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人病时系统辨证理论体系
2016-02-15邹勇
邹 勇
(青岛大学附属烟台毓璜顶医院中医中西医结合科,烟台 264000)
天地人病时系统辨证理论体系
邹 勇
(青岛大学附属烟台毓璜顶医院中医中西医结合科,烟台 264000)
继承传统中医思维,创新发展辨证论治方法,构建天地人病时系统辨证理论体系。 在总结经典与历代医家临床思维方法的基础上,结合现代辨证论治思维方法,通过临床实践,形成临床系统思维方法理论。天之辨体现了中医学天人相应的理论基础,地之辨体现了不同的方位、地域、同一地方的高下不同,对人体疾病的发生和影响,辨人包括人的年龄、性别、体质、物质基础,三阴三阳,升降出入,开阖枢,辨病包括辨病史、病因、病象、病机,辨时即辨发病和疾病加重或最重的时间,丰富、发展中医辨证论治思维。在临床过程中,天地人病时系统辨证理论体系可以让我们的临床治疗思维更全面。
天;地;人;病;时;辨证;理论;体系
天地人病时系统辨证理论方法是在总结经典与历代医家临床思维方法的基础上,结合现代辨证论治思维方法,通过多年临床实践,形成的临床系统思维方法理论。从《黄帝内经》对病、脉、症的全面认识和论述,到《伤寒论》辨病脉证并治,是中医学从理论到临床的两次里程碑式的跨越[1],历代医家临证思维在此基础上代有发挥,当代更是创造性地发挥了经典理论,形成了辨证论治思维模式,有人把辨证论治分为基础辨证和临床辨证两部分[2],探讨天地人病时系统辨证理论方法,使中医临床思维更加全面丰富。
1 辨天
天之辨体现了中医学天人相应的理论基础。《素问·气交变大论》云:“五运更治,上应天期,阴阳往复,寒暑应随,真邪相薄,内外分离……《上经》曰:夫道者,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长久。……善言天者,必应于人。”应天而辨证,中医学的理论渊源为五运六气理论,我们按照五运六气理论应天辨证,根据不同的运气特点,辨岁运、辨主运、客运、主气、客气,并根据其相互关系,结合标本中气理论,探讨天体运行所产生的气候、气象特点对人体生理和疾病所产生的影响。
为了全面、准确地把握全年气化特征,还应将运与气结合起来,统一进行分析,称为运气相合。根据中运与司天、在泉之气的五行属性之异同,运气相合分为运气同化和运气异化两类,其中运气同化有天符、岁会、同天符、同岁会、太乙天符五种;运气异化视其生克关系,分为顺化、天刑、小逆、不和四种。
《素问·天元纪大论》曰:“天有五行,御五位,以生寒暑热燥风,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思忧恐。……寒暑燥湿风火,天之阴阳也,三阴三阳上奉之”。
1.1 辨岁运 运气理论认为,以六十年为一甲子,每年岁运各有不同,又称中运,中运说明了全年天时的特点,反映的是年与年之间的差异,以纪年的天干所化之运来表示,根据年干阴阳属性的不同,中运有太过、不及之分,不同的岁运对人体和疾病产生影响。根据运气理论确定岁运,看岁运可能对人体疾病产生的影响。如《素问·天元纪大论》:“甲己之岁,土运统之”,说明甲己之年为太阴湿土之运,其年湿气必胜,人体已发生与湿相关疾病;然后根据五运三纪,分辨岁运之太过、不及和平气,平气是表现出平和的气候变化,民病受天气影响较小。太过、不及则有较大的影响,如《素问·气交变大论》云:“岁木太过,风气流行,脾土受邪。民病飧泄食减,体重烦冤,肠鸣腹支满……甚则忽忽善怒,眩冒巅疾。……岁木不及,燥乃大行,胠胁痈,少腹痛,肠鸣溏泄。……寒雨害物……脾土受邪”。如岁木太过之年,风气流行,木克土,则脾胃易受邪气;岁木太过之年,金克木,故燥气流行,土来侮之,则易发脾胃疾病。太过、不及会引发人体疾病。通过辨每年之岁运,以辨其太过,不及之变,则病症可见。
