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与职业学校共建青少年德育基地运行机制研究
2016-04-22刘晓雯
刘晓雯
社区与职业学校共建青少年德育基地运行机制研究
刘晓雯
摘要:从社区与职业学校共建青少年德育基地运行机制的概念入手,将运行机制分成两个部分,即运行系统设计与机制设计。同时,以此为基础,提出“双层设计、四方平台、多方参与”的社区与职业学校共建青少年德育基地运行系统的组织架构;讨论系统良性运行必需的动力机制、沟通机制、监督评价机制和共享机制。
关键词:职业学校;社区;共建;德育基地;运行机制
一、构建社区与职业学校共建青少年德育基地的系统设计
社区与职业学校共建青少年德育基地(以下简称“基地”)的研究鲜少有人提出,作为一个独特的学术研究领域,其发展需要理论和实践创新。按照系统论的观点,所谓机制,指的是系统内部子系统,各个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关系,以及他们之间协调运转、针对系统外部环境变化进行内部运作的方式。[1]据此,笔者认为,“基地”运行机制应是:“基地”系统的结构及维系该系统正常运行的秩序。其具体指为实现高素质人才的培养目标,分析影响“基地”运行的各因素以及各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根据“基地”的运行规律及特点,制定相关制度,找到增强“基地”运行效率的方法和途径,实现“基地”系统功能的各种关系和过程的总和。
根据调研和分析研究以往的青少年德育基地工作方面的经验教训,认为“基地”系统的参与方除政府、学校、社区等直接利益方外,还必须引入间接利益方——第三方机构,形成政府主导、区校主体、第三方服务的系统结构,按照“基地”要求,抓住关键问题,使优势互补、利益共享。
(一)系统的参与方
1.政府。政府是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的举办者和管理者。政府对职业教育的发展、监督学校培养社会所需的高素质人才、社会的稳定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政府握有行政资源,在制定政策、舆论导向、协调各方等方面拥有主导优势。
2.校区双主体。职业学校和社区是区校共建的双主体。职业学校拥有未来新生劳动力的巨大资源,实施“基地”工作,可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既能补充学校教育资源的不足,又能提高学校的声誉。社区是学生校外生活的重要场所,社区环境在人的社会化历程中有着其他教育载体不可替代的作用。
3.第三方机构。“基地”的实践工作是一个涉及政符、职业学校、社区、社会各界的大工程。在一个成熟健全的现代社会体系中,必需有第三方机构提供相应的服务。这里说的第三方机构主要是指社会的各行业协会,教育领域的职业教育、评估协会等,也可包括学生就业、心理咨询、创业培训服务中心和劳动部门的相关学会、协会。第三方机构拥有信息和人才资源,熟悉各自领域、行业的特点和行为规则,具有信息沟通的平台和巨大的人脉资源。政府、学校、社区、第三方机构之间的关系可如图1所示。
图1 区校共建德育基地系统参与各方的关系
(二)运行系统设计
运行系统设计分为顶层系统设计和基层系统设计,包括四个平台:德育基地建设联席会议、区校共建青少年德育基地管理委员会、项目协作管理办公室、项目运作平台。(见图2)
图2 区校共建德育基地运行系统设计
1.运行系统的顶层设计。顶层设计主要是明确由政府部门组成的德育基地建设联席会议的责任,目标是通过规划、政策营造氛围,倡导一个好的“基地”的环境。顶层设计可分为两个部分:德育基地建设联席会议和区校共建青少年德育基地管理委员会。(1)德育基地建设联席会议应由市分管领导或授权委托相应副秘书长牵头负责,参与单位有教育部门、劳动部门、发改委、财政部门、文明办、宣传部等部门负责人。主要任务是研究形势,协调各方资源和利益,舆论导向,审批文件,制定政策;(2)区校共建青少年德育基地管理委员会是决策机构,参与单位由政府相关职能部门的处室主任、学校、社区管理部门的主要分管负责人组成,他们组成共建工作领导小组。主要任务是研究并传达、落实政策,确定规划和目标,协调平台关系,检查和推进区校共建青少年德育基地工作的进展。区校共建青少年德育基地管理委员会工作应列入主要负责人的工作日程表。
2.运行系统的基层设计。运行机制基层设计的目标是保障每一个合作项目的顺利执行,并取得预期的双赢结果。基层设计由两部分组成:项目协作管理办公室和项目运作平台。(1)项目协作管理办公室由社区相关职能部门的处室成员、学校主要负责人组成,也可聘请第三方机构介入。办公室主任应由学校分管学生德育工作的领导担任。办公室主要任务是落实区校共建青少年德育基地管理委员会领导小组确定的规划、工作目标和政策。办公室应根据区校双方共建青少年德育基地的需要,根据合同或协议项目的主要目的和内容,邀请区校双方的有关职能部门和项目的执行部门,深化项目的内涵,具体制订、落实项目推进的方案;协调区校双方事务的安排,推动和检查合作项目的开展;邀请相关行业、社区、学校和第三方机构的领导人通过研讨会、洽谈会、工作会等形式,进行项目理念的碰撞,异中求同,进而确定具体合作伙伴乃至双赢的保障;(2)项目运作平台是合作教育项目具体实施的操作平台。项目运作平台由学校和社区的具体业务部门负责,由项目实际负责运作者主持。根据项目的内容和时间表,项目运作应以系或教研室或课程小组或职能部门组成团队,分工合作,精心实施。
