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儿病毒性脑炎的早期诊断及临床治疗研究

2016-02-14温建华

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 2016年12期
关键词:阿昔洛利巴韦脑炎

温建华

(江西省赣州市宁都县人民医院宁都 342800)

小儿病毒性脑炎的早期诊断及临床治疗研究

温建华

(江西省赣州市宁都县人民医院宁都 342800)

目的:探讨小儿病毒性脑炎的早期诊断方法及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病毒性脑炎患儿102例作为研究对象,分析患儿的基本资料、临床表现及多种诊断方法的结果,给予综合性的治疗,观察并记录患儿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利巴韦林组和阿昔洛韦组的治疗有效率分别为98.4%和97.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MR复查可见,多数患儿的颅内病变范围显著缩小甚至消失。结论:小儿病毒性脑炎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所以要在入院早期给予及时的诊断,并选择合适的治疗药物,才能获得理想的治疗效果。

病毒性脑炎;利巴韦林;阿昔洛韦;临床治疗效果

病毒性脑炎是一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多表现为高热全身毒血症状以及一系列的神经系统症状[1],属于小儿常见病。由于其临床症状具有不典型性和多样性,诊断比较困难,而造成病毒性脑炎的病毒体种类较多,如果无法及时确诊,可能耽误最佳的治疗时间,甚至留下神经系统后遗症[2],不仅给患儿的成长埋下隐患,而且可能给患儿家庭造成巨大的困扰。正因如此,对患儿进行及时、有效的诊断以及科学、合理的治疗十分重要。本研究通过回顾性地分析我院收治的102例病毒性脑炎患儿的诊疗资料,总结出了诊断时机、治疗方法及治疗要求。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收治的病毒性脑炎患儿102例作为研究对象,均符合《实用儿科学》中关于儿童病毒性脑炎的诊断标准,均属于急性或亚急性起病。其中男56例,女46例,年龄7个月~13岁,平均年龄(5.5±0.9)岁,临床表现以头痛(87例)、恶心呕吐(82例)、抽搐(23例)、意识障碍(14例)、惊厥(19例)、发热(90例)、脑膜刺激征(25例)为主,从发病到入院就诊时间1 h~3 d,平均(21.5±2.3)h。

1.2 诊断方法

1.2.1 临床表现诊断发热、惊厥、头痛、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喉痛、全身无力,较快出现颈部强直及典型的脑膜刺激征如Kernig征阳性。严重者可出现昏睡等神经系统损害症状。

1.2.2 实验室检查诊断患儿入院后经脑电图检查,均有不同程度的异常,脑波慢节律化及出现多形性Q波和S波,但无特异性。经常规脑脊液检查,可见患儿的脑脊液蛋白、糖与氯化物检测结果均正常,脑脊液涂片均未找到细菌,经细菌培养结果均呈阴性。本研究中经检查发现29例患儿出现红细胞计数增加情况,33例患儿出现白细胞计数增加的情况,另有40例患儿蛋白水平升高,45例患儿有颅内压显著增高的情况。

1.2.3 磁共振成像仪诊断可见患儿脑内均有异常表现,病变位置位于额叶、颞叶、顶叶或基底节-丘脑区,且部分患儿属于多部位受累,病灶大小不等,形态多呈不规则状,常累及皮层、皮层下白质和中央灰质。观察患儿的磁共振扫描信号,可见患儿的颅内存在明显多发异常信号,且呈片状,观察其在不同扫描序列上的表现,在T1WI序列上多呈等信号或者稍低信号,在T2WI序列上多呈高信号或者稍高信号,在FLAIR序列上则表现出十分明显的高信号。经增强扫描,患儿的病灶可呈线样、斑点状或脑回状强化,也有少数患儿无明显强化的情况。

1.3 治疗方法所有患儿均给予抗病毒为主的综合治疗,其中62例患儿使用抗病毒药物利巴韦林。其给药方式为静脉滴注,给药剂量为10~20 mg/(kg·d),给药次数为2次/d。40例患儿使用抗病毒药物阿昔洛韦,其给药方式为静脉滴注,给药剂量为15~30 mg/(kg·d),给药次数为2~3次/d,并给予地塞米松抗炎,甘露醇脱水以控制颅内压。治疗结束后1个月,进行MR复查。

1.4 疗效评定标准根据患儿治疗后的临床症状及体征改善情况评价其治疗效果,以患儿的主要症状及体征基本消失为显效;以相关临床症状、体征显著改善为有效;以患儿的临床症状、主要体征的改善程度无法到达上述要求,甚至出现明显加重的现象为无效。治疗总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1.5 统计学方法本次实验数据采用SPSS12.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治疗后利巴韦林组和阿昔洛韦组的治疗有效率分别为98.4%和97.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 0.0995,P=0.752>0.05;经MR复查可见,多数患儿的颅内病变范围显著缩小甚至消失。见表1。

