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辟文学思想对文化研究本土化的启示

2016-02-15洪文慧

浙江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6年3期
关键词:文学思想本土化范式

洪文慧

辟文学思想对文化研究本土化的启示

洪文慧

(广东财经大学外国语学院,广东广州510320)

文化研究的启蔽在于其学科性质的开放性、研究视野的透析性和研究方法的实践性。但其本土化进程仍面临语境、范式和体制的遮蔽,在结合本土实践、理论创新和发挥批判功能方面遭遇困境。辟文学思想可为文化研究本土化提供指导思想和理论资源。通变原则可推动文化研究与本土实践相结合,易辩法可为创新本土范式提供模式范例和理论方法,辟文化方略有助于该学科解除体制束缚、发挥社会批判功能。

文化研究;本土化;辟文学

一、引言

文化研究(Cultural Studies)是盛行于当代西方的一种学术话语和批评实践。作为一门新兴学科,文化研究始自1964年英国伯明翰大学“当代文化研究中心”的成立。早期的研究关注工人阶级文化,挑战文化精英主义,关注各种文化现象中意义的生产和流通以及文化与权力的关系。文化研究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进入全盛时期,主要扩展至美、加、澳、法等国,研究兴趣也延伸到流行文化、商品消费等文化现象和性别、种族、殖民主义等文化主题。目前,文化研究作为一种学术话语已经融入到主流批评理论中。文化研究传入中国大陆始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其标志性事件是詹明信(Fredric Jameson)1985年的北大演讲[1]170。不过,直至90年代中后期数篇重要的介绍性论文发表,文化研究才真正引起中国学术界的关注。2000年前后,随着一系列读本、专著和译本出版,学术杂志创刊,以及部分高校开设相关课程,文化研究开始在国内发展壮大,成为“当下中国文学研究界的头等大事”[1]168。

文化研究在西方经历了半个世纪的成长,而在中国的发展却只有十几年的历程。“作为西学东渐的一种范式,文化研究不断地提出本土化的要求。”[2]21不过,文化研究的本土化进程中遇到一系列难题,举步维艰[2]25[3]38-39。面对这些难题,有必要跳出该学科自身的学术传统,重新检讨其功用和局限。为此,不妨另辟蹊径,从中国的辟文学思想中寻找解决文化研究本土化问题的思路和理论资源。辟文学思想发源于本土古典文化。栾栋指出,刘勰虽未启用“辟文学”一词,但其《文心雕龙》对文学文化的深刻阐释“有效地发挥了辟文学的思想……充分展示了辟文学思想的学术力量”[4]63。辟文学取“辟”字创制、开拓、破除、融合等多重含义,旨在厘清和揭示文学文化现象的复杂关系和多元形态。辟文学以辟创、辟学、辟合①为精神要旨,以辟思、辟文、辟化②为思想精髓,以启蔽、隐秀、通变为运作方式,具有跨界求索的宏阔视野和化感通变的易辩思维[4]64-66。下文运用辟文学思想的分析视角,考察文化研究在中国语境下的启蔽与遮蔽,重新评估其理论功用和现实意义,分析其局限和困境,进而对其本土化进路提出构想。

二、文化研究的启蔽

所谓启蔽,就是揭启为常规所遮蔽的多种可能性[4]65。文化研究脱胎于文学批评实践,但其学科性质、研究视野和研究方法均有别于传统文学批评,具有启蔽的优势。

在学科性质方面,文化研究打破学科界限,对多种学术传统兼容并包,广泛吸纳文学批评、人类学、社会学、历史学、传媒学等不同学科的理论资源,坚持跨学科甚至反学科的非学科化取向。文化研究的非学科化与辟文学跨界求索的学理探究方式相契合,与辟文学破除学术疆界、辟合文学与大人文[4]64的主张相一致。文化研究开放性的学科性质有利于国内学术界消解学术壁垒,拓宽学界因学科分割所造成的狭隘眼界。

