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开放: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与实践
2016-02-15张浩
张 浩
(周口师范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南 周口 466001)
走向开放: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与实践
张 浩
(周口师范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南 周口 466001)
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在大学生群体中普及,对传统封闭的思想政治教育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在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目标、过程、评价等方面,呈现出动态、生成、涌现等开放性思维的诸多特征。对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当予以积极回应,自觉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路径,如“三体联动”思想政治教育、“课堂叙事”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生成”思想政治教育等。
开放性思维;三体联动;课堂叙事;实践生成
随着微博、微信、微话等新型媒介在大学生群体中普及,“拇指”一族、“低头”一族、“微控”一族如雨后春笋般地出现在图书馆、课堂、操场等高校校园的每一个角落,成为当今高校群生像的现实写照,以往那些教育教学方法和举措,其效用性大打折扣。积极应对由于微媒体发展所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扬利袪弊,是每一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须深入思考和研究的现实课题。
一、封闭思维主导下思想政治教育的问题剖析
当我们采取封闭式思维去看待和指导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它就像一个人被束缚在“普罗克汝斯特斯之床”一样,被一条或几条无形的线紧紧相连。教育教学总目标的实现被肢解为各个环节目标的实现,教育教学效果的评价被肢解为各个环节效果的评价。正是这种自我封闭式思维,主导着以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现实进程。
(一)教育理念的封闭性
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本质是主导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全过程的思想观念,这一观念渗透到管理者、教育者的思维之中,演化成为指导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套规范。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构成问题上,学界主流观点认为“构成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因素主要有四个,即教育者(主体)、受教育者(客体)、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方法(介体)、社会环境及其所提供的教育支撑条件(环体)。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就是以上四个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变化发展的过程”[1]。教育理念的封闭性体现在对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肢解、分割上。尽管在理论研讨层面上,几乎所有学者都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是四种因素相互作用、变化发展的过程,但是具体工作中,为了简化、方便、易于管理和考核等而采取了封闭性思维。在封闭性思维主导下,管理者和教育者只专注于“四个因素”,而无视或轻视其相关关系。正是这种以分割和肢解为基本特征的教育理念,使得我们误以为世界本来就是这个样子,误以为思想政治教育过去、现在和未来都是如此。这种教育理念上的封闭性,影响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目标的实现。
(二)教育目标的封闭性
长期以来,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一直是为满足一定社会发展需要这唯一的目的而开设的。为了实现这一目的,教育者选取一定社会、阶级所要求的内容,遵照主管部门的管理规程,组织和实施教育教学活动。教育目标被分解为知识性目标、技能性目标、价值性目标。知识性目标通过理论灌输方法、技能性目标通过实践锻炼、价值性目标通过典型案例等途径来实现。教育教学的总体目标就像是金字塔的顶端,必须通过一级一级、一块一块的“石块”,按照特定的程序、规范堆砌才能得以支撑。这种看起来扎扎实实,几十年如一日的状态,正是以往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写照,没有变化、缺乏生机。在人的主体性日益凸显的今天,“社会发展需要”的教育目标已经不能涵盖思想政治教育的全部意义。
(三)教育过程的封闭性
教育过程的封闭性,主要表现为教育过程的“被组织”性。“被组织”是指事物的演化过程受制于外来因素的主导和强制,表现为自上而下、自外而内的工作程序和思路。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被组织”(是指以被组织为主)的过程,受一定阶级或社会集团或教育者的操纵,因而呈现出线性、封闭、僵化等简化还原的基本特征。“教育过程的每一个环节,就像工厂里产品生产的工序一样,规范有序,整齐化一,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随机性事件’被摒弃于教育过程之外。”[2]置身于被严格掌控、规范化教育过程中的受教育者,只能被动、无奈地接受和服务。受教育者的发展体现着社会发展的基本要求,他们最终在社会发展的需求、科学化的管理、统一规范的培养机制下,被批量地生产出来,其个人发展需求也得到“被满足”。
二、开放思维主导下思想政治教育的理性延展
“任何系统只有把自己保持在不断地与外界进行物质、能量、信息交换的状态下,才能具有保持自身动态稳定性的能力。”[3]尽管封闭性思维主导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根深蒂固的现实基础,但是,微媒体时代所带来的开放性,使思想政治教育遭受到从未有过的挑战,迫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管理者、组织者和实施者,不得不直面现实,以开放性思维重新考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整体过程。
(一)教育理念的开放性
