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普职1:1分流中的中职教育条件匹配
——基于教育公平的视域

2016-02-18朱发仁傅新民

职教论坛 2016年10期
关键词:资源配置中等职业公平

□朱发仁 傅新民



普职1:1分流中的中职教育条件匹配
——基于教育公平的视域

□朱发仁傅新民

摘要:以教育公平的视域看,实现初中毕业基本都能进入高中阶段学习,且大致按1:1分流到普高和中职的目标,需要条件的匹配。从资源配置的角度而言,需要满足中职教育发展的基本要求;从促进学生主动选择的角度而言,需要政府、社会、行业企业、学校等各方协同努力;从负面影响倒逼改革的角度而言,需要提高职业教育的教育教学质量。

关键词:普职1:1分流;中等职业教育;条件匹配;教育公平

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要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也明确提出,到2020年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要达到90%,普通高中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大体相当,即初中毕业基本都能进入高中阶段学习,且大致按1∶1的比例分流到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这些年的实践表明,普职分流并非一帆风顺,可以预想,要按1∶1的比例分流达到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目标,道路不会平坦。不过,基于我国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即使在职业教育缺乏吸引力的情况下,也能达到普高与中职规模的大体相当。但是,若职业教育教学质量跟不上,做不到质量在较高水平上与普高相当,则有违教育公平。要做到中职与普高教育不仅数量而且质量相当,需要资源等相应条件的匹配。

一、资源配置需要满足职业教育发展的基本要求

本世纪以来,教育部颁发了一系列促进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文件。如:《关于“十五”期间加强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2001年)。文件提到“一些地方和学校主管部门对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队伍建设不够重视,未能将其纳入整个教师队伍建设的总体规划,因此,存在管理体制不顺和政策、经费支持不足等问题。”2003年颁发的《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职业技术学校校长培训工作的若干意见》提出:“大力加强职业技术学校校长培训工作,努力培养造就一支具有较高政治理论素养,掌握现代科学管理知识,了解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富有开拓创新精神,懂教育、善管理、作风优良的高素质职业技术学校校长队伍。”2005年颁发的《教育部关于加快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的意见》指出:“一些地方对发展中等职业教育没有引起足够重视,把发展高中阶段教育片面理解为就是发展普通高中,在经费投入、资源配置等方面忽视乃至削弱中等职业教育。”2010年颁发的《中等职业学校设置标准》明确提出:“师生比达到1∶20,专任教师学历应达到国家有关规定。专任教师中,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人数不低于20%。”“应当具有与专业设置相匹配、满足教学要求的实验、实习设施和仪器设备。工科类专业和医药类专业生均仪器设备价值不低于3000元,其他专业生均仪器设备价值不低于2500元。”2011年颁发的《中等职业教育督导评估办法》开宗明义:“为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全面推进 《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行动计划 (2010-2012年)》的实施,督促省级人民政府及相关部门认真履行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的职责,进一步推动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特制定本办法。”2012年颁发的《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制订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的意见》明确指出:“专业教学标准是指导和管理中等职业学校教学工作的主要依据,是保证教育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规格的纲领性教学文件。”

但是各地在有关政策文件的落实、教育资源的配置上总不尽如人意,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重视程度不一。这里的重视主要是指地方教育主管部门的领导和地方政府领导的重视。一种极端的情况是官员不作为,虽说不作为的官员极少数,但是对政策文件的重视程度的确可能存在差别。可以理解的是,当政府官员自己的研究思考与政策文件产生共鸣时,更容易引起重视。二是实施条件有别。尤其是全国性的政策文件,是去情境化的标准化规定,其实施的具体情境可以说千差万别。有的地方可能落实的条件充分,有的地方可能落实的条件一般,有的地方可能面临落实的暂时困难。三是个性化解读。从阅读者来说,对政策文件的理解、解读与阅读者的职业素养、工作环境、人生阅历、心理倾向等有关。一个始终将教师的作用看得至关重要的教育管理者,对有关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文件会更敏感,在解读时会不由自主地更为细致和周全。四是其他部门协同行动不力。有些政策文件的落实并不是教育部门单方面就能够贯彻落实的,牵涉到其他部门。此时,其他部门的协同行动相当重要:相关部门协同配合时政策文件得以落实,反之将成一纸空文。五是缺乏对政策落实的督导检查或检查不力。

