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系转变视角下“互联网+”时代职业学校教育的系统化变革
2016-02-15王启龙
王启龙
关系转变视角下“互联网+”时代职业学校教育的系统化变革
王启龙
影响职业教育质量的主要有四对关系:校企关系、校师关系、师生关系和生资关系。“互联网+”时代将引发这四对关系的巨大转变,校企关系从合作与伙伴到共生与互助,校师关系从管从与主仆变为平台与舞者,师生关系从直面与传受到多维与陌生,学生与学习资源从单向与获取转为情感与交互。职业学校应从开放办学,探寻基于共生与泛化的多样合作;转变理念,改造基于学生职业生涯和教师专业发展的服务管理;开展信息技术培训,提升教师基于信息技术的教学能力;开发和改造基于学习的教学资源等方面构建新的发展业态,应对“互联网+”时代的挑战。
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师生关系;学习资源;互联网+;关系转变
从“教育+互联网”到“互联网+教育”,一个简单的顺序变化,却透露出互联网在教育领域乃至各个行业中的地位转变。“互联网+”在全球的迅猛发展,不但提升了一个又一个传统行业的层次,也给教育领域带来了机遇与挑战,全球教育正进入到一场基于信息技术的巨大变革之中。[1]数据显示,2014年,中国在线教育市场规模达到1 264亿元,市场用户规模达到1.71亿人。[2]那么对于中国的教育尤其是职业教育来说,“互联网+”又意味着什么呢?笔者认为,“互联网+”带给职业教育改变,很大层面上是“企—校”、“校—师”、“师—生”和“生—资”这四大关系的巨大转变,这些转变将直接影响未来职业教育的内涵与规模发展,甚至引发职业学校教育的系统化变革。
一、企-校-师-生-资:职业教育核心关系的实然审视
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关系指事物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状态,也指人与人或人与物之间的某种性质的联系,或指对有关事物的影响或重要性。对于职业教育而言,影响其质量的核心要素主要包括企业、学校、教师、学生和学习资源,进而构成了四对关系,从宏观、中观、微观的角度来看分别为:校企关系、校师关系、师生关系和生资关系。
(一)校企关系:合作与伙伴
校企关系是职业教育办学过程中在宏观层面最关键的一对关系。一般说来,我们往往将其定义成“合作”关系或“伙伴”关系,之所以如此,源自长久以来二者所追求的利益目标不相一致,但从人力资源供给与需求的角度又将二者相对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即职业学校与企业基于人力资源和技术需求,通过人才培养与培训、技术服务等形式开展合作,从而建立起以二者共同“发展”为导向的联系,即企业通过合作获得稳定的人力资源和技术支持实现经济效益的稳步增长,而职业学校以学生的高就业质量来赢得下一年的招生吸引力,在这一过程中,校企双方通过“合作”实现共赢,也使得原本利益追求完全异路的二者发生身份的转变——从陌路到伙伴。
(二)校师关系:管从与主仆
在中观层面,学校与教师的关系是影响教育实施过程和效果的关键。普遍认为,教师是学校构成的基本要素,教师的专业水平是学校得以持续发展的关键,职业学校更是如此。从组织学角度分析,当前职业学校与教师的关系是整体与要素的关系,从管理学视角出发,二者是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关系,即“学校在上,教师在下”的纵向“管从”关系,换句话说,教师作为学校的组成部分,其行为在学校的掌控之下,教师的工作行为必须基于学校的发展理念和发展目标,服从学校的管理,教师的工作来自并主要服务于学校整体的教学管理,其实质也可以称之为“服务”关系。
(三)师生关系:直面与传受
一般说来,师生关系主要建立在教学互动行为和教学载体的基础上,而教学行为也依存于教学载体。就职业教育而言,学习内容主要包括与职业相关的“知识”、“技能”和“素养”,其中“知识”的主要载体是纸质文本,“技能”和“素养”的载体是人和工具。长久以来,教师和学生主要基于面对面的交流学习文本上的知识,体传身授职业技能和素养,从学习形式上说,师生关系是“直面”性的。从学习内容载体的角度讲,教师是学习内容的传授者,学生是接受者,二者的关系可称是“传受”的。
(四)生资关系:单向与获取
学生和学习资源的关系(简称“生资关系”)是职业教育微观层面最为核心的一对关系。正如上文所述,由于职业教育的学习内容分布在不同的载体上,即文本材料、人和工具,学生的学习主要是在固定场所通过实物载体完成学习。由于每一种载体本身所能承载的内容是固定的、有限的、静态的,所以学习本身是学生对于知识的“获取”、技能的养成等“单向”的行为改变,也就构成了学生与学习资源的关系,其局限在于学习行为和学习结果难以形成学习者与学习载体的交互,在目前有限的教师资源情况下,观测、评价和辅助每一名学生的学习是难以实现的。
二、关系转变:“互联网+”时代对职业教育的新挑战
