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我国乡土社会“差序格局”的解读与反思

2016-02-16周立环

知与行 2016年3期
关键词:差序格局

周立环,张 威

(黑龙江大学 政府管理学院,哈尔滨 150080)



博士硕士论坛

对我国乡土社会“差序格局”的解读与反思

周立环,张威

(黑龙江大学 政府管理学院,哈尔滨 150080)

[摘要]“差序格局”是社会学领域里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是对我国乡土社会特点的描述,其内容和特性无不反映出我国传统乡土社会的特点,随着乡土社会的变迁而不断发展演变,逐渐成为了我国传统乡土文化中的旗帜。西方社会主要以“团体格局”为主,“团体格局”和“差序格局”都是对社会结构类型的描述,二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共同构成了社会的基本机构类型。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程度的加深,“差序格局”与西方外来文化所构成的“团体格局”产生了激烈的碰撞和冲突,冲击了在人们心中对于传统乡土文化所衍生的价值观的信仰,人们原有的精神家园日渐崩塌。中西文化上的博弈带给社会的这种“现代性困境”,不仅包括社会价值观念的混乱,也伴随着传统道德伦理的丧失,而新的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念尚未形成,人们正深陷于这种“现代性困境”之中。如何打破这种“现代性困境”,构建一种适应时代发展的崭新的文化价值体系,是当下社会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关键词]差序格局;团体格局;乡土社会;现代性困境

“差序格局”是费孝通先生提出的一个比较性和创新性概念,该概念形象地描述了我国传统乡土社会中人际关系的构成模式,并以其独特性和首创性受到学者们的广泛认同和青睐。“差序格局”理论也因此奠定了费孝通先生在社会学领域的重要地位。

一、何谓“差序格局”

费孝通先生出身于我国的乡土社会,年轻时受生活环境的影响使其对乡土社会的了解比较深刻,加之其在搞人类学研究时注重田野调查,经常到世界各地去走访调研,生活阅历非常丰富,对社会结构的本质了解得比较深刻。实际上,“差序格局”是一个比较性概念,是依据中西方社会结构的对比,结合我国乡土社会的特性提炼而成的概念。如果脱离了中西方的社会比较,我们就无法真正理解费孝通先生提出“差序格局”的实质含义。“差序格局”是对我国乡土社会的基层结构的概括和描述,那么西方的社会结构又是什么样的呢?费孝通先生在对西方社会基层结构进行描述时打了一个形象的比喻:“西方社会就像我们在田里捆柴,几根稻草束成一把,几把束成一扎,几扎束成一捆,几捆束成一挑,每一根柴在整个挑里都属于一定的捆、扎、把。每一根柴也都可以找到同把、同扎、同捆的柴,分扎的清楚不会乱的”[1]。从这句话里可以看出,西方基层结构里的个体都是泾渭分明、界限清晰的,结构内部和外部之间亦是如此。这是因为西方社会经历启蒙运动洗礼之后,人们关注的焦点不再是以神为中心而是以人为中心,关注个人自身的发展,倡导人人平等。因此,在这种社会文化环境之下孕育出来的“团体格局”的社会结构也必然遵循这一特点,体现个人主义。在西方社会“团体格局”中,不仅每个人的权利和义务有着清晰的划分,最重要的是人与人之间是在人格平等的基础上产生的关系。

无论是在我国传统的乡土社会还是在西方社会,在同一个团体里,团体成员的关系并不一定是相同的,他们之间可能存在等级上的差别,就像马克思·韦伯在他提出的科层制中认为的那样,成员结构就像金字塔,每个人在金字塔上的位置显示一个人在这个结构中的地位。虽然在等级上有差异,但是在人格上每个人都是平等的。举个简单的例子,一个老板可以解雇他的员工,但如果员工对老板不满意也可以选择其他的雇佣者。即使在霍桑实验所发现的非正式组织中,团体成员间也存在着一个具有魅力与感召力的领导者,他的地位、身份相较于其他成员来说也是有差别的。因此,费孝通先生所说的我国传统社会的基层结构是“差序格局”,但并不是说就没有团体格局了,比如说乡土社会中的钱会,按性质是属于团体格局的一种。其实在我国传统乡土社会中这两种结构形式都是存在着的,只是相比于团体格局来说,差序格局比较具有代表性而已。

二、“差序格局”的特性

“差序格局”就其内容而言主要描述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然而社会关系内容复杂,形式多样,很难一概而论,这也使得“差序格局”呈现出很多不同的特性。