要获得既有数量又有质量的教育,绕不开教育公平的话题。在说到教育公平时,同类型教育内部的公平常常受到更多关注,如义务教育公平、高等教育(普通高等教育)公平。我们认为,不同类型的教育公平问题也应给予同等关注,譬如不同类型教育公平的不同意蕴以及同层次不同类型教育公平的比较。对于前者,比如义务教育,是法律规定的强制性教育,对于适龄阶段的受教育者,没有放弃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也没有选择接受其他类型教育的权利。在城乡之间、重点校与非重点校之间、不同地域之间等存在较大差异的情况下,义务教育公平理应主要关注资源配置的均衡问题。也就是说,均衡发展义务教育是义务教育公平的应有之义。义务教育后的高中教育,受教育者具有了一定的选择权,初中毕业后是选择普通高中还是中职学校需根据自身状况,并结合外在条件权衡确定。高中阶段教育公平首先应该继续提高普及率,使欲接受高中教育的初中毕业生基本都能如愿;其次应该合理分流,让进入普高和中职的学生受到适合自身发展的教育。

至于后者,我们讨论同属高中阶段教育的普通高中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对于同层次不同类型的教育,平等地分配资源,不一定就是公平,甚至在资源分配平等的表象下隐藏着教育的不公平。但是,不同类型的教育得到同等程度的重视,是同层次教育公平的应有之义,此乃公平意蕴之一;公平意蕴之二为:教育资源的配置与教育类型要互相适应;公平意蕴之三为:受教育者接受到了适合自身特点,并且各利益相关者都满意的教育。

从思辨的角度来看,若中职与普高规模大致相当,则中职教育的资源配置可能等于普高教育,也可能大于或小于普高教育。在对中职教育与普高教育资源配置缺乏深入研究的情况下,二者资源的配置取决于主管部门对其的重视程度,越受到重视的教育类型其资源配置越多。具体分为三种情况:中职资源配置等于普高,二者受到同等重视;中职资源配置大于普高,中职重视程度强于普高;中职资源配置小于普高,中职重视程度弱于普高。

一批硕士学位论文较深入地探讨了中等职业教育的资源配置问题,如湖南大学胡俊的《促进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公平的财政支出政策研究》、东北财经大学隋晓杰的《政府中等职业教育投入与社会公平》等,他们的研究得出了基本一致的结论:相比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而言,政府对中职教育的投入不足,中职教育的资源配置弱于普通高等教育。

世界银行20世纪90年代的研究业已表明,职业教育的生均成本应是同级普通教育的2.53倍[1]。教育投入的应然状况是生均成本越高、学生人数越多,教育投入也越多。因此,如果普职1∶1分流,那么政府对中职的教育投入应该高于普高。但现实是,别说中职投入高于普高,同等的投入也没有做到①,甚至于连纳入同等重视的意识也缺乏。据《中国教育报》相关报道,虽说早在1996年颁布的《职业教育法》就已规定,各省份要制定职校生均经费标准,然而,直到2013年,陆续出台中职生均标准的只有福建、上海、辽宁、海南、湖南、江苏、浙江、新疆、重庆、广东、广西、山东等14个省份[2]。

笔者所在的常德市素来享有重视教育的美誉,但这种重视似乎没有包括中职教育。《2014年常德市教育事业发展统计概况》等有关资料显示:(1)生师比。中职生师比为23.9∶1,普高生师比为12.7∶1,二者之差达11.2。(2)生均校园占地面积和建筑面积。中职生均占地面积(学校产权)为26.1平方米,计入非学校产权生均占地面积为31.1平方米;普高生均占地面积为50.2平方米,中职生均占地分别只为普高的52%和62%。中职生均建筑面积(学校产权)为14.3平方米,计入非学校产权生均建筑面积为16.1平方米;普高生均建筑面积为24.8平方米,中职生均建筑面积分别只为普高的58%和65%。(3)教研员配备。常德市教科院总共配备了中职教研员3人,而基础教育的每个学科均配备了教研员。(4)获奖名额分配。常德市首届翦伯赞突出教育奖获奖人员12人,其中普通中学9人,中职学校无人获奖。