从信息传播的角度讲,互联网是信息传播的全球平台,是信息接收和发布端的传播中介。我们发现,互联网的存在使得信息传播具有了诸多新的特性,使得以信息资源以中介构建的传播者和接受者的关系发生根本性变化。由此我们可以预测,互联网将极有可能改变已经建立起的原有的职业教育关系架构,对于上文提到的四对关系也将随着互联网的渗入发生系统化变革。
(一)企业与学校:共生与泛化
随着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和智能制造的发展,各大产业结构正逐步调整,职业更迭变得越加频繁,智能机器将替代目前多数简单技能岗位,第三产业、智能机器的维修、维护和产品的后期服务将蓬勃发展。由人来完成的工作岗位和职能发生转变,而引发校企关系的合作重点发生转移,可能向两方面发展:一是围绕人才培养的共生关系深化;二是基于区域竞争的互助关系拓展。
1.共生关系深化。在互联网时代,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依托的人才层次和能力水平在上移的同时,更突显对综合职业能力、跨专业领域技能人才的需求,并且岗位人才调整的频率将加快。一方面,职业人才动态化调整将增加企业人力资源的培训成本,大中型企业可以通过创办企业互联网课程培训员工职业能力,但中小企业的内部培训性价比将不在[3],基于大数据的动态人力资源需求信息和课程将通过互联网即时呈现,人才需求与培训课程是企业寄予职业学校的“救命稻草”。另一方面,职业学校各项数据也将更加透明和迅速地公之于众,任何与社会需求不相协调的负面清单将迅速而长久地决定学校的存亡。关乎二者存亡的核心要素即人才培养质量,而“零时差”的培养难以由学校独自完成,企业的配合和支持将逐渐转为自身主动行为,企业深度参与、主动实施的学徒制等培养模式将更加广泛,使得校企关系将从“合作”走向“共生”。
2.互助关系拓展。在深化人才培养的同时,企业对人才的结构性需求,以及职业学校基于生存考虑的规模稳定要求,使得二者同时将目光锁定互联网,探寻突破地域局限的广泛合作。换句话说,互联网提供了广阔的信息平台,使得跨国、跨地域的校企合作变为可能。同时,以往形同虚设的“名义”上的合作将不堪一击,基于全产业职业能力的人才培养则有可能成为产业链中的重要一环,员工的培养与培训将逐步走向精益化和系统化,企业与学校各自发挥优势,企业专注生产、学校集中培养与培训、技术研发,合作形式和内容逐步蔓延整条产业链的多个环节,校企关系逐渐从“合作”走向“互助”。
(二)学校与教师:平台与舞者
学校的发展不仅需要好的校长,更需要好的教学团队。“互联网+”时代的在线学习资源将成为学习领域最大的变革,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越加普及,随之将引发教师对在线教学资源搜索与优化和线下指导的精力重新分配。在实现资源共享的同时,教师获得广阔的社会影响。我们可以预测,未来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速度的提升,基于互联网教学平台的跨校在线教学将广泛应用,如果配以相应的制度和机制,将使得教师有更多机会和精力提供专业教学服务,换句话说,教师的教学服务可能不再受时间和空间的局限,跨校、跨区域甚至跨国的教学将成为教学常态,而学校通过购买资源和教学服务来弥补校内教师不足也将不足为奇。也就是说,教师的教学服务这一产品将不再指向单一的学校雇主,因其拥有了互联网平台将变得更加开放和自由,从而使得教师具有更广阔的专业发展空间,成为尽享其乐的“舞者”;而对于学校来说,开放购买在线教学资源和服务一方面将缓解教师不足的危机,但同时,也带来教师引进和管理等一系列挑战:如果学校不尽快转变观念,为教师专业生涯发展搭建平台,培育教师的辛福感和成就感,那么不久的将来,教师不仅流动频繁,而且将丧失对现实学校的归属感。
(三)教师与学生:多维与陌生
1.非学习基础上的“多维”情感。在互联网时代,学习资源获取渠道多样化,使得教师已不再是权威知识的主要来源,当知识的来源发生转移,知识的流动方向从传统的单向流动转变为“学生—知识—学生”、“学生—教师—学生”等多路径互动,使得教师角色从权威知识的主要来源转变为知识来源的渠道之一,甚至并不直接提供知识,仅是知识获取渠道的提供者,链接师生关系的知识载体发生本质变化。同时,互联网时代特别关注对学生的数据分析和个性化学习,这也将影响到基于教师经验和统一标准的教学模式下的传统师生关系。师生关系的建立和维护将逐渐更多地向网络转移,并且多数集中于非教学行为,课余时间的交互行为将成为师生关系的建立和维护的纽带,师生关系将从单一的建立在学习基础上的“师徒”情感转变为“导师—助手”关系。
2.非直面交流中的“陌生”教师。基于课堂的教学和交流不再是学生的惯习学习模式,原有的以45分钟为单位的教学节奏将打乱,课堂外的随时随地学习日益普遍,基于互联网的优质在线学习资源以及在线答疑,使得职业学校的教师的专业水平面临巨大考验,同时引发面对面的师生交流逐渐减少,学生对教师的“陌生”感逐渐显现;同时,基于移动端的学习平台又将引领学生遇到更多未曾谋面的教师,当网络中的教师不再以权威的身份俯视自己,而是真正蹲下身子参与对话,成为学习的合作伙伴,这样的教师学生不感到陌生吗?
