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数控车床编程与操作实训”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

2016-02-18左大利范四立陈雪梅

职教通讯 2016年24期
关键词:指导书数控车床编程

左大利,范四立,陈雪梅

高职“数控车床编程与操作实训”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

左大利,范四立,陈雪梅

深入剖析了“数控车床编程与操作实训”课程的教学现状与存在的问题。从基于行动体系的知识体系重构、工学结合的实训指导书开发、基于工作过程六步法的教学模式的构建等方面,提出了课程改革的方向,并分析了在改革过程中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为深入推进课程改革、凝练课程特色提供了参考。

高职;数控车床编程与操作实训;教学改革;工学结合;工作过程

数控车床的手工编程能力和机床的操作能力是“数控车床编程与操作实训”课程需要培养的两大核心能力,而传统的教学资源和教学模式已越来越不能满足现阶段教学的需要。[1]为了在课程中体现新的职教理念,打造课程的特色,本文在对课程现阶段教学进行深度剖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改革的思路,旨在进一步提高课程教学质量。

一、教学现状剖析

(一)教学现状

“数控车床编程与操作实训”课程是东莞职业技术学院数控技术专业的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职业技能课。目前,主要是采用课程组自编的实训指导书来指导教学。实训指导书的主要内容包含数控车床操作基本技能训练、简单轴类零件加工、有精度要求轴类零件加工、螺纹车削实训、复杂轴类零件加工、配合件车削零件加工等六个部分,其内容基本上涵盖了数控车床教学应该教授的知识与技能。时间安排上采取整周实训的方式集中进行。其中,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实训1周,共计26个学时;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实训2周,共计52个学时;数控技术专业实训2周,共计52个学时。实训场地在数控实训车间,共有14台数控车床,有FANUC和GSK两种数控系统。授课主要采用传统的实训教学方式,即教师先讲解实训项目(包含程序编制、机床操作等),随后学生进行练习。考核成绩满分为100分,由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两部分组成,平时成绩占60%,主要包含考勤、作业及平时表现;期末成绩占40%,主要是期末实践考试。

(二)存在问题

“数控车床编程与操作实训”课程教学基本上是由具体零件作为载体,而且难度也是逐渐增加,符合了学生的认知规律。但是,课程特色不鲜明,课程教学无法适应高职教育新形势的要求,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也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果。具体来说,课程教学中存在以下五个方面的问题。

1.教学资料偏少,不能满足现阶段教学的需要。课程目前主要的教学资料是实训指导书,而课程标准、考核标准、题库等重要的配套教学资料还不完善,导致不同的教师授课,课程标准把握不一,考核标准也不统一,随意性较大。除此之外,课程建设中的数字教学资源也很欠缺,既没有储备,也没有开发,不利于后期对课程进行微课、慕课等数字教学资源的开发建设,[2]这些问题都导致课程教学越来越跟不上新时期课程建设发展的需要。

2.实训指导书内容陈旧,没有体现工学结合的特色。实训指导书上所选择的零件主要是为了机械地涵盖本课程所涉及到的理论知识及学生需要掌握的实践技能而虚构的一些零件,没有实际用处,没有与企业相结合并融入企业的元素,自然也就难以体现出工学结合的特色。这就导致学生在学习的时候对教师所教授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到底有没有实际用处产生疑虑。他们既不知道这些知识怎么用,也不知道企业的相关工作是怎样的,从而使得教学内容与企业的实际工作内容脱节,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3.教学载体缺乏新意,不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数控技术专业所服务的行业本身属于相对“艰苦”的行业,工作人员绝大多数时候都在跟机床、油污、噪音打交道,再加上高职类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因此,传统教学只重视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的传授,而不重视承载这些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的教学载体的选择与创新,使得学生学习的兴趣更加受到打击。高职学生基本是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很难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目前,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主要采用以下两种做法:(1)利用信息化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等手段开发数字教学资源,改革教学模式。比如微课、慕课、虚拟训练系统、仿真软件等的出现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2)创新教学载体。由于课程内容本身所应该包含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我们很难改变,因此,目前选择载体的绝大多数做法还是集中在考虑载体所涵盖的知识点和技能点的问题。然而,教学中发现,仅有这些还远远不够,学生对学习内容缺乏兴趣,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创新承载这些理论知识和技能的教学载体,选择和创造一些富有趣味性的载体。这样,学生为了得到“载体”这个成果就有主动去做的意愿,就能在做的过程中获得知识和技能,也符合“做中学,学中做”的理念。[3]而且学生做完的作品可以让他们自己带走,作为装饰品陈列在书桌上,除了供自己欣赏之外,还可以与别人分享自己的劳动成果和成功经验,从而激发学习本课程的兴趣。创新教学载体也将是课程现阶段改革的重点。

4.课程教学开放性不够,没有实时融入新的内容。教学中过分依赖实训指导书,导致课程缺乏灵活性,不能实时融入新的内容。实际上,课程教学内容不能简单地等同于实训指导书的内容,实训指导书是“死”的,但是课程应该是“活”的,如果过分依赖实训指导书,就会使得教学内容固化,就不能及时融入不断涌现的新知识、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及新方法。

5.课证融合不够,课程教学没有融入数控车工职业资格标准。由于课程教学标准、考核标准等教学资料不够完善,导致教师上课“无章可循”,随意性加大,考核标准也不统一。课程教学没有很好地参照数控车工职业资格标准的有关要求,课程和考证没有很好地结合起来,不利于学生后期职业的发展。