社会上有人认为,教师工作轻松,年复一年,所教内容就那么多。没有从事过教师工作,对其缺乏深入了解和深度思考而想当然的人,这样看待教师的工作情有可原,遗憾的是,政府部门的相关管理者有些也持类似的观点。尤其当这种观念与厚此薄彼(重普高,轻中职)的价值取向合为时,对中职投入、资源配置掉以轻心就在所难免了。然而,保障教育教学质量是需要相应条件的,如合格的教师素质和充足的教师数量、足够的设施设备、最起码的实习实训场所等等。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即使教师的素养、能力足以充当教育教学的“巧妇”角色,无“米”或没有足够的“米”,也是难以做出教育教学的“美味佳肴”的。何况,“巧妇”的形成是一个过程,并需要相应条件(入职门槛、企业经历、在职提升等)的支撑。上文的分析已经说明,中职教育的“米”是不够的;由于支撑条件的缺乏,“巧妇”也可能不足。

概言之,要达到普职1:1分流的应有效果,从资源配置的视角看,需要满足的条件是:(1)中职教育与普高教育受到各级政府的同等重视。(2)对中职的投入高于普高。以此达到或逐渐达到中职生师比、生均仪器设备价值、生均占地面积和建筑面积等各方面的要求。

二、提升职业教育吸引力需要各方协同努力

影响学生是否选择接受职业教育的因素大致可以分为自身因素、家庭因素、毕业学校(初中或高中)因素、社会因素。自身因素如初中或高中学习基础、兴趣、能力倾向、对有关信息的了解等;家庭因素如家庭经济状况、家长的职业及社会地位、家长的人生经历和视野等;毕业时的初中或高中学校因素如学校层次、班主任或学校管理者或科任教师的引导与推荐、同学间的相互影响等;社会因素如传统观念、一线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的经济待遇与社会地位、社区文化、职业教育声誉等。

虽说初中毕业生是否选择接受职业教育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但终究是由学生自己做出选择的。当然正常的状态是学生理性地权衡后做出适合自身发展的主动选择,但实际上,一部分初中毕业生做出接受职业教育的选择是被动的。一是学生受教师的诱导甚或强迫(如要挟扣发毕业证),“选择”某所或某几所中职学校;二是地方行政干预指定部分学生上本地的中职学校;三是主动之下的无奈,或者说权衡之后的无奈之举。如学生初中成绩中等,上普高考本科没有把握;家庭经济状况不佳,本想就读普高但经济上承担不起或觉得承担不值得,从而无奈选择可以免费的中职教育。

让学生根据自身情况理性主动地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职业教育,减少乃至杜绝被动选择职业教育的现象,关键在于使职业教育具有与普通教育同等的吸引力,让学生在做出接受职业教育还是普通教育的选择时,不因哪种教育的吸引力弱或强,而做出不尽符合自身状况的选择。

职业教育吸引力不足由来已久,且成因复杂,提高吸引力不是教育部门单方面、或某项策略所能够做到的,这是一项系统工程,一项短时间难以达到满意效果的工程。而要使职业教育具有与普通教育同等的吸引力任务更为艰巨,这有赖于政府、社会、行业企业、学校等各个方面的共同努力。

这种努力,有些是直接针对职业教育的,如中央、省、地市等各级政府颁发的有关发展职业教育的文件和会议精神,如国务院决定自2015年起每年5月举办的“职业教育活动周”等。有些是与职业教育高度相关的其他领域的事项,如李克强总理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及的“工匠精神”,央视推出的系列节目《大国工匠》,中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第一个十年行动纲领《中国制造2025》,严格的就业准入制度,行业组织的健全及职能的完善,全国两会对教育的热议等等。较长时间未被重视的对生产产品的精益求精、精雕细刻等精神由中央政府在重大报告中提出,在中国从制造业大国迈向制造业强国的时代背景下,将唤起人们对敬业且技术精湛的“工匠”们的重视与尊重。“工匠”们的职业发展基础在职业教育,基础的夯实和发展将会优化“工匠”的胚胎,大大增加其成长成熟为能工巧匠的可能性。对“工匠”的尊重,实质上也提升了职业教育的地位。有些是涉及面广的全局性工作,如养老金并轨,国家、省、市“十三五”发展规划,《劳动法》等法律的完善和落实等。养老金并轨也可以说是有利于职业教育发展的政策。人们对机关事业单位趋之若鹜,与工作的稳定、较高的社会地位、旱涝保收的收入以及相对优越的养老保障等有关。机关事业单位人员与企业职工、非稳定就业者等比较,最具优势的或许是养老保障,主要体现在养老金明显高于后者,而且个人缴纳部分少(少量地缴纳也是近期的事,之前是无需缴纳的)。职业院校的毕业生大多就业于企业,进机关事业单位的极少,因而,相对于其他院校,职业院校的毕业生更会感觉到养老金并轨后的优越性,从而淡化职业身份、缩小行业差距,有利于他们纯粹根据自身专业素养、职业能力倾向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和就业单位。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同时,社会对教育公平的情怀和理性又会维护和促进教育公平。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的努力,实质上也是维护和促进教育公平的努力。