(四)学生与学习资源:情感与交互
新业态下,以纸质学习材料和实体资源为代表的教学资源将越来越低效,其关键原因在于缺少“交互”的用户体验和信息延展。传统的教学资源其开发思路多以“教”为出发点,对“学”考虑不足,难以满足未来移动学习需要。学生已经习惯了对获取的终端信息进行点赞、评论、放大、截图、在线搜索、人机交互等行为,单向度信息传递将越来越不受学生欢迎。而基于互联网的学习资源与学生之间是基于感情和交互行为的,缺少温度和情感体验的单向传递内容将不受到欢迎,基于非学生多样化需求的学习资源将难以生存。
三、构建基于“互联网+”的职业教育关系框架
重视、适应和用好“互联网+”,是职业教育的时代命题。拥抱“互联网+”,积极迎合互联网时代带来新要求,深化职业教育的内涵改革,尤其要在学校的办学理念、管理理念、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提升和学习资源优化等方法进行系统变革,才能为实现职业教育的现代化发展。
(一)开放办学,探寻基于共生与泛化的多样合作
随着互联网时代校企“共生”关系的深化和“互助”关系的拓展,要求职业学校办学要向“横”和“纵”两方面发展。所谓“横”,即指职业学校的办学应更加开放,在保持学历教育规模和质量的同时,本着“各取所需、取长补短”的原则,积极融入行业企业的劳动力培训市场,通过与企业合作举办企业大学,与社区共建社区学院,发展远程教育,建设虚拟学校、网上学校,开发企业网络课程等途径,在学徒培养、员工入职培训、转岗培训、技术升级培训等方面发挥更主导作用;同时,应建立快速反应机制,及时准确掌握行业发展动态,快速调整专业设置、培养规模、课程内容等,实施规模多样、学制灵活的人才培养模式,降低企业的人力资源引进和培训成本,在协助企业转型发展的过程中扩展职业学校的内涵与外延。另外,应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和互联网资源优势,在满足区域经济发展的同时,探索跨区域的校企多维度合作,保证办学活力和新的增长点。
另一方面,职业学校办学要以龙头专业为核心,办学定位向“点—群—链”方向过渡,“纵”向深入产业链的多个环节,全面提升人才培养、员工培训、技术服务等方面的基础能力。从人才培养的角度讲,应从培养学生具备单一的岗位能力向岗位群能力,甚至涉及全产业链的职业能力拓展。从学校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讲,应努力将人才培养、培训和技术服务作为融入产业链的切入点,作为产业链上游的人才供给方参与到整体的产业机构之中。
(二)转变理念,改造基于学生和教师发展的服务管理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信息平台的完善,职业学校应改变传统的办学理念和管理模式。办学层面,逐步由“办学校”向“办平台”过渡,即学校不仅是学生发展的平台,而且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平台。由此,学校的管理重心要从服务学校的发展向服务学生和教师的发展转变,调整管理制度逻辑和框架、机构设置、激励机制等,以学生职业生涯发展和教师专业发展为核心,优化行政业务流程,提高学校管理能力及水平,为教师和学生营造温暖的校园环境和和谐的校园文化,形成归属感。
在技术层面,应重点促进职业教育管理可视化、智能化、科学化的智慧化校园管理体系。在可视化方面,可通过构建协同办公平台,动态呈现校园的各项数据及各自工作进展状态;在智能化方面,可构建基于云平台技术开展智能化、人性化的信息推送、数据分析等服务;在科学化方面,可搭建身份认证、学生学习进程跟踪、教学进程监控等系统,提供管理决策依据,提高管理的科学化水平。[4]
(三)教师培训,提升实教师基于信息技术的教学能力
对教师进行信息技术培训,是转变师生关系的重要途径。[5]一般意义上对教师的信息技术培训,主要有三个方面:(1)传统教学媒体的应用,比如,幻灯、投影、电视、电影、录音、录像等;(2)多媒体计算机的使用和课件制作;(3)计算机网络利用和网络课件制作。在职业学校,虚拟仿真技术在专业教学领域被广泛使用,计算机软件和终端学习设备的种类五花八门。笔者认为,在互联网时代,职业学校的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应侧重两个方面:(1)计算机网络利用和网络课件制作培训,提高其网络教学资源的搜索、改造和使用能力;(2)移动学习终端设备与软件培训,提升教师的远程操作计算机和学习终端设备的能力。其中,培训形式尤为关键,按照体验学习理论的观点,“学习不是内容的获得与传递,而是通过经验的转换从而创造知识的过程”。[6]换句话说,教师只有在亲身体验并实践过程中才能形成上述两种信息技术能力,这就要求培训内容是基于现有的真实的学习内容,形式是通过教师的亲身体验和操作完成的。
