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职业精神研究综述

2016-02-15申文姣

职教通讯 2016年16期
关键词:职业道德伦理职业院校

申文姣



职业精神研究综述

申文姣

近年来,培养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精神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越来越受到重视,因而“职业精神”受到了许多来自不同学科背景的学者关注。基于文献发现:学者对职业精神的概念内涵理解不一;对于职业精神、职业道德、职业规范、职业伦理替换使用,没有很好区分;对于职业院校学生目前职业精神现状的调查较少;对于职业精神的培育途径提出了诸多较为有用的见解,但没有发挥职业院校、企业和政府的集体作用。

职业精神;职业规范;职业伦理;职业道德;培育途径;意义

21世纪以前,国内学术界对职业精神的研究并不多见,仅有的研究多集中在职业道德、素质教育理念等类似方面。近年来,职业教育研究中开始有人使用“职业精神”一词[1],学术界对此也开展了广泛的研究。通过梳理文献,这一主题的研究主要涉及职业精神的内涵、相关概念研究以及具体研究状况。

一、关于职业精神的内涵界定

当前,我国对于职业精神的界定过于广泛,造成内涵混乱,例如在许多相关研究作品中以“职业道德”、“职业伦理”等词代替其意,将职业技能作为职业精神的重要内容之一等。因此,许多学者纷纷对其进行定义。

关于职业精神的内涵,多数学者认为,职业精神指从业者在职业活动中必须具备的、符合所从事职业基本特征的内在素质的总称,是从业者对职业的职业态度、职业理想、职业道德、职业伦理、职业责任等具有行为导向性的职业心理素质和精神品质。

邱吉认为,所谓职业精神,是指人们在一定的职业生活中能动地表现自己,反应职业性质和特征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可以从三个角度进行定义。(1)从社会分工和社会发展的角度看,职业精神是一个历史范畴,与人们的职业活动和职业发展密切相关;(2)从职业发展的角度看,职业精神是人类精神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职业活动效率的内在动力;(3)从个体存在价值角度看,职业精神不仅反映并表现着个体精神世界的内容和层次,而且内在地影响着职业活动的性质和方向。[2]

孙晓玲通过借鉴西方职业精神内涵,为职业精神注入了新的内涵。她认为,对于大学生来说,职业精神教育实质上就是针对职业院校学生而展开的职业精神教育,旨在帮助准职业人才回答清楚:我是谁,我要为谁工作,我工作的意义在哪里等问题。相对应地,其内涵包括:劳动价值感悟与职业的人文理解、“职业人”必备的职业道德行为,特定专业人员的伦理规范与训练、职业精神实习训练等四方面。[3]

除此之外,纵观国外关于职业精神内涵的界定,对于职业精神定义处于不断发展之中,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的定义:(1)早期阶段,职业精神被视为是一种重要的、非常值得拥有的职业价值和以合作、互助为特点的职业关系。Carr-Saunders和Wilson视职业精神为一种稳定的、自由的力量,这种力量可以对抗来自垄断工业和政府官僚的威胁。(2)在第二阶段,职业精神被摒弃作为一个成功的思想,只不过是一个切近市场和工作的垄断性控制和职业的优势过程。(3)在第三个发展阶段,职业精神分析是作为职业变动和控制的话语,在这一阶段,在工作组织里这话语是能直接被管理人员应用和利用的。[4]

二、职业精神问题研究的相关概念

在研究职业精神相关问题时,多数文献涉及到职业规范、职业道德、职业规范等相关概念。由于这些概念内涵相近,容易引起混淆,甚至有些学者直接用职业规范、职业道德、职业伦理等代表职业精神使用,在此,笔者对这些概念进行区分。

