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注自身得失对朋友得失共情的影响*

2016-02-14黄希庭

心理学探新 2016年6期
关键词:报酬共情惩罚

岳 童 黄希庭

(西南大学心理学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西南大学心理学部,重庆 400715)

关注自身得失对朋友得失共情的影响*

岳 童 黄希庭

(西南大学心理学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西南大学心理学部,重庆 400715)

在金钱博弈任务中让被试暗中操控对朋友赢或输的赏罚金额。结果发现,当被试与朋友一起参与博弈时,较之于仅仅观看朋友博弈,对其赌赢的奖赏金额有了明显的降低,而对其赌输的惩罚金额没有受到显著影响。而且,自己输要比自身赢的前提下对朋友赌赢的奖赏更低,但对朋友赌输的惩罚金额则不受自身得失的影响。这说明,关注自身的得失会减弱对朋友获益的共情水平,而不会影响对其损失的共情程度。

得失共情;金钱博弈任务;社会比较

1 引言

共情(empathy)是指个体在认识到自身所产生的感受来源于他人的前提下,通过观察、想象或推断他人的情感而产生的与之同形的情感体验状态(De Vignemont & Singer,2006)。从婴儿阶段开始,人类便表现出了种种类共情行为(empathic-like behavior)(Roth-Hanania,Davidov,& Zahn-Waxler,2011)。人类具有高共情能力的一个典型特点是:不仅仅会对他人具体的情绪刺激(如面孔表情)产生共鸣,抽象的社会情境也会引发个体相应的心理反应。例如,看到他人的获益或损失时,个体往往也会随其得失产生类似的情感,这就是所谓的得失共情现象(empathy for gains and losses)。在实验室环境下研究者一般通过经典的金钱博弈任务(monetary gambling task)(Gehring & Willoughby,2002;Marco-Pallarés,Krämer,Strehl,Schröder,& Münte,2010),让被试观察他人金钱上的得失来探讨这种心理现象。例如,在最近的一项fMRI研究中,Mobbs等人(2009)发现,当个体看到他人在金钱博弈中获益时,腹侧纹状体(ventral striatum)等负责奖赏的脑区随之激活,这表明观看者获得了替代性的奖励。同样,ERP 研究发现,看到他人在博弈任务中的损失金钱时产生了与自我损失相似的神经激活模式(Kang,Hirsh,& Chasteen,2010;Koban,Pourtois,Bediou,& Vuilleumier,2012;Radke,de Lange,Ullsperger,& de Bruijn,2011)。由此可见,人们在很大程度上会为他人的获益感到高兴,为他人的损失感到惋惜。

一般来说,亲密他人(如朋友)的得失更容易引发个体的得失共情反应。例如,在Fareri,Niznikiewicz,Lee和Delgado(2012)的研究中要求被试通过猜谜游戏分别与朋友,对手及电脑分享成功后的奖励。基于被试主观报告和神经层面的证据都表明,当与朋友分享奖励时会体验到更多的积极情绪。杨帅等人(2014)的采用经典的博弈任务也发现,在自己操作和观察朋友操作时的 ERP 波幅上,输钱反馈均负于赢钱反馈,但观察陌生同学操作时在输钱反馈与赢钱反馈之间的波幅差异上没有达到显著性水平。这可能是因为,与陌生人相比,朋友更容易被归入自我概念中,对朋友行为进行观察时个体更关心其结果反馈,因此对朋友的得失更容易将心比心并产生强烈的情感反应所致(Meyer et al.,2012;杨帅,黄希庭,陈有国,傅于玲,刘孟超,2014)。

