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学徒制度变革本质特点与建立路径研究
2016-02-18刘家枢王向东
□刘家枢 王向东
现代学徒制度变革本质特点与建立路径研究
□刘家枢王向东
摘要:现代学徒制是我国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制度变革的选择目标与发展趋势之一。许多发达国家推行现代学徒制取得了成功,证明现代学徒制是符合产业发展需要、满足现代职业教育制度创新需要、满足受教育者个性发展需要的重要制度成果。基于新制度经济学理论分析,现代学徒制本质上是职业教育制度性变革。中国推行现代学徒制是新时期经济新常态发展、职业教育转型和实现职业教育学生终身职业发展的要求。现代学徒制改革实践迫切需要在理论上给予解释、指导和支持。建立中国现代学徒制的路径应该是:遵循路径依赖规律,顶层设计与碎片化改革并举,学徒制改革的本土化、区域化与多样化发展,行业企业与职业院校基层自主创新,国际化发展的制度移植。
关键词:职业教育;现代学徒制度;制度变革;路径
现代学徒制起源于制造强国德国的双元制,上世纪90年代初被欧洲、澳洲许多发达工业化国家引入,推动了这些国家职业教育制度变革,广泛实施后取得巨大成功,也建立起有效服务经济发展的生产性服务业人力资源供给新体系,提高了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促进这些国家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中国经济在2012年后进入经济发展的 “新常态”,出现了结构失效、发展乏力、增长失速的一系列问题。职业教育快速扩张的粗放增长模式严重不适应经济发展需要,职业教育内涵建设和质量提升成为新时期的战略目标,必须通过制度变革推动职业教育创新,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的动力。教育部决定学习发达国家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制度经验,开展现代学徒制的改革试点,2014年和2015年出台《教育部关于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教职成[2014]9号)和《教育部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通知》(教职成司函 [2015]2号)两个文件。《教育部关于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教职成[2014]9号)提出:“现代学徒制有利于促进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全过程,实现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针对性。”“各地要高度重视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加大支持力度,大胆探索实践。”[1]深刻认识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制度变革的本质特点,探索有效实现路径,对有效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职业教育转型具有重要意义。
一、推动实施职业教育现代学徒制的背景与必要性
许多发达国家建立了现代学徒制度,关晶、石伟平认为是由于这一制度符合职业教育教学规律、提供高质量的劳动者、能有效保障青年就业、体现劳动力市场的真实需求、为全民终身学习提供机会[2]。中国改革开放近四十年,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教育事业发展迅速,十余年时间,平均受教育年限大幅提高,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从不足10%提高到37.5%,快速实现了高等教育大众化[3],中高等职业教育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了大量技术技能人才。但是,进入新常态阶段,经济社会发展从“资源驱动”走向“知识驱动”、“创新驱动”的新阶段,职业教育的低质量与低认可度不适应发展需要,制度性变革势在必行。
(一)经济新常态发展需要职业教育的制度创新