职业规范不同于职业道德规范,更不等同于职业精神。确切来说,职业规范教育是职业精神培育的基本“切入点”。[1]首先,职业规范中隐含的纪律精神促使从业者履行职业义务、强化对职业的热爱,从而为职业精神的培育打下良好的基础。职业规范的目的是使从业者的行为符合专业化、规范化和标准化的要求。例如,教师职业规范具体表现为严格执教、廉洁从教、团结协作、为人师表、尊敬家长。[5]通过规范的建设,有利于提高教师队伍的总体素质;有利于强化教师自身的事业感和责任心;有利于净化教育行业风气,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同时,职业规范中的“限制性”给了从业者明确的指向,让其在有限的条件下和具体的要求中适应职业生活。其次,职业规范中相对“硬性”的要求可以引导从业者深刻理解规范背后的合作内涵,自觉地将自身的行为和利益融入到群体和组织的发展中。职业规范不仅对维护职业生活的有序开展是一种不可或缺的工具,而且也是个人获得所期望的利益不可或缺的工具。涂尔干说:“事实上,引导我们行为的依据,不是理论的洞见或普遍的程式,而是特殊的规范。唯有这么规范才能适应于任命所控制的特定情景……法律和道德规定着我们的行为”。[6]此外,职业规范的外在他律引导从业者全面内化并服膺于规范中隐含职业信念,在自觉践行职业责任的过程中不断实现自我超越,推动职业活动朝着人类的理想目标前进。

职业道德是职业精神的前提,它涵盖在职业精神里,是其中的一部分。“职业道德是指从业人员在职业活动中应该遵循的,主要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和内心信念来维持的行为规范的总和,是一般社会道德在职业生活领域中的个体体现”。[7]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基本内容包括五个方面:热爱本职,忠于职守;钻研业务,精益求精;为民服务,热情周到;顾全大局,团结互助;正直廉洁,克己奉公。它强调职业道德是一种规范,是个人在工作中应遵守、应服从的道德规范。此外,在西方,对于职业道德的含义有多种理解,比较有代表性的是Miller和Coady提出的观点[8]:职业道德是指信仰、价值观和原则,它们是指导个人在其工作环境中的任何时间,理解他们的工作权利、职责,并采取相应行动的方式。法国学者爱弥儿·涂尔干对职业道德作过这样的论述:“职业道德的每个分支都是职业群体的产物,那么它们必然带有群体的性质。一般而言,所有事物都是平等的,群体的结构越牢固,适应的道德规范就越多,群体统摄其成员的权威就越大。群体越紧密地凝聚在一起,个体之间的联系就越紧密、越频繁,这些联系也越频繁、越亲密,观念和情感的交流就越多,舆论也越容易扩散并覆盖更多的事物。所以我们可以说,职业道德越发达,它的作用越先进,职业群体自身的组织就越稳定、越合理”。

“职业伦理又称职业道德,它是某种职业的从业人员以伦理自然律为基础,根据本行业的专业知识,经过逻辑推演形成的行为规范。职业伦理也是从业者对他从事的工作和服务的对象所承担的责任。这责任具体落实在每日的工作当中,维系着一个行业、一个部门的道德尊严”。[9]这是孙青平对于职业伦理这一概念内涵的界定解释。她认为,职业伦理就是职业道德,然而伦理与道德还是有一些比较细微的区别。德国哲学家黑格尔第一次明确区分了伦理与道德,他认为,伦理是社会的道德,道德是个人的道德。因而,后来的学者也多将伦理与主体、集体、团体、社会、客观相联系,将道德与个体、个人主观相联系。当表示规范、理论时,人们更多地使用伦理这一概念,当对个体进行描述时,人们更多地使用道德的概念。此外,对职业伦理的见解还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是马克思·韦伯。在韦伯的学说中,职业伦理、天职和资本主义精神常常是同义词。他认为:“一个人对天职负有责任——乃是资产阶级文化的社会伦理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东西,而且在某种意义上说,它是资产阶级文化的根本基础。它是一种对职业活动内容的义务,每个人都应感到、而且也确实感到了这种义务。至于职业活动到底是什么,或许看上去只是利用个人的能力,也可能仅仅是利用(作为资本的)物质财产,这些都无关宏旨”。[10]总的来说,韦伯的职业伦理所表达的精神品味和价值内涵就是:对职业责任的敬重,这事对人本身的敬重,是把自己当作一个具有独立人格的主体来要求,以自愿地承担起职业责任来确证人是一种值得敬重的存在。

