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理状态与应对方式的相关性研究
2016-02-14陈晓燕刘樱荷
陈晓燕 刘樱荷
·护理论著·
中青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理状态与应对方式的相关性研究
陈晓燕 刘樱荷
目的:探讨中青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心理状态及应对方式,为护士制定针对性护理对策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及医学应对方式问卷(MCMQ)对102例中青年急性心肌梗患者进行调查,将结果与国内常摸比较,症状因子与应对方式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患者心理症状总分及各因子得分、回避和屈服维度得分均高于国内常摸(P<0.05);躯体化、抑郁、焦虑、恐怖症状与屈服呈显著正相关(P<0.05)。结论:护士在临床工作中应对患者进行全面的评估,对患者和家属进行针对性的健康指导。
中青年;心肌梗死;心理状态;应对方式
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作为冠心病中的严重类型,已成为发达国家冠心病患者死亡的首要原因,而近年来AMI在我国的发病人数亦呈逐年上升趋势[1]。由于AMI起病急、病情重、变化快,且急性期并发症较严重。在面对来自疾病、医院环境以及家庭社会等方面的压力时,患者极易出现一系列的心理问题。临床研究表明[2-3],应对方式虽不能改善患者躯体的症状,但能明显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还对疾病的发生、预后以及患者的远期生活质量均有影响,积极应对与应激引起的心身反应呈负相关,消极应对与应激引起的心身反应呈正相关。本研究通过对AMI患者的心理状况及应对方式的研究,旨在为护理人员开展对中青年AMI患者的心理护理、制定护理干预措施提供有力依据,现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择我院2014年9月~2015年8月收治的中青年AMI患者102例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1)符合AMI诊断标准,按照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及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专家组2010年制定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指南”。(2)年龄18~59岁。(3)有行为能力。(4)无语言沟通障碍。(5)AMI发生3 d以后,病情相对稳定(心功能NYHA分级Ⅰ~Ⅲ级)的患者。排除标准:(1)有精神疾病者。(2)有认知障碍者。(3)心肌梗死后心绞痛(不稳定型心绞痛)。(4)心功能NYHA分级Ⅳ级。(5)急慢性肝肾疾病及感染性疾病。(6)准备行PTCA或CABG手术者。
1.2 调查工具 (1)症状自评量表(SCL-90)[4](修订版)。SCL-90是由90个项目所组成的精神症状自评量表,每项由轻到重采取5级评分制,不同项目的得分分别相加,构成10个因子(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睡眠及饮食情况)的得分,以10个因子得分及90项的总分评价患者1周以来的心理状态。其中,总分为90个单项分相加之和,因子分=组成某一因子的各项目总分/组成某一因子的项目数,每一个因子反映出患者的某方面症状痛苦情况,通过因子分可了解症状分布特点。本研究主要选取与冠心病相关的躯体化、抑郁、焦虑、敌对、恐怖5项症状因子进行评定。(2) 医学应对方式问卷(MCMQ)[2]。本文采用由Herman Fenfel等编制,沈晓红等汉化的MCMQ进行调查,共计20个条目,每个条目按1~4四级计分,其中有8个条目须反评计分,总分20~80分。分面对、回避、屈服3个维度测定患者的应对方式,符合人们面临危险事件时的基本反应方式。
1.3 调查方法 采用面对面现场发放问卷调查表,经过患者同意,在统一的指导语下进行,文盲或阅读困难者填写时由调查员逐项说明,根据患者的选项代其填写,所有问卷调查表采用独立的不记名方式填写,当场回收。调查内容分两部分,第一部分为一般资料的填写,内容包括年龄、婚姻状况、家庭地位、籍贯、付款方式、入院方式、文化程度、职业、家庭年收入情况;第二部分为调查量表的填写,内容包括SCL-90及MCMQ。本研究共发放调查问卷102份,回收问卷102份,有效率100%。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EpiData 3.1进行双录入自动核对并清理数据和建立数据库,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 23.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的比较采用t或t’检验,同时进行Pearon相关性分析。检验水准α=0.05。
2 结 果
2.1 一般资料 102例AMI患者中男63例(61.76%),女39例(38.24%)。年龄29~59岁,平均(65.20±10.15)岁。青年(18~44岁)37例(36.27%),中年(45~59岁)65例(63.73%)。已婚98例(96.08%),未婚4例(3.92%)。外地58例(56.86%),本地44例(43.14%)。家庭地位为主导81例(79.41%),家庭地位为非主导21例(20.59%)。自费41例(40.20%),医保61例(59.80%)。门诊入院45例(44.12%),急诊入院57例(55.88%)。初中及以下学历69例(67.65%),中专及以上学历33例(32.35%)。非脑力劳动者79例(77.45%),脑力劳动者23例(22.55%)。低收入84例(82.35%),高收入18例(17.65%)。
2.2 AMI患者及国内常模SCL-90各因子得分比较(表1)
项目例数躯体化抑郁焦虑敌对恐怖AMI患者1021.72±0.681.68±0.541.70±0.561.76±0.651.41±0.56国内常模13881.37±0.481.50±0.591.39±0.431.46±0.551.23±0.41统计量5.1061)2.9902)5.4741)4.5431)3.1841)P值<0.050.003<0.05<0.05<0.05
注:1)为t’值,2)为t值
2.3 AMI患者及国内常模MCMQ各维度得分比较(表2)
