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语在职高语文教学中的价值
2016-02-15陈引芳
陈引芳
流行语在职高语文教学中的价值
陈引芳
摘要:面对一群十七八岁的年轻人,语文教师必须正视他们求新求异的心态,流行词汇涌入他们的生活乃至课堂教学是不可避免的。作为语文教师,无法阻止流行语流入课堂,但可以通过合理的方式,利用一部分流行语充实课堂教学。
关键词:职高;语文教学;流行语
语文课上,王梦珍同学在理解曹操《短歌行》中“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一句时,谈《诗经》,说修辞,滔滔不绝。全班同学给予热烈掌声,洪儒珍则感叹:“土豪,我们做朋友吧!”
这里,学生洪儒珍将知识丰富的同学称为“土豪”,巧用流行语表达佩服情绪,笔者为她点了个“赞”。
此外,诸如“你懂的”、“现在问题来了”、“有才就是任性”(化用“有钱就是任性”)等这些网络流行词语经常在课堂用到。如“你懂的”一词,百度百科说它是通用于任何无法言说的公开场合的“三字经”,是网络时代的眼色,举重若轻,彼此心照不宣。[1]
任何发展着的事物都不可能是一成不变的,汉语也是。在长期发展过程中,汉语吸收了方言、外来语中广为流行的词汇,才成就了今天的丰富多彩。现如今,随着科技手段的不断创新,很多领域都受到了冲击,“改革”一词相当热门,语言领域亦如是。通讯科技的进步给语言领域也带来了不小的变化,尤其是流行词汇的大量涌入,给教学带来了一定程度的影响。
一度“×××,你妈喊你回家吃饭”大为流行,有学生在课堂上冒出“×××,老师喊你回答问题”的话,引得哄堂大笑,影响课堂秩序。
面对着一群十七八岁的年轻人,语文教师必须正视他们求新求异的心态,因此,流行语涌入他们的生活乃至我们的课堂是不可避免的。对此,该怀有一种怎样的态度呢?鲁迅先生在《拿来主义》里已经给了很好的答案。在处理流行语与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是成为“孱头”、“昏蛋”、“废物”,还是成为“拿来主义者”,这就需要语文教师“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一、首先,要有辨别
流行语的队伍鱼龙混杂,因此,要学会分类,能快速判断出他们所传达的含义。
从语言学角度来看,能给流行语很多种分类方法,这是个复杂的问题。暂且“大事化小”,从感情色彩的角度出发分类,从而择出那些褒义的良性词或者中性词,扩充教学口语的内容。
(一)剔除低俗词汇
人们为了表达一种情绪,创造出了一些特别的词汇或句式,这些词汇、句式又通过网络广为传播。而它们的创造者和传播者品流复杂,于是“闷骚、傻×、蛋白质(笨蛋白痴神经质)、天才(天生蠢材)、可爱(可怜没人爱)”等带有侮辱性质的低俗词汇也大行其道。据网络调查显示,“狗屁”一词有1 359个中文网页存在,“他妈的”也有3 305个,其余谩骂的词汇更不用提。[2]由此可见,为了宣泄负面情绪,人们将网络当成了一个具有相当分量的载体,从而导致了低俗词汇的大量流行。
对于这些词汇,语文教师不仅自己不能说,也要劝导学生不要说,从而保证语文课堂的纯净。
(二)合理挑选中性词汇
在流行语中,也存在着一群色彩中性的语言,包括表情符号、数字代码、词语简写等。如:9494(数字代码,意为“就是就是”)、MM(词语简写,意为“美眉”);另外还有一些谐音的词语,如洗具(喜剧)、杯具(悲剧)、大虾(大侠);当然,也有故事或者人物引发的词语,例如台湾一档综艺节目中一位女性嘉宾用自己独特的行为和语言创造出了流行语“Hold住”;浙江台综艺节目《奔跑吧兄弟》中邓超那句“We are伐木累”等。
这些流行语不能说毫无用处,不能一并抹杀,而是可以适当选用。有时候,用得恰当,“谐音”也可以造“谐趣”,流行语的独特性、新颖性、形象性等特点,能增添师生间交流的乐趣,拉近师生距离。
(三)保留良性词汇
一些带有鼓励性质的词语如“给力”、“O了”、“很high”“点赞”等可以适当运用以鼓励学生。另外一些随着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而出现的“秒杀”、“黑客”等词语,它们代表着新生事物,应该积极推广,出现在教师口语中无可厚非。
(四)借鉴句式和片段
在流行语中,除了词汇外,还存在着大量的句子和语言片段。
简单的短语和句子有:高端大气上档次,低调奢华有内涵;哥唱的不是歌,哥唱的是寂寞;这个可以有;为了我的奥迪,老婆的迪奥,儿子的奥利奥……
语言片段如由魏晨的歌曲《我为自己代言》而演化出“代言体”:你只看到我的分数,却没看到我的努力;你有你的试卷,我有我的作答;你嘲笑我分不够高不配玩乐,我可怜你总想名校;你可以轻视我们的成绩,我们会证明这是谁的时代。读书是注定痛苦的旅行,路上总少不了挫败和低分,但那又怎样?哪怕挂科也要挂得平静。我是学生我为自己代言。[3]由《蓝精灵之歌》演化的“蓝精灵体”,宁波人用这个流行语体调侃了多变的天气“在那山的那边海的那边,有一群宁波人,他们一会儿穿衬衣,他们一会儿穿棉衣。他们开春以来穿越在那赤道与南北极,每天涨跌十度真是够刺激!哦,坚强的宁波人。哦,铁打的宁波人。他们春捂秋冻拼过这种奇葩的天气,经过锻炼身体棒棒滴。”[4]
二、其次,要善运用
(一)巧借修辞析文本
很多流行语都是运用了修辞的,如:
“名捕”——运用比喻的修辞,来指那些对考试作弊的学生毫不留情的监考老师。
“×跑跑”——语出汶川地震中迅速跑出教室的范老师,运用借代,成了逃避责任、不作为的代名词。[5]