中国经济发展的旧常态通常是指1978-2012年持续高速增长的阶段,持续年均9.8%的高速度,2003-2007年创历史记录地平均达11.6%的增速。旧常态阶段的主要特征是:政府干预经济运行、经济高速增长、模式粗放、第二产业快速发展。这种不可持续的增长方式带来一系列严重后果。从2013年开始,国家提出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阶段的判断和新的战略部署。经济专家概括经济新常态的五个方面是:经济增长速度、经济结构、经济质量、经济增长动力和制度环境的新常态。“制度环境新常态”的内涵是:“由政府主导型经济体制转为市场主导型经济体制,政府则由权力型政府转为服务型政府、由经济型政府转为社会型政府,真正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4]。作为与经济发展关系最紧密的职业教育也必须进行制度性变革,从政府主导、规模扩张、学校办学主体的职业教育发展模式转向市场主导、内涵发展、企业为重要办学主体、校企深度融合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上来,这就必须推动职业教育体制机制及培养模式的全面变革。企业主体条件下的现代学徒制具有本质性制度变革的重要意义。《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提出:探索发展股份制、混合所有制职业院校,发挥企业重要办学主体作用,实现校企深度融合[5]。这符合职业教育发展的一般规律,也是世界职业教育发展的先进经验[6]。现代学徒制是发达国家推动企业成为职业教育办学主体、职业教育制度变革成功的重要经验,对发达国家实现经济发展转型、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发挥了重要的制度支持作用。中国经济新常态发展迫切需要职业教育开展现代学徒制这种有效的制度变革。
(二)职业教育转型升级需要注入制度变革新动力
中国职业教育经过十几年快速发展,建立起在校生规模和院校数量世界第一的职业教育体系。这一阶段的发展特征是:政府直接控制职业院校、职业教育规模高速增长、扩张模式粗放、学校为单一办学主体。职业院校单一办学主体导致职业院校发展脱离区域产业、脱离企业需求,职业院校专业设置与课程设置无法与产业需求和企业岗位有效对接,脱离产业、脱离企业的所谓“双师型”专业教师队伍,极少有满足教学需要的企业实践经验,无法开展有效的专业技术技能教育,很难开展面向企业的应用技术服务,职业院校专业教师企业实践的制度设计由于各种原因基本流于形式。职业院校单一主体办学已经导致职业院校学生厌学、教师厌教、服务低效的严重后果,职业教育表面轰轰烈烈背后的质量危机严重,中国职业教育发展模式的转型、质量与内涵建设的升级势在必行,转型、升级的根本出路在于制度创新。“制度以利益保障、激励、约束与协调为创设本源和本质,以提高经济效率和实现社会公平为根本目标,是多维、开放的社会行为规则体系和组织机构的总称。”[7]制度变革又被称为制度变迁,是创新主体“为实现一定的目标而进行的制度重新安排,或制度结构的重新调整,它是制度的替代、转换、交易与创新的过程。从制度变迁的结果来看,它是一种社会效益更高的制度对低效制度的替代过程。”[8]世界职业教育发展的经验和中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实践证明:必须适应新经济、新产业形态,通过变革制度为职业教育转型升级注入新动力,才能建成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有效服务和推动中国经济新常态的发展。这种制度性变革绝不是教育部门的自说自话,必须实施遵循产业发展规律和满足企业发展要求的现代学徒制,推动企业成为职业教育办学主体、校企深度融合实施现代职业教育。
(三)实现职业教育学生终身职业发展需要实施新制度
在职业教育资源供给数量基本满足需求之后,提升职业教育的质量、特别是提供能够满足学生终身职业的个性化发展需要的高质量职业教育服务,成为职业教育发展的首要目标,这也是职业教育核心竞争力和价值所在。职业教育传授的技术技能、特别是与职业技术技能相关的职业经验是具体的、情景性、差异化的,这是学校主体的职业教育和知识传授为主要功能的职业院校教育模式无法实现的。院校主体的职业教育,实行有利于知识传授的班级授课制,为了提高授课效率、降低成本、解决专业师资不足等问题,班级规模越来越大,专业课50人左右是常态,一个老师指导50名学生实训,这根本违背了职业技术技能学习、特别是个性化经验学习的最基本规律。由于职业院校事业单位体制,无用人自主权,政府人事部门代行人事招聘权,结果招来大批有较系统理论知识、却没有实际工作经验和专业技术能力、从校门到校门的硕士博士,这些既不懂教学又不懂技术、没有最重要的实践经验的专业教师,反而成为导致人才培养质量下降的又一个重要因素。悲剧的结果就是:职业教育投入越来越大,实训设备越来越多,但实际能有效指导专业教学的人越来越少,学生人均实际设备操作时间和频率反而大大降低,根本无法形成专业成长必须的职业素养,更无法培养职业精神。同时,产业不断升级,技术不断革新,竞争持续加剧,岗位流动频率加快,许多在职和面临转岗的职业人员需要实施区别于学校主体模式的职业教育,期待企业成为职业教育办学主体,有效服务他们终身职业发展。在建设学习型社会、学习型企业组织社会发展的新形势下,整合企业与学校资源,满足企业技术改进创新要求、满足企业人终身职业发展需要的、可以在岗在职技术技能学习、具有个性化服务特点和新的服务功能的现代学徒制,必然成为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目标之一。
二、现代学徒制的本质特点与内涵