表1 不同药物治疗小儿病毒性脑炎的有效率

3 讨论

小儿病毒性脑炎大多临床表现为:发热、反复惊厥发作、不同程度意识障碍和颅压增高等症状;惊厥大多呈全部性,但也可有局灶性发作,严重者呈惊厥持续状态;患儿可能出现嗜睡、昏睡、昏迷、深度昏迷,甚至去皮质状态等不同程度意识改变。临床诊断病毒性脑炎方法多种多样,以往检查中比较常用的方法有病毒学或免疫学检测,但在临床实践中,会出现无法分离得到致病病毒、无法判断病毒类型及其他一系列无法准确判断实验检查结果的情况,给患儿的治疗造成困扰。因而,医学界一直也在寻求更为有效的诊断方法来为患儿的诊治提供依据[3]。尽管在病毒性脑炎患儿的病毒学类型不同的情况下,其在组织病理改变上会出现一定的差别,临床症状也会表现出很大的不同,但是其病理结果是一样的,大多数患儿都会出现局限性或者弥漫性的脑组织水肿情况,并有胶质细胞增生、神经细胞变性坏死等表现,患儿的脑实质和脑膜因病毒影响,也可观察到炎性细胞浸润的情况[4]。本研究中的患儿在不同的诊断方法下的结果显示,MRI诊断病毒性脑炎引起的病灶显示效果清晰,复杂病变的信号变化情况好,是比较理想的早期诊断方法。常用治疗方法有:一般治疗:保持呼吸道通畅,控制高热与惊厥,维持水、电解质、酸碱、能量平衡;抗病毒:阿昔洛韦干扰病毒DNA多聚酶,在DNA多聚酶作用下,与增长的DNA链结合,引起DNA链的延伸中断,从而抑制病毒的复制。15~30 mg/kg,每8小时静脉滴注1次[5],或利巴韦林系广谱抗病毒药,作用机制尚未完全明确,是一种强的单磷酸次黄嘌呤核苷酸脱氢酶(IMP)抑制剂,抑制IMP,药物进入被病毒感染的细胞后迅速磷酸化,其产物作为病毒合成酶的竞争性抑制剂,抑制肌苷单磷酸脱氢酶、流感病毒RNA聚合酶和mRNA鸟苷转移酶,从而引起细胞内鸟苷三磷酸的减少,损害病毒的RNA和蛋白合成,使病毒的复制与传播受抑。10~20 mg/kg,2次/d,连续使用10~14 d;降低颅内压:20%甘露醇0.5~1.0 g/kg与呋塞米0.5~1.0 mg/kg交替静脉注射,重症加用地塞米松0.5~1.0 mg/kg;ATP、大剂量维生素C、维生素E、小儿氨基酸等促进脑细胞代谢,应用青霉素预防继发感染。治疗后,患儿的治疗有效率均在97%以上,效果显著。

综上所述,小儿病毒性脑炎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要在入院早期即给予及时诊断,可以综合考虑患儿的临床症状、脑脊液、脑电图及影像学检查结果,及时确诊,并选择合适的治疗药物,以获得理想的治疗效果。

[1]李伟群,谢梅,高媛媛.23例小儿病毒性脑炎的临床特征及实验室检查分析[J].社区医学杂志,2011,6(15):128-129

[2]曲红.小儿病毒性脑炎的早期诊断及临床治疗[J].中国医药指南, 2015,13(5):160-161

[3]李波.小儿病毒性脑炎特征分析及临床诊断质量评价[J].中外医学研究,2016,14(6):126-128

[4]谢贵阳.小儿病毒性脑炎120例临床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2007,45 (19):29,55

[5]杨理明,张洁,廖红梅,等.更昔洛韦治疗小儿病毒性脑炎临床研究[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9,12(3):59-60

R512.3

B

10.13638/j.issn.1671-4040.2016.12.014

2016-11-17)

猜你喜欢

阿昔洛利巴韦脑炎
利巴韦林:服用之前要三思
脑炎早期诊断的脑电图与磁共振成像比较
单磷酸阿糖腺苷和利巴韦林用于手足口病治疗临床比较
α-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慢性丙型肝炎
盐酸伐昔洛韦片和阿昔洛韦注射液治疗带状疱疹的临床效果对比分析
利巴韦林片致溶血性贫血伴急性肾衰竭1例
胸腺肽联合阿昔洛韦治疗复发性生殖器疱疹的临床效果观察
阿昔洛韦联合加巴喷丁治疗带状疱疹神经痛疗效观察
阿昔洛韦注射液静脉滴注致急性肾功能损害1例
一起猪乙型脑炎病的诊断与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