然而,这种对朋友得失的共情反应偏向并不是恒定不变的。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常会发现,当个体更加关注自身的利益时,即使是对朋友得失的共情反应,其强度便会减弱。Ma 等人(2011)首次通过实验对这种现象进行了验证,他们在研究中让被试观察朋友或陌生人进行赌博游戏,其中在一个任务中被试要自己参与博弈,而另一个任务中仅仅观察他人操作。结果发现,观察朋友和观察陌生人所诱发的输赢间脑电波差异仅仅产生于被试自己不参与赌博的实验任务中,而当被试亲自参与时这种差异不再明显。作者认为,这可能是因为被试亲自参与博弈后会主动的寻求社会优势地位,进而有意无意的将朋友视为竞争对手,拉大与朋友之间的人际距离所致。最近,Varnum等人(2014)采用fMRI的研究也发现了类似的现象,即当人们意识到自我概念中还包涵亲密他人成分(启动相依我建构方式)时,更容易为亲密他人的积极事件而感到高兴;而启动独立我的建构方式后,相比于他人的积极事件,自身获益时获得的快乐体验更多。综上所述,当个体关注于自身的利益得失时,对朋友得失的替代性体验程度会随之减小。

虽然前人发现了关注自身利益会减弱对朋友的得失共情水平,但该现象仍有进一步探讨的空间。首先,这种弱化作用更多的反映在对获益还是损失的共情反应方面目前仍不清楚。有很多研究者发现,由于人们经常会在社会情境中将自己与他人进行比较,因此正负效价的共情反应在产生的难易程度上是不等价的,对他人积极情感的共情更加难以发生(岳童,黄希庭,2016;Molenberghs et al.,2014;Motomura et al.,2015)。因此可据此而假设:关注自身得失而引发的对朋友得失共情的弱化作用可能更多的体现在对获益共情的反应上。第二,在涉及到自身利益时往往会有得失两种结果,那么被试自身的得失又会对朋友的得失共情反应产生怎样的影响呢。前人研究结果发现,与积极事件相比,消极事件引发的负面情绪更能提高个体的自我关注水平并引发更强的社会比较效应(Wood,Saltzberg,& Goldsamt,1990),因此处在该种情境下会进一步降低对他人得失的共情程度。Smith等人(2006)的研究就发现了类似的现象:当被试在能力测试中表现的较差时,不论看到他人好的还是坏的表现,为其高兴或同情的程度都会下降。可据此而进一步假设,自身受到损失相比于获益条件下对朋友得失共情水平的影响更大。

研究拟在实证水平上对上述两个假设进行验证,以深化人们对得失共情现象的理解。借助于改进的金钱博弈任务来诱发个体的得失共情反应,研究分别设置被试观看朋友进行博弈与和朋友一起博弈两种条件,通过由被试暗中操控朋友赢输奖励或惩罚的金额来代表对其得失共情的程度。赏罚金额的大小可以体现被试对朋友获益或损失共情的水平:越是替朋友获胜感到高兴,越是会选择更大金额的奖励;越是为朋友的失败感到惋惜,选择惩罚的数额越小。通过这种设计,研究将系统的探讨关注自身得失是如何影响对朋友得失共情的反应的。

2 方法

2.1 被试

30名本科生参与了本实验(男生11名),年龄18~24岁(M=21.74,SD=1.48)。被试在参加实验时需带一位同性别的朋友,要求认识时间一年以上,均是第一次参加本实验。所有被试均为右利手,视力或矫正视力正常。实验前签署知情同意书。被试在实验后都会得到一定的报酬,包括基本报酬和额外报酬。

2.2 实验程序与设计

被试及其朋友一起来到实验室。首先,两人一起接受指导语,被告知这是一个博弈游戏,他们可以从中寻找到规律,多为自己赢钱。正式实验共分为两个阶段:被试的朋友单独进行操作及被试与朋友一起进行操作,两个阶段依次进行。实验任务改编自Delgado等人(2000)的赌博游戏。在每个trial中(见图1),屏幕中心首先呈现100ms红色注视点“+”,随后出现一个“?”,左右分列“大”“小”两个提示,要求操作者猜接下来出现的数字是大于5还是小于5。被试分别按“F”或“J”选择大小,被选择的提示呈现白色边框加以强调,1000ms后“?”变成除5以外1到9八个数字。如果操作者选择正确,其选择的大小提示会变绿,并随之在下方出现绿色“√”,;如果选择错误,则提示变红,并出现同一颜色的“×”。正误反馈出现1000ms后,会出现持续3000ms的“计算中,请稍候“的提示,随后正确选择会显示从0.1元到0.9元不等的奖励,错误选择会显示0.1元到0.9元不等的惩罚。此时告知被试及其朋友奖励和惩罚的金额是随机的,他们需要努力需找规律,多为自己赢钱,全部trial结束后总的奖励减去惩罚的数额便是他们最后能拿到的被试费。

