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的困境及突破策略

2016-02-16李凌

职教通讯 2016年11期
关键词:职业生涯教育社会环境政策法规

李凌



中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的困境及突破策略

李凌

摘要:职业生涯教育能够促进人才理智分流,缓解就业压力,有助于中学生树立健康的自我意识,有利于初等教育与高等教育的衔接。目前,中学生职业生涯教育面临着社会意识淡薄、保障体系不健全、教育体系不完整、专业教师缺乏、课程缺失等困境。建立科学的人才评价机制,健全职业生涯教育保障体系,构建立体化的教育体系,打造职业化、专业化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家庭、学校、社会之间通力合作是中学阶段实施职业生涯教育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中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社会环境;政府引导;政策法规;资金支持

高考填报志愿时,不知道该选择什么专业,不清楚专业的就业面向,这社会现象折射出中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的缺失。据某高校研究所调查显示,约57.8%大学生认为,就读专业不理想,近30%学生对所学专业热情不高,学习缺少动力,毕业后不能对口就业,学非所用,短期离职率高,造成这一结果的主要原因是中学阶段学校、家长以及社会仅仅重视对学生进行学科知识的教育,而忽视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很多中学生对自己缺乏清醒、科学的认识,对未来职业缺少必要的了解,对职业生涯缺乏科学规划。

一、中学阶段开展职业生涯教育的意义

(一)促进人才理智分流

复旦大学葛剑雄教授说:“中国教育的出路在于理智分流”。孩子的志趣和禀赋千差万别,社会的分工不同,学校教育和用人环境需要引领学生和家长依据学生的兴趣和潜能,选择适宜职业,从事自己适合的职业,各尽所能、各抒其长,实现乐业、敬业、精业,避免试图把志趣与禀赋不同的人都送入“名校、热门专业”,避免教育资源的浪费,避免教育的高投入与低产出。

文理分科是中学生面临的人生第一次重大选择,高考填报志愿是选择学术型学校、技能型学校抑或就业是学生面临的第二次选择……职业生涯教育帮助中学生思考未来,帮助他们了解不同行业的工作者所拥有的不同的工作和生活类型,客观认识自己,对于自己的未来走向清晰定位,对将来所从事职业清醒的估计,实现“升学有意识”“就业有意识”“未来发展有目标”,从而实现个人、家庭及社会多赢,促进人才合理分流,缓解教育和就业压力,促进社会和谐。

(二)有助于中学生树立健康的自我意识,促进身心健康发展

自我意识是对自己生理状况、心理特征以及与他人、环境关系的客观认识,健康的自我意识是形成良好个性心理品质的前提和基础。自我意识引领个性的发展方向,规划、塑造个性的具体行为,调节个性发展过程中的矛盾冲突。

职业生涯教育有利于有助于中学生树立健康的自我意识,有利于帮助学生正确认识社会,客观认识自我,明确自己的特性、兴趣、性格、能力等,客观评价自我、发展自我;有利于促进学生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有助于培养学生调节个人非智力因素能力;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主性;能帮助学生思考未来,减少选择困惑和迷茫。

(三)有利于初等教育与高等教育的衔接

由于高考志愿填报不当,很多学生进入高校无法顺利适应专业学习要求,出现学习无兴趣、无动力、无目标,沉溺于网络等比较严重的问题,使高校不得不投入大量的时间和师资到新生入学教育中,往往收效甚微,在接受职业规划教育后,许多才发现自己选错专业,但此时要想改变现状必须有极大的勇气并付出较大的代价。若在中学阶段就对学生开展了自我探索和职业探索的职业生涯教育,将更加有利于初等教育与高等教育的无缝衔接。

二、中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的困境

(一)社会意识淡薄,职业生涯教育理念尚未普及

普遍存在着“大学毕业后才会进入职场,应该在大学里接受职业生涯教育,中学阶段无需进行职业生涯教育”这样一种错误的观点;同时,受“学而优则仕”传统观念及精英教育传统思想的影响,学校的工作重心着眼于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如何提高本科达线率,“上大学、读名校”是许多家长和学生追求的成才路,一切与考试、升学无关的教育都被拒之门外,致使中学生接受职业生涯教育的机会极少,这种应试能力的培养模式,忽视了孩子成长的终极目标,忽视了孩子的兴趣,忽视了孩子的未来责任,遏制了孩子个性的发展,制约了孩子的创新意识,遏制孩子对人生价值的追求,造成培养出高分低能的“伪人才”[1],造成教育资源投入的极大浪费,教育成本高投入、低产出。

