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视高职院校技能人才培养的新视阈
——《高职院校技能人才有效培养研究》评介
2016-02-15王亚南
王亚南
审视高职院校技能人才培养的新视阈
——《高职院校技能人才有效培养研究》评介
王亚南
高职院校作为我国技能型人才培养的主体之一,肩负着“技能兴国”的神圣使命,是我国实现生产方式转变、产业结构调整这一战略目标的重要依托力量。当前,我国仍然面临着十分严峻的“技能短缺”问题,无论是技能型人才的数量还是结构,都无法满足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这使得我国企业的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都无法与制造业发达国家相提并论。尽管“技能短缺”问题的产生受到技术工人福利待遇偏低、传统文化观念制约等外部因素的影响,但高职院校作为技能型人才的主要供给者同样对这一局面的形成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因此,当前各级政府与高职院校都采取了很多改革举措,希冀能够通过多途径的改革实现技能人才的有效供给。
然而,高职院校技能人才有效培养的理论内涵为何,如何根据其理论内核开发出能够在具体的办学实践中评判技能人才培养是否有效的标准,又如何在办学实践中运用这些标准来提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有效性?对这些问题的回答是增强高职院校技能人才培养有效性绕不开的“门槛”。何应林博士撰写的《高职院校技能人才有效培养研究》一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16年1月出版)对上述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取得了重要的理论成果。
作者根据内容之间的逻辑关系将该书分为了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介绍了选题的缘由,国内外研究的现状及趋势,以及研究的思路、内容、方法与创新之处,详细地梳理了与研究主题相关的理论成果,并对该书的写作思路和研究方法进行了详尽的介绍。
第二部分对“技能人才”、“有效培养”和“高职院校技能人才有效培养”三个概念进行了阐释,对高职院校与技能人才培养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并对有效培养与有效教育、有效培养与有效教学两组概念进行了辨析。
第三部分对三种“有效培养”及其判断标准进行了研究。第一为“高职院校技能人才的有效益培养及其判断标准”,分别对高职院校“愿意且适合”、“愿意但不适合”以及“不愿意”走技能成才道路的三类学生的需要及其满足,企业等用人单位对高职技能人才的需要及其满足进行了论述,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有效益”的高职院校技能人才培养的四个判断标准,即:高职院校毕业生大学期间参与社团活动的情况、高职院校毕业生获取“双证”情况、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情况(毕业生就业情况Ⅱ)和高职院校毕业生升学情况。第二为“高职院校技能人才的有效果培养及其判断标准”,论述了高职院校技能人才培养目标的内涵、结构、确立依据与程序,以及修订类型、主体、依据与程序,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有效果”的高职院校技能人才培养的两个判断标准,即:理论与实践教学的结果和毕业生就业情况(毕业生就业情况Ⅰ)。第三为“高职院校技能人才的有效率培养及其判断标准”,对高职院校技能人才培养的效率需求和“有效率”的高职院校技能人才培养的内涵进行了阐述,并对高职院校技能人才培养的“有效条件”、校企合作在高职院校技能人才有效培养中的作用及其实现、如何实现高职校企合作的“长效”等问题进行了论述,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有效率”的高职院校技能人才培养的两个判断标准,即:有一定数量资质较好的相关企业与高职院校进行合作;校企合作落实到技能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并形成了长效机制。
第四部分首先对前面三种“有效培养”及其判断标准的研究进行了总结,构建了一个由3个一级标准、10个二级依据标准和20个三级标准组成的高职院校技能人才有效培养判断标准体系。在此基础上,对高职院校技能人才有效培养过程中20个要素的发展需要注意的问题做了一些说明,并分析了通过整体、及时、持续地推进高职院校技能人才有效培养各要素的发展来不断增强高职院校技能人才培养有效性的实施策略。
该书综合运用了文献分析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等多种研究手段对高职院校技能人才有效培养这一问题进行了开拓性的研究。笔者认为,该书的主要学术贡献为:根据对高职院校学生的生计和发展需要及其满足,“企业等用人单位对高职技能人才的需要”及其满足,高职院校技能人才培养目标的确立与修订,校企合作在高职院校技能人才有效培养中的作用及其实现,以及高职校企合作长效机制建设等与高职院校技能人才培养有效性紧密相关的问题进行理论研究的成果,构建了一个由3个一级依据、10个二级依据和20个三级依据组成的高职院校技能人才有效培养判断标准体系,实现了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的紧密结合,既为高职院校技能人才的有效培养提供了确指的方向和目标,也为高职院校技能人才培养的有效性提供了客观的衡量依据。该书不仅适合研究高职院校技能人才培养的学者们研读,更对当前身处一线的高职院校办学实践者具有十分重要的启发意义。
[责任编辑曹稳]
王亚南,男,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研究所,2014级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课程与教学论、比较职业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