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代德国的君子观研究

2016-02-15孙君恒杨国哲

周口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6期
关键词:儒家君子伦理

孙君恒,杨国哲

(武汉科技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 武汉 430081)



当代德国的君子观研究

孙君恒,杨国哲

(武汉科技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 武汉 430081)

中国儒家的君子问题,引起当代德国学者的深入研究,比较突出的五个代表是孔汉思、史怀哲、鲍吾刚、罗哲海和韦伯。他们忠实于中国经典文本,依据孔子《论语》的见解,诠释君子的含义,认同君子是具有高尚道德的人,对君子的理想人格和美德条目诸如“仁”“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德黄金律等进行了赞美,发现它们具有世界意义,主张对其发扬光大。德国学者的认真研究态度、现代的研究方法、多数主张,是值得肯定的,但是他们的西方文化观、价值观、宗教观,值得进行反思。

君子;德国;孔子;道德黄金律

当代德国研究中国儒家君子问题的,比较突出的五个主要代表是孔汉思(Hans Kung,1928-;又有“汉斯·昆”的人名译法;杜宾根大学教授、世界伦理基金会创始人;有《世界伦理构想》等书)、史怀哲(Albert Schweitzer,1875-1965;哲学家、思想家、音乐家,1952年获诺贝尔和平奖,有《敬畏生命》《中国思想史》等书)、鲍吾刚(Wolfgang Baner,1930-1996;汉学家,有《中国人的幸福观》一书)、罗哲海(Heiner Roetz,1950-;现任德国波鸿鲁尔大学教授;著作有《孔子》《 轴心时代的中国伦理》等)、马克斯·韦伯(Max Weber,1864-1920;社会学家,有《儒教与道教》等)。他们的研究引经据典,传播中国儒家伦理道德,并且挖掘君子人格的现实价值,有自己独到的认识,值得我们参考和借鉴。

一、对君子的含义诠释

关于君子的含义,德国学者认同中国儒家的说法。罗哲海的名著《轴心时期的儒家伦理》,论述比较详尽,其中指出:“‘君子’这个词,最初是指君王之子,如今却变成与此种身份特征相符者的代名词;还有‘小人’这个词,最初是指处于社会底层之人,现在却变成道德意涵上卑鄙、自私、小气的指涉。”《轴心时期的儒家伦理》1993年由德语被翻译为英语,十分流行,其中的“君子”被翻译为gentleman,这一词汇在此书中出现近百处[1]64。

关于君子的形象,德国学者依据中国传统,进行了说明。韦伯《儒教与道教》在“第五章 士等级”和“第六章 儒教的处世之道”,各有一节专门谈论“君子理想”。 韦伯认为:“‘君子’,‘高雅之人’,后来亦称‘勇士’,在士大夫时代是达到了全面的自我完善境界的人:一件堪称古典、永恒的灵魂美之典范的‘艺术品’,传统儒学正是把这种典范植入蒙生的心灵中的。”[2]183君子讲究优雅与尊严,积极履行责任和义务,在任何生活状况下,都仪态得体、彬彬有礼,是自我完善的目标和儒教的理想人格。君子是“内在涵养与外在处世都和谐、淡泊的‘上等人’[‘君侯式的’‘高贵的’人(君子)]——在流传下来的夫子的言论中反复出现的中心概念——在任何社会处境中,不论居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都要符合礼,不失其尊严。他要沉稳、自制、优雅、威严,这都是礼仪规定的宫廷沙龙的特点”[2]206。

史怀哲赞赏孔子塑造出了理想中的君子形象。他认真、忠实地引证《论语》的君子的论述,发现君子是美德的综合和化身,孔子自己就是谦逊的君子:“文质彬彬,然后君子(VI16)。——君子不忧不惧。(XII4)——君子固穷。(XV1)——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XII16)——君子无所争……(III7)——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XIII23)——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XIII26)——君子贞而不谅。(XV36)——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II14)——君子忧道不忧贫。(XV31)——君子思不出其位。(XIV28)——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XIV29)174——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IV16)——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XV20)——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XV17)孔子本人认真地去符合理想中的君子。在某一方面,他自身有过某种体验,就会说一句话。他曾向一位学生非常谦卑地承认,按照真正君子的要求,他本人在仁、智、勇三方面还差很远(XIV30)。”[3]52-53