(一)关系上的伸缩性

“差序格局”并没有明确的界限,涵盖的成员也并不固定,它是一个相对的范围,范围的大小随着“己”的情况变动而变动,就像石子荡起的涟漪,以石子为中心,荡漾开来,而且荡起的涟漪的大小随着距离的增加而递减。但不同的石子荡起的涟漪的范围大小不同,每层涟漪距离石子的远近也不同,这和人际关系有很高的相似性。因此,“差序格局”具有一定的伸缩性,这种伸缩性随着个人能力的大小而变化。“寒门学子”成名之前,门可罗雀,成名之后,车水马龙,就是对这种伸缩性形象的描述。伸缩性是社会关系大小的体现,二者是正相关关系,社会关系网大的人,“差序格局”的伸缩性就强,反之亦然。

对于伸缩性大小的决性定因素,就类似于韦伯对于阶层划分的三个标准:权力、财富和声望。权力大的人,比如古代的皇帝,一旦驾崩,举国皆丧,全民哀恸,虽然很多人是不情愿的,但至少形式上要做到;家财万贯的商贾,一旦离世,其影响力也是很大的,他的生意可能做得很大,甚至遍布全国各地,生意上的合作伙伴很多都要为其披麻戴孝以示哀悼之情;在传统家庭和农村,影响伸缩性大小的主要是声望,其内部管理或者统治方式借用韦伯对于统治类型的划分是属于“传统型统治”的,统治的维持是靠从古至今沿袭下来的风俗习惯和伦理道德。其内部管理是建构在儒家文化所倡导的“礼”的基础上。其中,统治者的声望不是靠自致获得的,而是与人的先赋特征:年龄、性别、嫡庶排行等有着密切的关联,具有较高声望的人往往是有丰富生活阅历的排行靠前的男性老人。

(二)情感上的等级性

中国传统的伦理道德维系着乡土社会中人的社会关系,而传统儒家文化所建构的道德体系一直在我国传统伦理道德中占据着主导地位。因此,儒家的价值观念对于“差序格局”有着重要的影响。儒家最考究的是人伦,然而“伦”是指什么呢?其实,“伦”就是建立在血缘关系基础上的差序,它强调的是分别和等级。而在古代社会的大家族当中,礼治秩序是由年长的老人所统治的,乡土社会中的老人往往具有不可置疑的权威;甚至在现代社会一个个小的家庭当中,等级差别仍一直延续,不少人还有着“重男轻女”“男主外,女主内”的思想。传统乡土社会中夫妻之间的等级关系十分严格,如果丈夫对妻子不满意,可以一纸休书把妻子休了,而如果妻子对丈夫不满意,就只能忍受。概括来说,乡土社会中的“差序格局”体现在社会关系方面的不仅是血缘上的亲疏,也涵盖了层次分明的等级。这种等级有时会制造血淋淋的杀人场景,有时会存在一定程度的“情感”。这种情感是由内向外逐渐减弱的,正是由于这种情感的递减性,使其等级性得以彰显。

(三)道德上的狭隘性

晏阳初先生曾概括过我国乡土社会中农民的四大特性:愚、贫、弱、私。针对愚和私的特性,费孝通先生分别在乡土中国的《文字下乡》和《差序格局》中给我们做了细致形象的分析。对于“愚”的问题,费孝通先生从其定义入手,认为如果“愚”是指智力的不足或缺陷,那么识字不识字并非愚不愚的标准。在他眼中,“愚”并非是先天的缺陷,而是由后天学习的不足造成的,对于乡村里的人来说,由于生活的压力以及父母对于文化知识的重视不够使得他们很少有机会接受正规教育。乡村人所缺乏的不是学习的能力,而是学习的机会,如果他们孩提时也能拥有和城里孩子一样优越的条件,那情况就会大有不同。对于“私”的问题,费孝通先生也进行了详细阐述,他认为“私”是“差序格局”形成的基础和条件。

我们乡土社会中的道德观念与其结构特点一样,都是从己向外推,而作为“差序格局”中心的“己”不是独立的个体、个人,而是家族利益,古代人从小就会被灌输“家属利益至上”等观念,因此,在“差序格局”中维系的是私人关系的道德观念,具有道德上的狭隘性,其道德观念只是相对于由自己所形成的关系团体而言的,对于事物的评价标准也是相对的,而不具有普遍性,并且随着所施对象和自己的关系程度而伸缩。而西方的“团体格局”中则强调个人利益至上,即使是超个人的团体也不能侵犯个人的权利,这主要是受到西方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的影响,同时也与西方的宗教观念息息相关,基督教强调的是众生“博爱”与“平等”,正是在这些宗教观念的影响下,形成了以个体为本的“团体格局”的道德体系。