微媒体一经产生,就成了大学生群体的新宠,“拇指一族”“低头一族”越来越普遍。微媒体“完全打破了时间、空间、速度上的限制”,“每个人都可以建立自己的空间,发布个人的观点”[4],为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创新注入了一股“开放性思维”的清风。教育理念的开放性,主要通过管理者、教育者的思想得以显现,打破原来那种程式化、规范化的工作思路和做法,以一种开放、生成性思维重新认识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个过程,突出教育者、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和作用,强调思想政治教育系统与外部环境间的互动,注重教育评价方式的多元等。同时,受教育者也要以开放性的思维去指导自己的理论学习和行为养成。在开放性的思维中,思想政治教育首先是一个动态生成的复杂系统,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评价等都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推进而不断生成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各个要素、各个环节之间不是由“无形的线”牢牢相系的,而是相互关联的、非线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整体效果的实现,不是各个环节效果的简单叠加,而是“涌现”[5],是整体大于部分之和。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发展一方面取决于系统内各个要素的发展,以及各要素之间的非线性关联,另一方面取决于系统与环境之间的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流,即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开放性。
(二)教育目标的开放性
马克思主义认为,任何实践活动都必须遵循两个基本原则:目的性原则和规律性原则。其中,目的性原则是实践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是组织和实施实践活动的根本原因,是组织和实践实践活动的精神动力源泉;规律性原则是保证,是主体实现实践目的的基本要求。从目的性原则和规律性原则的辩证关系来看,教育目标的开放性主要体现在:一是教育目标的设定,不仅要遵循一定社会发展的状况和要求,还要考虑到受教育者的思想产生、发展和变化的规律和实际,体现为社会发展和个体发展的统一;二是教育目标应当是预设与生成的辩证统一。正如莫兰所说,“从一个人采取一个行动起,无论这个行动是什么,它都开始逃脱这个人的意向。……它可能变得与原来的意向背道而驰”[6]。更何况,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由多个个体参与的复杂性实践活动过程,管理者、教育者最初的设想和预期,必然会随着实践活动的不断推进而呈现出种种“出人意料”的情形。如正在进行的课堂教学,学生们的窃窃私语,窗外马路上拖拉机的轰鸣,甚至校长在走廊里来回巡视的身影,都会使得课堂教学目标的实现打上折扣。
(三)教育过程的开放性
在封闭式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过程就像是电影院里的放映员一样,在需要的时候,就把事先设计好的“影片”拿出来放一遍。教育目标就像是影片的主题思想一样,贯穿于每一组场景之中,每一组“场景”都担负着不同的任务。事实上,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这种动态生成性表现在:一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动态性。思想政治教育不是一个僵化的、一成不变的实践过程,参与其中的人、事、物,都会随着时间、地点、条件的变化而变化,因而,教育者在改变教育理念的同时,需不断提高自己因应变化的能力和水平。二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成性。每一阶段思想政治教育所呈现出来的状态,都不是提前预设的,也不可能提前预设,而是在教育过程中,一步一步生成的。三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默会性。所谓默会性,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存在着的无法也不必用言语、文字、图片等方式来呈现的教育内容,如教育者的人格魅力、挂在墙上的一句格言等,通过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的相互理解、认同来实现彼此之间的信息交流。四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随机性。随机性也即偶然性,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经常会遇到一些偶发因素的干扰。在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中,这些因素往往被当成“意外”“干扰”被摒弃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视野之外。所有这些,决定了我们必须要运用动态开放的态度去对待思想政治教育。
(四)教育评价的开放性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以提高受教育者的思想认识和道德水平为目的的实践活动,因此,对于教育效果的评价理应坚持开放性的态度。教育评价的开放性包括两层含义:一是采取多元化的评价模式。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教育者往往把受教育者思想道德水平的提升、道德行为的养成简化为对一定社会主流意识、价值观念的接受,因而在评价教育教学效果时,就采取了填空、选择、简单等方式,用卷面考试的成绩来衡量教学效果的唯一标准。然而,一个人的思想认识水平和行为道德规范真的可以用一纸试卷来衡量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因此,对于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评价,必须采取多元化的评价模式。二是采取动态发展的评价模式。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都处在永恒的发展过程之中。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受教育者的思想和行为来说,也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需要教育者对之做出全面、系统的考察,既考察教育教学的结果,又兼顾教育教学的过程。
三、开放思维主导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策略
以开放性思维推进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是要在追求教育目标整体实现的过程中,注重各个要素、各个环节间的非线性关联,优化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系统的内在机制。