项目例数面对回避屈服AMI患者10219.70±3.6716.35±2.3210.42±3.74国内常模70119.48±3.8114.44±2.978.81±3.17统计量0.5471)7.4712)4.1372)P值0.584<0.05<0.05
注:1)为t值,2)为t’值
2.4 中青年AMI患者心理状态与应对方式的相关性(表3)
表3 中青年AMI患者心理状态与应对方式的相关性分析(r值)
结果显示,中青年AMI患者总体心理状态及躯体化症状、抑郁症状、焦虑状态、恐怖状态与其对所采取的屈服方式有明显的相关性(P<0.05),而敌对状态与医学应对方式无明显相关性(P>0.05)。
3 讨 论
3.1 中青年AMI患者心理状态分析 本调查显示,中青年男性患者在面对AMI此应激生活事件时的心理状态较常模差,考虑原因为AMI发病急骤,病情凶险,患者常伴有濒死感,给患者带来强大的精神刺激。国内研究显示[5],AMI在中青年(<60岁)中的发病率逐渐增加,这一时期的患者承担着重要的家庭角色和社会角色,因此患者承担着自理能力下降、沉重的经济负担及各种社会角色缺失等带来的诸多压力,使其容易反复思考有关疾病的问题。躯体化是指一个人本来有情绪问题或心理障碍,但却没有以心理症状表现出来,而转换为各种躯体症状表现出来[6],甚至被视为软弱无能,从而使患者发生大量的躯体化症状以达到“继发性获益”。所以躯体化成为患者对付心理、社会各方面困难处境及满足自身需要的一种应对方式。而敌对是一种人格特质,以广泛的不信任、愤怒、好斗倾向以及社会关系适应不良为特征。 心理学提出易患心脏病的人有一种共同的行为模式,称为A型行为模式,有学者在对A型行为特征加以分析之后,他们指出与竞争性有关的敌意是引发心脏病和死亡的最主要原因[7]。至于恐怖因子的得分最低则考虑为本调查时间为应激生活事件发生后3 d,病情相对稳定的患者,这类患者发生胸痛的频率及程度均较轻,甚至只有在从事重体力活动时才会有不适感,同时入院时经相应处理后效果较好,95例(89%)实施急诊PCI,只有7例(11%)实施保守治疗,并发症相对较少,绝大多数患者在不发病时有能力胜任日常生活及工作,这样的情况让患者觉得其生命暂时不会受到威胁,加之敌对因子的存在,因此不表现出恐怖的情绪,甚至部分患者还会怀疑医师当初的诊断是否正确,进而忽视了后续的治疗,最后导致心脏事件的再次发生,这在中青年患者身上表现尤为突出。
3.2 中青年AMI患者应对方式分析 应对方式是在应对过程中继认知评价之后所表现出来的具体的应对活动,也是个体在应激期间处理应激情境、保持心理平衡的一种手段[7]。积极应对方式可以缓解应激所造成的压力,消极应对方式可以加重应激,面对通常被认为是一种积极应对方式,这种应对方式已被证实能提高生活质量;回避作为另一种应对方式,由于个体对回避应激源的存在,可有效减少负性情绪的发生;屈服通常被认为是一种消极应对方式[8]。
在一项社会经济状况与AMI发病率关系的荟萃分析中[9],总结了70项相关研究,结果表明,可增加AMI危险的低社会经济因素包括收入、职业和教育。从本调查的一般资料可见,家庭年收入低、自费患者、非脑力劳动者、初中及以下学历患者分别占了82.35%,40.20%,77.45%,67.65%。在同维度两两比较时,面对维度高收入患者得分高于低收入患者,回避维度自费患者得分高于医保患者,屈服维度非脑力劳动患者得分高于脑力劳动患者、低收入患者得分高于高收入患者,这与以上分析结果是一致的。
表2显示,在与常摸比较中,中青年AMI患者回避和屈服得分均高于国内常摸。由于现代社会竞争激烈,在疾病的折磨下,面对突发的疾病应激刺激时,会促使患者反思,包括重新评估价值观或对生活的认识,虽可使患者更容易接受新的生活态度,改变不良习惯,但同样可以使患者对自我的评价降低,而自我评价是影响应对方式的主要因素,故在面对应激事件时缺乏自信,普遍存在否认、放弃、听天由命的心态。中青年更倾向于掩饰内心的恐惧,甚至一些患者认为自己身体很好,因此很难在发病早期客观理智地面对疾病的发生。从发病特点看,AMI起病急骤,患者对于突然的发病没有思想准备,当症状缓解后,患者更倾向于认为疾病已经好转,他们会在不经意间回避疾病对生命的威胁,并出现对疾病严重性的漠视和淡化。以上种种原因均促使他们采取回避和屈服的应对方式。
3.3 心理状态与应对方式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抑郁、焦虑和敌对情绪是心血管疾病发生过程的独立危险因素,其中抑郁与心血管疾病之间存在密切的流行病学关系,抑郁可以引起心血管疾病,心血管疾病可以导致抑郁[10-12]。有研究认为,抑郁是导致冠心病患者,尤其是心肌梗死后患者胸痛症状再发、再次住院、死亡率增高的危险因素[13]。抑郁、焦虑作为一种负性情绪,他们不仅让患者出现躯体化症状,甚至让患者在反复思考疾病的发展过程时出现恐惧症状,进而使患者对自我重新评价,缺乏自信,最后屈服。
本调查结果中,对于出现轻中度情感障碍的患者,通过请心理科会诊,结合心理治疗,必要时给予抗抑郁治疗,日常护理工作中给予心理疏导调整认知、肌肉放松训练、自我管理教育、家庭支持干预等综合护理干预措施后,患者的情感障碍得到了显著的改善。
4 结 论
中青年AMI患者存在明显的情感障碍,他们不仅受多种外在因素影响,如性别、年龄、婚姻、籍贯、家庭地位、付费方式、入院方式、学历、职业、家庭年收入等,而且主要表现在躯体化和敌对症状上,另外患者的躯体化症状、抑郁症状、焦虑症状和恐怖症状与患者屈服病情有着显著的关系。这些均为护理人员开展个性化心理护理和制定针对性护理对策提供理论依据。建议护士在工作中对患者进行全面的评估并在疾病发展的不同阶段对患者和家属进行针对性的健康指导,从而改善中青年AMI患者的心理健康状况及采取积极应对方式,提高患者的满意度与生活质量。
[1] 王 文,朱曼璐,王拥军,等.《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2》概要[J].中国循环杂志,2013,28(6):408-412.
[2] 刘 雯,卢惠娟,胡 雁,等.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早期心理状况与应对方式及社会支持的相关性[J].解放军护理杂志,2011,28(2B):1-5.
[3] Kim J,Han JY,Shaw B,et al.The roles of social sup- port and coping strategies in predicting breast cancer patients’ emotional well-being:Testing mediation and moderation models[J].J Health Psychol,2010,15(4): 543-552.
[4] 万滋衡,刘 静.SCL-90症状自评量表对糖尿病患者的测试与分析[J].中国医药导刊,2010,12(7):1131-1132.