(二)保障体系不健全,中学生职业生涯教育实施流于形式

美国政府通过一系列的法律、法规来保障和引导职业生涯教育的落实,相继颁布了《生计教育法》《国家职业生涯发展指导方针》《从学校到工作机会法》《生涯辅导和咨询法》《生涯教育激励法》;日本政府也制定了《关于顺应新时代的教育基本法和教育振兴基本计划的应有状态》[2],引导职业生涯教育的发展。与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中学生职业生涯教育没有纳入刚性的中学课程体系中,也没有法律来保障中学生职业生涯教育在整个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日本和美国不仅对职业生涯教育进行了严格的规定,而且提供财政上的支持,鼓励全社会参与到职业生涯教育中。尽管我国已经制定了《普通中学职业指导纲要(试行)》《职业指导办法》等文件,但缺少针对职业生涯教育的法律法规,导致学校的职业生涯教育课程不纳入考核范围,在没有法律刚性要求下,很多学校基本上不开设职业生涯教育课程,即使开设也是形同虚设,没有得到真正落实执行。没有法律制度保障,政府无财政预算,学校和教育主管部门也不重视,也不安排专项资金开展职业生涯教育,导致一些事务性的工作,如制定中学生职业生涯能力标准、评估效果标准、课程开发、教材编写、职业教育活动等,束之高阁,致使中学生职业生涯教育流于形式。

(三)中学生职业生涯教育体系不完整,落实缺乏系统性

目前,我国的中学生职业生涯教育体系是零散的、单向的、不系统的,缺少专门的职业生涯教育指导机构,理论上没有形成系统的学科,课程教学、专业测评以及咨询辅导的建设力度很低,无法满足学生的个性需求;课程的内容仅仅包含职业生涯规划的理论知识,缺乏综合素质培养、心理辅导以及职业规划指导等内容;授课方式单一,理论讲授为主,职业体验活动很少,职业实践与社会实际脱节。我国中学职业生涯教育的急需构建从专业测评到指导学生职业规划,从学校到教师到学生,从专门的课程设计到学科渗透,从职业规划咨询到职业实践,如此,自内到外、从上而下,构建多层次、立体化的职业教育保障体系[3],保障职业生涯教育系统、科学、规范的开展。

(四)专业教师缺乏,专业化程度低

在职业生涯教育实施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不容忽视。[4]职业生涯教育内在规律,要求从事职业生涯教育的教师,不仅需要与之相适应的专业知识,还必须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而我国几乎没有专业的师资队伍,职业生涯教育一般由学科教师或其他人员兼职承担,他们没有职业生涯教育的专业背景,专业化程度低,无法系统地开展职业生涯教育,因而学生无法得到科学的指导和引领。教育主管部门尚未建立职业生涯教育教师的执教标准、职业生涯教育师资培养培训体系以及考核体系,学校缺少对教师教学能力和实践能力的考核标准,以上因素制约着职业生涯教育教师队伍建设。

三、中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的实施策略

职业生涯教育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中,在这个工程中需要政府、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共同参与。学校对学生进行科学引导、系统教育;家庭为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提供的环境;[5]社会环境为学生进行职业体验提供平台;政府引导职业生涯教育的主方向,组织、协调职业生涯参与方,改善教育环境,制定相关政策和法规,提供专项资金支持,政府、学校、家庭和社会四方配合的密合程度决定了中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的成效大小。

(一)加强宣传引导,建立科学的用人机制、人才评价机制

思想是行动的指南,只有克服在人才问题上、成才问题上的不科学的观念,才能把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思想变成自觉的实践,全社会才能对中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的重要性形成共识。政府应加强引导,摈弃以往过分看重分数、看重学历,忽视能力、忽视禀赋的错误观念,消除精英教育传统思想的影响;在全社会确立人人都可以成才、行行可以成才的观念;在人才招聘、人才聘任上杜绝高消费;在职称评定上杜绝唯学历、唯资历、唯身份的策略;在选拔人才、聘任人才上,提倡看能力而不是学历,凭业绩论高低而不是看出身,建立科学的用人机制、评价机制,从根本上改善教育环境、用人环境,构建以人文本的和谐教育环境,深化和落实素质教育,推进职业生涯教育健康、持续开展。