(一)“三体联动”思想政治教育
以往思想政治教育专注于课堂理论教育、社会实践两个环节,在实践上常常出现相互脱节的状况。“三体联动”思想政治教育是在传统课堂理论教育、社会实践的基础上,增设了课堂实践教育环节,并进而提出“三体联动”运作机制。
1.课堂实践教育环节
在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设计上,课堂实践教育还没有以相对独立的形式出现,它往往渗透、掺杂在其他教学过程之中,以至于被边缘化,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所谓课堂实践教育,它是针对课堂理论教育而言的,以“小课堂,大社会”为理念,突出强调课堂的开放性,主张社会发展和社会生活对课堂教学的全方位、立体式渗透。课堂实践教育以相对独立的形式呈现,主要有两种:一是在同一课堂上,前半段是突出理论教育,后半段突出实践教育;二是把课堂教育的所有课时按比例划分,一部分用于理论教育,一部分用于实践拓展。在功能上,既突出课堂实践教育的独立性,又强调课堂实践教育在课堂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之间的中介性,以有效消解传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中,理论课的实践性薄弱、实践课的理论性不足的问题。
在课堂实践教育过程中,学生不再处于附属、被动的地位,真正成为课堂教学中的主体,置身于“虚拟化”的“大社会”之中,思考、解决一个个现实问题,把刚刚学习到的理论知识,及时、有效地转化为指导实践的方法和措施。在课堂实践教育的过程中,学生们通过自己的切身体验,做出既符合他们自身发展需要,又符合社会要求的选择。在课堂实践教育中,教育者一切活动的开展,都是基于受教育者思想、心理、生活实际的,能够吸引受教育者的注意和兴趣,激发其参与其中的主动性,从而建构起一个主体间互动、对话的“话语背景”,即“在场”,以提高师生之间的相互认同感。在课堂实践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应当把教学目的融于实践活动过程,依靠学生自己的思考来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进而解决问题,从而消除学生对“指令性”教育目的的心理抵触感,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养成。
2.“三体联动”思想政治教育的运行机制
在开放性原则主导下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由“课堂理论教育、课堂实践教育和社会实践”三个环节相互关联、相互支撑的动态体系,三个环节共同围绕着同一个教育目标展开。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这三个环节既相互独立,自成一体,又相互联结,彼此约束。首先,课堂理论教育是基础,是帮助受教育者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主渠道,也是指导课堂实践教育和社会实践环节的根本,实践环节要围绕着理论教育所设定的目标来开展,为实现理论教育所设定的目标服务。其次,课堂实践教育是中间环节,是由抽象理论向现实的、具体的操作程序和方法转换的桥梁。在以往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中,理论教育和社会实践往往独立进行,相互之间的紧密联系被现实的时间和空间所隔断,难以达到理想的教育效果。课堂实践教育的提出,弥补了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不够紧凑的不足,真正把“理论联系实践”的目的和要求落到实处。借助于课堂实践教育环节,使课堂理论教育更具针对性、现实性,社会实践更具理论性、系统性。再次,社会实践既是推动理论产生和发展的基本环节,又是检验理论、修正理论的基本环节。社会实践的结果如何,反过来影响到课堂理论教育和课堂实践教育活动的组织和实施。
(二)“课堂叙事”思想政治教育
叙事,简单地说,就是对于一个事件的描述。叙事者在描述客观事件的过程中,总是附带了许许多多叙事者自身的因素——个人情感、知识背景等。听众听到的事件并非是事件本身,而是由叙事者建构出来的“事件”。对于叙事者本人来说,他对事件的看法、态度、情感等又来自于其现实的社会生活。因此,“从这种意义上说,课堂教育的叙事恢复了人们对现实世界中学校教育领域教学事件的理解能力”[7]34。因此,课堂叙事教学法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教学的“开放性”。
1.课堂叙事教学法的提出
在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教学中,教师传授给学生的知识,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由教师根据一定社会发展要求和学生思想、道德状况而选取的理论知识,即显性的知识;一类是附加于理论知识背后的隐性知识——来自现实生活影响的知识。把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整合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过程之中,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增强课堂教学趣味,是课堂叙事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基本特征。所谓课堂叙事教学法,就是指教师在进行理论教学的过程中,通过叙述理论创立者、他人或教师自己对该理论知识的理解以及形成此种理解的现实原因,增进受教育者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认同的教学方法,体现着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过程的开放性。
2.课堂叙事教学法的实施策略
课堂叙事教学法的实质是一种回归生活、回归现实的教学策略。要达到回归“生活世界”的目的,在使用课堂叙事教学法的时候,应该遵循如下几项要求:一是理论知识的明晰性。理论知识的明晰性,就是要求教师对理论知识的语言表述和语义表达上的无歧义性,表现为理论陈述上的简洁、理论逻辑上的严谨和理论表述上的准确等。只有保证了理论知识的明晰性,其所附带的隐性知识,即不同叙事者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才具有可比性。二是现实生活的“原初状态”。课堂叙事是以叙事者为中介的理论知识与现实生活、理论与实践的对接。这里的“现实生活”是指叙事者的“现实生活”,也就是叙事者生存、生活于其中的“现实生活”,更进一步说,是叙事者在叙述这一“理论知识”时所处的“现实生活”。因此,在运用课堂叙事教学法的时候,对于“现实生活”的理解一定要回归到它的“原初状态”。如马克思对于“实践”的理解,在不同的生活时期,有不同的理解和表述。三是采取多样化的叙事方式。课堂叙事教学法最常用的方式就是讲“故事”。教师通过讲“故事”这种易于被学生接受的方式,把一定社会所要求的思想、政治、道德内容传授给学生。“课堂教学‘故事’扮演了‘催化剂’的角色,正是因为浸润在学校课堂教学故事情境之中,学生乐于学习,思维得到发展,思想不断交流,智慧获得增长。”[7]36