文化研究把研究对象从经典文学作品扩展到广义的“文本”即文化实践,包括当下的各种社会生活和文化现象,从而拓宽了文学批评的研究视野,切合辟文学思想泛化文学、辟合文学与大人文的主张。更重要的是,文化研究消解了文本的中心地位,致力于揭示文本背后的社会文化关系,透析文化现象表面所遮蔽的深层政治动机和权力结构。文化研究对于深层结构的透析与辟文学思想对于隐秀的把握可谓同根连理。《文心雕龙》中设有专章论述文学文化的隐秀关系。“隐也者,文外之重旨;秀也者,篇中之独拔者也。”[5]357文化现象只是社会文化关系秀出的冰山一角,而文化深层结构则是隐去的水下寒冰。由此看来,文化研究对于现象背后的社会文化深层结构的透析是对文化隐秀关系的领会和揭示,是“将隐秀纳入一个多种时空兼合的学术场域”来通转通化[6]188。文化研究可透过现象剖析本质,剥除流行文化的华丽包装和消费文化的物质外壳,揭示其潜在的政治动机和权力关系,产生透彻的理解和穿透性的批评。

文化研究不局限于文本解读,其研究方法强调民族志方法③与文本分析互为补充[7]26-27。文化研究学者对民族志方法的重视,切合辟文学思想关于文学根底在“自然—社会之间”的“理会”[8]25。文本分析和民族志方法只是文化研究实践的一部分,文化研究学者往往采取行动主义态度,身体力行地投入社会政治斗争。对他们来说,“知识上的关切与政治上的坚持无法做截然的区分”[1]169。文化研究的实践性有助于知识分子走出纯理论研究的象牙塔,亲近鲜活的文化现实,参与文化实践和社会批评。

以上分析表明,文化研究在学科性质、研究视野和研究方法方面具有启蔽的优势,其优势体现为开放性、透析性、实践性的品格。这些品格使它能够突破传统文学研究的局限,产生文学批评所欠缺的社会批判功能。就国内的社会文化现状而言,文化研究的批判功能具有尤为重要的社会意义。20世纪60年代文化研究在英国滥觞于工人阶级青年亚文化的兴起,80年代文化研究在美国的勃发呼应资本主义消费文化的扩张。文化研究学者具有鲜明的社会批判精神和强烈的行动主义倾向,对社会现实有深刻的反省。他们的研究成果和实践活动作为西方批评话语中重要的声音,对资本主义大众文化有积极的净化作用。国内实行市场经济以来,随着经济的增长和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流行文化和消费文化大行其道,民俗文化遍地开花,其中自然不乏良性的传统因子和新兴元素,但也充斥着部分恶俗成分和商业垃圾。面对当下的大众文化浪潮,传统的伦理批评浮于表面,意识形态批判失之片面,致使对文化现象缺乏透彻的分析,对恶俗成分和商业垃圾缺少有效的遏制和清理。唯有文化研究直面当下社会文化现实,积极展开理论分析和价值评判。文化研究的社会批判功能,对于当代中国的大众文化生态而言可谓难能可贵、任重道远。

三、文化研究本土化过程中的遮蔽

启蔽“既是蔽的打开,也是蔽的开始”[9]167,文化研究在中国语境下的发展有所揭启,也难免有所遮蔽。它在本土化过程中还面临种种障碍,社会批判功能也未能得到充分发挥。概而言之,文化研究的遮蔽有三:语境之蔽、范式之蔽和体制之蔽。

文化研究发育于英国政治文化土壤,本是用于解析英国当下的社会文化问题的思想方法和研究思路。任何社会文化问题都不是偶然出现的,都与其所处的语境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中英两国政治经济制度不同,社会文化关系迥异。中国拥有独特的文化传统,而当代中国社会发生的很多变化都是西方国家所未曾经历过的。文化研究进入中国,其历史、社会、文化语境均已发生转变,面对差异性的文化背景与实践经验,必然会发生“既定解释系统对中国社会文化广义文本缺乏有效的解释”的情况[10]218。因此,本土化的首要难题是语境问题。国内从事文化研究的学者多从文学批评领域转入文化研究,部分人对待西方理论惯于不加反思地照搬照套[11]59。这样一来就必然产生机械运用西方理论宰割中国经验事实的倾向,从而遮蔽了本土文化语境的差异性和特殊性,此谓语境之蔽。

