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教育目标的适应性
——重读泰勒的《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
2016-12-29王连照
王连照
(河南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河南 开封 475001;
河南省教育科学研究所 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河南 郑州 450003)
论教育目标的适应性
——重读泰勒的《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
王连照
(河南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河南 开封 475001;
河南省教育科学研究所 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河南 郑州 450003)
《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是关于课程与教学合力达成教育目标的方法论。泰勒认为,教育目标要适应学习者、适应校外生活、适应学科专家的建议、适应其他学科的发展状况,同时学习经验的选择、组织也需要适应教育目标。研究指出,要实现教育目标的适应性:需要重视目标的明确化和针对性;重视目标的持续性;重视教师的专业提升;重视教育的背景信息;重视教育与其他社会学科的互动。
泰勒;教育目标;适应性
《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以下简称《基本原理》)是教育发展过程中不可逾越的重要文献。从很大程度上来讲,《基本原理》的实质是一种方法论,即关于课程与教学如何通力合作达成教育目标的方法论。泰勒在导言里诠释了这一点。首先它不是一本教科书,没有为哪门课程提供具体的教学指导或教学参考;其次它不是课程编制手册,没有提供课程编制的具体步骤;再者,它只是提出了一些研究问题的方法,“由此构成一些原理,以考察课程和教学计划中的问题”。这里面的“研究问题的方法”,其实就是关于教育目标如何适应与被适应的方法。
该书对基本原理的论述是从以下四个问题开始的,“它们是制订任何课程及教学计划时都必须回答的问题”[1]1,即学校应力求达到何种教育目标,要为学生提供怎样的教育经验才能达到这些教育目标,如何有效地组织这些教育经验,如何确定这些教育目标正在得以实现。从泰勒在书中对研究问题的定位、展开、探究可以看出:“目标”是《基本原理》的关键词,它围绕教育目标的来源、实现、评价,对课程与教学的设计进行了实践层面的探索,为课程与教学的实施提供了基本框架。
随着时代的变迁,泰勒模式在其追随者和批判者的不断解读中得到了发展。本研究通过对《基本原理》的重读,追根溯源,充分挖掘经典模式的时代意义,对于借鉴以往教育实践、把握当下教育问题、理解未来教育走向有着一定的时代意义与实践价值。
一、如何适应
“适应”是泰勒教育目标的关键词。首先,泰勒反对空大的教育目标,要求概念化、明确化教育目标,认为一个好的教育目标必须能够:为选择教学材料服务;为勾画内容纲要服务;为形成教学步骤服务;为准备测验和考试服务。这是教育目标适应性的价值取向。其次,在泰勒看来,科学的教育目标需要综合性的教育哲学作指导、广泛的教育研究作基础、敏锐的社会分析作推演(derive)等多种途径进行价值判断、信息收集、意义构建。这是教育目标适应性的实现保障。
具体到实现教育目标适应性的路径探究上,泰勒给出了“3+2”的原则,即3个来源、2个筛子,主要观点如下。
(一)对学习者本身的研究,即教育目标如何适应学习者现状
泰勒指出,必须充分重视学习者的行为和需要。他把学习者的需要分为两类:一类是外显需要,即以某种哲学价值标准为常模,重在观测个体的达标情况;另一类是内隐需要,即以维持有机体正常健康为目标而进行的张力回复至平衡状态。而教育要改变的是学生的行为变化,即广义的人的思维、情感和外显的行为变化。
如何对学习者进行研究?泰勒给出了几种方法:首先要对学生进行现状研究,并以此为基础进行常模比较,以确定个体间差距或个体需要;然后将学生的生活内容进行简单分类,同时关注他们的普遍需要和典型需要,以便“捕捉”学习者对学习活动的要求与期待。
在这一过程中,泰勒强调要从学生的兴趣出发确定教育目标,因为教育需要学习者主动参与,而兴趣是学习的出发点,是学生有效参与并拓展能力的重要保障。
(二)对当代校外生活的研究,即教育目标如何适应社会需求
这一观点在《基本原理》中最有争议,泰勒随后也给予了相应的回应。
表1 对“教育目标来源于校外生活”的质疑及回应
如表1所示,泰勒对质疑的总结、分析、回应及对解决方法的探寻,充分体现了泰勒对教育现实的深度把握及其教育思想的前瞻性。泰勒认为,对当代校外生活的研究,其本质类似于一战时期的“工作分析(job analysis)”,目的在于确定社会需要的关键能力、关键活动(critical activities),旨在使教育更具时代感和针对性,学生可以更有效地参与社会工作,同时开发学生头脑官能,迁移应对未来生活情境。
(三)学科专家对目标的建议,即教育目标如何适应复杂性
泰勒指出,学科专家对教育目标的建议主要有两点,首先是学科的一般功能建议,其次是学科的特殊贡献建议,在制定教育目标时,对两者的思考与研究都很有必要。在思考学科专家建议过程中,他强调教育目标应包括学习者进入某个研究领域所必备的基本知识与基本能力,同时还应关注不准备进入该研究领域的学习者,使他们也能从相关课程中受益。
