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的制约因素与路径选择

2016-02-15宋丽娜

职教通讯 2016年5期
关键词:路径选择制约因素创业教育

宋丽娜



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的制约因素与路径选择

宋丽娜

摘要:高职院校创业教育是我国职业教育的重要发展趋向,也是优化职业人才培养的重要渠道。因教育制度缺陷、保障体系缺乏和高职生自身观念、素质能力欠缺等制约因素,高职院校创业教育举步维艰。由此,就创新和创业相依相存的关系,采取制度创新、文化创新、理念创新和方法创新的有效策略,通过人才培养制度、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模式和人才培养方法创新来提高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的成效。

关键词:高职院校;创业教育;制约因素;路径选择

创业教育是加强创业意识、增加创业知识、培养创业精神和鼓励创业实践等提升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1]当前,全球经济增速放缓,产业结构深度调整,创业已经成为各国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作为职业教育的主要载体和社会经济的重要驱动,高职院校的创业教育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但是,由于一直以来高职院校重“技能培训”而轻“素养提升”,创业教育更是被“束之高阁”,即使有所开展,也是因循守旧,成效微乎其微。因此,高职院校需要致力于创业教育的创新策略研究,通过创新政策制度、创新培养目标、创新培养模式和创新培养方式来提高创业教育有效性,增强高职院校的发展竞争力。

一、高职院校创业教育发展的制约因素

(一)学校创业教育囿于一隅

创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应该是从学生实际需求出发,帮助学生转变创业观念,提高创业能力,锻炼创业品质,实现创业实践或职业发展,成为具有企业家精神的优秀大学生,然而现实目标却是为了提高就业率和创业率。如此功利的培养目标导致培养模式简单粗糙:创业教学的形式是不成体系的“零散”课程教学和讲座,内容是为了提高创业技能的简单“支招”,师资是由未曾有过创业经历的就业行政部门老师、辅导员和商学院研究创业教育的“专家”组成。[2]另外,相对于普通高等教育培养学术型人才而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偏重于培养技术型人才,学历层次普遍不高,以专科为主、本科为辅。因此,缺乏创新元素的高职院校创业教育就是为了缓解就业压力的附加产品,囿于一隅的“编外教育”。

(二)大学生自主创业能力不强

创业能力是融合有创业意识、创业品质、创业知识等的一种综合能力,是对大学生较高层次的要求。大学生创业能力高对创业教育起到很好的润滑剂作用,但创业能力低就会制约创业教育的发展。目前,虽然受转型期产业结构变化的利益驱动,想创业大学生的数量成“井喷”趋势,几乎每个学校都有超过一半以上的学生有过创业想法。但是,创业成功者却是微乎其微。很多大学生的创业只是头脑的“一时发热”,根本没有经过市场调研、财务预算、法律咨询等环节。总体来讲,在创业意识层面,大学生有创业意愿只是停留在从众心理的机械反应,缺乏基于个性发展基础上的强大内驱力;在创业品质层面,受传统思想的长期熏陶和社会氛围的影响,大学生普遍缺乏独立、坚韧、愿吃苦、直面失败等优秀心理品质;在创业知识层面,由于高校缺乏系统而科学的教学模式,大学生普遍缺乏专业的创业知识。

(三)社会创业保障体系不完善

创业保障体系是创业教育的一个重要子系统,包括政策制度支撑、资金项目支撑、培训服务支撑等。虽然大学生创业工作得到各级政府和社会的广泛关注和重视,也在各级文件和报告中提及做好大学生创业保障工作,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还是存在着不少的问题和困难。虽然有融资政策、贷款优惠政策、税收减免政策等惠及大学生,但要享受这些政策,却是手续多、办证多。例如,如果需要减免领取营业执照的费用,就要经过相关部门组织的创业培训取得创业证;要申请小额贷款,就要提供一系列的证明文件。由于这些繁琐而复杂的审查程序,导致这些所谓的“优惠政策和保障制度”变成空谈,没有实质意义。

二、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的创新路径选择

(一)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的创新策略选择

1.制度创新。制度,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约束大家行动的行为准则,具有规范性和秩序性。创业教育具有明显的社会属性,是受制度约束的教育行动。好的制度是创业教育有效开展的重要支撑和助推剂,而落后、僵化的制度是阻碍创业教育的“绊脚石”。因此,社会制度也要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更新,填补制度空白之处,创新制度不优之处,努力成为创业教育的润滑剂。

2.文化创新。构建创业文化,形成创业教育核心文化。创业教育不是为了缓解就业压力的一时无奈之举,也不应该是创业技能的简单突击培训,而是创业文化的培育,形成以创新创业精神为核心,以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的的教育。

3.理念创新。从高职生就业方向的创新解读,从本质上根除陈旧观念,增强社会大众对创业教育的认同感。一直以来,高职院校的学生都被贴上“技能生”的标签,因此,很多人都认为,他们毕业后只能从事技工相关的工作,与“创业”这个关键词相去甚远。其实不然,正是因为高职生具有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才使得创业有了“技术”这个有力支撑。

4.方法创新。推进教学改革,破除陈旧创业教育模式,构建科学教学体系。通过创新文化的引入,变革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的理念、制度、模式、方法和组织环境,从而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制定以创业教育为引领的人才培养目标,提升职业人才培养质量,提高职业院校办学水平,服务地方经济。

