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数学”:应用大数据反馈学情
2016-02-15国波
国 波
“互联网+数学”:应用大数据反馈学情
国 波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使我们开始广泛接触和应用大数据。借助数据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学情,助力教学。课前,前置学习了解学情,收集数据;课中,根据学情切入学习,分析数据;课后,追踪评价学情,反馈数据。
“互联网+数学”;大数据反馈;学情
“互联网+”使教育处在一个教育变革和创新的时代,移动技术、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的整合,开辟了学生个性化的学习方式。尤其大数据的广泛应用,使得学生知识的获取产生了根本变化,相应的教师的教学方式也随之变化。那么,在互联网支持下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如何借助数据分析,了解学情,助力自己的教学呢?
一、课前:前置学习了解学情 收集数据
课前预习是课中学习质量的保障。当前,课前的预习方式多种,如导学案、学习任务单、微视频等。若借助互联网将这些方式有机地结合起来,以“微视频+学习任务单+同步检测”相结合的方式推送给学生进行预习,特别适合小学生的学习特点。教师根据授课内容,研究、确定教学目标,根据教学目标确定教学重难点,开发微视频,并相配同步的任务学习单,这样学生带着问题学习,并进行同步检测,然后学生将学习的结果通过互联网的家校互动平台反馈给教师,学生在家中的学习情况将在互联网的家校互动平台上自动生成数据分析,教师可以通过数据分析发现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反映出的共性问题和个性问题。教师根据共性问题调整自己的教学设计,努力使自己的教学符合学生的学情,有的放矢。根据个性问题制定相应的课堂教学帮扶策略,以便在课堂上基于互联技术进行一对一的个性化辅导,更好地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这样基于互联网的前置预习,真正以学生为本,充分体现了“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教学思想。
例如笔者在讲授《比例尺》章节内容时,在家校互联平台上推送任务学习单和微视频。学生在任务学习单的指导下,在家中通过观看微视频,自主构建学习知识,学习完毕,通过同步检测检验自己的知识掌握情况,最后将检测发送给教师端。学生整个的学习过程在互联平台上自主生成数据。在教师端通过数据分析及时地了解到了学生的学习情况,发现突出的一个共性问题就是很多学生在求比例尺的过程中容易出错,原因是单位换算出现了错误。因为单位的换算在三年级就已经学过,笔者没有想到学生会在这里出现问题,备课中并没有涉及这方面的前置复习,因此根据网络平台反馈的数据,笔者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设计,在第二天的前置学习中加入了单位换算的复习。对数据的分析不仅仅限于共性问题,针对部分落后生的数据,也发现了他们的个人问题,有的不理解比例尺的意义,有的不会对比例进行化简,根据个性问题,课前进行个别辅导。
二、课中:根据学情切入学习 分析数据
把握学情是教学策略选择和教学设计的落脚点,基于互联网的数学学习,课堂上教师可以摒弃创设情境、导入新课的传统教学思路,根据课前获得的数据分析和了解的学情,直接切入教学。在课堂上教师可以根据学情对于学生的前置学习结果及时进行肯定与巩固,对于互联网数据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引导学生进行重点的探究。在探究过程中,因为有了前置学习,学生课堂上就有话说,课堂变成了展示自我的舞台,思维碰撞的场所。教师应抓住学生暴露出的疑惑,顺势而导,以学定教,就会大大提高教与学的针对性。尤其是对于一些几何与图形领域的知识探究,可以设计针对性的课件,学生直接在平板电脑上通过拖拽、组合等方式进行独立探究,把抽象思维内化成可视化的过程。对于一些个性化的问题,教师可以开启互联平台在线答疑功能,辅导不受时空限制,实现了班级授课之下的个性化辅导。整个的学习过程,教师都可以通过教师端的反馈数据看到。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调整教学进度。