(四)利用哲学、学习心理学选择目标,即教育目标如何适应科学发展
泰勒提到的“两个筛子”指的是哲学和心理学。
第一道筛子是哲学。泰勒认为,谈及教育目标的适应性,应当从哲学角度思考以下几个问题:首先,学校应该培养年轻人去适应现实存在的社会,还是应该负担起改革的使命培养致力于改造社会的年轻人?其次,应该给社会不同阶层的人不同的教育吗?泰勒在导言中指明:不同层次的教育、不同的学校会有不同的回答,哲学就是产生这种差异的根本原因,不同的价值取向会有不同的选择,会有不同的教育目标,不同的教育结果。
第二道筛子是学习心理学。教育目标只有与学习内在的条件一致才能产生价值,也就是说,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学习者与目标之间只有处于和谐状态,即相互适应,才能高效达成教育目标。
所以,哲学与心理学,前者旨在明确学校的价值取向,后者用以把握学习者的内在期待与可能,二者通力合作,教育目标才能更契合科学发展的状态与愿景。
二、如何被适应
教育目标的“被适应”主要是指依据教育目标如何选择、组织学习经验。泰勒认为,学习经验既不同于一门课程所要传授的内容,也不是教师所开展的各种活动,而是指学生与所在环境的互动。所以,环境中的某些特征必须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引导学生的积极参与。
(一)如何选择学习经验
泰勒认为,有些经验是学生必须具备的,所选择的这些经验要给学生提供实践机会,同时,还要能保证学生在实践中获得满足感;如果这些经验给人的感觉是负面的,那么期望中的学习行为就不太可能发生,甚至导致学生走向期望的反面。这就要求教师对学生的兴趣及人类的基本满足感有充分的了解,以判断给定的教育经验是否有可能给学生带来满足感[1]69。再者,经验预期的反映要适合学习者的认知水平,教师要最大限度地获得学生的相关信息,以确定学习者目前的成就、背景和心理状况是否有可能让其产生所期望的行为[1]69。
另外,泰勒也指出,经验服务于目标,经验是多样的,目标是唯一的。这一观点赋予教师广泛教学空间,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不同的经验来实现同一个教育目标。再者,同样的经验也会有不同的学习结果。比如要培养解决问题能力,学生在实践中同时可能收获到与问题解决相关的其他信息。
(二)如何组织学习经验
泰勒指出,可以从两个向度组织学习经验:纵向的时间阶段组织和横向的跨领域组织。要实现对教育目标的有效组织,必须关注以下几点:首先是连续性,即课程要素的直线式重复,这就意味着在一定时间内必须持续相同类型的学习技能;其次是顺序性,因为不能停留在同一水平的重复上,必须有进一步的目标和进展,所以,顺序性超越了连续性,是对后续学习经验更高层次的处理,以提高学习者发展的广度和深度;最后是整合性,即课程经验的横向联系,指提高学习者的行为和涉及的相关要素的统一性。
为了解决学习经验的散乱状态,就需要把选择好的学习经验划分、搭配、结构化,合理组织、精心设计,所以,泰勒提出了学习经验的3个基本结构,这也是课程设计过程中需要关注的3个层次。
表2 学习经验的结构
了解学习经验的结构,如表2所示,是设计组织单元的基本前提。关于如何设计,泰勒给出了几个步骤:首先,要有一致的总体方案意见,即是否采用具体科目、广域学科或核心课程;其次,要有总体的组织原则;再者,需要就准备采用的低层次单元的种类达成共识,即到底是采用每日的课、有次序的课题,还是教学单元,同时,还需要制订灵活的方案或“资源单元”,提供给教师以便其针对特定小组的学生开展工作时选用;最后要注意的是,如果是特定班级开展的特殊活动,那就需要采用师生共同设计的方案。
三、如何评估适应性
泰勒认为,评估是一个过程,旨在判断行为实际产生了多大程度的变化,重点在于改进。
评估前。抽样是这个阶段的一个重要环节,即先界定目标,之后需要在情境中考察现有的评价手段,以找到合适的评价方法。
评估中。学生的行为是应最早被考虑到的,因为教育目标的价值在于观察学习者经过学习后发生了什么行为变化。
评估本身。它不应该是一次性的,应包含在任意一段时间内做的一次以上的评估,早期一次,晚些一次,以确定是否变化。
另外,泰勒还提出了3个评估标准:首先是客观度,即评估方法是否有主观因素;其次是信度,即评估方法是否可信;最后是效度,即评估方法是否做出有效的评估。在这些标准中,泰勒尤其重视结果的效度,认为教育目标在于实现学习者行为的变化,且是外显行为的变化。所以,学习结束后,学习者是否发生了变化,发生了多大的变化是最为关键的,是教育目标最应该关注的。
四、启示
“不同层次的教育、不同的学校,答案会有某种程度上的差别”,这是泰勒不回答问题只给出方法的原因所在,同样,不同的时代、不同的社会需求,对教育的理解也会有程度上的差别。 时至今日,信息技术、认知科学、学习科学、学习形态等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实现教育目标的复杂性远远超出想象。当前看来,《基本原理》中的确有一些没有关注到或者关注不够的方面,如认为学习的控制权在教师这里,教师构建学习环境的同时即掌握了学习的控制权,对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认识不够;如在对教育目标的评估上主要考虑是否发生了变化,而对变化的程度缺乏关注,较少谈到学习者内在的变化……上述这些观点显示出《基本原理》对教育过程的理解过于简单化,但这也正是教育发展的最好验证,发展过程中,经典给予我们的永远不止这些,重读经典的意义也永远不止这些。