(二)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保障体系,加大资金投入

任何社会活动都离不开法律法规的引导和保障,中学生的职业生涯教育同样也需要法律法规的保障支持。[2]美国、英国等西方发达国家通过法律、法规形式规范职业生涯教育各参与方的权利、义务和职责,显示了对职业生涯教育法制体系的重视。美国1974年颁布的《生计教育法》把以学校为基础的生计教育作为职业生涯教育的重点,1989年制定的《国家职业生涯发展指导方针》,提倡通过学校、家庭以及社区的通力合作,促使个人通过多种方式获得生涯规划能力。我国也颁布了关于职业生涯教育方面的法律,如《普通高中职业指导纲要(试行)》《职业指导办法》,但还仅仅停留在办法、纲要等形式上,没有上升到法律的高度,很难引起社会各界的重视。在目前就业形势空前严峻的情况下,为有效缓解就业压力,政府可借鉴国外发达国家的成功立法经验,从不同的视觉完善职业生涯教育法律法规,保证职业生涯教育系统、持续、健康发展;同时,提供资金专项支持,用于师资培训、教育资源建设等;组织多方力量对我国中学生职业生涯教育开展深入广泛的本土化研究,结合国际先进的教育理念,制订满足人才需求、融合本土文化的职业生涯教育发展指标,对职业生涯教育的目标、任务、师资建设、资源保障等方面做出明确规定,通过向企业提供更多的奖励性优惠政策,引导、鼓励企业在能力所及的范围内为中学生的职业体验提供平台。[6]

(三)构建立体化的职业生涯教育体系

1.把职业生涯教育纳入中学教育课程。职业生涯教育课程不应仅是在传统教学课程上额外增加的一个科目,而是将职业生涯教育的内容融入到现有的学业教育中;职业生涯教育不应仅局限于就业指导范畴,而应该构建一个目的明确、过程完整、计划周密的立体化教育体系,以培养学生健康、完整的人格为目的,将人生观、价值观、职业观以及劳动观分解到学生学习的每个阶段,与知识学习同步,把学生的学习生活与家庭生活、社会生活以及未来职业生活建立实时、紧密的联系。九年全贯穿职业生涯课程融入是一种科学教育策略,将与职业生涯有关的活动融入到学习领域中,将职业生涯教育融合到素质教育活动中;除了开设公共的、必修的职业生涯教育课程外,要针对不同的学生进行个性教育和辅导,通过引导个人的发展方向、发掘个人潜能、发挥个人的禀赋,进而解决目前的就业难等社会问题。

2.学校应依据教育主管等相关部门制定的职业生涯教育的推进大方向,制定具有区域或学校特色的职业生涯教育计划,开展富有特色的职业生涯教育活动,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开展职业生涯教育。

3.采用形式多样的职业生涯教育形式,实时检测、处理教育情况信息。为提高职业生涯教育的成效,应该开发多种教育形式,如专业讲座、建立职业生涯咨询室、角色扮演、课堂互动等;组织学生实地参加职业体验活动,如组织学生实地参观本地发展较好的企业,了解企业的职能部门的构成以及职能,感受不同工种员工的工作内容;组织学生参观本区域的高等院校,了解它们的专业设置、专业面向、招生现状以及就业情况,与大学生进行面对面的交流;积极利用信息技术和优秀社会资源,积极争取社会成功人士、技术能手和职业规划师共同开发优质网络资源,如微课、精品课程、网络工作室、职场模拟室等,为学生职业发展规划解疑答惑,提供及时、即时信息;建立职业生涯教育评估机制和评估办法,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断完善职业生涯教育计划。

(四)打造职业化、专业化的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

目前,职业生涯教育一般由德育教师兼职担任,他们大都没有经过专业的学习和培训,职业指导理论薄弱,缺少职业实践经验,组织实施职业生涯教育的活动能力较弱,因此,急需培养一支职业化、专业化的专兼结合的职业生涯教育教师队伍。

