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得失框架下时间和风险对跨期选择的影响*

2016-02-14姜沁培张家铭

心理学探新 2016年6期
关键词:主观框架损失

吴 鹏 肖 黎 姜沁培 张家铭

(湖北大学教育学院心理学系,武汉 430062)

得失框架下时间和风险对跨期选择的影响*

吴 鹏 肖 黎 姜沁培 张家铭

(湖北大学教育学院心理学系,武汉 430062)

本研究通过设置获得框架和损失框架下跨期选择情景,采用选择滴定法计算个体的主观值,分别探讨了跨期选择是否存在得损失框架效应,以及是否会受时间与风险的影响。结果发现:(1)跨期选择存在得损失框架效应,与损失框架相比,被试在获得框架下选择近期目标的概率更高、反应更快、主观值更小;(2)时间、风险会和得损失框架效应交互影响跨期选择。在获得框架下,随着时间点的延长,低风险时被试才更有可能做远期选择;在损失框架下,随着时间点的缩短,中高等风险时被试才更有可能做近期选择。结果表明框架效应、时间与风险可以影响跨期选择,支持了双系统评价理论。

跨期选择;框架效应;风险

1 问题的提出

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遇到这样的选择与权衡:本科毕业找一份工资水平低一点的工作,还是继续读研究生后找一份工资水平高一些的工作?现在将产品五折清仓,还是等将来节假日再八折甩卖?这种对不同时间点不同结果的选择,即为跨期选择(intertemporal choice)(Frederick,Loewenstein,& O’Donoghue,2002;Prelec & Loewenstein,1991)。

作为行为决策领域的重要研究主题,跨期选择问题受到国内外研究者的积极关注。首先,从理论解释的角度来说,研究者提出了折扣效用模型、“齐当别”模型和双系统评价理论等多种理论来解释跨期选择。折扣效用模型提出可以通过公式计算近期选项与远期选项的关系,以此作为被试的延迟折扣率,而延迟折扣率越大表示远期选项的价值越低,个体越倾向于选择近期的项目(Samuelson,1937)。折扣效用模型认为人是无限理性的,但“齐当别”模型并不认可这一观念,反而提出有限理性人的思想。“齐当别”模型认为个体在进行决策时并不会精确地计算期望值以寻求效益最大化,而是在两种选项之间确立一种优势关系,占有优势的一方则会被选出(Li,2004;李纾,房永青,张迅捷,2000)。双系统评价理论则是对上述两个模型的整合,认为个体的推理、解决问题与决策过程中,存在两个系统。系统1是理性系统,系统2是直觉系统。两个系统在个体意识控制的程度、加工速度、心理资源的耗费量上都有显著差别(孙彦,李纾,殷晓莉,2007;Stanovich & West,2000)。

其次,从实证研究的角度,研究者探讨了时间洞察力、框架效应、心理距离、自我控制、情感、思维方式、风险等因素对跨期选择的影响(Carter,Pedersen,& McCullough,2015;Figner et al.,2010;马文娟等,2012;Pyone & Isen,2011;Ray & Robson,2012;陶安琪,刘金平,冯廷勇,2015)。此外,许多学者关注跨期选择的研究设计或方法本身的问题。跨期选择的研究主要有现场研究与实验室研究两种,而由于现场研究的困难与局限,目前学者主要采用实验室研究。其中选择任务是最为常见的跨期选择实验范式,通过比较被试在两个不同时点的选择结果,针对概率、人数比例及反应时等指标来进行统计分析(Brown,Ivkovic',& Weisbenner,2013;Carter,Pedersen,& McCullough,2015;Hardisty,Appelt,& Weber,2013;马文娟等,2012)。后来研究者开始考虑贴现率指标,而为了更加准确地计算贴现率,有学者建议通过心理物理法中极限法计算的主观值来指代贴现率(Rachlin & Jones,2008),少量实证研究也表明这一指标更敏感(陈海贤,何贵兵,2011;Sun & Li,2010)。