1.2 辨五运 每个岁运根据天地的运行又分五运,五运按所主时间及变化周期分为主运、客运,主运反映一年五季的常规变化,以木、火、土、金、水为序,相应于春、夏、长夏、秋、冬五季,岁岁如此,居恒不移;客运用以表述各年五季气象变化的特殊规律,其序以年干所化之运为初之运,按五音相生之序,太少相间,推移五步,以十年为周期,年年不同。五运主客变化对人体疾病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1.3 辨六气 六气的内容主要包括主气、客气,主气代表一年时节气候的常规变化,以五行相生之序,始于厥阴风木,顺次少阴君火、少阳相火、太阴湿土、阳明燥金,终于太阳寒水,固定不变,年年无异;客气代表一年时节气候的特殊变化,客气六步的次第,以年支所化之气为司天,位在三之气,其余各步按三阴三阳(厥阴→少阴→太阴→少阳→阳明→太阳)之序推演,周而复始。六气中司天之气为天气,分左右二间气,在泉之气为地气,分左右二间气。辨天之六气即辨司天之气和其左右二间气,以司天之气为主。六气司天、在泉,六气主客之间相互作用对人体疾病的产生具有很大的影响,各种传染性疾病的发生都与此相关。以太阳司天之政为例。《素问·六元正纪大论》“太阳司天之政,气化运行先天,天气肃,地气静,寒临太虚,阳气不令,水土合德。……民病寒湿,发肌肉萎,足痿不收,濡泄血溢。初之气,地气迁,气乃大温。……民乃厉,温病乃作,身热头痛呕吐。二之气……民病气郁中满,寒乃始。三之气……民病寒”。可见,太阳司天之政,寒气影响人体,易发寒湿之病,在初之气,因主气为厥阴风木,风寒合德,易发瘟疫,结合客气、客运,则会变发不同的疾病。另外,六气胜复、郁发之辨等也很重要。
1.4 辨标本中气 六气是天气,为风寒暑湿燥火,为天之本,三阴三阳上奉于天,为气之标,与本气相关或相反的气为中气,亦为标。李星指出[3]:“标本中气理论通过六气与三阴三阳的本、标、中气的从化关系,反映了人是生活在气交之中,人的生理病理亦随着六气的不断变化而发生着不同的变化。”因此,标本中气在运气辨证中也非常重要。
2 辨地
不同的方位、地域、同一地方的高下不同,对人体疾病的发生和影响都有不同。
运气理论主要以在泉来论理地气之化。以阳明在泉为例说明辨病证方法。《素问·至真要大论》曰:“岁阳明在泉,燥淫所胜,则霿雾清暝。民病喜呕,呕有苦,善太息,心胁痛不能反侧,甚则嗌干面尘,身无膏泽,足外反热。”说明不同年份,在泉不同,地气特点不同,则对人体产生疾病特征不同。《素问·五常政大论》云:“天不足西北,左寒而右凉,地不满东南,右热而左温……阴阳之气,高下之理,太少之异也……是以地有高下,气有温凉,高者气寒,下者气热,故适寒凉者胀,之温热者疮……西北之气散而寒之,东南之气收而温之,所谓同病异治也”。说明不同的地理环境,人秉地气有所不同,辨病辨证亦有不同[4]。
中医理论以五行理论与五方相配,《素问·五运行大论》曰:“南方生热,热生火,火生苦,苦生心,心生血,血生脾……在体为脉,在脏为心。其变炎烁,其眚燔爇……热伤气,寒胜热。”说明了东南中西北五方气的变化与病证之辨。以北方为例。《素问·五运行大论》曰:“北方生寒,寒生水,水生咸,咸生肾,肾生骨髓,髓生肝。其在天为寒,在地为水,在体为骨,在气为坚,在藏为肾。其性为凛,其德为寒,其用为藏,其色为黑,其化为肃,其虫鳞,其政为静,其令霰雪,其变凝冽,其眚冰雹,其味为咸,其志为恐。恐伤肾,思胜恐;寒伤血,燥胜寒;咸伤血,甘胜咸。”因此,我国不同省份,不同的地区,临床辨证亦有所不同。《素问·五常政大论》“委和之纪……其病摇动注恐。……上宫与正宫同……眚于三……伏明之纪……其发病,其藏心……眚于九……”。三、九等之数为九宫之数,与应于九州,其辨病证不同。
同一地方的不同地域,辨证亦有区别。《素问·五常政大论》曰:“一州之气,生化寿夭不同……高下之理。地势使然也。崇高则阴气治之,污下则阳气治之。阳盛者先天,阴盛者后天,此地理之常,生化之道也。”
3 辨人
辨人包括人的性别、年龄、体质、物质基础、三阴三阳、升降出入、开阖枢。
3.1 性别、年龄 不同的性别,发病特点不同,与男女体质和气血盛衰有关。如《素问·上古天真论》云:“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不同的年龄与疾病的发生也有影响的,如《灵枢·天年》指出“五十岁,肝气始衰,肝叶始薄,胆汗始灭,目始不明;六十岁,心气始衰,善忧悲,血气懈堕,故好卧;七十岁,脾气虚,皮肤枯;八十岁,肺气衰,魄离。故言善误;九十岁,肾气焦,四脏经脉空虚;百岁,五脏皆虚,神气皆去,形骸独居而终矣。”