现代学徒制是现代企业劳动制度与职业教育制度相结合的产物,肇始于德国1969年开始的双元制职业教育制度。徐涵教授认为:“双元制”是学校与企业分工协作,以企业为主;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以实践为主的一种成功的职教模式。德国“双元制”的实质是:以企业为主体的办学体制、以职业能力为本位的培训模式、以市场和社会需求为导向的运行机制[9]。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向全世界推广,90年代被许多发达国家接受,内化为各国特色的现代学徒制或新学徒制。1993年11月,英国政府正式宣布实施“现代学徒制”计划。1996年霍华德政府将学徒制和受训生制合并,统一称之为“新学徒制”[10]。现代学徒制有明确的内涵,并呈现出一系列普遍的共性特点。
(一)当前对现代学徒制的研究状况与认识误区
以“现代学徒制”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进行检索,检索到2006年至2015年10年累计发表学术论文1167篇,2006年至2011年6年累计发表94篇,平均一年15.7篇。2012年至2015年,分别为50篇、107篇、221篇、695篇,2015年一年发表的相关论文几乎占到10年发表论文的60%(截止2016年2月1日)。对现代学徒制问题的研究近3年已渐成热点,2015年国家开始试点,相关研究达到高峰。可见现代学徒制改革实践迫切需要在理论上给予解释、指导和支持。对于现代学徒制,许多学者做出分析和定义,影响较广泛的是关晶、石伟平关于现代学徒制的现代性的五个基本特征概括:一是功能目的,从重生产性到重教育性;二是从非正规培训到正规教育;三是制度规范:从行会到国家;四是利益相关者机制:从简单到复杂;五是教学组织:从非结构化到结构化[11]。赵志群、陈俊兰认为“现代学徒制是将传统学徒培训与现代学校教育相结合的合作教育制度。”[12]胡锦秀认为现代学徒制“是以校企合作为基础,以学生(学徒)的培养为核心,以课程为纽带,以学校、企业的深度参与和教师、师傅的深入指导为支撑的人才培养模式。”并概括现代学徒制的六个特点是:充分体现因材施教原则、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锻炼了学生的社会适应性、就业前景比较明朗、可以获得相应报酬[13]。这些研究对现代学徒制做了有益的分析与研究,但都没有从制度变革的视角研究现代学徒制,一些研究还存在对现代学徒制的认识误区:比如刚开始试点、甚至都不知道如何试点的时候,有人就谈所谓的“中国特色的现代学徒制”;有人认为现代学徒制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职业教育技术层面的改革;有人认为现代学徒制就是校企合作育人,有企业参与就可以;有人把已存在的“冠名班”等同于现代学徒制,等等。这一切都是因为没有认识到推行现代学徒制是职业教育一次人才培养制度的全面变革,缺乏对现代学徒制度本质与内涵的深刻认识与理解。科斯将制度分为三种类型,即正式规则、非正式规则和规则的执行机制。正式规则又称正式制度,是指政府、国家或统治者等按照一定的目的和程序有意识创造的一系列的政治、经济规则及契约等法律法规,以及由这些规则构成的社会的各种结构。学校职业教育向企业主体的现代学徒制的转变,将带来一系列正式与非正式规则及整个培养机制的系统性变化,具有制度变革的根本特征。
(二)现代学徒制制度性变革的本质特点
现代学徒制是建立在现代经济、社会和教育制度基础上的新型职业教育制度,继承了传统学徒制在企业、工作现场进行生产性职业教育的基本模式,同时又引入现代学校教育制度,对教育者进行更系统全面、专业化、实用性的专业知识与技术技能的教育。因此,集中了两个教育主体实施职业教育的资源优势。作为一种职业教育制度,现代学徒制具有以下独有的制度特点:
1.职业教育性质由职业预备教育转向现实职业教育。学校职业教育是由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根据办学条件和对劳动力市场的预测制定并实施招生计划,本质上进行的是职业预备教育,毕业生能否就业、是否能按所学专业就业,具有很强的不确定性。同时企业对招收的职业院校毕业生必须进行一段时间的入职培训和二次筛选,会导致职业教育资源相当程度的浪费和低效。现代学徒制专业及办学规模对应企业人力资源现实与预期需求,学习内容对应企业设置职业岗位需要,学生在岗工学交替实施,本质上是现实职业教育,教育资源利用更经济、配置更合理。
2.职业教育发展动力由政府主导转向市场驱动。现代学徒制职业教育招生与招工相统一,行业、企业以及劳动力市场的专业岗位需求代替政府指令性招生计划,市场成为学徒制职业教育制度实施的驱动力量,招生办学的专业及办学规模由企业按照人力资源现实与预期需求决定,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针对性与有效性因此得到保障。政府通过市场手段调动企业、学校和学生主动选择现代学徒制教育,企业参与职业教育成倍增加职业教育有效资源,市场有效发挥了教育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