二、教学改革的思考

(一)改革目标

以本课程的开发为对象,系统深入地研究并掌握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开发方法,探索基于工作过程的、融“教、学、做”为一体的教学方法[4],并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操作规程,开发独具特色的实训指导书等教学文件,从而大大提升本课程的教学效果。

(二)改革意义

课程改革以后,学生的学习兴趣将大幅增加,课程教学效果也会随之显著提升,因此,课程改革意义重大,具体表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1.课程内容尽可能多地融入企业元素,有利于实现课程与工作的对接。

2.课程的开放性得到加强,有利于及时补充新知识、新技术、新材料、新方法、新工艺,以适应专业技术发展的需要。

3.教学载体以现实生活中“有趣”的工艺品或零件为具体载体,内容本身具有“艺术色彩”,将对学生产生极大的吸引力,从而增强学生学习的内驱力。

4.课程教学采用工学结合的六步教学法,教学过程模拟工作过程,有利于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破解了传统教学模式使学生在以后的工作中发现知识和技能“有用”,而非“用上”的困局。

5.课程教学内容的开发,有利于为后期的微课、慕课等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开发提供内容支撑。

6.本课程的改革取得成效,将对其他课程的改革产生一定的借鉴意义。

(三)改革内容

1.根据数控车工对数控车床知识与技能的实际需求,以项目的行动体系重构课程的知识体系,校企合作开发课程。课程开发将综合考虑四个方面的问题:理论知识、实践技能、趣味性及企业元素。所设计、创造的载体在保证涵盖到所需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的前提下,重点突出载体的趣味性,并融入企业元素,而且各个载体之间也要兼顾知识与技能的衔接与递进关系。

2.校企合作,开发适应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训指导书,并在其中融入数控车工职业资格标准。为了适应学校数控技术专业“数控车床编程与操作实训”课程改革的需要,开发一本既能体现工学结合特色,又能突出数控车工职业资格标准的项目化实训指导书迫在眉睫。为此,项目组将整理前期教学资料,总结教学经验,联合企业制订课程标准,开发一本独具特色的实训指导书,同时,制订相应的考核标准,并在教学过程中不断修订完善。除此之外,在教学过程中还将逐步开发一些其他相应的教学资料。

3.改革教学模式,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六步教学法。教学内容改革以后,必须改革相应的教学方法,才能发挥出课程的优越性,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因此,我们必须摒弃传统的“满堂灌”的教学方法,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六步教学法——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及评估并与之相适应,[5]而且要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培养学生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同时,注重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

(四)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课程知识体系的重构。构建以零件的数控车削加工为主线的知识体系,并把握住理论知识必需、够用的原则。

2.教学载体的设计与创新。教学载体要符合以下四点要求:(1)能涵盖本课程的知识点和技能点;(2)具有趣味性;(3)融入企业元素;(4)难度依次递增。

3.实训指导书的编写。实训指导书的编写及配套资源的开发必须既体现工学结合的特色,又突出数控车工职业资格标准,并体现课证融合的特色。

4.教学模式的创新。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六步教学法,使得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相适应,融“教、学、做”为一体。

5.考核方法的改革。考核方法的改革应体现以下三点要求:(1)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考核与职业素养的考核相结合;(2)过程考核与综合考核相结合;(3)考核标准与数控车工职业资格标准相结合。

综合上述分析及思考,“数控车床编程与操作实训”课程改革已迫在眉睫。因此,项目组拟将该课程内容全部重构,以校企合作为契机,选择、设计、创造一些既能涵盖课程所需要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又让学生较感兴趣、而且能体现工学结合特色的教学载体,将该课程开发成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并且在教学过程中融入数控车中、高级工职业资格标准。这样,使得该课程不仅能照顾到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可以很好地实现课证融合;既面向企业,为学生以后的顶岗实习乃至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又为学生的职业技能考证做好准备,可谓一举多得。

[1]陈文涛.以岗位能力培养为核心的数控车床编程与加工教学改革[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3,29(18):134-135.

[2]孟祥增,刘瑞梅,王广新.微课设计与制造的理论与实践[J].远程教育杂志,2014(6):24-32.

[3]李军.“学中做”和“做中学”的教学分析[J].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6(2):27-29,46.

[4]郭英凯.高职教育“教学做一体”教学模式创新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3(36):105-107.

[5]钱振华.基于工作过程的六步教学法在数控教学中的应用[J].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3):35-37.

[责任编辑盛艳]

广东省高职教育机械制造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教学改革项目“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数控车床编程与操作实训’课程开发与实践”(项目编号:JZ201502)

左大利,男,东莞职业技术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数控技术、职业教育;范四立,男,东莞职业技术学院高级工程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数控技术、职业教育;陈雪梅,女,东莞职业技术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教学管理。

G712

A

1674-7747(2016)24-0019-03

猜你喜欢

指导书数控车床编程
起重机械作业指导书编制思路和实践
编程,是一种态度
元征X-431实测:奔驰发动机编程
编程小能手
纺织机上诞生的编程
一种加工偏心零件数控车床
加强铁路作业指导书编制管理的研究与实施
浅谈标准作业在企业中的应用和推行
机动车安检机构作业指导书编写策略研究
CH5116C/1数控车床换刀故障剖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