师生的探究完毕,教师通过互联网及时推送课堂检测题,课堂检测题里面共性问题比重要大一些,因为这是学生暴露出学习中的问题和困难所在。学习自测完毕进行提交,学习的结果发送回互联平台,系统会自动给予孩子得分,也会自动生成检测的数据,通过数据分析,教师再次获得班内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从而再次调整自己的备课与教学。这种“反馈—探究—检测—反馈”的教学方式,发挥了数据分析的最大作用,使教师快速把握学情,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例如,笔者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学生课前预习的同步检测数据显示学生已经了解了用转化的方法推导平行四边形面积,知道了公式“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但是同步检测题的数据显示学生在做题过程中,图中如果出现一个底边,两条高,部分学生不会选择合适的数据进行计算,归根到底还是学生对于面积的推导理解不透。所以课上,笔者直接出示一个平行四边形,让学生在平板电脑上进行拖拉、拼插,自己转化成长方形推导公式。根据学生的探究情况组织小组进行讨论,然后让学生拿着自己的平板在班内交流、展示,经过师生的深度交流探究,学生解决了疑惑,再将准备好的检测题通过平板电脑推送给学生,通过反馈的数据,看出大部分学生都掌握了知识点,个别后进生的问题也通过数据显示出来,然后笔者重点对他们进行针对性辅导,在最短时间内提高整体教学效率。
三、课后:追踪评价学情 反馈数据
传统教学中,新知识学习完毕,一般我们要布置家庭作业进行练习,巩固学习成果。而学生对所学新知识的掌握情况,只有通过第二天上交作业、教师及时批阅才能了解与把握。基于互联网的数学学习,可以利用互联平台更快捷、更准确地把握学情,改进教学。课后,可以根据课堂上学生的学习情况,结合平台生成的数据分析,利用家校互联平台,推送与学情相匹配的练习。练习可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次是根据班内学情出现的共性问题,进行集中练习;第二层次是根据课前预习与课堂学习个人出现的个性问题,匹配的针对个人的一对一练习。通过数据分析生成的作业,学生能更好地激发学习兴趣,了解自己的不足与问题,获得真正意义上的自我发展。
对于教师而言,学生在互联平台上的个性化家庭作业练习,会继续生成数据反馈到教师端。教师根据这些数据,再次分析班内学生的学习情况:哪个知识点的学习出现的问题最多?有哪些人出现了理解问题?谁的知识缺陷最多?出现在哪个方面等等,通过数据,及时地了解学情,快速调整自己下一节课的教学设计,更好地为下一次的课堂做针对性的准备,实现个性化的辅导和针对性的教学。
例如,学习了《圆柱的体积》以后,课堂练习主要是根据公式“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进行练习。这样的练习分几种情况:第一种是已知底面积和高两个信息求体积;第二种是已知圆柱的底面半径和高求体积;第三种是已知圆柱的底面直径和高求体积;第四种是已知圆柱的底面周长和高求体积。课堂上主要进行前3种练习。在课后家庭作业,除了再次复习推导过程和及时巩固前3种练习,笔者还设计了第四种练习,已知底面周长和高求体积,通过学生发送的练习数据显示,前3种情况的练习正确率很高,第四种的正确率相对偏低。许多学生忘记了知道圆的周长怎么求半径的方法,因此,下一节课的练习中,笔者对求圆的面积的3种情况重新进行了复习与巩固,在此基础上,学生分析了解了不同情况下求圆柱的体积的办法,师生一起建构模型,再次提高学习效率。
四、结束语
“互联网+”的时代,教师应该与时俱进,努力用技术改变教学,用技术解决学生学习中的疑难,用数据佐证学生的学习信息与学情分析。只有通过技术的引领,才能真正实现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学生与知识之间的充分交互和链接,使自己的教学更有效率,教与学的过程更加智慧。
[1] 许雪飞.“互联网+”时代为课堂教学带来深刻变革[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6(234):31-32.
国波,本科,二级教师。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朱台镇桐林小学,2554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