3.职业教育管理模式由政策控制转向契约条件下的职业教育消费选择。承担学徒制职业教育任务的企业与学校成为现代职业教育服务和工作岗位的供给者,学生自愿选择成为学徒(学生),成为现代学徒制教育服务的消费者,三方通过签订合同建立明确各自责任、权力、义务的学徒制契约关系,明确学徒制教育的内容与质量标准,各方按照法治原则履行契约责任。学徒(学生)有充分的权力自己选择学习的项目和培训机构。
4.培养目标由培养有就业能力的预备劳动力转向培养有明确就业意愿、就业能力和就业岗位的现实劳动力。学校主体职业教育依据对劳动力市场的预测、实施计划招生培养,很多学生没有就业意愿、缺乏就业准备。有些学生学习的东西脱离企业实际,无法达到企业对熟练劳动力技术技能与职业经验的现实需求,导致许多毕业生不能很快就业或低质量就业。现代学徒制是现代职业制度与现代职业教育制度结合条件下的招生与招工相结合,学徒(学生)有很强的就业意愿、学习当下应用的技术技能、有明确的就业目标企业甚至岗位,因此学习过程中即成为现实劳动力。
5.职业教育实施主体由学校单一主体转向企业与学校双主体,且校企深度融合育人。双方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并共同组织实施,学校负责系统的专业技术知识培养,企业与学校实施7:3或8:2比例的培养任务。企业作为主要的办学主体,选拔具有较熟练技术技能和丰富岗位经验、有较强敬业精神的技术技能人才担任培训师傅,订立师徒合同,进行个性化教育与培养。企业培训师傅是现代学徒制的突出特点,也是实施现代学徒制的核心条件。德国《职业教育法》20条第3款规定:只有品行条件和专业条件合格的人,才能被委任为企业培训师傅,具体条件为:一是师傅学校或在企业内接受过相应培训的师傅训练;二是懂得职业教育学和劳动教育学;三是至少有5年以上的工作实践,并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娴熟的操作技能;四是生产操作和职业行为习惯均能严格做到规范化;五是不仅带领学徒按计划进行实际生产操作,而且利用空余时间对学徒进行适当的讲解;六是维护受培训人培训工作的计划性和完整性;七是应对遵守与贯彻受训练人的权利进行监督,并尽可能排除来自成年人世界的不良影响;八是代表受培训人的合法权益,并以顾问的身份帮助和解决一些个人的问题,同受培训人建立一种伙伴式的信任关系[14]。这是实施现代学徒制必须借鉴的基本制度之一。企业不仅有教育权,而且有管理权、优先聘用权。
6.人才培养模式由全日制学校职业教育转向校企工学交替实施模式。学生每周只在学校1天到1.5天,按照人才培养方案学习通识课程和专业基础理论课程。其余多数时间在企业生产现场,在从事专业工作同时,跟着师傅学习技术技能,逐渐提高实际操作能力,积累职业经验,适应职业文化,逐渐完成由学生-学徒-职业工作者的成长过程。
7.组织环境由完全的职业院校的班级组织转向校企结合的新的生产-教学组织环境。学生 (学徒)从单一的学校组织环境,转变为学校组织环境与企业组织环境和空间环境下的交替学习、企业中生产与学习的交替进行,享有学校与企业两个组织资源给与的支持,有利于其学用结合与职业技能成长。在职业院校依然实行班级授课制,在企业则实行完全的个性化培养,作为企业组织成员之一学习,承担与专业学习相关的生产任务,并有一些补助性经济收入。
8.学习内容由学校职业知识体系的教育课程转向系统专业理论与具体职业岗位的技术技能和职业经验同时实施的教育课程。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工学交替、生产性实训是这种教育课程的突出特点,这种完全职业文化情境下的教育自然会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精神。德国、英国、澳大利亚的现代学徒制都有专业目录、国家标准和各职业岗位的专门化培训大纲。学校可以选择相关教材组织授课,企业师傅要根据标准和大纲开展教学,融入相关职业资格标准与考核内容。
9.教育质量评价由学校单方考核转向学校、行业组织或专门机构参与制定考核标准并实施考核的双证考核评价机制。学生毕业,要首先通过行业或国家严格的职业资格考试,达到相应要求,颁发职业资格证书。通过学校的考试获得学业证书。如已签订就业协议的学徒,双方将严格履行协议,多数的学徒(学生)会和所在企业签订就业协议,毕业即能就业。
10.培养经费由政府、学生负担转为利益相关方共同负担。国家鼓励有条件的企业主动承担现代学徒制教育任务,对承担现代学徒制任务的企业减免税费并发放补贴;国家直接投入经费给职业学校,提供教学设施和师资、相关教学条件;企业投入专门训练岗位、指导训练的师傅、给学徒的补贴及管理培训资源;学生以低于正式职工的补助性薪酬、在生产劳动过程中接受训练与培养,高职学生向学校交费上学。
从以上特点可以看出:现代学徒制是学校职业教育制度的系统性变革,从各项规则到条件、内容、甚至目标,以及实施教育过程的机制都发生彻底变革,这是一种新的、迥异于原来的新制度,这种制度更适应国家经济新常态时期对职业教育内涵发展和质量提升的战略要求。
(三)现代学徒制的内涵