准确和完整理解君子的内涵,成为德国学者研究君子时的特别关注。史怀哲就针对“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表达了自己的看法: “按孔子的学说,诸侯应当以其道德的力量来引导人民。然后民众就会变得审慎(II 1,3)。如果他只用政令和刑罚来统治,那么民众必然会有恶的思想(II3)。诸侯应该学习舜帝的方法,只通过道德上的律己来统治整个国家(XV4)。在选择任用官员的时候,统治者只需要考虑其是不是勤勉。君子在具有相应的品质和能力时,是会把获得某种职务看成是自己的一项义务。”[3]50鲍吾刚认为孔子所处的时代社会动荡,文化冲突激烈和价值选择困惑,“君子”是人们追求的理想人格,十分难得。鲍吾刚强调,人的幸福根本上在于内心安宁、交往融洽、与自然关系和谐,儒家的君子思想就直接影响到人的幸福。中国人表达幸福的字词多与社会有关,而少与宗教和物质有关,在儒家幸福观上体现得尤为明显。他在自己的专著《中国人的幸福观》里认为:“当孔子详细描述这么一个‘君子’的时候,他却很少谈及君子所要建立的统治的类型和所要创造的这个有序世界的本质。君子以‘德’治人。但‘德’本身显然属于所有需要重估的价值。”[4]

二、对君子的价值认同

儒家君子伦理的重要价值,得到德国专家的重视、认同、强调和赞美。史怀哲认为中国养成人的道德思路非常有远见,抓住了人生境界和追求的根本问题:“没有哪种伦理思想能像孔子的思想这样融如此自然与如此深入于一身,也没有哪种伦理思想能如此致力于君子的形象和真正的文化。”[3]55人要完善道德素质,应该以高雅的君子作为人格理想。孔子的伟大,就在于他有高瞻远瞩的君子学说,一直引导中国精神和仁人志士,值得其他国家学习。“一个正直、仁慈、捍卫正确的礼仪的君子被作为理想化的典型树立了起来。中国伦理不仅停留在对善和恶的最一般的陈述之上,而且以鲜活的方式深入到每个细节中去。一切人在其对趋于至善的努力中以及自然而又深刻的感觉和同感中认为负有义务的事情都列入了它的考虑范围。此外再没有哪一种伦理思想像它这样细致入微。”[3]104

优秀的君子思想,非常独特,是人类共同的道德财富,可以超越国界,加以共享。全球伦理倡导者孔汉思指出,君子所具有的“典型的儒家品德正是在我们这个高度技术化的时代里显示无比重要性的那些品德”,因为“今天的问题已不仅仅是技术—机械能力的问题,而是事关节制、公允、适用性、灵活性、创造性和预见力——这一切都是典型的儒家品格”[5]。对儒家的君子道德素质和思想,孔汉思给予了高度赞扬:“真正拥有光明的前景,真正能够对全球伦理作出贡献的是体现在《论语》中的中国传统伦理……中国伟大的人文主义的传统——仁爱、忠恕、和谐——将发挥巨大的作用。”[6]孔汉思认为孔子的儒家伦理不仅仅是中国的荣耀,而且是世界的宝贵伦理资源,“确是中国文化的核心主题,他的影响远远超作为国族意义上的中国的疆域”[7]。史怀哲赞扬以儒家君子伦理为代表的中国伦理的辉煌历史:“中国伦理思想千百年来对于个人和全民族的教育的功绩是伟大的。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地方能有这样一个建筑在伦理思想之上的文化来与中国这块土地上存在的相匹敌。”[3]104-105罗哲海则从学理角度说明了以儒家哲学为主的中国哲学具有普遍的世界意义,应该加以深入研究:“中国哲学具有一种不仅对于中国本身,而且对西方来讲都非常重要的广泛潜能。”[1]7