(四)资源改造,开发与优化基于移动学习的信息化学习资源
正如上文所述,互联网时代的教学资源开发的重点在于交互性与情感体验,职业院校也已开发了大量了信息化专业教学资源,但使用效果差强人意,其中一个原因即在于缺乏对学习者需求的考虑,因此,必须及时完成对“教学资源”向“学习资源”的改造,构建智慧型学习资源环境。[7]一方面,对现有教学资源改造要体现可视性和交互性。[8]可视性主要体现在,可将纸质文本转变为图表、Flash或视频,以便于学生直观学习。在交互性方面,可在纸质教科书中或者在操作设备旁提供二维码,移动终端扫描即可拓展阅读材料或观看视频,从而将传统的“一维”资源改造成“三维”甚至“四维”的教学资源。同时,应在在校内教学资源平台上增加收集学生对资源利用效果、需求和反馈意见的功能。另一方面,构建信息主动推送机制,改变后进生学习习惯和行为模式。由于学习不再受空间和时间局限,学习行为将更加的碎片化和动态化,如果能够将原来文本的、整体化的课程信息(作业、预习、复习等内容)进行切割,依据教学进度向移动学习终端定时推送,不失为一种改变职业学校学生不尽如人意的学习习惯的有效方式。
在这个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新时代,我国职业教育能否满足国家经济转型发展对高质量人才培养的需求,关键取决于能否顺利实现身份与关系的转变。知识形态、学习行为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职业学校亟需对相关问题进行深入、系统的理论研究和果断的实践行动,促进职业教育关系的根本转型。只有顺应这一时代的需求持续不断地进行系统化变革,才能实现职业教育的华丽转身。
[1]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EB/OL]. [2015-09-25].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5-07/ 04/content_10002.htm,2015-07-04.
[2]2015年在线教育市场规模将达1711亿,用户将破2亿[EB/OL].[2016-05-05].http://www.askci.com/news/chanye/ 2015/09/17/101619qmzu.shtml,2015-09-17
[3]教育蓝皮书:职业教育或成互联网教育最大市场[EB/OL]. [2016-05-12].http://edu.ce.cn/xw/201604/29/t20160429_ 3770627.shtml,2016-04-29.
[4]联合永道引领互联网+职业教育新变革[EB/OL].[2016-05-12]http://it.msn.com.cn/644365/835638161066b.shtml,2015-08-11.
[5]马永峰,陈玉梅.教师信息化教育能力及其培训[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6):28-29.
[6]Kolb.D.A.体验学习:让体验成为学习发展和的源泉[M].王灿明,朱水萍,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21-25.
[7]祝智庭,雷云鹤.翻转课堂2.0:走向创造驱动的智慧学习[J].电化教育研究,2016(3):5-11.
[8]毕经美.面向智慧校园推动教学改革——基于智慧学习的思考[J].职教通讯,2016(3):46-49.
[责任编辑张栋梁]
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改革研究”(项目编号:10JZD0040)作者简介:王启龙,男,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研究所2013级博士研究生,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基本理论。
G710
A
1674-7747(2016)16-002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