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宽口径、专门化”原则分方向构建模具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探索

2016-04-22唐秀兰

职教通讯 2016年5期
关键词:模具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唐秀兰



基于“宽口径、专门化”原则分方向构建模具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探索

唐秀兰

摘要:通过分析高职人才培养中存在的现实问题,依据模具职业岗位群和职业资格标准,以“宽口径、专门化”原则分冲压模方向和塑料模方向重构课程体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循序渐进、逐步推进、实施过程可操作性强,具有很好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模具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宽口径;专门化;分方向

一、模具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

当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专门人才的使命,而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与企业的需求总存在一定的距离,常出现企业招不到合适的员工,而高职学生找不到理想的单位或在单位稳定性差等。出现上述现象原因诸多,从学生和学校面临的主要问题看,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学生自我认识与定位不准,稳定性差,企业头疼;(2)学生入学基础较差,而就业单位具有不确定性,所以学校开设课程多而全,专项能力的训练深度不够,致使学生在企业工作后上手慢;(3)现代社会知识更新较快,学生所学与企业所需知识有些脱节,学生上岗后很多知识还得再学习,产生“读书无用论”想法,因而学生荒废了学业,同时,也增加了企业培养的成本。而上述问题的出现就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就业质量。[1]所以,如何培养出企业需求的“适销对路”的模具人才,是学校培养急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二、模具专业人才培养分方向改革的实施思路

本改革主要是根据模具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模具制造工”与“助理模具设计师”的职业资格标准,按照“宽口径、专门化”的原则重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形成“公共基础模块”、“机械基础模块”、“模具制造模块”和“模具设计模块”。“模具设计模块”中分“冲压模方向”和“塑料模方向”两个方向,学生选择一个方向学习。学院模具专业即是培养模具制造工及分方向培养模具设计师(注塑模或冲压模),使学生达到“模具制造工”和“助理模具设计师(塑料模方向或冲压模方向)”水平。“宽口径、专门化”的能力培养,既兼顾培养学生有较宽的专业基础(需完成“公共基础模块”“机械基础模块”“模具制造模块”三个模块的学习,达模具制造工水平),保证就业与职业发展的灵活性,又强化“专门化”方向的职业技能(需选择“模具设计模块”中一个方向的学习,达助理模具设计师水平),增强职业选择的竞争力,提供学生后续发展的动力,缩小企业需求与学校人才培养的差距。[2]

三、模具专业人才培养分方向改革的实施过程

本改革是一个循序渐进、逐步推进的过程,由一门课到多门课,再到整个课程体系,通过了几届学生的实践,反响效果较好。模具专业主要改革进程如下。

(一)2007级至2012级在两个班实施“模具设计与制造综合实训”分方向

在人才培养方案执行的前四学期完全是统一方案,学生在第五学期基于“工作过程”的“模具设计与制造综合实训”时根据自身兴趣爱好选择冲压模方向或塑料模方向进行综合训练。具体操作为“学生选方向—分组—选指导教师—每人完成一副模具的设计—小组内择优选取加工模具—分任务完成模具零件工艺编制—分任务完成模具零件制造—共同完成模具装配、调试与产品试制”,具体如图1所示。

图1 综合实训分方向

(二)2013级在三个班真正实现了“模具CAD/CAM/CAE技术”选方向(三维软件选方向+模具CAD/CAE选方向)+综合实训分方向

模具13级在“模具CAD/CAM/CAE技术”的上课方式上完全突破了班的界限,“模具设计与制造综合实训”的分方向沿用前面的方式。

(三)2014级已形成一套完整的基于职业能力的“宽口径、专门化”原则分方向构建的模具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此方案在保证“重基础”“宽口径”的前提下(每个学生知识水平均需达到核心就业岗位“模具制造工”要求),开设了冲压模和塑料模两个方向模块的课程,供学生选择其一,每个模块课程包含了3门专业核心课程。为解决学生选方向的盲目性,增开设了先行课程“模具工程基础”让学生对冲压模和塑料模两个方向有一个理性的认识,从而再通过自身的爱好、兴趣及所希望的就业方向来选择自己的所学方向。既避免了选方向的盲目性,也让学生在自己所选方向上学得更深、更专,为就业提供更强的竞争力。基于“宽口径、专门化”原则分模块方向构建的模具专业课程模块,具体如图2所示。

图2 模具专业课程模块

四、模具专业人才培养分方向解决的主要问题

基于职业能力的“宽口径、专门化”原则分方向构建的模具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主要解决了如前所述的现状问题:(1)解决学校开设课程多而全,专项能力的训练深度不够,致使学生在企业工作后上手慢,后续发展潜力不足的问题。目前,既保证“宽口径”(每个学生职业能力均达到核心就业岗位“模具制造工”要求),又保证了“专门化”(在某类模具设计方面有更专、更深的知识和能力),为学生的后续发展和上升空间提供更有力的保障;(2)解决现代社会知识更新较快,学生所学与企业所需知识有些脱节的问题。本改革减少了模具大而全的学习,节约时间可根据企业需求和最新调研结果开设企业所需新的课程,用于新知识、新技术的学习;(3)解决学生稳定性差的问题。学生通过自身的爱好、兴趣及所希望的就业方向来选择自己的所学方向,同时,后劲足,上升空间更大,稳定性将更好;(4)调和了许多学校人才培养方案中总学时少,而公共平台课程总学时必须保证,专业课模块学时减少而又不影响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之间的矛盾。

参考文献:

[1]唐秀兰.基于工作过程的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与实施[J].职业技术教育,2010(11):61-63.

[2]李尧,刘秀莲.应用型高校的宽口径招生与窄专业方向培养[J].教育与职业,2008(11):43-45.

[责任编辑秦涛]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47(2016)05-0013-02

作者简介:唐秀兰,女,四川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工程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模具设计与制造技术教学。

基金项目:四川信息职业技术学院院级教改立项课题“基于“宽口径、专门化”原则分方向构建模具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2013C02)

猜你喜欢

模具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科研项目驱动下的模具专业创新实践教学探索
科研项目驱动下的模具专业创新实践教学探索
微课在模具专业教学中的应用探析
校企合作下的应用型物流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逆向工程技术在高职模具专业创新能力培养中的应用
独立学院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高职模具专业技能竞赛实践及反思
浅析高职模具专业师资队伍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