根据现代文明社会发展的要求,君子思想和社会责任伦理、高雅幸福的生活追求十分契合,有特别值得借鉴的地方。罗哲海就此进行了发挥,指出中国哲学的意义不限于中国场景和范围,而且具有世界广泛的潜能和普遍研究的价值:“中国哲学具有一种不仅对于中国本身、而且对西方来说,都是一个重要的问题。”[1]7“孔子学说之所以能展现强烈魅力,就是因为它预示了道德信念和承担社会责任的伦理观念将会整合在一起。”[1]152罗哲海提出了以哈贝马斯(JÜgenHabermas)的“重构”的方式来对待儒家伦理价值的尝试,主张依据传统,进行主动创新和大力开拓,加以充分利用,使过去的孔子伦理智慧得以复兴、再生、鲜活(“活”):“‘重构’意味着以一种与古人之真实意图相应的方式——如果我们对于这些意图的理解是正确的话——对其思想加以重新整合,而取代复述他们那些相当庞杂不清的立论;并且要根据我们今日所面临的伦理学问题而加以充分利用。”[1]7

三、对君子美德的说明

德国专家赞赏孔子的君子理想人格,普遍认为君子是美德的化身和集合,特别强调以下四点:

第一,君子应该具备仁爱的伦理观念。孔汉思指出君子应该具备的道德要素,突出体现在“孔子所倡导的和谐、仁爱、宽恕等伦理观念已经深入人心……中国的伟大人文传统的精髓——人道、互信、和谐,给世界伦理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力量”,“我非常认可孔夫子教导中的人文主义智慧。在外在的行为规范的框架内,人应该努力与他人和睦,向所有人施行慈爱(也就是‘仁’)。我理解‘仁’的意思就是善良、关心、良好的意愿。从这个意义上说,人类在追求外在国家建设的同时,还应该追求个体内在的道德建设”[6]。孔汉思强调儒家的人文思想关注仁义,是古代的智慧先知,非常宝贵:“走得最远的是儒家代表,他能从儒家的伟大的人道主义的传统出发,突出强调寻求普世宗教的标准对于儒家传统来说毫不成问题。‘仁’从来就是儒家最关心的事。”[8]史怀哲高度评价孔子的君子观,认为其仁义思想明确了对他人的关怀、尊敬,是人道的极好体现: “孔子的伦理建筑在两个思想之上:一个是臻于完善,另外一个就是关怀他人。人应该为了自己达到真正的成人的境界而去过伦理的生活的思想给予了孔子伦理思想的深度。在传统的中国古代伦理思想中典型的君子被孔子赋予了具体的形象。”[3]51罗哲海的《轴心时期的儒家伦理》认为,仁的诠释包括三个方面:爱、亲情、怜悯;尊重他人;推己及人的金律。这些都能够很好地表现出人与人的美好关系,是今天值得继续发扬光大的美德。

第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德黄金律(又叫“金律”或者“金规则”),是全球伦理的重要资源。世界公认的道德黄金律,西方的经典表达是《圣经》所说的“爱您的邻人就像爱您自己一样”(爱人如己);东方表达、否定的角度,则是孔子《论语》所说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汉思指出:“孔子在两千多年前即讨论到了和谐价值的两个原则:每个人都应得到人道的对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9]儒家君子思想丰富且深厚,其精神实质可以归结为仁和黄金法则,是爱的根本指导思想。“最简单最基本的两个伦理框架,这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基本的两点:一个是基本的人道,即孔子说的‘仁’,人人都必须得到人道的对待,不能以非人道的方式来对待人。第二个是孔夫子在人文规则的历史中设立的第一个黄金法则:‘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或者说是己之所欲,施之于人。”[10]世界各界人士1993年聚会美国芝加哥,签署了《世界伦理宣言》,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纳入全球伦理的基本原则,最终同意了以下几条重要的共同点:“两项基本人性原则是:(1)‘每个人都应得到人性的对待’以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2)四项不可动摇的律令是:一、非暴力和尊重生命; 二、团结与公正的经济秩序;三、宽容与信实性;四、两性间的权利平等和伴侣关系。”[7]在人类历史上,孔子首次提出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金律,“恕”是这条金律的精炼表达。即便在今天,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全世界,“仁”仍然完全可以成为基本伦理的基础。儒家思想的遗产无所不在,最明显的体现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金律,构成了《走向全球伦理宣言》的柱石[7]。 当孔子的“仁者人也”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两点关于“仁”和“恕”的两项世界伦理的基本原则来自于古老的中国的儒家君子思想境界和美德时,这种权威性尤其突出[7]。