笔者认为,职业精神分为心态层面和素质层面,职业道德属于心态层面,而职业规范、职业伦理属于素质层面,但总的来说,职业规范、职业道德、职业伦理与职业精神在精神层面都是属于被包含关系。当然,在一些方面还是存在一些细微区别,比如,职业规范更倾向于从法律的角度、从一个更基础的角度要求规范从业人员;职业道德倾向于对全部从业人员的进行精神要求,而职业精神不仅包括此要求,也涵盖了对各行各业从业人员的精神要求。

三、职业精神具体研究状况

从总体上看,国内大多把职业精神放在职业教育学领域进行研究,较少把职业精神放到社会学、哲学等领域进行研究。对职业院校学生职业精神的缺失给出较为中肯的原因,大量论者对职业精神培养途径提出了见解。

(一)当前职业院校学生职业精神的现状

目前,职业院校学生作为生产一线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大力军,其职业精神开始受到关注,其培养也开始在加强,但还是存在一定的缺失,这既有高职院校体制缺陷方面的原因,也有职业院校学生自身的一些原因。诸玉富和由建勋认为,多年来某些高职院校片面理解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改革所强调的“职业能力”培养,忽视对作为技术技能基石的职业精神教育,致使部分高致学生以高度的自我为中心,社会责任感不强,重利轻义、重物质满足轻精神的升华,重索取轻奉献,缺少吃苦耐劳、正直友善和团结合作的团队精神,缺乏独立自主、自强担当的创业精神,缺乏艰苦奋斗、追求卓越的敬业精神。[11]王宇苓的观点是,职业院校学生自身职业理想不够明确、职业认知不够清晰。在她的“你想过你将来要干什么吗?”的调查中,一、二、三年级分别有20%、31%和23%的学生回答“没想过”。在“你选择本专业的理由”的调查中,仅有26%的学生是出于兴趣,其他;15%的学生是因为薪酬高,25%的学生因为好找工作,而听从父母指点的所占比例最高达34%。[12]

(二)职业精神的培养途径

职业院校学生的职业精神不会自发地形成,必须经过有效的培养。孙秀玲[13]认为,对职业院校学生职业精神的培育要从四方面进行探索:(1)在教学内容上,要突出职业导向深化对学生社会能力的培养。在职业院校教学中,公共课、专业课、实训课在职业院校学生合作能力培养上承担着不同的任务。要重视职业院校课程改革,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课程中,要把职业精神作为重点内容来讲授,突出对待工作的态度、团队精神、合作能力等职业精神共性因素的培养。在实训课中,要鼓励学生参与各种竞赛,通过对竞赛对手的选拔、培训、组织参赛,培养学生团队合作意识和激发学生奋发向上,形成比、学、赶、超和爱岗敬业的职业精神。(2)以案例为媒介深化对职业道德和理想的培养。职业道德和理想对职业精神其它要素起到了指导、导向的作用。职业道德和理想的培育实际上是一种心理上的疏导,心理上的问题解决最好的办法是通过“心理咨询师”有目的地设置场景,让学生认识到个体的错误,模仿职场人士成功案例,树立其正确的职场道德和理想。(3)以实践为途径加强学生对职业规范、纪律和责任的认同。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要“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职业教育培养模式,提高学生就业的技能和本领。”实训既是技能训练,更是对学生进行职业精神培养的核心环节。(4)完善对学生的考核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源泉,是职业精神在人的劳动过程中发挥作用的最完美体现。葛志亮[14]结合职业院校实际和学生特点,从三个维度对学生职业精神培养进行了探析:(1)科学的职业价值,即强化职业价值认知。在价值认知上,要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劳动对于个体和社会的意义,建立其劳动价值观;突出职业价值追求,在职业价值追求中,要让职业院校学生树立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相统一的观念,担当起社会责任;明确职业发展方向,在职业价值选择中,要让职业院校学生树立较强的职业竞争意识,明确职业发展方向。(2)明确的职业道德规范,即培养职业院校学生爱岗敬业精神,爱岗敬业精神是职业道德规范的基本要求,是所有职业道德中的一条核心规范,也是实现其他职业道德规范的前提条件之一;培养诚实守信精神;团队合作精神。(3)开拓进取的创新创业意识,即培养职业院校学生创新意识、增强职业院校学生创业意识。诸玉富和由建勋[11]则提出社会责任感教育与职业精神联动培养的路径:(1)建立家庭、学校与社会协同的“一体化“联动与人体系,社会责任感和职业精神培育是一个系统工程,不是高职院校德育工作者能独立完成的任务,家庭、学校与社会应协同一致,共同创造良好鱼人环境,形成育人合力;(2)建立学校主要领导负责的组织体系和联动培养机制,社会责任感和职业精神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贯穿于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不仅要凝练在办学理念中,体现在学校教书育人过程中,凝结在规章制度中,贯彻在学校教育活动全过程中,而且要渗透于师生行为习惯中,渗透于社会活动中,渗透于校园文化和社会实践中;(3)建立适合职业院校学生特点的社会责任感及职业精神联动培养教育体系,高职院校教师要围绕学生社会责任感于职业精神联动培养,积极探索建立适合学生特点的教学内容、形式、方法和手段;(4)搭建针对性的课程、实训、实践、活动及校园文化“五大”联动培养支撑平台;(5)建立贯穿于整个人才培养全过程的完善评价体系。蒋晓雷提出现代职业精神的培育方式:(1)准确把握现代职业精神教育的核心要素,即纪律精神、批判精神、反思精神,个体为了获得职业精神的提升,必须反思自己的精神行为与他人的精神行为;(2)打造具有现代职业精神的职业文化高职院校自身的文化状况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学生的文化素养;(3)在思想上扫清“泛政治化”的障碍,现代职业精神的培养既是一个艰苦的学习适应过程,也是一个痛苦的改造传统文化习俗的过程,而其中的一大障碍是泛政治化。泛政治化既根源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官本位文化,同时也是政治动员大众的一中极端化;(4)专注当下,真心做“事”,心无旁骛。[15]