3.2 体质辨证 中医体质学说源于《内经》。《灵枢·寿夭刚柔》曰:“人之生也,有刚有柔,有弱有强,有短有长,有阴有阳”。《灵枢·通天》曰:“太阴之人,多阴而无阳…少阴之人,多阴少阳…太阳之人,多阳而少阴…少阳之人,多阳少阴…阴阳平和之人,其阴阳之气和,血脉调。”《灵枢·营卫生会》云:“壮者之气血盛,其肌肉滑,气道通,荣卫之行,不失其常…老者其气血衰,其肌肉枯,气道涩,五脏之气相搏,其营气衰少而营气内伐……”
当代中医体质学快速发展,形成了一门独立的分支学科。融生物学、人类学、人体的差异规律及其疾病发生、发展和演变的关系等问题主要内容[1]。体质与先天禀赋、后天营养密切相关,人生之后,如患疾病,要充分考虑体质因素。
3.3 辨物质基础 人体生命的物质基础是气血阴阳。在此基础上,探讨人患病后气、血、阴、阳的生理病理变化,进行辨证论治,是基于人体的辨证论治模式。在这个层次上,不是辨气血阴阳津液疾病,而是探讨人体的生命活动物质基础,通过调理人体的气血阴阳,达到气血顺、阴阳和的至治。从而通过人体自身的气血阴阳调和而去抗病、治病[5]。
3.4 三阴三阳辨证 人体的三阴三阳,指厥阴、少阴、太阴、少阳、阳明、太阳,组成人体六气,《内经》、《伤寒杂病论》都是以三阴三阳为辨证基础。《伤寒论》三阴三阳是在《内经》三阴三阳的基础上发展而形成的,是对《内经》三阴三阳的继承和发展,有其深层的物质基础,是人体内的六气,构成生命的物质基础之一[6]。三阴三阳辨证是人体辨证的深入,涉及升降出入,开阖枢等理论,将人体荣卫气血、阴阳津液的物质基础进一步细化,与脏腑经络相对应,构成了人体动态的辨证论治体系。
3.5 辨升降出入 《素问·六微旨大论》云:“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是以升降出入,无器不有。故器者生化之宇,器散则分之,生化息矣。故无不出入,无不升降,化有小大,期有近远,四者之有,而贵常守,反常则灾害至矣。”升降出入是气的运动形式,升降出入的变化,对疾病的发生产生影响,因此,临床辨证要重视气的升降出入。
3.6 辨开阖枢 开阖枢是人体三阴三阳之气的出入离合运动过程,是六经六气的开阖枢。人体之气分阴阳,阴阳之气各分三阴三阳,三阴三阳之气分属六经之中。太阳经中之气为太阳,阳明经中之气为阳明,少阳经中之气为少阳,太阴经中之气为太阴,厥阴经中之气为厥阴,少阴经中之气为少阴。阴阳处于阴平阳秘的动态平衡之中,三阴三阳之气,则同时也处于动态平衡之中。阴阳相伴而行,外为阳,三阳之离合:太阳为开,阳明为阖,少阳为枢;内为阴,三阴之离合也:太阴为开,厥阴为阖,少阴为枢。太阳开时,厥阴为阖;阳明阖时,太阴为开;少阳、少阴则起到枢机作用,实现阴平阳秘的动态运动;阴阳冲冲,积传一周,气里形表而为相成。如《素问·阴阳离合论》所言:“是故三阳之离合也,太阳为开,阳明为阖,少阳为枢。三经者,不得相失也,搏而勿浮,命曰一阳。……三阴之离合也,太阴为开,厥阴为阖,少阴为枢。三经者,不得相失也,搏而勿沉,名曰一阳。阴阳冲冲,积传一周,气里形表而为相成也。”说明人之三阴三阳之气循行于三阴三阳经脉之中,阴阳相属,阴阳气相贯,三阴三阳气之离与合,以开阖枢的形式,产生升降出入活动,是生命活动的保证,开阖枢不利,则发生疾病。
《素问·热论》云:“伤寒一日,巨阳受之,故头项痛,腰脊强;二日阳明受之,阳明主肉,其脉侠鼻络于目,故身热,目疼而鼻干,不得卧也;三日少阳受之,少阳主胆,其脉循胁络于耳,故胸胁痛而耳聋。三阳经络皆受其病,而未入于藏者,故可汗而已。四日太阴受之,太阴脉布胃中,络于嗌,故腹满而嗌干;五日少阴受之,少阴脉贯肾络于肺,系舌本,故口燥舌干而渴;六日厥阴受之,厥阴脉循阴器而络于肝,故烦满而囊缩。三阴三阳,五藏六府皆受病,荣卫不行,五藏不通,则死矣。”说明三阴三阳经的受邪过程是先阳后阴,先三阳后三阴,这是因为阳在表,阴在里的原因,如此我们便理解了三阴三阳的离合出入运动以及机体抵抗外邪的发病顺序,也理解了阴阳之气在经脉中的运行规律。
4 辨病
辨病包括辨病史、病因、病象、病机。
4.1 辨病史 辨病史要了解疾病发生的起始和发展、治疗过程。