二、“基地”系统是一个开放系统,其运行机制设计包括动力机制、沟通机制、评估机制和共享机制
(一)动力机制
任何一项活动,其行为主体都是在一定动力支配下进行的,“基地”系统的正常运行,离不开各方力量的共同作用。(1)在理清内力与外力、动力与阻力的基础上,首先要探寻动力因素问题。系统运作需要有动力推动,利益是驱使人们参与社会系统运作的主动力。政府为职业教育的有效发展、社会安定负责;学校为教学改革、提升学生素质负责;社区为青少年的社会化承担着不可替代的责任;第三方机构为能通过为社会服务发展自己,实现自身的价值,等等;(2)动力激发问题。利益所在理应激发和驱使人们去投入;共建工作的开展,会激发双方提供各项资源完成目标;(3)动力持续问题。只有不断分析动力因素、增强动力激发,才能保障动力持续。
世界经验表明:教育主要依靠政府。政府应对现有的职业教育法规进行补充和完善,构建一套具体详尽的、操作性强的法律保障体系,为实现区校“联姻”长久深入发展提供良好的动力法制环境。
我国《教育法》第51条规定:“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应当同基层群众性组织、企业事业组织、社会团体相互配合,加强对未成年人的校外教育工作。”此外,《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规定,社区服务有2个学分,这也是从课程方面推动社区和学校的联系,使社区能够参与到学校教育中来。鉴于区校共建德育基地工作仍处于启动和发展阶段,应尽快拟定出专门的法规或者制度保障区校共建等相关问题。例如,由于“教育部及各级教育主管部门缺乏对职业学校开展创业教育的硬性规定和约束。也未能有效进行大力提倡和引导”。因此,要在以下四个方面有所加强:(1)政府、学校、社区三方合力,根据社会经济变化和社区、职业教育自身发展对区校共建创业教育基地的经费投资、培养目标、规范制度、收费方式、评估细则、利益分配和等方面作出具体明确的规定;(2)加快建立并实施创业就业制度,出台相配套的法律和法规;(3)制定优惠政策解决创业者的资金困境;(4)由政府出台政策,购买由第三方服务机构承担的对社区与职校学生SYB创业教育培训,以弥补区校创业教育师资的不足。
(二)沟通机制
一个组织如果缺少沟通,就不能实现信息的流动和交换。平台的沟通是跨组织、跨文化的沟通,面对平台沟通中的种种冲突和阻碍,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营造良好的沟通氛围是十分必要的。
“基地”运行系统是一个开放系统,它必须不断从外部环境吸取信息。但对系统内部四个平台以及“基地”内部管理系统而言,它又是一个信息传递的闭环系统。保障平台之间、“基地”内部教师、学生与德育基地管理者多方之间信息和传递的畅通是构建“基地”运行机制的必要条件。
从产生沟通意识到产生沟通效果,整个过程受到了参与沟通的各要素及沟通过程中各环节的作用和影响。[2]针对沟通的要素和环节,提出沟通机制有效运行的七个方面。(1)树立意识。沟通意识的产生是沟通机制的起点,结合“基地”的基本目标、具体的工作任务、融合区校双方的组织特点及文化,形成“基地”组织特有的文化和管理理念,在此基础上,实施平台与外部环境之间、平台与平台之间、平台内部成员之间各类沟通活动,保证平台沟通机制的有效实施;(2)制定计划。制定沟通计划细则,明确沟通的内容及渠道,制定沟通评价、沟通反馈等环节的具体方法和规定;(3)确定内容。要依据“按需沟通”的原则,在平台与外部环境之间、平台与平台之间、平台内部成员之间依据不同的沟通对象,倡导双向沟通,促进双方的信息交流,保证沟通具有针对性;[3](4)选择途径。应尽量根据平台与平台之间、平台内部成员之间沟通的目标、对象、内容、任务等的实际情况,选择有效的沟通途径。例如,面对面交流、建立文档、基于Web的信息创建与发布、会议沟通、e-mail。网站及论坛、非正式沟通等;(5)提高能力。通过系统中的个体或通过系统组织机构组织不断加强学习,减小系统内主体间的层次差异或经验水平的差异,掌握沟通技巧,减小沟通阻力;(6)完善网络。现代飞速发展的信息技术为平台实现动态、实时的沟通提供了可能。完善和加强沟通网络建设,可以极大地提高平台的沟通效率和水平;(7)注重效果。对平台之间沟通取得的阶段性结果作客观评价。只有这样,才能使区校共建德育基地的实践工作始终处于有组织、有计划、稳步、协调的良性运行状态。
(三)监督评价机制
系统运行是伴随着信息传递和项目推进而展开的。检测项目推进是否如期有效,首先,必需要有人监督。在顶层的两个平台,需有专门人员负责此项工作,明确职责。其次,监督必须制定一定的标准和判断检测的手段进行监督评价。