三、“差序格局”的时代发展

随着全球化程度的日益加深,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激烈碰撞,在碰撞的过程中逐渐融合,形成了崭新的具有现代性的中国文化。特别是在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乡土社会不断变迁,而与乡土社会相伴随的“差序格局”这一现象也在不断地完善和发展。

(一)“差序格局”的纬度不断扩大

在传统乡土社会,由于交通、通讯的不发达,人们往往在临近的熟人圈子中进行交往,这时的“差序格局”主要是由地缘关系形成的,体现在社会关系方面就是血缘、伦理关系。而且这种血缘、伦理关系在乡土社会这种相对封闭的环境中是比较牢固与稳定的,这种关系的强度是随着血缘关系的加深而不断增强的。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近现代社会思潮的冲击,“差序格局”的构成也随着社会的变迁而不断变化,由原来的单一逐渐变得多样化,由原来的血缘、地缘关系扩展为现在的业缘、利益关系。现代社会,职业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趋势,它也是现代社会人们赖以生存的主要方式,人们大多数时间都是在和同事打交道,因此,也使得同事关系成为人际交往中的重要关系之一,以职业构建起来的人际关系圈逐渐成为现代社会中构成“差序格局”的重要维度。无论是血缘关系还是同事关系都有可能包含着利益关系。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作为目的性动物的人们总是想尽可能获取更大的利益,利益可以使本来相互敌视的人成为很好的朋友,也可以使朋友转变成敌人。杨善华、侯红蕊二人曾研究过我国农村村民的活动,他们认为,农民的整个生活可以分为“礼”和“利”两部分,商业活动和其他生产经营活动在“利”的范围之内,日常生活则属于“礼”的范围,通常是由差序格局决定的“人情”原则。亲属或熟人之间交换的是义务或礼物,非熟人或生人之间交换的是商品。人情作为判别关系亲疏远近的标准正在受到利益标准的挑战,在二者的博弈过程中,利益已经占据了明显的上风。利益原则全面渗入农村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从而与血缘、感情一起构成了“差序格局”的三个维度,并且其比重日益增大[2]。

(二)“差序格局”的内涵日益丰富

改革开放新时期的到来,带给人们的不只是物质上的富足,也包括精神上的享受。随着交通、通讯条件的大大改善,逐渐打破了以往只限于血缘关系所构成的熟人圈子,使得人们的交往范围扩大,交往频次增加,认识的朋友也越来越多。

在当今物欲横流的社会,很多人都在追逐利益,而人脉对于追逐利益来说则至关重要。中国向来是人情社会,人们一向都认为认识的人多了就好办事,所以很多人想方设法多交朋友,这使得朋友关系成为“差序格局”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教育的普及和交通条件的改善,朋友关系日益普遍,甚至逐渐超过了血缘关系。但朋友关系具有不确定的特征,不确定且可以选择的朋友关系,使得这种关系缺乏道德上的约束力,具有一定的风险性,比如社会上出现的“杀生”“杀熟”等欺骗现象。总之,“差序格局”越来越偏重于以朋友关系为主要建构的工具理性,而以血缘关系为主的价值理性则相对减少。

(三)“差序格局”和“团体格局”逐渐趋同

市场的大潮虽然拉动了经济的增长,但在一定程度上却恶化了社会的风气,乡土社会中的社会公德越来越少,人们对于利益、金钱的追逐甚嚣尘上,利益也因此成为了现代社会“差序格局”中衡量人际关系的重要维度。人们建立及维持人际关系具有较强的功利性,不仅仅要考量血缘关系的亲疏,利益上的往来也必不可少。

社会交换理论认为,人们之所以进行互动是由于交换的需求和利益的满足。显然,交换理论中提到的这类社会关系已迥异于我国乡土社会“差序格局”中所形容的社会关系模式,而更类似于西方社会“团体格局”中的人际交往模式。但并不是说在现代社会中“差序格局”已经不存在了。“差序格局”中最重要的部分“亲属关系”并没有改变,包括父母、子女、兄弟,他们之间的关系却很少改变,并且,中国人的排外性较强,对于亲属圈之内的会当成自己人看待,对于亲属圈之外的相比于亲属圈之内的人而言则会看作是外人。比如一个人当遇到自己的朋友和自己的兄弟产生矛盾时,他会毫不犹豫站在兄弟这一方,这就是我们经常说的“血浓于水”。

四、余论:音调未定的现代性

“差序格局”作为我国乡土文化的特色,与我国的传统文化是一脉相承的。然而在从一个封闭的乡土社会快步走向现代化道路的时候,随着全球化的不断发展,以“差序格局”为代表的我国传统乡土文化与西方文化不断地碰撞,在碰撞中不断地融合和发展,逐渐形成了新的代表着现代社会价值取向的主体文化。对于“老人倒地到底该不该扶”这一问题,在传统乡土社会下毋庸置疑,肯定会毫不犹豫地去扶起老人;然而,到了现代社会,人们却有了那么多的顾虑,担心扶起老人反被讹,但内心却有着去扶起老人的冲动,这时我们不禁要问:究竟是什么导致了这种文化上的“现代性困境”?