(二)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的创新实现路径

1.通过顶层设计创新创业扶持体系,实现开放式协同培养制度。目前,我国各级政府和组织都非常重视创业工作,出台了创业利好政策,并以创业园区建设、创业项目孵化、创业人员培训等不同形式的行动支持大学生创业,但这些扶持服务的政策和制度没有统一的“抓手”,缺乏系统和全面性,不成体系。从扶持主体层面来看,有出台政策和制度的政府、有提供舆论导向和评价体系的社会、有负责知识教育和环境熏陶的高校等,这些主体需要从思想上和行动上保持高度一致,在顶层设计方面协同为创业学生服务。[3]高职院校作为创业扶持服务体系的一个重要主体,它的创业教育不是“闭门造车”,应该考虑到政府导向、社会需求、文化环境和学生能力等因素,搭建“创业协同开发平台”。这个平台是开放的,参加人员和项目都是弹性的,可进可出。同时,这个平台也是多元的,建立以项目为单位,主动对接政府政策和社会需求,凝聚政府、社会、高校和大学生本人等的创业支撑主体力量,实现开放式协同培养制度。

2.从人的最高需求层次出发,实现学生全面发展。在高职院校开展创业教育首先需要确定的是“创业教育的培养目标”,也就是通过创业教育要把学生培养成什么样的人。创业教育不是就业培训,也不是教导大家怎么创办企业,其目的是把学生培养成“具有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人”。[4]创业教育的本质是激发学生创新创造的潜能,这种潜能是学生综合素质提高进而实现全面发展的重要推力。那么,“如何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就成为创业教育具体要解决的问题。

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人类需求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可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需求。人的最高需求是自我实现需求,这种需求能指引着人们朝着更高的方向努力,不是受限于基本的生理、安全和社交需要,也不是为了得到他人的尊重去奋斗,而是通过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潜能达到自我满足。为了达到创业教育的目标,高职院校需要创新构建创业文化,从人的最高需求层次出发,激发学生创造潜能,将学生培养成乐观、自信、热情的人,同时,又拥有过硬的专业知识和管理技能的全面发展的人。

3.通过与专业教育融合模式的实施,构建科学理念的教学体系。[5]我国创业教育起步较晚,在大学发展史上属于“空降兵”,因此,不能自顾自的唱“独角戏”,而需要充分融入专业教育,只有专业教育共生共长,构建创业教育科学教学体系,才能发挥创业教育应有的功效。(1)课程体系融合。将创业元素分解融入专业教育的课程体系,在课程观中植入创业意识的熏陶、在课程目标中引入创业精神的培养、在课程内容中增加创业知识的学习,通过这样潜移默化的渗透式教育,实现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的课程创新改革;(2)师资力量融合。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专业教育需要引进社会上优秀企业家作为师资力量的重要补充,建设符合社会需要的专业培养方案。这些企业家同时可以是学生的社会创业导师,为学生提供创业精神的养成示范、创业业务知识的学习示范和创业实践的路径示范;(3)教学方法融合。我国专业教育主要采用讲授法、直观演示法、练习法、讨论法等,创业教育主要采用案例教学法、小组讨论、实践教学等[6],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的教学方法可以相互融合、取长补短。

4.采取喷灌和滴灌相结合的方式,实现分型培养。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的对象主要有两类:一种是有创业意向,但是没有投身创业实践。这类学生人数众多,专业分布较广;第二种是正在创业或将要创业的学生。这类学生人数较少。根据现实情况,可以借鉴马卡连柯的平行教育理论,即以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采取喷灌和滴灌相结合的方式,实现分型培养。

“喷灌”面向有创业意向同学,旨在提高学生的创业精神,通过“通识课程”教学和“创业文化”熏陶,将创业精神灌输给学生。因为,创业精神不仅是创业实践的动力和引擎,也是综合素质提高的重要内驱力,这是所有创业意向学生都需要的,没有专业区分,也没有性别区分,是创业教育中的“通识教育”。“喷灌”教学法不需要分专业、分项目,具有覆盖面广、受力均匀、可控可调等优点。

“滴灌”采取小众化教学和个别指导方式,持续不断地为创业学生服务,包括解答政策疑惑,传授专业创业知识,创业项目过程指导、及时疏解心理困惑等,这些服务要求指导人员具有丰富创业经验、拥有厚实专业知识。“滴灌”法能直截了当地解决创业学生遇到的问题,成效显著。

以上这些创业教育的创新路径是高职院校原有教学模式的变革和发展,是高职院校自身发展完善的重要实践借鉴,对创业研究也能形成重要的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1]邢昌华,王雪冬.高职院校开展创业教育的策略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12(2):79-80.

[2]李海波.推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政策建议[J].科技通报, 2014(5):226-229.

[3]陈春琳,薛勇.均衡视角下的高职院校创业教育制度供给[J].高等教育研究,2012,(10):57-60.

[4]陈春琳,董仁忠.关于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的若干追问[J].职教论坛,2010(16):42-45.

[5]陈亮,王燕萍,邹建华.高职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共生模式实践——以江西外语外贸职业学院为例[J].职业技术教育,2012(32):76-78.

[6]郭艳坤.高职院校创业教育探讨[J].教育探索,2007(9):140-141.

[责任编辑秦涛]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47(2016)05- 0043-03

作者简介:宋丽娜,女,江苏理工学院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基金项目:2014年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资助项目“基于大学发展的高校创业文化‘4S’培育模式研究——以江苏高校为例”(项目编号:2014SJB432);江苏理工学院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课题“江苏高校大学生就业能力‘网状-链式’培养机制研究”(项目编号:KYY14505)

猜你喜欢

路径选择制约因素创业教育
民办高校持续发展的路径选择
论城市社区体育的制约因素及对策
构建高校研究生创业实践平台的有效途径分析
在经济新常态下地方本科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研究
基于“创业岗位”需求的新课程体系建设研究
关于惠城区发展农业的调研报告
社会治理面临的现实困境与路径选择
民办高校师资队伍发展制约因素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