文化研究历经多次范式转换,融合各门各派的理论资源而生生不息。英国文化研究先后吸收了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结构主义、后结构主义、后现代主义等多种学术话语,其研究范式先为英国本土的文化主义,后经历过阿尔都塞(Louis Althusser)的结构主义转向和葛兰西(Antonio Gramsci)的霸权理论转向[12]9。可见,兼收并蓄和理论创新是文化研究的生命力所在。考察国内近十年来文化研究方面的出版物发现:这些出版物主要的篇幅用于理论译介、汇编以及应用分析,极少有在本土语境和本土资源基础上生发的理论创新。国内文化研究如果一味被动地引进外来理论,不事本土培育,就无从进入理论生产和范式创新的轨道。文化研究在西方各国仍然具有很强的生命力,理论研究硕果累累,且近年来这些成果在国内不断被译介、出版,在数量上成铺天盖地之势。外来范式在国外语境中既已发展成熟,就会对本土尚且稚弱的理论生产形成遮蔽,使其发育不良、创新不力,此谓范式之蔽。

体制化是近二三十年来学术界的普遍问题。就文化研究而言,学科化是体制化的基本方式,指的是文化研究被纳入高等教育管理体制中,结果必然束缚其社会批判功能。1992年,英国文化研究奠基人霍尔(Stuart Hall)已撰文指出体制化、学科化问题的严重性,认为此问题使英国文化研究进入“极度危机的阶段”[13]272。中国学者对于这一问题亦有所察觉。赵勇援引福柯(Michel Foucault)对于学科的界定,指出学科既是生产知识的领域,也是规训学者的手段。赵勇认为,中国的文化研究“一旦成为学科或准学科,也就意味着它主动戴上了某种枷锁,也就不可避免陷入西方文化研究已陷入的困境”[1]174。如果学者们只是坐在书斋里写写文章、发表无关痛痒的时事评论,那么文化研究就发挥不了启迪反思、针砭时弊的社会批判功能,也就失去了其社会意义。况且,“文化研究的内在动力来自于对当代社会现实和文化的强烈批判性”[2]26。这种批判性如得不到有效发挥,文化研究在中国就会昙花一现,就会作为一种学术风尚很快一轰而散。学术体制制约了文化研究的社会功能,使其批判性受到严重削弱,此谓体制之蔽。

四、辟文学思想启示下的本土化进路

文化研究在中国的本土化过程中面临语境、范式和体制的遮蔽,在结合本土实践、理论范式创新和发挥批判功能方面遭遇困境。辟文学思想可为文化研究的本土化提供有效的指导思想和丰富的理论资源,有助于文化研究的去蔽和进一步启蔽。

辟文学思想可为解决文化研究理论与中国本土实践相结合的语境问题提供思路。辟文学主张化感通变,通变是辟文学的方法论原则[6]191。该原则出自《易传》:“化而裁之谓之变,推而行之谓之通”[4]66,在《文心雕龙》的《通变》篇中得到深刻论述。刘勰指出,“文律运周,日新其业。变则可久,通则不乏”[5]276。学术研究既要有所继承,更要重视创新,唯有不断拓展创新,才能使学术保持生生不息的活力。面对文化研究的语境之蔽,不妨跨界求索、权变通化,跳出该学科自身的学术疆域和既有的研究框架来思考其学科发展问题。这就是要把文化研究的学科发展本身当作一种特定的文化现象加以考察。作为英国社会历史的产物,文化研究发育于英国的政治文化土壤,与20世纪60年代英国的工人运动、学术演革和文化变迁有着根深蒂固的联系。20世纪80年代以来,文化研究的理论旅行途经美、法、澳、加等国,每到一地都结合本土理论资源,与时下文化潮流和社会问题相呼应,其研究焦点转向消费文化、传媒、身份认同等多个领域,形成个性鲜明的研究范式。可见,文化研究本身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其范式更新是在不断吸收异质理论资源和自我批判的过程中实现的。因此,中国学界要以本土实践为立足点,用本土意识和批判精神对待文化研究。中国目前处于重大的社会转型期,中国社会在现代化、城市化、文化记忆、性别关系、民族身份、公共领域等方面都存在着众多独特的问题,需要因地制宜地建立对应的文化解释和批评系统。同时,在本土化过程中,中国文化的异质性正好可以作为“丰富原有理论资源的入口,同时也成为消解理论同质化最为有力的抵抗方式”[10]218。这样看来,文化研究本土化的语境之蔽和范式之蔽归根到底是同一个问题,即本土理论范式创新的问题。