(三)培育职业精神的意义

职业精神是与人们的职业活动紧密联系的、具有自身职业特征的精神,它反映着从业人员的精神追求和人生境界。而对于每一名职业院校学生,从“准职业人”到“职业人”,能否顺利实现这种角色转变并成功开启自己的职业生涯,是否具有良好的职业精神就是关键。

蒋晓雷认为培育现代职业精神的意义有四大方面[16]:(1)构筑以现代职业精神为核心的高职文化,是高校有效引领现代社会、个人精神发展的需要,一方面,职业精神使社会的精神原则“职业化”;另一方面,职业精神又使个人精神“成熟化”。任何形式的职业精神都在不同程度上体现社会精神的要求。同样,社会精神在很大范围上又是通过具体的职业精神体现出来的。(2)构筑以现代职业精神为核心的精神家园,是有效实现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高职院校以培养生产、建设、服务、管理一线岗位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为己任,学生在校学习的直接指向就是职业岗位,高职院校所实施的一切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模式、学习模式都是以培养高职学生胜任职业岗位所需的情感、态度、知识、技能等为本位的。(3)构筑以现代职业精神为核心的价值世界,是促进高职学生素质全面提升的需要。锻造高职学生的职业素质,构建高职学生的职业价值观包括五个方面:职业理想与职业信念;职业荣誉与职业态度;职业知识与职业技能;职业责任与职业纪律;职业绩效与职业评价。这一切,都是现代职业精神的表现。(4)构筑以现代职业精神为核心的对接平台,是校企深度合作的需要。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既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路径,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由之路。现代职业精神恰是二者深度合作的桥梁。

孙晓玲认为[3],职业精神既是现代工商业社会需要的精神气质,也是职业人自我发展所必须的精神气质,它与社会化大生产相联系,与职业分工的细致化相关,它不仅仅是一两门课程,也不仅仅是某个专门领域的专业伦常所能涵盖。职业精神内涵丰富,需要有对劳动精神的逐步体悟,需要专业的课程教育培养与指导,更需要有来自实践领域的价值再确认,行为再纠正。对于高职学生来说,职业性和专业性是这类学生的特性,毕业之后,就是职业之路,能否适应好毕业后的角色,大学三年,职业精神的训练具有未雨绸缪的效果。