三、避免负强化尚需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质量

此处的负强化是指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与职场需求存在较大差距,对中职毕业生就业质量和职业生涯产生了不利影响,从而导致社会对中等职业教育的认可程度降低,由此,初中毕业生及其家长更不愿选择接受中等职业教育。负强化的表现为:(1)观念上混淆教育的类型与层次,视职业教育为次等教育。(2)与视职业教育为次等教育密切相关的行为是,初中生毕业时不愿意主动选择接受中职教育,进入中职学校就读是不得已而为之的无奈之举。并且学生自身不具备上普高的基础,看不到上普高的出路,但学生家长仍然会千方百计让小孩挤进普高。(3)与人谈起就读的职业学校时,常用贬抑的语言、语气,言谈举止充斥着对职业教育的不满,甚至不屑。(4)即使明知接受中职教育免费,也宁愿放弃就学机会。初中毕业而辍学的学生,应该说不少属于这种情况。

培养的人才与职场差距较大,一是职业教育专业的设置与产业行业的对接不紧密:设置的专业或者没有把社会职业作为重要的依据,致使毕业生缺乏明确的就业去向或没有适合的就业岗位;或者某专业的毕业生数量多于劳动力市场需求,明显地形成了所谓的供大于求的局面;或者从专业名称看有对应的职业或岗位,但课程开发没有以工作过程为导向,致使学生职业能力偏离职业的实际要求,就业者不能胜任岗位工作。二是学校教学质量因各种原因达不到质量标准。各种原因中有些与政府投入等资源配置密切相关;有些主要取决于学校治理能力、教师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等。对于两所资源配置等诸方面相当的学校,可以想见那所有得力的校长、有科学的人性化的充满活力的治理机制、有以教学为志业的教师群体的学校,其教学质量必定优于另外一所,其毕业生与职场的距离就会更近些。

教学达到质量标准,让受教育者接受较高质量的教育,这不仅是职业院校培养的人才满足职场需求的必要条件,也是教育公平的应有之义。因为教育公平包括了教育质量的公平[3]。

注释:

①我国中职学生已近90%免掉了学杂费——政府用于对贫困家庭的补偿和鼓励学生进入中职。普高的学杂费一般仍然是学生方自己承担,作为比照,如果扣除中职免掉的学杂费,政府投入更少。而且由于生源的恶性竞争,中职学校增加了异化的成本——招生费,即政府投入的一部分用于了本不该出现在招生环节的费用,如果扣除这部分,实际用于中职学校运行的投入就缩水了。

参考文献:

[1]杨进.回归本质 推进职教改革[N].光明日报,2016-3-1.

[2]李曜明,张婷.中职生均经费标准何时落地[N].中国教育报,2014-4-22.

[3]李延平.职业教育公平问题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57.

责任编辑肖称萍

作者简介:朱发仁(1962-),男,湖南临澧人,常德职业技术学院党委副书记,研究员,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管理;傅新民(1962-),男,湖南津市人,常德职业技术学院高职教育研究所所长,教授,湖南省教育科学校企合作研究基地首席专家,研究方向为高等职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6)10-0022-04

猜你喜欢

资源配置中等职业公平
公平对抗
怎样才公平
2021年广州市中等职业教育招生学校名单
2021年广州市中等职业教育招生学校名单
以就业为导向的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探索
以就业为导向的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探索
笨柴兄弟
把资源配置到贫困人口最需要的地方
刑事侦查资源配置原则及其影响因素初探
辽宁:卫生资源配置出新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