职业生涯教育施教人员应该接受系统的教育学、心理学以及社会学、人力资源管理等知识的培训,具备良好的职业生涯教育理论知识,较强的实践能力;不仅可以胜任课堂教学的授课任务,而且可以策划、组织适合本校实际的职业生涯教育活动。因此,可以借鉴发达国家的职业生涯教育人员的专业化、职业化和专家化的发展趋势,构建自己的职业生涯教师队伍。要想推动校内的职业生涯教育,必须对校内教师进行专业培训,培训教育学、管理学、心理学等知识,增加教师的职业生涯教育意识,心理测量表、计算机网络以及多媒体技术等现代化的技术,组织协调和应变能力;通过专业培训和进修相结合提升他们的理论水平和事务能力,实现职业生涯教育的专业性、系统性;引导、鼓励教师参加高校招生咨询会、用人单位就业洽谈会,熟悉专业分类、职业划分、就业市场对人才的要求。

充分挖掘社会资源,积极鼓励并支持学校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引进理论修养高的职业生涯教育专家以及企业人力资源资源开发和管理者,进入学校的职业生涯兼职专家队伍,给学生和教师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可操作性强的指导、咨询、授课以及开发课程资源;同时,有效利用社会资源,聘请高校职业生涯规划师、优秀毕业生、社会成功人士等到校开展讲座,对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职业能力认知等方面进行全方位指导和训练,实现职业生涯教育的社会化和专业化。

(五)家庭、学校、社会通力合作

教育的目标是教会孩子掌握技能、学会生存、适应社会,而职业生涯教育的目的就是打开封闭的校门,将学习和工作相联系。因此,仅靠学校的力量很难全面开展职业生涯教育,也不符合职业生涯教育本身对教育手段的多样化需求。

职业生涯教育比较成熟的国家,政府都会通过各种方式要求或鼓励家长、研究机构、企业、公益组织、社会团体等积极参与到学生的职业生涯教育计划中。我国的政府相关部门应制定相关的政策和法规,组织、指导、协调学校、企业和各地区相关部门协同运作,保证职业生涯教育的顺利发展;学校可通过主题家长会、生涯规划家长讲座、生涯规划家长指导手册或校园报纸等方式向家长传递职业生涯教育理念,提升家长的生涯发展指导意识和能力,鼓励家长经常与孩子探讨职业生涯问题,鼓励家长给孩子创造更多职业体验、职业模拟机会。

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职业生涯教育无论是对于青少年个人的成长,还是对国家未来人才的质量都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建立科学的用人机制和人才评价机制,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保障体系,构建立体化的职业生涯教育体系,打造职业化、专业化的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家庭、学校、社会多方通力合作等多项举措并举,使我国的中学生职业生涯教育走出困境,实现中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的专业化、系统化、科学化,帮助学生树立健康的自我意识,树立正确的成才观,不仅掌握技能、学会生存,而且能够科学的决策,择己所需、择己所能,很好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陈冲.我国中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现状剖析[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12(6):38-41.

[2]赵佳.我国普通高中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问题研究[D].沈阳:沈阳师范大学,2012.

[3]徐金月.论我国普通高中职业生涯教育存在的问题与路径选择[J].当代教育科学,2014(8):10-12.

[4]何洁,吴育飞.职业生涯教育应从中学阶段做起[J].教育实践与研究,2010(8):38-41.

[5]葛鑫,李森.国外中学职业生涯教育对我国的启示[J].教育探索,2008(9):140-141.

[6]谢芹,赵小云.美国中学生职业生涯教育及对我国的启示[J].江苏教育研究,2015(16):46-49.

[责任编辑秦涛]

基金项目: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项目(项目编号:SK2014A379)

作者简介:李凌,女,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基础教育、信息处理。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47(2016)11-0043-04

猜你喜欢

职业生涯教育社会环境政策法规
政策法规
政策法规
政策法规
政策法规
环境教育与未来教育发展的趋向
初中古诗词教学的几点尝试
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理论与实践
从《无名的裘德》看哈代的悲观意识
中职班主任开展职业生涯教育现状分析及对策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现状与职业发展意向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