传承荀子裕民富国经济思想过程中,我们坚持做到有鉴别地对待和有扬弃的继承,在发展中充分展现其深邃的现代价值。

猜你喜欢

裕民富国荀子
周裕民
毛泽东:匡裕民受了一惊,蒋介石丢了一县
产教融合 商以富国
荀子的经济思想
荀子“道心”思想初探
《荀子》的数学成就初探
荀子的“王道”观念
新时代最可爱的人
——杜富国
时代楷模·杜富国
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