现代学徒制,准确地说应该叫“现代学徒培养制度”,其内涵可以表述为:国家主导的一种新型职业教育制度,是企业劳动制度与学校教育制度相结合的制度,由国家制定专业标准和标准化教学大纲;学生通过考试录取为职业院校学生,必须在规定时间完成学业;同时又通过合同成为企业学徒,具有明确工作岗位与任务,每月有补助性收入;企业成为学徒岗位技术技能、职业经验的教育主体,为此必须配置高水平师傅,三分之二的培训任务由企业承担;学校进行通识教育和系统专业知识教育;校企教育交叉进行、工作学习交替实施;目标是满足企业对新生劳动力技术技能和综合职业素质的需求,直接有效地培养技术技能人才,是以就业为目标的教育;考核评价由第三方(行业协会或专业机构)独立实施,要经过全面的笔试、面试、操作等一系列考核,合格后发给职业资格证书和毕业证书。
发达国家的现代学徒制既面向新生劳动力,也面向在职人员和转岗人员,成为职业工作者实现终身职业发展的重要途径。因此,实施现代学徒制,也将有助于我国企业实现人力资源转型和技术升级。
三、中国职业教育建立现代学徒制度的路径思考
建立中国现代学徒制具有重大意义,也是迫切需要实施的战略,是职业教育制度创新的重要领域,是实现以人为本、“营造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环境,努力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15]的根本可行之路。作为一种制度性变革,我们要吸取上世纪90年代推广德国双元制的改革的教训。当时,中国连续十余年派出数万职业院校校长和专业教师赴德国学习双元制,德国也派出许多专家到中国进行指导,中德政府在北京成立了专门的研究机构,搞了几轮的双元制职业教育改革试点,投入之大、时间之长、试验面之广,前所未有,却未能像英国、澳大利亚等国那样,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学徒制度。根本原因,是我们没有认识到双元制是一种特殊的职业教育制度,需要进行一系列制度性变革,仅仅当做一种人才培养模式,最后以失败告终。许多人把双元制改革的失败原因归之于企业不积极参与,本质上却是因为政府主导和市场推动是两回事。要企业成为职业教育办学主体,必须让企业成为职业教育的投资主体、直接受益主体。中国新常态经济形势与政策提供了企业成为职业教育投资主体、直接受益主体的政策环境与制度基础,建立中国现代学徒制成为现代职业教育改革的战略选择。
中国要建立现代学徒制度,根据其制度性特征分析,基于新制度经济学与社会发展、职业教育发展的相关理论,应通过以下路径逐步推进。
(一)遵循路径依赖规律
路径依赖(Path-Dependence),又称为路径依赖性,是指人类社会中的制度变迁一旦进入某一路径就可能对这种路径产生依赖,惯性的力量会使这一选择不断自我强化。制度经济学重要创始人诺思认为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先从认知层面开始,经过制度层面,最后达到经济层面。诺思路径依赖理论的主要观点是:第一,政治过程影响制度选择,因为在这一过程中,包含了大量的讨价还价、度量和强制的交易成本,其结果往往是非效率的,制度选择和路径依赖是不同利益集团的政见的反映。第二,制度变迁是一个适应性学习的过程。第三,制度的非效率是历史的常态(而非例外);制度变迁是一个非历态(non-ergodicity)的过程[16]。根据这一理论,建立现代学徒制不是一个文件就能解决的问题,要遵循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规律,需要解决建立制度的一系列问题。
1.建立教育部门与政府其他部门一起组织实施现代学徒制的制度。建立学徒制在发达国家都是由经济部门来组织实施,没有教育部门独立组织实施的先例。这不是偶然现象,归根到底与现代学徒制的经济属性特点相关,这是一个与劳动制度紧密相关的教育制度,在中国这不是教育部门能独立解决的问题。所以,《教育部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教职成[2014]9号)提出“坚持政府统筹,协调推进”原则是对的,但政府由若干部门组成,哪个部门来统筹与其职能有关。现代学徒制实施涉及到现有的办学制度、税收制度、教育管理制度、教育标准制度、教育评价制度、人力资源制度、社会保障制度、教师制度等一系列制度领域,超越了教育部门的职能范围,是政府部门间一次权利的博弈,必须经过协商、建立再平衡的过程。
2.现代学徒制建立必须包含制度学习与制度创新两个过程。对一个先进的东西,简单引进容易,落地生根却很难。中国有自己的特殊性,是一个发展中大国,在发达国家轻而易举解决的问题,中国往往很难。曾经长时间学习德国双元制教育,有利于我们深刻理解现代职业教育规律,为实施现代学徒制奠定了良好基础。但是建立现代学徒制的核心条件是企业要成为职业教育办学主体,建立企业成为职业教育主体的办学制度,这是现代学徒制的基础和前提,但企业资源进入职业教育领域至今受限制,未建立混合所有制职业院校相关制度保障,政策不能落地,这些需要通过制度创新来实现。