图1 赌博任务一个trial的实验流程

练习结束后,让被试和朋友分别坐在两个隔间的电脑前。这两个电脑是相互连接的,两人均可以对博弈游戏进行操作。此时告知真正的被试,输赢之后奖励和惩罚的数额是由他们决定的,在提示过程中,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偏好决定每一个trial中对朋友奖励或惩罚的具体金额,其中“1~9”等数字键分别代表“0.1元~0.9元”。如果3s内不选择,电脑会默认0.5元作为奖惩的金额。被试被告知,尽量不要经常选择重复的数字,以防被朋友看出破绽。而且,不仅第一阶段朋友每一个trial中具体的奖惩金额是由他们决定的,第二阶段当和朋友一起参加博弈时自己输赢的金额也由自己决定。告知被试由于第一阶段他们不参加博弈,其固定奖金是5元。最后提醒被试,朋友最后的报酬是两个阶段博弈赏罚金额累加的结果,他们自己的报酬是5元加上第二阶段亲自参加博弈的赏罚金额的总和。

在第一个阶段,朋友在一个房间参加博弈,被试在另一个房间决定其每一个trial赢或输奖惩的具体金额。该阶段共24个trial。第二阶段被试和朋友一起参加博弈时,每次都是被试先进行操作,之后才是其朋友。为了让两人在博弈中明确自己的操作顺序,到特定个体操作时都会出现2s名字的提示。被试的朋友操作完成后,会出现4s的休息时间,代表这一轮博弈的结束。第二阶段共48个trial。被试所不知道的是,是各个trial输赢结果事先经过了伪随机化处理。其中第一阶段保证被试朋友输赢次数各半,第二阶段不仅被试及其朋友输赢各半,而且符合2(被试输赢)×2(朋友输赢)四种条件的trial的数量各12次。实验完成后对被试进行访谈、解释,并付给报酬。

3 结果

被试在每个trial中对朋友或自己赏罚的具体金额是研究进行考察的因变量指标。在进行分析之前,将被试不反应的试次删除,仅对3s内按键选择的金额进行分析。

3.1 关注自身利益对朋友得失共情的影响

研究首先要验证的是,被试自己参与游戏后是否减弱了对朋友利益关注的水平。根据研究的实验逻辑,越是能为朋友获胜感到高兴,被试奖赏给朋友的金钱越多;相反,越是能对朋友的失败感同身受,对其惩罚的力度越小。因此,被试对朋友利益关注的水平便可以体现在最后给予其的平均报酬上(每一个trial中奖赏金额减去惩罚金额的平均数,单位:元)。分别以仅仅观看朋友操作给予的报酬、自己参与操作时给予自己和被试的报酬为三个水平进行相关样本方差分析,结果发现实验操作的主效应显著,F(2,58)=11.41,p<0.001,η2=0.28。事后检验表明,被试在每一个trial中给自己的报酬最高(0.55±0.15),其次自己不参与游戏时给朋友的(0.47±0.15),当自己参与游戏时给朋友的报酬最少(0.42±0.19)。这三者两两相比差异均达到了显著(ps<0.05)。这一结果再次证实了Ma等人(2011)的结论,即被试在关注自身的利益之后,会降低对朋友得失的关注水平。

那么,对朋友得失共情关注的减弱究竟更多的体现在获益还是损失的反应上呢?为了解答这一问题,研究分别分析了被试在参与和不参与条件下对朋友奖赏和惩罚平均金额的差异,结果发现:看到朋友获胜时,较之于仅仅观察朋友操作(0.75±0.08),被试在参与游戏后对朋友的奖赏(0.71±0.10)有了显著的下降,t(29)=-2.76,p<0.01,Cohen’sd=0.43;但是当看到朋友失败时,亲自参与游戏与观察朋友操作给予的惩罚金额无显著差异(0.29±0.10vs0.29±0.08),t(29)=0.30,p>0.05(见图2)。该结果说明,个体关注自身利益后会减弱对朋友获益的共情反应,具体表现为希望朋友赌赢后的获益变小,但不会对朋友损失的共情程度产生影响。