[5] 刘莉莉,林 平,赵振娟.自我效能、社会支持及应对方式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理弹性影响的路径分析[J].中华护理杂志,2016,51(1):21-25.
[6] 秦 颖.抗抑郁药在躯体化障碍中的应用[J].天津药学,2011,23(5):60-62.
[7] 楼秋英,冯国和,张邢炜,等.冠心病患者人格特征与行为类型的调查分析[J].医学研究杂志,2012,41(9):65-67.
[8] 曹健敏.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理健康状况及应对方式的相关性[J].上海护理,2011,11(4):8-11.
[9] Manrique-Garcia E,Sidorchuk A,HallqvistJ,et al.Socioeconomic position and incidence of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a meta-analysis[J].J Epidemiol Community Health,2011(65):301-309.
[10]Rozanski A,Blumenthal JA,Davidson KW,et al.The epidemiology,pathophysiology,and management of psychosocial risk factors in cardiac practice:the emerging field of behavioral cardiology[J].J Am Coil Cardiol,2005,45(5):637-651.
[11]Suls J,Bunde J.Anger,anxiety,and depression as risk factors for cardiovascular disease:the problems and implications of overlapping affective dispositions[J].Psychol Bull,2005,131(2):260-300.
[12]Grippe AJ,Johnson Ak.Biological mechanisms i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depression and heart disease[J].Neuroseienee and Biobehavioral Reviews,2002,26(8):941-962.
[13]Sheps DS,McMahon RP,BeckerL,et al.Mental stress-induced ischemia and all-cause mortality in patients with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results from the Psychophysiological Investigations of Myocardial Ischemia study[J].Circulation,2002,105(15):1780-1784.
(本文编辑 陈景景)
Study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ental state and coping style in middle-aged and young patients with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CHEN Xiao-yan,LIU Ying-he
(Xiaolan People’s Hospital of Zhongshan,Zhongshan 528415)
Objective:To explore the psychological status of middle-aged and young patients with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and to provide a basis for nurses to develop targeted care strategies.Methods:A total of 102 middle-aged and young patients with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were investigated by questionnaires of Symptom Checklist 90 and Medical Coping Style Questionnaire. The results were compared with those of domestic routine surveys.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symptom factors and coping styles were analyzed.Results:The scores of psychological symptoms and factors, avoidance and yield dimensions of patients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of normal levels (P<0.05). The somatization, depression, anxiety and phobia were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yield (P<0.05).Conclusion:Nurses should make a comprehensive assessment of patients in clinical work and provide targeted health guidance to patients and their families.
Middle-aged and young;Myocardial infarction;Mental state;Coping style
528415 中山市 广东省中山市小榄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
陈晓燕:女,本科,副主任护师,护士长
中山市科技局立项(2014A1FC401)
2016-08-31)
10.3969/j.issn.1672-9676.2016.23.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