3.现代学徒制建立必须经过充分论证和必要的准备过程。从本世纪初,职业教育领域就提出要搞工学交替、弹性学制、学分制、校企合作,几乎在每个时期的重要文件都必提到,但是迄今仍没有解决,为什么?如果不进行深刻反思,现代学徒制必然会胎死腹中。根本原因就是我们对出台的一个又一个改革政策缺乏看起来无效率但却很重要的论证和研究。工学交替、弹性学制的前提条件是企业成为办学主体、企业支持,企业能创造这样的条件,职业院校自己无法创造这样的条件,自然就无法实施。学分制是建立在选课制的基础上,前提是有足够的课程资源,选课制是保障学生个性发展与成才的根本路径,没有足够的课程资源,学分制就是伪学分制。现代学徒制是职业教育制度体系的创新,政府、企业、学校以及社会都需要更充分的论证和必要的准备,一个试点文件无法解决创新制度体系问题。
(二)顶层设计与碎片化改革并举
现代学徒制是职业教育整体性制度变革,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经验,是由国家顶层系统设计、一体化实施的。因为发达国家有着与德国相同或相近的决策机制、社会结构和制度体系,系统设计与标准化模式高效率地取得了制度变革的预期效果。中国是个大国,在改革开放进程中形成了与西方发达国家完全不同的决策机制、社会结构和制度体系,中国政府可以推进这种高效率高效益的系统设计制度变革模式,但这种跨职能范围、跨社会领域、跨制度衔接的制度必须做好顶层设计,逐步推进,不能一蹴而就。制度变迁碎片化的理论指出:中国社会改革推进的特点,第一是权威主义碎片化,改革出现无中心化;第二是政府碎片化,部门分散;第三是政策碎片化,政策分割[17]。这样碎片化的体制机制注定社会改革的碎片化模式。推进顶层系统设计理想路径与基于碎片化实际的改革并举,这就是当前中国社会变革的基本路径。试点现代学徒制度,在没有或缺乏顶层系统设计背景条件下,可以优先制定鼓励企业主动参与现代学徒制的税费减免制度、鼓励企业投入混合所有制职业院校成为职业教育办学主体的经济制度、建立企业师傅培训与考评制度等,优先供给现代学徒制试点急需的制度资源,逐步推进制度体系建设。
(三)学徒制改革的本土化、区域化与多样化发展
现代学徒制起源于经济发达的德国,盛行于经济发达的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及部分西北欧国家,这一现象证明——它需要一定的制度环境、经济环境、社会环境、文化环境、教育环境等一系列条件支持。中国改革开放取得巨大成就,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有世界第一的职业教育规模,经济、教育的国际化发展迅速,已经成为世界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备了实行现代学徒制的许多条件。但中国国情的特点:是个大国,是个区域发展差异很大的大国,是个产业与经济发展极其异构的大国。东部接近中等发达国家,中部发展缓慢,西部发展落后甚至不如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中国职业教育内涵建设呈现出明显的“复杂性、多样性、长期性”[18]特点,建立现代学徒制度也必须遵循这个规律。第一,不能完全照搬照抄双元制等基本制度,尊重基本国情,应走中国特色之路。中国有强势政府、但行业协会较弱势,这也注定中国的现代学徒制不同于德国,中国必须走本土化道路。第二,中国区域发展差异极大,东部江浙地区可以完全比照德国双元制模式建立现代学徒制,西部却只能坚持学校主体、校企合作的职业教育制度。这决定中国的现代学徒制必须是区域化的现代学徒制。第三,由于行业背景不同、职业院校拥有的企业资源不同、行业产业现代化水平不同,部分有行业企业背景、与行业企业紧密结合的职业院校可以直接推行现代学徒制。比如中国航运类职业院校全部是招生即招工,并且有航运企业参与办学,具备直接实行现代学徒制的重要条件。由于现代学徒制的制度复杂性,建成卓有成效的现代学徒制绝不可能一蹴而就,不可操之过急。中国现代学徒制的制度体系建设必须走本土化、区域化、多样化这一路径。
(四)推动行业企业与职业院校基层自主创新
创新是指在既定的制度安排框架下进行的理念上、制度上和操作层面上的革新,主要包括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创新是制度变迁的前提条件,也是制度变迁的结果[19]。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功经验之一就是推动区域创新、典型创新、试点单位创新等基层创新,发挥基层的创造性,推动改革不断深入,取得了巨大成就。现代学徒制也要坚持这一路径。当前,中国推进现代学徒制,一没有国家统一制度,二没有出台专业范围和岗位(技能)目录,三没有具体的量化考核指标(比如学徒在校与在企业的时间安排),四没有企业师傅的刚性标准,五没有实施的具体程序安排,只有一个《教育部关于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教职成[2014]9号)。这一切为区域行业企业、职业院校、教育行政部门,基于本地区经济、社会及职业教育发展实际,创新本区域、本行业、本企业现代学徒制的办学模式、培养模式留下巨大的制度创新空间,这也必将成为各地区教育行政部门、各职业院校实施现代学徒制育人的空前动力源。让每一个人都成才、让每一个人都有人生出彩机会的职业教育一定是人性化的,体现为多样化、差异化、个性化。只有这样,现代学徒制才能走出校门、走进企业、走出院校与企业共同发展的新路。教育行政部门在审核院校现代学徒制试点方案时要给予足够的信任,为职业院校学徒制度创新提供政策支持。丰富的基层创新经验及制度建设的成果将为国家完成现代学徒制度体系顶层设计提供有力支持。