在上述跨期选择的影响因素中,有一个当前行为经济学领域的热点主题——框架效应(framing effect)。1981年Tversky和Kahneman在研究“亚洲疾病问题”时发现个体在决策时会受到备选方案表述方式的影响,表现出偏好反转的现象。他们将这种由于表述方式的不同而导致对同一问题做出不同选择的现象称为“框架效应”(Tversky & Kahneman,1981)。可以看出跨期选择也是有“框架”的,即不同“时间框架”表征影响个体的决策(马文娟等,2012)。大量针对框架效应与跨期选择关系开展的研究多涉及获得框架,到目前为止只有少数学者探讨过损失框架下的跨期选择(Breuer & Soypak,2014;Hardisty,Appelt,& Weber,2013;Read,Frederick,& Scholten,2013)。因此,很有必要同时针对得失框架探讨跨期选择。

在跨期选择中,个体需要在不同时间点做出选择,有两个重要的影响因素——时间和风险。以往针对时间影响的跨期选择研究分别考察了现在与4个月后、9个月后、1年后、3年后之间的跨期选择(Hardisty,Appelt,& Weber,2013;Read,Frederick,& Scholten,2013;Scholten,Read,& Sanborn,2014),但这些研究都是仅选择两个未来时间点,而根据折扣效用模型,多个未来时间点的时间折扣率是不相等的,因此很有必要在一个研究中同时考察多个未来时间点。而针对风险的作用的跨期选择研究就更少了,马文娟等学者的研究间接考察了风险对跨期选择的影响,她们将不同风险的选择情景划分成高低任务难度组,结果发现任务难度的主效应显著。学者们早就指出跨期选择研究中需要考虑风险因素,特别是高概率和小概率条件(孙彦,2011)。此外,有研究者指出风险与时间可能会相互影响,也就是说不同概率时间折扣会有所不同,但没有研究者直接探讨过这一交互作用(Bommier,2006)。

最后,以往跨期选择的实验研究多采用人数比例、远期选择或近期选择概率、反应时等指标来测量因变量,但学者们早就指出应该采用更为精准的智能迭代法(Rachlin & Jones,2008;孙彦,2011;Sun & Li,2010),以计算时间折扣数据。

综上所述,本研究主要想探讨三个问题:第一,本研究想通过直接比较得失框架下跨期选择,以全面了解框架效应与跨期选择的关系。此外,本研究还想考察时间与风险对得失框架下跨期选择的影响。最后,本研究还想展现不同时间折扣指标的精准度,具体来说通过人数比例、反应时与主观值的结果来呈现不同指标的敏感性。

2 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某高校身心健康的大学生104名,其中男生46名,女生58名,平均年龄20.02±1.14岁,均为右利手,视力或矫正视力正常,此前均未参加过类似实验。

2.2 实验材料

本研究所用的远期金额都是200元,改变近期金额,且按照10元的差异递增或递减,从10-190元共19个选项。例如,要求被试在以下选择对中做出决策:A:5%的可能现在获得10元,B:5%的可能三个月后获得200元。后面呈现的选择对依次为A:5%的可能现在获得20元,B:5%的可能三个月后获得200元;A:5%的可能现在获得30元,B:5%的可能三个月后获得200元……一直到A:5%的可能现在获得190元,B:5%的可能三个月后获得200元。

以被试首次选A 时A 选项的金额和上一题A选项金额的平均数作为“三个月后200元”(远期选择)的主观值(陈海贤,何贵兵,2011;Rachlin & Jones,2008)。即通过选择任务了解被试认为现在的多少钱等于以后的200元,比如被试面对5%的可能现在获得130元和5%的可能三个月后获得的200元,被试选择了后者;面对5%的可能现在获得140元和5%的可能三个月后获得的200元,被试选择了后者。而面对5%的可能现在获得150元和5%的可能三个月后获得的200元,被试第一次选择了前者且其后一直选择前者,那么该被试在5%的概率、三个月的条件下主观值就等于145元。若被试在所有的决策对中均选择了5%的可能三个月后获得的200元,则主观值就等于195元;若在所有的决策对中均做近期选择而不管金额,那么该被试在该条件下的主观值就等于5元。

2.3 实验设计

本实验采用2(得失框架)×4(风险大小)×4(时间长短)的混合实验设计。得失框架、风险大小(5%、50%、95%、100%)为被试内变量,时间长短(一个月、三个月、一年、三年)为被试间变量,因变量为远期选择的比例、反应时及主观值。

2.4 实验程序

实验程序使用e-prime软件编制和呈现,并在屏幕大小为17英寸的液晶电脑上呈现。在正式任务之前,提醒被试实验中会随机进行检查,如发现没有认真完成实验,将不能获得报酬。部分实验指导语(获得框架下)为:

“亲爱的同学你好!