4.2 辨病因 辨病因有内因、外因和其他因素。中医病因理论肇源于《内经》,明确提出三因辨证见于《金匮要略》,发展于陈无择《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外因为邪。中医学邪的概念称为六淫,为六气之异常变化,乃风寒暑湿燥火者也。《素问·六微旨大论》云:“亢则害”。《素问·六元正纪大论》:“风胜则动,热胜则肿,燥胜则干,寒胜则浮,湿盛则濡泻”。《素问·五运行大论》曰:“风伤肝……热伤气……湿伤内……热伤皮毛……寒伤血”。内因是人体体质、气血阴阳、三阴三阳、升降出入、开阖枢、情志等的变化。其他因素如饮食劳倦、生活不节、房事过度、外伤、虫兽咬伤,瘟疫戾气、环境污染等,都要辨明。
4.3 辨病象 病象包括症象、色象、味象、舌象、脉象。王永炎认为[7],象者,现象、象征与法式,天地人、精气神都成“象”。症象即症状表现,我国在远古即有疾病症状的描述,《内经》记载了大量的疾病症状,《内经》甚至以辨症论治。色象理论源于《内经》,《素问·脉要精微论》:“察五色,观五脏有余不足,六腑强弱,形之盛衰,以此参伍,决死生之分。”五色之辨对认识疾病也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五味亦是体内的外在表象,通过五味之象,可以测知脏腑病位。《素问·五脏生成》:“色味当五藏:白当肺、辛,赤当心、苦,青当肝、酸,黄当脾、甘,黑当肾、咸。故白当皮,赤当脉,青当筋,黄当肉,黑当骨”。舌象首见于《内经》,由后世医家丰富发展起来,《素问·刺热论》云:“肺热病者,先淅然厥气毫毛,恶风寒,舌上黄,身热。”我们通过临床观察发现,舌质多体现人体之本象,如体质、气血阴阳、五脏之象;舌苔多体现人体之标象,如外邪、六腑之化象。脉象理论在中医学的缘起和发展过程中始终是中医理论体系的核心,《素问·脉要精微论》云:“脉为血之府也”,《伤寒杂病论》云:“脉为血气之先见。”当代人结合现代科学,将脉象扩大应用,可谓对中医脉学理论的发展。我们的观点是遵循传统脉学思想,梳理历代脉学经验,沿袭传统脉象方法,体现传统中医特点。此外,中医理论中还有梦象和意象之辨,临证可以综合考虑。至于有人发挥卦象和数象,则要摒弃唯心,科学唯物。
4.4 辨病机 《素问·至真要大论》提出了病机十九条,历代医家代有发挥。中医病机的内涵有病位、病性和病势。
4.4.1 病位 即疾病发生的部位。《内经》对病位的认识有脏腑、经络、三焦、内外皮腠表里、卫气营血、阴阳、三阴三阳等,《伤寒杂病论》则在《内经》的基础上进一步发挥了半表半里、六经等。辨病位就是推断疾病发生在人体的位置。
脏腑、经络辨证根据中医藏象理论。脏象理论肇源于《内经》,“脏藏于内而象见于外”,是通过外象以推求疾病所在的脏腑、经络的方法。
六经辨证是当代人对《伤寒论》的发挥,是将外感病发生、发展过程中所表现的各种证侯,以阴阳为总纲,归纳为三阳病证(太阳病证、阳明病证、少阳病证)、三阴病证(太阴病证、少阴病证、厥阴病证)两大类。六经的常见证侯有太阳病证、阳明病证,少阳病证、太阴病证,少阴病证、厥阴病证[8]。
卫气营血辨证由清代医家叶天士提出[9],他在《温热论》云:“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肺主气属卫;心主血属营。辨营卫气血虽与伤寒同,若论治法,则与伤寒大异也。”又曰:“大凡看法,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以卫分、气分、营分、血分四个阶段说明温热病由浅入深,病情轻重及病邪传遍规律。
清代吴塘提出三焦辨证[10],其在《温病条辨》中曰:“凡病温者,始于上焦,在手太阴。……温病由口、鼻而入,鼻气通于肺,口气通于胃。肺病逆传,则为心包。上焦病不治,则传中焦,中焦病不治,即传下焦,肝与肾也。始上焦,终下焦。”指出温热病的发生规律是始于上焦手太阴肺,终于下焦肝、肾,从浅到深,从上到下,从轻至重。