范式创新是辟文学思想关心的重要命题。辟文学的辟创精神要求学术研究既有“铸造范式”的“规范化追求”,又有“注重圆通”的“防范化举措”[4]64。文化研究本土化只有不断创新范式,才能防范僵化。文化研究在西方历经半个世纪的发展,已经形成相对成熟的理论框架、思维模式和研究领域。中国学界如果不加反思地固守其理论框架和思维模式,就不能形成生命力旺盛的本土理论范式,而只能亦步亦趋,沦为西方理论的“区域性注脚”[10]223。文化研究在中国要创新理论范式,就需要积极吸收本土的思想理论资源。文化研究是西方文化思维的集大成者,西方文化思维的特点在其理论建构和研究方法上均有所体现。西方文化擅长逻辑思维,注重对立统一、矛盾辩证,二元对立及其解构是结构主义和后结构主义的核心命题。这与中国传统的文化思维模式有显著的差别。因此,构建文化研究的中国范式必然涉及思想兼容和学理融通的问题。辟文学主张破解差异化文化思维之间的壁垒,将传统易理的天人合一和易学的阴阳圆通作为矛盾辩证法的互补性思想资源,与之通和融会。由此生发的辟思性易辩法融合辩证法逻辑与易辩思维,沟通工具理性与人文智慧[6]194。易辩法融通中西文化、学术思想,既可为构建文化研究的中国范式提供模式范例,也可为文化研究注入富有活力的本土理论资源。

文化研究作为一种学术话语和批评实践,其意义最终体现在其社会批判功能。目前文化研究批判性的削弱是学科化的直接后果。考察文化研究在中国发展的现状,学科化是既成的现实。因此,一味主张还原文化研究的“非学科化”和“在野状态”[1]174难免有空谈之嫌。刘康指出,西方的社会和人文学术、人文学科本身“从来就不是独立于政治之上的自主自律的神圣殿堂”[14]19。同样道理,中国的文化研究其实无须过度纠结于体制化问题。那么,实事求是的做法是在体制的背景下尽可能化解学科分割、构建批判模式、争取言论空间。就此而言,辟文学思想有助于解除文化研究的体制之蔽。辟文学主张兼驳不同文象、兼通异质文思[5]189;兼合大人文,直面世俗文化,以辟文化的方略④通化多元文化、制衡独断文化、消解毒性文化[9]168。将辟文学观念引入文化研究,有利于消解学术疆域,化解学科壁垒,从而解除学科化、体制化的束缚。更重要的是,辟文学直面现实的反思性批判思维有助于构建适合本土文化实践的批判模式,为文化研究在本土现实语境中争取更大的言论空间。辟文学思想可激励中国的文化研究学者创新批评模式、参与批评实践,积极发挥文化研究克制恶俗文化、消解毒性文化的社会批判功能。

五、结语

本文在辟文学思想的启发下分析了文化研究在中国的启蔽、遮蔽和本土化进路。文化研究的启蔽在于其学科性质的开放性、研究视野的透析性和研究方法的实践性,这些品格赋予它积极的社会批判功能,对于中国当前的社会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文化研究的本土化进程仍面临语境、范式和体制的遮蔽。辟文学思想可为其本土化提供指导思想和理论资源。通变原则可推动文化研究与本土实践相结合,易辩法可为创新本土范式提供模式范例和理论方法,辟文化方略有助于该学科解除体制束缚、发挥社会批判功能。中国学界可借助辟文学思想来解决文化研究本土化过程中所遇到的重要问题,为文化研究在中国的理论生成和实践运用开辟新的道路。