非常感谢您参与本次实验,凡参加实验者都有机会获得最高200元的报酬。实验首先会告诉大家可能获得最高奖金的概率,同时推出了两种领取报酬的方案让您选择。一种是现在就可能领取最高报酬的一部分,因为需要从中扣除一部分作为手续费。另一种是将来领取,但是可能会得到全部报酬。请根据您的实际情况做出最合适的选择,我们将根据您的选择给予相应报酬。实验结束后登记支付宝账号即可。

如图所示:两个选项表示您在不同的时间领取报酬的具体钱数。

注意:选项的“概率”和“钱数”都会变化,请您选择时注意权衡”。

损失框架下的指导语与获得框架下的区别在于告诉被试,实验推出了两种失去报酬的方案让其选择。一种是现在就可能领取最高报酬的一部分,因为需要从中扣除一部分作为手续费。另一种是将来领取,但是可能没有损失。

如图所示表示不同的时间失去报酬的具体钱数。

实验对得失框架递增递减呈现的顺序进行了ABBA式平衡,对概率大小的呈现顺序进行了拉丁方式平衡。被试随机分配到四个时间段,整个实验共152个trial,平均用时14min。

3 结果与分析

为减少研究数据的误差,首先剔除非理性选择的被试数据,如面对现在的50元和三个月后的200元选择了现在的50元,而面对现在的60元和三个月后的200元选择了三个月后的200元。同时计算被试每个Trial的反应时,如果小于225ms的反应时在所有trial的比例大于5%,则剔除这位被试数据。实验有效数据为87个,其中男生38名,女生49名。

3.1 时间和风险对得失框架下远期选择比例的影响

由于本实验中近期选择的金额数是以10元的差异递增或递减,为了得到做远期选择的被试比例,依据以往研究的处理方法(马文娟等,2012),计算金额差值率[(¥R’-¥R)/¥R],其中¥R 为数量较小但即刻兑现的金额,¥R’为数量大但延迟兑现的金额。选取金额差值率等于25%(即近期金额等于160元),也就是即刻和延迟兑现金额的差异适中,被试较难做出决策时被试选择远期的比例作为因变量指标。

对远期选择比例为指标的因变量做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发现得失框架的主效应显著,获得框架下被试选择近期目标的概率更高(MP得=0.304±0.038,MP失=0.436±0.040),F(1,83)=15.915,p<0.001,η2p=0.161;风险的主效应显著,F(3,249)=4.989,p<0.01,η2p=0.057;时间的主效应显著,F(1,83)=5.163,p<0.01,η2p=0.177;只有时间与风险的两项交互效应显著,F(9,249)=2.339,p<0.05,η2p=0.078。进一步做简单效应分析表明,在“现在-一个月”条件,与5%、50%的风险相比,95%风险下被试更可能做远期选择;在“现在-一年”条件,与50%、95%的风险相比,100%风险下被试更可能做远期选择(见图1)。

图1 在不同时间和风险条件下个体做远期选择的概率

3.2 时间和风险对得失框架下被试反应时的影响

对反应时为指标的因变量做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发现得失框架的主效应显著,获得框架下被试反应更快(MT得=794.402±24.253,MT失=829.457±26.291),F(1,83)=5.538,p<0.05,η2p=0.063;风险的主效应不显著,F(3,249)=0.832,p>0.05,η2p=0.010;时间的主效应不显著,F(1,82)=1.045,p>0.05,η2p=0.037;时间、风险与得失框架的三项交互效应显著,F(9,246)=8.212,p<0.001,η2p=0.231。进一步分析表明在获得框架,“现在-一个月”条件下不同风险时被试的反应时有显著差异,F(3,246)=16.87,p<0.001,其中,5%风险时被试反应显著慢于50%、95%或100%风险;“现在-三个月”条件下不同风险时被试的反应时有显著差异,F(3,246)=9.06,p<0.001,其中,100%风险时被试反应显著慢于5% 、50%或95%风险;“现在-一年”条件下不同风险时被试的反应时有显著差异,F(3,246)=2.80,p<0.05,其中,95%风险时被试反应显著慢于5%风险,100%风险时被试反应时显著快于50%或95%风险。