注:*p<0.01图2 被试观看朋友博弈与自己参与博弈时对朋友赏罚的平均金额

3.2 自身得失对朋友得失共情的影响

首先,对被试在赢和输的前提下给予朋友的报酬进行分析,结果发现相比于输的条件(0.38±0.22),在赢的前提下会给予朋友更多的报酬(0.47±0.18),t(29)=3.68,p=0.001,Cohen’sd=0.43。进一步分析自身得失对朋友获益和损失共情是否有不同的影响,结果发现:在自己赢的条件下会比自己输的条件下给予朋友的奖赏更多(0.75±0.10vs0.68±0.13),t(29)=4.36,p<0.001,Cohen’sd=0.67;但是自身输赢对朋友的惩罚程度没有显著影响(0.30±0.11vs0.29±0.10),t(29)=0.96,p>0.05(见图3)。该结果说明,在自己受到损失的前提下会进一步减弱对朋友的得失共情程度,但这种减弱仅仅体现在对朋友获益的共情反应方面,而不会影响对朋友损失的共情反应。

注:*p<0.001图3 被试在自己赢和输的条件下对朋友赏罚的平均金额

4 讨论

4.1 关注自身得失会降低对朋友得失共情的水平

本研究结果发现,当被试亲自参与到博弈游戏中时,相比于仅仅观看朋友进行博弈,给朋友的总报酬有了明显的降低。这一结果与Ma等人(2011)的结论是一致的,它们共同说明了关注自身的利益会降低对朋友得失共情的水平。究其原因,可能是与朋友一起博弈时被试会产生社会比较(social comparison)心理,想在博弈中寻求社会优势地位(social dominance),进而将朋友当成了竞争对手(事实上,在事后对被试的采访中,很多人也报告出了这种心理过程)。正是由于这种心理,导致被试有意无意的拉大了与朋友之间的距离,从而减弱了对其得失的关注水平(Ma,Shen,Xu,Li,Shu,& Weber,2011)。

另外,本研究还进一步发现被试亲自参与博弈后,相比于自己赢的条件下,自己赌输后给朋友的总报酬有了明显的降低。Wood等人(1990)认为,与积极事件相比,消极事件引发的负面情绪更能提高自我关注水平。由此可以推知,被试在自己赌输之后会更加关注自身的利益,从而加剧了与朋友之间的竞争心理,拉大两人之间的距离,导致对其得失共情的进一步减弱。总之,研究验证并扩展了Ma等人(2011)的发现,表明当被试关注自身得失后对朋友的得失共情水平会显著的下降。

4.2 关注自身得失对朋友获益和损失的共情影响不同

研究进一步分析了被试在关注自身利益后,对朋友得失共情的减弱更多的反映在获益还是损失的反应上。结果发现,在被试亲自参与博弈后,看到朋友获胜对其奖励的金额明显低于自己不参与游戏的时候,但是对朋友失败惩罚的金额则无显著变化。进一步比较被试自己在赢或输的前提下对朋友的得失共情反应的影响,也发现类似的现象,即自身的输赢影响了对朋友赌胜的奖励金额,在自己损失的前提下会对朋友的奖励更少,但是仍然对朋友惩罚的力度没有显著影响。如前文所述,自己赌输后会进一步提高自我关注水平,从而导致共情反应的变化。由上述结果可以推知,关注自身得失对朋友获益和损失的共情影响并不一致,主要表现看到朋友获益后自己的愉悦程度会下降,但依然可以为朋友的损失感到心痛惋惜。

歌德曾经说过:“能分享他人痛苦的,是人;能分享他人快乐的,是神”。这形象的说明了相比于对他人不幸的同情,人们更加难以分享他人的快乐。这可能是有其特定的进化根源的:其他成员的不幸事件预示着可能危险的发生,作为对群体依存性很高的动物,与他人保持密切的情感连接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对内群体成员的消极情绪及不幸更容易产生共鸣;相反,人类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资源匮乏时期,他人的获益往往预示着资源的减少,因此分享他人的成功获益可能对自我-他人关系的亲密度要求更高也更难以发生。最近的研究结果也支持了该结论。例如,Molenberghs等人(2014)的一项fMRI实验发现,当被试奖赏内群体成员时,纹状体及眼窝前额皮质等主管奖赏的脑区的激活程度显著的大于奖赏外群体成员时,说明个体更容易对内群体成员产生积极情感共情。但当惩罚(施与电击)内外群体成员时,双侧前脑岛和前扣带回背部等表征消极情感共情的脑区则没有显著差异,表明对他人痛苦的共情可能更不易受内外群体区分的限制。