注释:

①“辟创”意为创制新的范式;“辟学”意为疏通学理、破除疆界;“辟合”意为泛化文学、兼合文学与文化。

②“辟思”意为汇通异质文思,创新思路;“辟文”意为开拓学术领域;“辟化”意为化感通变、跨界求索。

③民族志是人类学的研究方法,以田野调查为主要手段,要求研究者长时间深入特定群体文化,通过亲身体验和实地考察,从内部和底层获取有关意义和行为的理解。

④“辟文化”是“辟文学思想”应用于文化解读的反思、批判方法,笔者按照《辟文化简说》[9]一文采用“辟文化方略”的说法。

[1]赵勇.关于文化研究的历史考察及其反思[J].中国社会科学,2005(2):168-176.

[2]周宪.文化研究——为何并如何? [J].文艺研究,2007(6):21-26.

[3]付长珍.中国文化研究的本土语境与当前困境[J].求是学刊,2009(5):36-40.

[4]栾栋.《文心雕龙》辟文学之美学思想刍议[J].哲学研究,2004(12):63-68.

[5]周振甫.文心雕龙今译[M].北京:中华书局,1986.

[6]栾栋.辟文学别裁[J].文学评论,2010(4):186-195.

[7]Barker C.Cultural Studies:Theory and Practice[M].London:Sage,2003.

[8]栾栋.辟文学通解——兼论文学非文学[J].文学评论,2008(3):23-30.

[9]栾栋.辟文化简说[J].中国文化研究,2011(3):164-169.

[10]王晓路.学科复制与问题类型——文化研究在中国大陆的对接[C]//王晓路,刘岩,等,编.思想的对话:文学与文化之间.成都:巴蜀书社,2014:212-226.

[11]陶东风.文化研究在中国——一个非常个人化的思考[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4):56-59.

[12]陆扬,谢兆树.文化研究的马克思主义范式转换[J].文艺理论研究,2011(4):9-15.

[13]Hall S.Cultural studies and its theoretical legacies[C]//Morley D,Chen K(eds.).Stuart Hall:Critical Dialogues in Cultural Studies.London:Routledge,1996:261-274.

[14]刘康.从区域研究到文化研究:人文社科学术范式转换[J].文艺研究,2007(6):12-20.

An Inspiration for the Localization of Cultural Studies from the Conception of“Piwenxue”

HONG Wenhui
(School of Foreign Studies,Guangdong University of Finance & Economics,Guangzhou 510320,China)

The disclosure of Cultural Studies originates in its disciplinary openness,penetrating perspective,and methodological emphasis on practice.The localization of such a discipline in China is,however,hindered by contextual,theoretical,and institutional obstacles,as manifested in the difficulties of its localized application,theoretical reproduction,and functioning as a critical discourse.The traditional conception of“Piwenxue”can offer guidance and theoretical resources for the localization of Cultural Studies.While the principle of“Tongbian”can help solve the problem of its application to local practices,the methodology of“Yibian”offers its paradigm building with viable model and method,and the approach of“Piwenhua”can overcome the constraint of disciplinization and help establish an effective mode of criticism.

Cultural Studies;localization;“Piwenxue”

G122

A

2095-2074(2016)03-0073-05

2016-03-21

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二五”规划项目(GD15XWW01);广东财经大学专项任务项目(14ZXRW74001)

洪文慧(1972-),男,广东南澳人,广东财经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博士。

猜你喜欢

文学思想本土化范式
论中国音乐剧的本土化发展
以写促读:构建群文阅读教学范式
范式空白:《莫失莫忘》的否定之维
孙惠芬乡土写作批评的六个范式
《红楼梦文学思想的现代阐释》
诉前强制调解的逻辑及其本土化建构
管窥西方“诗辩”发展史的四次范式转换
美乐家迎来本土化元年
论元代散曲的文学思想和现实特征
关于纳兰性德文学思想的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