(五)国际化发展的制度移植
教育国际化既是切实可行的路径,也是许多国家发展教育的经验,因而成为世界各国教育发展的趋势。新加坡用二十年时间通过国际化道路,建成世界教育强国和创新强国。我国香港通过国际化建成一批世界一流高校。我国大陆高等教育国际化也取得突破性成就,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建立了一大批一流大学,如宁波诺丁汉大学、西交利物浦大学、上海纽约大学等。这些大学引进世界一流大学的管理制度、师资、课程及培养模式,引领国内大学的改革,一定程度上提升了中国高等教育的国际认可度,具有重要意义。新制度经济学理论认为制度变迁有两个路径:制度移植与制度创新。制度移植是“现代制度建构的一种重要方式,是将一种经济环境中成熟完善的制度移植到另一种发展较低级的经济环境中并与受体实践相结合,移植的含义在于加速制度变迁。”[20]国际化发展是制度移植的有效途径。《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提出“完善中外合作机制,支持职业院校引进国(境)外高水平专家和优质教育资源。”[21]《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提出“支持专科高等职业院校将国际先进工艺流程、产品标准、技术标准、服务标准、管理方法等引入教学内容;与积极拓展国际业务的大型企业联合办学,共建国际化人才培养基地。”[22]试点现代学徒制,可以设计以下三种国际化发展路径:一是依托国际产业园区,如在德国产业园可以全部引进德国双元制现代学徒培养制度,产业园区内职业院校与德资企业共同实施双元制学徒培养制度,建立职业教育国际化改革的特区,毕业生面向园区企业就业。如苏州工业园区职业技术学院就是在苏州新加坡产业园成立的、完全按照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模式建成的现代职业教育成功样板。二是引进德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实行现代学徒制的国家的职业教育资源,办类似于宁波诺丁汉大学、西交利物浦大学那样的中外合作职业教育机构,直接引进这些国家的现代学徒制度、课程、师资、职业资格及培养模式,毕业生面向国际劳务市场就业。三是在有德、英、日等发达国家投资的大型企业,如宝马公司、西门子公司、丰田公司等企业所在区域,政府支持这些企业作为办学主体独立或与职业院校合作,开展基于企业母国现代职业教育制度的职业教育,为本企业培养技术技能人才,同时引领区域内职业教育发展,如日本丰田公司合作近二十年、累计援助金额超过1亿元的辽宁丰田金杯技师学院[23]。这三种国际化发展路径培养的现代学徒,都可以获得发达国家认可的毕业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也可以到外资企业就业,可构成区域产业集群发展的优势软环境;毕业生也可以输出到国际劳务市场,推动我国重要的现代服务业——劳务输出产业的发展,将我国丰富的人力资源转化为竞争优势资本。这些国际化发展经验将促进我国现代学徒制更快更好地发展。
进入新常态发展阶段,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都面临严峻挑战,中国职业教育发展也面临严峻挑战。“现代学徒制是国际职业教育制度发展完善的共同趋势”[24],中国“到2020年,形成适应发展需求、产教深度融合、中职高职衔接、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体现终身教育理念,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25]的战略发展目标,面临制度建设的许多困难,必须顺应这一发展趋势。但是也要注意现代学徒制的适应性与特殊性,现代学徒制不是“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必须遵循职业教育制度建设的基本规律,加强试点建设期间的研讨与论证,及时推广试点成功典型的制度经验,才能逐步趋近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战略目标。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EB/OL]. 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 moe/s7055/201409/174583.html.
[2]关晶,石伟平.“现代学徒制”为何国际上受青睐[N].中国教育报,2014-09-29(6).
[3]教育部.2014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EB/ OL].http://www.moe.edu.cn/srcsite/A03/s180/moe_ 633/201508/t20150811_199589.html.