4.4.2 病性 即疾病的性质,可以阴阳寒热虚实温凉风火统之。后世在《内经》、《伤寒杂病论》阴阳、表里、寒热、虚实的基础上,提出八纲辨证,明·张介宾对八纲做了全面论述[11],《景岳全书》以阴阳为二纲,以表、里、寒、热、虚、实为六变,以二纲统六变,作为辨证的纲领。当代祝味菊首提“八纲”概念[8],他在《伤寒质难》中说:“所谓八纲者,阴、阳、表、里、寒、热、虚、实足也,古昔医工观察各种疾病之证候,就其性能之不同,归纳为八种纲要,执简驭繁,以应无穷之变”。我们认为,表里为病位;阴阳既可为病位,也是病性;风火寒热温凉既可是病因,也可是病性;虚实既可表现体质的强弱,又能表现疾病的性质。
4.4.3 辨病势 病势即疾病发展的趋势或转化。《素问·平人气象论》:“脉从阴阳,病易已;脉逆阴阳,病难已。脉得四时之顺,曰病无他;脉反四时及不间藏,曰难已”,《素问·玉机真藏论》:“五藏相通,移皆有次。五藏有病,则各传其所胜”,《素问·玉机真脏论》:“真肝脉至,中外急,如循刀刃责责然,如按琴瑟弦,色青白不泽,毛折乃死”。后世医家对病势转化辨证都很重视,我们在临床辨证,结合现代医学手段,把握疾病发展趋势。
5 辨时
辨时即辨发病和疾病加重或最重的时间。同一个病人或不同的疾病在不同的年份,在一年中不同的季节,在一天中不同的时辰,其发病特点是不一样的,因此需要因时辨证。
《内经》记载了大量的时间发病规律。《素问·金匮真言论》:“东风生于春,病在肝,俞在颈项;南风生于夏,病在心,俞在胸胁;西风生于秋,病在肺,俞在肩背;北风生于冬,病在肾,俞在腰股;中央为土,病在脾,俞在脊。《灵枢·根结》亦曰:“发于春夏,阴气少,阳气多……发于秋冬,阳气少,阴气多。”《素问·六元正纪大论》云:“先立其年以明其气,金木水火土运行之数,寒暑燥湿风火临御之化,则天道可见。”
《伤寒论》更是发《内经》之未发,对疾病的发病时间辨证论治,如第186条:“伤寒三日,阳明脉大。”第27条:“伤寒三日,三阳为尽,三阴当受邪。”第23 条:“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第302条:“少阴,病得之二三日,麻黄附子甘草汤。”第7条:“发于阳,七日愈;发于阴,六日愈。”第271条:“伤寒三日,少阳脉小者,欲已也。”对病欲解时的论述:“太阳,病欲解时,从寅至未上”,提出了六经病欲解时的规律,并论述了大量的与发病与病情转化的时间规律。
不同的年份,对人体疾病的影响各有不相同;不同的季节,人体四时的阴阳之气亦不相同,春天阳长阴消,夏天阳气最盛,秋天阳消阴长,冬天阴气最盛,人体辨证特点亦各有异;一日之中,平旦阳气生,日中阳气隆,日西阳气虚,子夜阴气盛,阴阳消长的规律决定疾病的发生、传变和愈后。
结语:天地人病时辨证理论体系继承了传统中医临床思维方法,是当代辨证论治理论方法的创新发展,在临床过程中,天地人病时系统辨证理论体系可以让我们的临床治疗思维更全面,如《素问·疏五过论》云:“圣人之治病也,必知天地阴阳,四时经纪,五藏六府,雌雄表里,刺灸砭石,毒药所主,从容人事,以明经道,贵贱贫富,各异品理,问年少长,勇怯之理,审于分部,知病本始,八正九候,诊必副矣。”
[1]邹勇.中医临床思辨模式[J].光明中医,2015,30(6):1159-1162.
[2]刘旺华,梁昊,谢梦洲,等.关于中医诊疗规范化的思考[J].中医杂志,2016,57(9):721-723.
[3]李星.《内经》标本中气理论探微[J].中医药学刊,2004,22(3):519.
[4]邹勇.五运六气入门专题系列讲座(十五)—五运六气临床思辨[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5,13(4):8-10.
[5]邹勇.论气血阴阳是生命的物质基础[J].光明中医,2013,28(5):877-878.
[6]王永炎.完善中医辨证方法体系的建议[J].中医杂志,2004,45(10):729-731.
[7]邹勇.中医理论之魂论三阴三阳、开阖枢[J].光明中医,2015,30(1):12-14.
[8]张登本主编.中医学基础[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233,267.
[9]叶桂.温热论[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15.
[10]吴塘.温病条辨[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3.
[11]张介宾.景岳全书[M].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2-3.
Theory System of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of Universe-Earth-Human-Disease-Time
ZOU Yong
(Integrated Medicine Department,Yantai Yuhuangding Hospital affiliated to Qingdao University,Shandong Province,Yantai 264000,China)
To inherit the though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to building the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theory,constructing the theory system of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of universe-earth-human-disease-time.The theory system of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of universe-earth-human-disease-time was formed on the base of classic theories and clinical practice.The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method of universe shows the theory basis of"correspondence between universe and human.The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method of earth indicates the influences on the disease of human induced by different orientation.Discriminating human includes age,gender, body constitution,three yin and three yang,"ascending,descending,exiting and entering" and so on.The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method of disease covers medical history and pathogenesis.Distinguishing time indicates when the disease onset or aggravating.The theory system of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of universe-earth-human-disease-time can make our clinical thinking more comprehensive in the clinical practice.
universe;earth;human;disease;time;;syndrome differentiation;theory;system
10.3969/j.issn.1672-2779.2016.23.021
1672-2779(2016)-23-0045-05
李海燕 本文校对:顾友谊
2016-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