新时期,要实现教育目标的适应性,《基本原理》给予我们以下几点启示:
1.重视目标的明确化和针对性。《基本原理》的每个章节都是从概念界定开始,严谨、规范;同时,重视学校教育对校外生活的迁移意义,即学习者的学习成效要能迁移应对未来生活。泰勒认为组成教育目标的学习经验必须是当下的,且有针对性的。泰勒原理以“八年研究”为基础,它所需要解决的问题正是对当时教育问题的反思与回应,所以,教育目标的明确、精准关乎教育事业的社会承载和时代意义。
2.重视目标的持续性。在谈到组织的要素时,泰勒指出,这些要素必须为学习过程的连续性、顺序性、整合性服务。多久的学习过程?学习者整个学科领域的学习过程。在倡导终身教育的当今时代,课程与教学的连续性、顺序性、整合性对实现教育目标有何意义且如何组织是一个值得深度思考的课题。
3.重视教师的专业提升。泰勒对教师的职业素养要求较高,教师不但要给学习者提供合适、合理、科学的学习环境,还要保证学习者产生足够的满足感以促进教育目标的实现。也就是说,教师不但要对学校的教育哲学有深层领会,同时还要对学习者的心理发展及认知水平有精准的把握。另外,在泰勒看来,一名合格的教师还必须有一定的创新能力,能以不同的教育方法启发不同的学习者实现相同的教育目标。
4.重视教育的背景信息。有别于以往的教育理念,泰勒意识到家庭教育、社区教育、学校教育对学生的影响,关注到了学生背景信息对实现教育目标的重要性,学习者的背景信息是泰勒教育目标的主要来源之一,旨在给予学习者适当的学习经验,准确把握学习者的学习期望与认知水平,有效实现教育目标。这一点对当时,包括对当代分析教育现象、理解教育规律都有很大的指导意义。
5.重视教育与其他社会学科的互动。教育从来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哲学对教育目标价值取向的意义、心理学对教育目标最终实现的意义等,教育目标的适应性离不开哲学、心理学等其他科学领域给予教育的影响,教育目标的适应性在与其他学科、其他领域的互动中不断修缮,以教育学科严肃的继承性、时代性、系统性、专业性,吸引、感染、影响、指引着个体的发展和社会的完善。
[1]拉尔夫·泰勒.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M].罗康,张阅,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4.
Educational goals’ adaptability: RereadingBasicPrinciplesofCurriculumandInstruction
WANG Lianzhao
(School of Education of Henan University,Kaifeng 475001,China; Office for Education Sciences Planning of Henan Institute of Education Sciences, Zhengzhou 450003,China)
BasicPrinciplesofCurriculumandInstructionis Methodology about how curriculum and teaching get together to realize educational goal. In Taylor’s opinions,educational goal should adapt to learners,life of outside school, professional suggestions and other disciplines’ development. Learning experience, the organization also need to adapt to the educational goal. The research shows that educational goals’ adaptability means we need pay more attention to clear and targeted aim, persistent, enhancment of professional teachers, education background information,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education and the other social sciences.
Taylor;education goal;adaptability
2016-07-26
2012年度河南省教育科学重点课题“中原经济区建设背景下河南省教育科研发展态势研究”([2012]-JKGHBB-0341)。
王连照(1978-),女,河南南阳人,河南省教育科学研究所副研究员,河南大学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课程与教学论、比较教育、教育评价。
G40-11
A
1671-9476(2016)06-0117-04
10.13450/j.cnki.jzknu.2016.0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