“杀青”——原指古人制作竹简和加工绿茶的其中一道工艺,现指影视作品完成前期拍摄步入后期制作阶段。
在语文教学中,利用流行语的修辞,在分析文本时可以让学生记忆更加深刻。如“美眉”这个词,用了借代的手法,代指美女。笔者试用该词讲解《林黛玉进贾府》中对林黛玉的描写:“两弯似蹙非蹙眷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眉眼是最能体现女子神韵的,曹雪芹对林黛玉的描写还原了“美眉”一词,让学生轻松习得知识。
(二)借助体式助理解
流行语特别是流行体的盛行,可以说是民间的语文狂欢,这种狂欢刺激了全民的创作神经,有些体式的创作对于语文教学的促进还是相当“给力”的。
流行语的体式也可以用在阅读教学上。如在人物分析的时候可以用“代言体”来立体呈现人物个性。以《威尼斯商人》为例,笔者在学生概括夏洛克、鲍西亚、安东尼奥这3位主要人物性格时,在对“代言体”稍作改变以后给出了以下语段,要求学生讨论回答:“你可以认为我____,但我____,我____,我____,我是鲍西亚,我为自己代言;你可以认为我____,但我____,我____,我____,我是夏洛克,我为自己代言;你可以认为我____,但我____,我____,我____,我是安东尼奥,我为自己代言。”代言体的表达方式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他们热烈讨论,积极作答,特别是在对夏洛克这个人物的分析上,同学们提出了很多观点,除了批判他的视财如命、唯利是图、冷酷无情外,他们认为在这部戏剧中对犹太人的歧视味道很浓。一位同学这样回答:“你可以认为我爱钱、残忍,但我是受歧视的犹太人,我是想报复的犹太人,我是聪明的犹太人,我是夏洛克,我为自己代言。”
(三)仿词仿句练写作
大量流行语的崛起,其实跟人们的再创作不无关系。一个简单的词,如“族”、“粉”,衍生出了大量的“族类”、“粉类”,更常见的便是“奴”了,有“车奴”、“房奴”、“孩奴”、“卡奴”,等等,“奴”字从“奴隶”这一词义经过人们的再创作,延伸到了各个带给人们压力的领域。
这种全民的语文创作,特别是成段的体式创作更应该有效引到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在放松、快乐的环境下提升写作能力。此理与学生套用名人的语段进行再创作相同。
(四)褒扬学生更艺术
在鼓励式教学环境下成长的学生早已听腻了“好”、“不错”等褒扬词汇,在对学生的回答作出评价时如果能运用流行语,也许会有意外收获。
在学生作出正确且巧妙的回答时,教师不妨可以说“老师给你点个赞”,轻轻一句,不仅让学生有了新奇感,更能拉近师生间的距离。如果学生给的回答超出了教师预期,教师想要达到夸张效果的时候,我们也可以用“高端大气上档次”来形容学生的回答。
(五)课堂控制更有效
流行语除了可以运用在课文的教学外,对课堂的控制也有一定的作用。在说明文、议论文等文章的讲解过程中,难免会碰到较为枯燥的内容,此时若课堂反应迟缓,语文教师说上一句“亲们,老师讲的是课,不是寂寞”,这个效果一定会超出“都打起精神来,给点反应”之类的语言。学生回答问题欠缺主动的情况下,用“都潜水了?出来冒个泡!”功效肯定高于“同学们要主动回答问题”。
三、流行语不可滥用
(一)注意用地
流行语很大一部分是出现在网络交流过程中的,为了让交流更生动、幽默,犹如面谈,人们会使用很多俏皮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意思。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流行语更接近口语。因此,在和学生交流时候可以使用流行语,但对作文却要严格把关。
虽然在上文中说到流行语的化用可以提升写作能力,但若全篇都是流行语的架构,这样的文章也不会精致到哪里去的。所以,一定要适可而止,且要根据文章风格而定。
(二)注意用量
一堂课,偶尔出现几句流行语可以起到点睛的作用,但若不加节制,频频出现,这堂课的语文味未免要被俗气给盖过。
(三)注意文气
流行语在一定程度上能调节课堂气氛,但也得根据文章的气质而定。一首典雅的诗歌、一篇优美而又伤感的散文、一篇历经沧桑的古文,它们的气质决定了它们要拒绝幽默,拒绝调侃,拒绝任何足以破坏氛围的流行元素。这样的课堂,用不好,不如不用。当然,由于自身的局限性,流行语在使用过程中还有很多地方需要注意,能力有限,不一一列举。
流行语是一味药,用得好,药到病除;用不好,这“三分毒”怕也是能要了“命”的。
参考文献:
[1]张敏.从流行语中看修辞艺术[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9 (7):17-19.
[2]聂汉琳.当代安徽高职学生流行语现状的调查与分析[J].语文学刊,2011(5):5-6.
[3]许瑞丽.如何理性对待网络流行语入侵学生作文现象[J].教育与科技,2013(17):133-135.
[4]胡选萍.网络流行语的教学功能探析[J].现代教育科学,2011(5):81-83.
[5]杨帆.语文教学要区别对待网络流行语[J].备教导航,2010(8):107-109.
[责任编辑陈国平]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47(2016)06-0052-03
作者简介:陈引芳,女,浙江宁波东钱湖旅游学校一级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