[4]李佐军.引领经济新常态 走向好的新常态[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5(1):21-25.
[5][21]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EB/ OL].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4-06/22/ content_8901.htm.
[6]刘家枢.混合所有制——高职院校产教深度融合的路径与模式思考[J].职教论坛,2015(4):4-10.
[7]柳新元.利益冲突与制度变迁[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25.
[8]徐庆江,陈国军.高等教育制度变迁的路径选择——一种制度经济学的分析视角[J].宁波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4):74-76,103.
[9]熊苹.走进现代学徒制[D].华东师范大学,2004: 13-26.
[10]徐涵.“双元制”试点经验谈[J].教育与职业,1995 (10):16-19.
[11]关晶,石伟平.现代学徒制之“现代性”辨析[J].教育研究,2014(10):97-102.
[12][24]赵志群,陈俊兰.现代学徒制建设——现代职业教育制度的重要补充[J].北京社会科学,2014(1):28-32.
[13]胡秀锦.“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3):97-103.
[14]雷正光.德国双元制教学模式初探[M].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1992:37.
[15]习近平:加快发展职业教育 让每人都有出彩机会[EB/OL].http://news.sina.com.cn/c/2014-06-23/191530409280.shtml.
[16]刘和旺.诺思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理论新发展[J].经济评论,2006(2):64-68.
[17]王清.制度变迁过程中的碎片化:以户籍制度改革为例[J].学术研究,2015(4):55-61,159.
[18]刘家枢.新时期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特点分析[J].辽宁高职学报,2007(1):7-8,19.
[19]陈建青,扬甦华.创新、经济增长与制度变迁的互依性[J].南开经济研究,2004(4):28-30,51.
[20]郝宇彪,文俊.“中国模式”的制度移植路径评析[J].中州学刊,2012(3):50-53.
[22]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的通知[EB/OL].http://www. moe.edu.cn/srcsite/A07/moe_737/s3877/201511/ t20151102_216985.html.
[23]合作步入第九期辽宁丰田金杯技校庆25周年[EB/OL].http://news.ifeng.com/a/20151102/46072 574_0.shtml.
[25]教育部等六部门关于印发《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的通知[EB/OL].http: //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 moe/moe_630/201406/170737.html.
责任编辑韩云鹏
作者简介:刘家枢(1963-),男,辽宁沈阳人,南京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沈阳职业技术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教育领导与管理;王向东(1979-),男,湖南长沙人,浙江省教育评估院副研究员,浙江省现代职业教育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教育学博士,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
基金项目: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现代职业教育研究中心省社科规划课题“高职学生职业技能与职业精神融合培养的机制与路径研究”(编号:15JDZJ01YB),主持人:何应林。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6)10-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