四、小结与展望

从文献回顾中可以看到,目前,国内对职业精神的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不论是对职业精神本身内涵的探讨,还是对职业精神的现状、培育途径、意义研究都有待进一步深入。但不能忽视的是,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学生的职业精神现状及改善方法,基于企业需求角度重视学生的各方面素养。

随着经济的转型发展,整个社会的进步取决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和大量合格人才的培养,培育高技能和职业精神并重的人才变得尤为重要。培养职业院校学生具有职业精神既是企业经营的社会需求,也是学生可持续发展的个人需求。笔者认为,职业精神的培养是一件任重而道远的工作,不能只是喊喊口号,也不能急于求成,而应该从客观的角度结合实际来谈谈如何培养职业精神。职业精神的培养不能仅仅针对职校里的准职业人,也要针对各行各业里的从业者;对于职业精神的培养,我们不能只局限于一个学校、一个企业,还要政府从宏观上对其进行倡导。职业教育是培养市场所需的应用型人才的教育。职业院校要在充分认识到培养学生职业精神重要性的前提下,更加明确其人才培养目标,在整合各种教育资源并合理安排的基础上,通过多种途径和方法,切实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职业精神。对于企业,对员工职业精神的培养则更是责无旁贷,企业可以通过树立员工价值观、设立一套科学有效的激励制约机制、成立职工职业自律组织等等一系列措施来培养员工职业精神,甚至还可以通过与职业院校交流,引导学校自觉主动地把培养学生职业精神作为学生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基于政府层面,政府可以处于一个宏观的角度对职业精神的培养进行调节。比方说,出台有关政策,对职业精神的培养给予鼓励性支持,等等。

[1]孙锦茹,尹文博,董旭梅.日本职业精神教育的启示[J].职教论坛,2005(11):63-64.

[2]邱吉.培育职业精神的哲学思考_从职业规范的视角看职业伦理[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2(2):75-82.

[3]孙晓玲.基于职业素质的高职职业精神内涵论[J].职教论坛,2012(6):62-65.

[4]Julia Evetts.The Concept of Professionalism:Professional work,Professional Practice and Learning[M]:Germany: Springer International Handbooks of Education,2014.

[5]张立新.当前教师职业规范建设的粗陋繁冗性及其克服[J].教学与管理,2012(30):32-34.

[6]爱弥儿·涂尔干.道德教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7]中央教育科学研究院德育研究中心“整体构建德育体系的研究与实践”课程组.高等职业教育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J].教育研究,2002.

[8]Miller P.F and Coady,W.T.Vocational Ethics:Toward the Development of An Enabling Work Ethic.Springfield:Illinois Department of Adult,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Education,1986.

[9]孙青平.职业伦理与道德的新视角研究[J].河南社会科学,2010(6):208-210.

[10]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11]诸玉富,由建勋.高职学生社会责任感与职业精神联动培养研究[J].职教论坛,2015(20):23-26.

[12]王宇苓.关于培养高职学生职业精神的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9(31):46-48.

[13]孙秀玲.高职学生职业精神的内容及培育途径分析[J].职业时空,2012(4).

[14]葛志亮.论高职学生职业精神培养的三个维度[J].继续教育研究,2014(4):18-19.

[15]蒋晓雷.现代职业精神的培育[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9(24):35-37.

[责任编辑曹稳]

申文姣,女,湖南师范大学职业教育研究所2015级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技术教育原理。

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青年专项资助课题“湖南传统工艺美术资源在艺术设计教学中的应用研究”(项目编号:XJK014QGD008)

G710

A

1674-7747(2016)16-0023-05

猜你喜欢

职业道德伦理职业院校
基于职业院校创新人才培养的数学建模实践活动探索
《心之死》的趣味与伦理焦虑
职业院校财务会计网络化建设
护生眼中的伦理修养
如何加强职业院校学生的德育教育
以培养学生职业道德为目的加强中职德育工作
浅谈会计职业道德的重要性
浅谈职业院校中的美术教育
浅谈会计职业道德中的诚信问题
论高校教师的基本职业道德修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