第三,“和而不同”是世界伦理的重要原则。《世界伦理宣言》(芝加哥, 1993)表达了人们对世界文化和谐共处的理想和愿望,儒家“和而不同”的原则,成为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要求。这份宣言来自儒家、道家和佛教等多元观点和核心理念,并以此确认了不可动摇的律令。“和而不同”被认定为核心的价值观,是中国传统伦理参与、贡献全球伦理建设的见证[7]。

第四,君子道德的具体规范或者条目,都是重要的内容。君子注意家庭的和谐和作用。修身、齐家,成为君子理想实现的基本环节之一。“中国传统伦理尤其强调家庭,并将家庭视为社会的基础。故而,在‘五常’之中,有三项关乎家庭。”[7]德国学者按照孔子和儒家的论述,强调君子的“全德”,对仁、义、礼、智、信、忠、孝、直、和等道德条目,都给予了高度重视。在社会道德方面,士的典范是“君子”,“君子”的德性体现着“仁”,其行为表现从属于“礼”,循规蹈矩,井井有条。韦伯指出:“儒教高雅的君子,是集‘仁’与‘信’、‘智’与‘直’于一身的人。但这一切都在‘慎’的限度内,小人不慎即失‘中庸’。尤其要注意社会礼节的限制——这才是这种伦理的特点。因为,只有对礼的感知才塑造了君子的儒教人格。”[2]213孔汉思主张君子是多种多样道德要素的集合。“中国独特的思想观念,天道、天理、慈悲、仁、民胞物与、生生、忠恕、中庸、礼、孝、良知、恻隐、知耻、贵义、重行等。它们或者可以作为‘全球伦理’的一些规范中具有中国风格的阐发和表述,或者可以作为支持和提升这些规范的精神和价值资源。”[6]孔子把恭、宽、信、敏、惠,作为五个重要的美德,被史怀哲认同,在他的《中国思想史》里有记载。罗哲海的《轴心时期的儒家伦理》指出君子的道德人格,有多种多样的表现,最重要的可归结为六个主要方面,都是君子应该特别注意的:“A.抉择的能力;B.判断的自主与行为的自律;C.自尊与自强;D.自省、诚意与自觉;E.罪感、惩罚、羞耻与侮辱;F.德行的回报:声誉名望与心灵愉悦。”[1]2

四、结语

从当代德国五个主要代表孔汉思、史怀哲、鲍吾刚、罗哲海、韦伯那里,我们看到他们认真钻研《论语》原著和中国经典,忠实于中国典籍,令人钦佩。例如史怀哲的《中国思想史》,摘录了孔子《论语》大量片段,引经据典,加以阐释,用心良苦。罗哲海的《轴心时期的儒家伦理》一出版,广泛流行,被公认为力作,也是切实忠实于原著,对中国经典字斟句酌,在文本上功夫特别突出。如罗哲海强调君子对家庭的责任和孝道的价值,从奉养、顺从、劝谏三个方面分析,引用《论语》《诗经》《孟子》《墨子》《庄子》《荀子》《尚书》《礼记》《大戴礼记》《孝经》《韩非子》《朱子语类》《二十四孝》等多种典籍,回顾了从古代到清代关于孝的情况,列举了舜、闵子骞、宜臼等的故事,对孝问题的认识,可谓入木三分。