基于以上理论,结合本研究的结果可作出如下推论:当被试与朋友一起博弈时会因自我关注而拉大与朋友间的心理距离,而这种趋势在自己损失后会更加明显。由于获益共情反应的产生对人际距离的变化更为敏感,因此被试关注自身得失时会对其产生影响;相比之下,对他人损失的共情反应对人际距离的要求没有那么严格,因此被试对自身利益的关注并不会影响为朋友损失共情的程度。

4.3 未来研究方向

本研究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需要在今后的研究中做进一步的探讨。首先,在本研究中衡量朋友得失共情水平的指标为被试对他们赏罚的金额。这种研究设计虽然体现了新意,符合真实情境,但是因为涉及到金钱的赏罚决策,不可避免的会使被试考虑到其他问题,如赏罚是否公平性,朋友是否觉察到自己在暗中操纵等等,因此今后在对本研究结论的验证中可以考虑更为直接的因变量指标,如脑电活动或相关脑区的激活等。其次,家人或恋人比朋友与自己的利益得失更加休戚与共,本研究所得出的结论是否对他们也适用,在未来的研究中也可以做进一步的探讨。最后,本研究推测关注自身得失之所以对朋友获益或损失的共情反应产生不一致的影响是这两类共情对人际距离变化的敏感度不同所致。该假设是否能在神经层面上得以直观的验证呢?今后的研究中亦可对此进行验证。

5 结论

研究分别设置了观看朋友进行金钱博弈与自己也一起参与博弈两种任务,让被试暗中操控对朋友赢或输的赏罚金额以代表对其共情的水平,借由此来考察关注自身得失是如何影响对朋友得失的共情水平的。结果发现,当被试与朋友一起参与博弈时,对朋友获益的奖赏水平较之于观看朋友博弈时有了明显的降低,而对朋友损失的惩罚程度没有受到显著影响。另外,自己在赌博游戏中失败后要比获胜的条件下减弱对朋友获胜的奖赏金额,但是同样不会影响对朋友失败的惩罚金额。研究的结果说明,关注自身的得失会减弱对朋友得失共情的程度,但这种弱化作用主要体现对获益的反应方面,而对朋友损失的共情程度则不受其影响。

杨帅,黄希庭,陈有国,傅于玲,刘孟超.(2014).人际距离调节自我-他人的神经表征:来自oFRN的证据.心理学报,46(5),666-676.

岳童,黄希庭.(2016).认知神经研究中的积极共情.心理科学进展,24(3),402-409.

De Vignemont,F.,& Singer,T.(2006).The empathic brain:How,when and why?TrendsinCognitiveSciences,10(10),435-441.

Delgado,M.R.,Nystrom,L.E.,Fissell,C.,Noll,D.,& Fiez,J.A.(2000).Tracking the hemodynamic responses to reward and punishment in the striatum.JournalofNeurophysiology,84(6),3072-3077.

Fareri,D.S.,Niznikiewicz,M.A.,Lee,V.K.,& Delgado,M.R.(2012).Social network modulation of reward-related signals.TheJournalofNeuroscience,32(26),9045-9052.

Gehring,W.J.,& Willoughby,A.R.(2002).The medial frontal cortex and the rapid processing of monetary gains and losses.Science,295(5563),2279-2282.

Kang,S.K.,Hirsh,J.B.,& Chasteen,A.L.(2010).Your mistakes are mine:Self-other overlap predicts neural response to observed errors.JournalofExperimentalSocialPsychology,46(1),229-232.

Koban,L.,Pourtois,G.,Bediou,B.,& Vuilleumier,P.(2012).Effects of social context and predictive relevance on action outcome monitoring.Cognitive,Affective,&BehavioralNeuroscience,12(3),460-478.