(三)“实践生成”思想政治教育
从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来分析,理论教育和实践教育应该共存于一个既相互区别,各有侧重,又相互补充,有机统一的教育过程:由理论教育到实践教育的过程和由实践教育到理论教育的过程。遗憾的是,在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中,教师往往把注意力集中在前一过程——由理论知识的传授带动实践认知的提高上,而忽视了另一个过程。实践生成教学法就是对第二个教学过程——由实践教学带动理论传授过程的具体表述。
1.实践生成教学法的提出
“生成”是一个意思非常广泛的概念,在这里,主要有两层次意思,即“形成”和“成长”,前者表示从潜在到存在的过程,后者彰显着由小到大、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基于这两个层面的理解,实践生成也有两层含义,即在实践中形成和在实践中成长。因此,实践生成教学法就是指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完成对理论知识的学习、理解和深化的教学方法。具体来说,实践生成教学法主要包括三层意思:一是学生完善自我认知。例如,教师要求学生在生活中,学会尊重同学、教师、门卫、清洁工等。结果,学生在尊重别人的过程中,也赢得了对方的尊重,心理上得到极大的满足。因此,“尊重别人等于尊重自己”这一理论知识在学生自己的实践过程中产生并为学生掌握和理解。二是学生通过实践提高自我认识。在实践过程中,经常会遇到一些没有遇到过的新情况,促使学生自己去补充相关的理论知识。三是学生通过实践深化对已有理论知识的理解。对学生来说,通过参加实践深化其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理论知识本身理解的逐步深化;一是深化了理论和实践之间的联系。
2.实践生成教学法的实施策略
实践生成教学法把社会实践视作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过程和必不可少的教育环节。实践生成教学法努力回答如何开展思想政治理论的实践教育,使所学具有“繁衍”的意义和价值,理论、实践和能力的结合等问题。首先,实践生成教学法不是对传统理论教学方法的否定,而是补充和完善。其次,实践生成教学法是以实践为主的思想政治理论教学方法,这里的实践不仅是指社会实践,而且包括课堂模拟实践、角色扮演实践、网络虚拟实践等多种形式。无论是劳动、服务还是考察等形式,都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广泛地运用,并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丰富,从而逐渐成为深受人们欢迎的方法。再次,实践生成教学法有明确的目的性。突出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和作用,发挥其主动性、创造性,是实践生成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要求。教育者对教学活动的主导作用,只能通过教学目的的设定,教学活动的设计、组织和实施,教学效果的评价等方式体现出来。
[1]邱伟光,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100.
[2]张浩.趋向复杂: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的积极策略[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14(1):185-188.
[3]李梁美.走向系统综合的新学科[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2:77.
[4]王虹,刘智.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9.
[5]约翰·霍兰.涌现:从混沌到有序[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124.
[6]埃德加·莫兰.复杂性理论与教育问题[M].陈一壮,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68-69.
[7]傅敏,田慧生.课堂教学叙事研究:理论与实践[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
To the new world: the innovation of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ZHANG Hao
(School of Marxism,Zhoukou Normal University,Zhoukou 466001,China)
The popularity of micro-blog, We chat and other new media in college students, brings a tremendous challenge to the traditional closed form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lso, there are some new characteristics of open thinking, such as dynamic, generation, emergence in the concept, objective, process, evaluation and other aspects. So, it should be responded positively by the teacher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education workers should improve the practical path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onsciously. Such as “three-body-linkage”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lassroom-narration”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practice-generation”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etc..
open thinking;three-body-interaction;classroom-narration;practice-generation
2016-03-21
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微’视角下思想政治教育沟通机制创新研究”(13BKS076)。
张 浩(1971-),男,河南邓州人,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方法研究。
G641
A
1671-9476(2016)06-0112-05
10.13450/j.cnki.jzknu.2016.0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