对于中国孔子和儒家的高度认同,是德国五个主要代表的共识。他们对君子含义的认识和理解,力图按照儒家的原始思想进行;对君子人格的当代作用给予了肯定,对传播、发扬儒家君子理想人格的伦理价值,效果是积极的。不仅如此,他们还根据西方的文化背景和已有学识,进行重新诠释、挖掘、发现,寻找其共同价值,努力求索,更值得肯定。例如,孔汉思对孔子的君子理想人格中的仁和金规则内容认识非常到位,并且将其作为全球伦理的重要资源,深刻论证了君子理想人格的合理性,到世界各地广泛宣传和推广,特别值得赞赏。

值得注意的问题是,德国思想家的研究,是以西方文化为背景,不可避免地带有西方的眼光或者参照。例如,罗哲海主张按照现代加达默尔的诠释学、哈贝马斯的“建构论”,作为认识儒家伦理的方法论,一方面重视原文精神,另一方面加以发现和开拓其今天价值,体现了当代人的视野和独特方法,有可取之处。再如,韦伯认为儒家思想没有对超验的价值和命运的追求,始终处于十分简单的形态,只是考虑适应现世,不是理性的科学、理性的艺术和理性的神学。韦伯主张儒教中最推崇的君子,强调做人的尊严,行事的礼仪,要求自我克制,节制情感,使自己与外界统一,最重要的道德目标是在日常生活中,长寿、健康、富有和死后保持美名,参加典礼和仪式时要举止得体,而没有任何超验的伦理寄托、天堂的向往,也没有任何固有邪恶的观念。因此,韦伯认为儒家只是追求现世的、暂时的、相对的人性,忽视来世的、长久的、绝对的神性,满足现状甚至是亵渎圣明,攻击“儒家只求从社会的粗俗不堪、丧失尊严的野蛮状态下解脱出来,除此之外,别无他求”[2]207,这明显是对儒家思想的误解或者偏见。韦伯强烈追求宗教价值,对儒家君子人生思想的批评,希望孔子成为神学家,而不是伦理学家,并且主张宗教对道德的最高裁判,是值得商榷的。

[1]罗哲海.轴心时期的儒家伦理[M].郑州:大象出版社,2009.

[2]韦伯.儒教与道教[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

[3]史怀哲.中国思想史[M].常暄,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4]鲍吾刚.中国人的幸福观[M].严蓓雯,等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0:25.

[5]秦家懿,孔汉思.中国宗教与基督教[M].北京:三联书店,1997:80.

[6]孔汉思.中国传统伦理:全球伦理的一个基础[EB/OL].[2016-03-20].http://www.mzb.com.cn/html/Home/report/195538-2.html.

[7]孔汉思.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新格局·新挑战·新思维·新机遇[EB/OL].[2016-03-20].http://www.sinoss.net/2012/1225/44272.html.

[8]刘述先.全球伦理与宗教对话[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6:15.

[9]孔汉思.从世界伦理中构建和谐[EB/OL].[2016-03-20].http://pkunews.pku.edu.cn/2012zt/2012-11/05/content-257329.htm.

[10]孔汉思:倡导“人道”的文化才有未来[EB/OL].[2016-03-20]. http://book.sina.com.cn/news/c/2009-12-10/0949263932.shtml.

2016-05-10

2013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规划项目“先秦七子的君子观研究” (13BZX073)。

孙君恒(1963-),男,河南邓州人,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伦理与文化。

B222

A

1671-9476(2016)06-0059-04

10.13450/j.cnki.jzknu.2016.06.13

猜你喜欢

儒家君子伦理
《心之死》的趣味与伦理焦虑
从“推恩”看儒家文明的特色
玉、水、兰:君子的三种譬喻
护生眼中的伦理修养
君子无所争
郭店楚墓主及其儒家化老子学
有君子之道四焉
儒家视野中的改弦更张
风摇青玉枝,依依似君子
医改莫忘构建伦理新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