对“基地”的评价要注重四个方面:(1)评价主体的多元化。由以政府评估为主的单一评价主体向以政府、学校、社区和毕业生就业单位评价的多元评价主体转变。发动家长和社区积极参与对共建德育基地的督导评价,充分听取他们正确的意见;(2)评价内容系统化。要通过目标监督、过程监督和结果监督来保障“基地”的质量。具体包括制定行之有效的“基地”的建设目标、构建“基地”内部管理的全面质量管理目标、建立具有针对性的质量评估体系等;(3)减少评价反馈信息使用过程的功利化倾向。区校自发主动组织开展评价,自觉检验“基地”人才培养结果的质量。结果及时向家长和社区通报,并提出整改方案,使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成为自觉行为,而不是基于功利化目的的被动适应;(4)建立持久稳定的评价制度。定期开展人才培养质量评价,通过评价反馈信息指导“基地”改进人才培养工作。
(四)实行共享机制
为了实现“基地”资源优化配置,使共建单位、内容和主题相对稳定持久[4],就要努力实行“基地”的共建、共管与德育资源的共享机制。其中,共建、共管是共享的前提和基础,共享是共建、共管的目的。
1。共建机制。这种机制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单位在互惠互利基础上共同投资建设德育基地。具体包括两个方面:(1)组织共建。区校共建德育基地的组织系统,指的是“基地”目标得以实现和规范得以运行的基本载体。可以合理地协调人群活动,保证“基地”的高效运行;(2)制度共建。①建设程序。从申请立项—协议签定—评估检查,确定区校在基地建设中职责和义务,并作为开展有关活动的依据;②基地“师资队伍”整合制度。打造一支以专兼职人员和志愿者为主体的队伍;③基地“人才培养计划”制度。鼓励社区有企业工作经验的人员参与教学,共同制定和完善人才培养计划;④基地“完善课堂”制度。[5]
2.共管机制。这种机制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单位在明确各方责任义务基础上共同管理德育基地的机制。事实表明,“基地”资源仅靠增加投人是有局限性的,着眼点是提高“基地”的管理水平以提高利用率,向德育资源的利用和开发要效益。
3.共享机制。这种机制是指“基地”资源为其它学校、社区所共同或相互享用的机制。主要包括三个方面:(1)政府主导、区校主体共同参与;(2)全员共建,全员共享。区校在信任与支持的基础上,大力挖掘、整合、盘活本校、本社区德育基地资源,使双方德育资源由静态存储向动态参与转变;[6](3)分层共建、分级共享。区校根据参与德育基地的物力资源、人力资源、信息资源建设的层级与程度不同有选择性地参与共享。在充分发挥传统共享方式(如开放式共享、展览式共享等)优势的同时,要着力建设现代复合型网络共享系统(以计算机技术为支撑,数字化网络为基础),把区校共建德育基地的各种资源(人力、物力、制度、信息等)分为学生、教师、政工干部队伍三个共享子系统,从而实现共享的一体化。这是在现代技术和协作模式更新背景下,“基地”发展的未来新趋势,不仅改变了传统教与学的方式,也提高了学生自我教育能力。有效地促进区校德育资源共建共享。
参考文献:
[1]辞海编辑委员会.辞海(缩印本)[Z].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0.
[2]张建华.创新、激励与经济发展[M].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2000.
[3]荣俊南.知识团队的激励研究[D].南京:南京理工大学,2005.
[4]教育部.关于深化教学改革,培养适应21世纪需要的高质量人才的意见[Z].教高[1998]2号.
[5]李海平.教学资源共享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北京教育(高教版),2003(9):28-30.
[6]刘扬.北京市中小学校教育资源共享问题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责任编辑秦涛]
作者简介:刘晓雯,女,淮安市高级职业技术学校德育教研室主任,高级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德育教学与管理。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47(2016)05-0067-04
基金项目: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1年度重点课题“关于中职校与社区共建青少年德育基地的实践研究——以淮安市城区为例”(项目编号:B-b/2011/03/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