在传统与现代化文明两种文化之间不断冲突、碰撞的过程中,文化上的多样化造成了人们价值取向的混乱,人们心中原有的道德信仰体系逐渐瓦解,而新的道德信仰体系在人们心中还没有建立起来,因此,使得人们内心不断彷徨。现代社会的市场化发展建起了一座座高楼大厦,却打碎了人们心中的精神家园,人们变成了自由的原子,成了没有家的孩子,但内心却坚守着那份柔情,对于道德家园的向往之情。

费孝通先生始终强调中国现代性的逻辑必须建立在历史连续性和文化主体性之上,在传统与现代之间保持一个富有张力的平衡。然而,在传统与现代、中国与西方、历史与现实、情感与理智、共相与个性之间努力寻找化解传统与现代冲突之道的费孝通最终却陷入了无可逃遁的紧张。这与其说是费孝通个人思想中的张力,毋宁说是处在民族认同与现代性诉求结合处的知识分子的共有困境[3]。这种共有的困境深嵌于中国现代性的悖论与危机之中。传统与现代之间的时间断裂、东方与西方之间的文明冲突、世界体系中核心与边缘之间的单向度拓殖将中国现代性引向了一条充满彷徨、困顿、苦涩、焦虑以及崎岖、坎坷的道路,谱写了一曲眷恋与怨恨、希望与失望、飞扬与落寞、乐观与悲观循环交织的音调未定的现代性变奏。在这音调未定的现代性变奏中,始终跳荡着激进主义和保守主义的音符。历史实践则表明:盲目效仿西方、彻底否定传统、割裂历史的发展模式不仅不能纳入西方的现代性逻辑,反而可能导致更为深重的社会危机;同样,过于推崇传统,一味强调中国的“特殊性”不仅不能引领中国向美好社会迈进,反而可能因保守、狭隘而重蹈历史的覆辙。如何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实现融通、保持富有张力的平衡并最终迈向一个美好社会,这一所谓的“费孝通问题”在中国现代性进程中仍将是一个历久弥新的“问题”。值得庆幸的是,费孝通先生以其一生的努力和探索为我们奠定了起点。

费孝通先生提出的“差序格局”不仅是我国传统乡土社会文化的代表,对于现代社会文化的延续和发展也起着重要的传承作用,它已经成为了中国五千年文化中一个永恒的符号,区别着中国和西方,沟通着传统与现代,又恰似文化长河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带给人们以温暖的同时,指引人们不断地前行。“差序格局”之所以能长久不衰,就在于其能够随着时代的变迁不断地注入新鲜的血液,不断推陈出新,才得以保持着长久的生命力,对于其他文化类型来讲也应如此,与时俱进才是长久之道。人民群众推动着文化的发展,反过来,文化的发展影响着人们的思维的改变,思维又指导着人们的行动,二者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共同推动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参考文献]

[1] 费孝通.乡土中国 生育制度 乡土重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26.

[2] 杨善华,侯红蕊.血缘、姻缘、亲情与利益——现阶段中国农村社会中“差序格局”的“理性化” 趋势[J].宁夏社会科学,1999,(6):57—58.

[3] 陈占江,包智明.“费孝通问题”与中国现代性[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1(42):10.

〔责任编辑:徐雪野〕

[中图分类号]C912.8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284(2016)03-0148-04

[作者简介]周立环(1990— ),男(苗族),山东济宁人,硕士研究生,从事社会学和社会工作研究。

[收稿日期]2015-12-29

猜你喜欢

差序格局
政治信任“差序格局”形成的心理机制分析
“差序格局”视角下对社会道德约束与法制治理的思考
论乡村社会关系变化对乡村法治之影响
差序格局与主体—生态模式转型下的组织公民行为研究
社会转型背景下农村人居环境污染的原因分析
G20经济体创新能力差序格局与创新驱动发展中的中国情景
基于总经理超额薪酬视角的上市公司绩效差异分析
微商信任分析
乡村自治发展进程中的村民自组织能力建设研究
民营高科技企业高管信任危机问题与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