Ma,Q.,Shen,Q.,Xu,Q.,Li,D.,Shu,L.,& Weber,B.(2011).Empathic responses to others’ gains and losses:An electrophysiological investigation.NeuroImage,54(3),2472-2480.

Marco-Pallarés,J.,Krämer,U.M.,Strehl,S.,Schröder,A.,& Münte,T.F.(2010).When decisions of others matter to me:An electrophysiological analysis.BMCNeuroscience,11(1),86.

Meyer,M.L.,Masten,C.L.,Ma,Y.,Wang,C.,Shi,Z.,Eisenberger,N.I.,& Han,S.(2012).Empathy for the social suffering of friends and strangers recruits distinct patterns of brain activation.SocialCognitiveandAffectiveNeuroscience,doi:10.1093/scan/nss019.

Mobbs,D.,Yu,R.,Meyer,M.,Passamonti,L.,Seymour,B.,Calder,A.J.,& Dalgleish,T.(2009).A key role for similarity in vicarious reward.Science,324(5929),900-900.

Molenberghs,P.,Bosworth,R.,Nott,Z.,Louis,W.R.,Smith,J.R.,Amiot,C.E.,& Decety,J.(2014).The influence of group membership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psychopathy and perspective taking on neural responses when punishing and rewarding others.HumanBrainMapping,35(10),4989-4999.

Motomura,Y.,Takeshita,A.,Egashira,Y.,Nishimura,T.,Kim,Y.-k.,& Watanuki,S.(2015).Interaction between valence of empathy and familiarity:Is it difficult to empathize with the positive events of a stranger?JournalofPhysiologicalAnthropology,34,13.

Radke,S.,de Lange,F.P.,Ullsperger,M.,& de Bruijn,E.R.A.(2011).Mistakes that affect others:An fMRI study on processing of own errors in a social context.ExperimentalBrainResearch,211(3-4),405-413.

Roth-Hanania,R.,Davidov,M.,& Zahn-Waxler,C.(2011).Empathy development from 8 to 16 months:Early signs of concern for others.InfantBehaviorandDevelopment,34(3),447-458.

Smith,R.H.,Eyre,H.L.,Powell,C.A.,& Kim,S.H.(2006).Relativistic origins of emotional reactions to events happening to others and to ourselves.BritishJournalofSocialPsychology,45(2),357-371.

Varnum,M.E.,Shi,Z.,Chen,A.,Qiu,J.,& Han,S.(2014).When “Your” reward is the same as “My” reward:Self-construal priming shifts neural responses to own vs.friends’ rewards.NeuroImage,87,164-169.

Wood,J.V.,Saltzberg,J.A.,& Goldsamt,L.A.(1990).Does affect induce self-focused attention?JournalofPersonalityandSocialPsychology,58(5),899-908

The Impact of Self Gains and Losses on Empathic Responses to Friends’ Gains and Losses

Yue Tong Huang Xiting

(Center for Psychology and Social Development,School of Psychology,Southwest University,Chongqing 400715)

The present study carriedout experiment with a gamble task to investigate the impact of self gains and losses on empathic responses to friends’ gains and losses.The results showed that after the participants played the game with their friends,they rewarded less money to their friends compared with when watching their friends playing the game,but the punishment to their friends’ losses were unaffected.Morever,after the participants’ own failure,they gave less money when their friends won in the game compared with the reward they gave themselves.However,the penalty to the failure of friends wasn’t affected by the participants’ gains and losses.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focusing on one’s own gains and losses would weaken the empathic response toward friends,but the weakening effect was only found in the response to the gains of friends,not their losses.

empathy for gains and losses;monetary gambling task;social comparison

西南大学心理学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重点项目(16SKB011)。

B848

A

1003-5184(2016)06-0541-05

猜你喜欢

报酬共情惩罚
发现高潜人才:共情与谦卑
共识 共进 共情 共学:让“沟通之花”绽放
县域教师培训管理中如何实现共情
职场不公平,所有人都变懒
幼儿共情能力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神的惩罚
Jokes笑话
惩罚
医生的最佳报酬
真正的惩罚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