而在损失框架,“现在-三个月”条件下不同风险时被试的反应时有显著差异,F(3,246)=3.97,p<0.01,其中,50%风险时被试反应显著慢于5%、95%或100%风险;“现在-一年”条件下不同风险时被试的反应时有显著差异,F(3,246)=3.02,p<0.05,其中,5%风险时被试反应显著慢于50%风险。

3.3 时间和风险对得失框架下主观值的影响

对主观值为指标的因变量做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发现得失框架的主效应显著,获得框架下被试的主观值更小(MS得=129.450±3.915,MS失=147.815±3.344),F(1,83)=29.385,p<0.001,η2p=0.261;风险的主效应显著,F(3,249)=25.545,p<0.001,η2p=0.235;时间的主效应显著,F(1,83)=8.764,p<0.001,η2p=0.241;时间、风险与得失框架的三项交互效应显著,F(9,249)=2.272,p<0.05,η2p=0.076。进一步分析表明在获得框架,“现在-三个月”条件下不同风险时被试的主观值有显著差异,F(3,249)=6.41p<0.001,其中,5%风险时被试的主观值显著小于50%、95%或100%风险;“现在-一年”条件下不同风险时被试的主观值有显著差异,F(3,249)=5.35,p<0.01,其中,5%风险时被试的主观值显著小于100%风险;“现在-三年”条件下不同风险时被试的主观值有显著差异,F(3,249)=6.02,p<0.01,其中,100%风险时被试的主观值显著大于5%、50%或95%风险(见图2)。

图2 获得框架不同时间和风险条件下的主观值

而在损失框架,“现在-一个月”条件下不同风险时被试的主观值有显著差异,F(3,249)=6.41,p<0.001,其中,5%、50%风险时被试的主观值显著小于95%、100%风险;“现在-三个月”条件下不同风险时被试的主观值有显著差异,F(3,249)=6.41,p<0.001,其中,5%风险时被试的主观值显著小于50%、95%或100%风险;“现在-一年”条件下不同风险时被试的主观值有显著差异,F(3,249)=5.35,p<0.01,其中,5%风险时被试的主观值显著小于50%、95%或100%风险,100%风险时被试的主观值显著大于50%、95%风险(见图3)。

图3 损失框架不同时间和风险条件下的主观值

4 讨论

本研究通过采用选择滴定法探讨了个体在得失框架下的跨期选择,以及时间与风险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时间与风险会共同影响选择远期目标的个体数目,但得失框架并没有影响。在反应时、主观值上,得失框架、时间与风险会产生交互作用。上述结果与以往研究结论并不一致,具体来说并没有研究者发现得失框架、时间与风险会产生交互影响个体的反应时与主观值,而得失框架下选择远期目标的个体数目应该有显著差异(李纾,房永青,张迅捷,2000;马文娟等,2012;Roelofsma & Read,2000)。

本研究发现,得失框架、时间与风险会交互影响个体的主观值。具体来说,在获得框架下,随着时间点的延长,低风险时被试更有可能做选择远期;而在损失框架下,随着时间点的缩短,中高等风险时被试更有可能做选择近期。根据前景理论(Prospect Theory)(Kahneman & Tversky,1979),个体进行决策时分为编码和评估两个阶段。编码阶段主要是初步的收集信息,根据自身的参照点判断出决策项目是收益还是损失情境。评估阶段主要是在前一阶段的基础上,根据价值函数与主观概率判断出决策项目的价值从而进行选择。获得框架的选择对以正面的形式表达,个体本来更偏爱选择即时满足(马文娟等,2012)。但随着时间点的延长,只有低风险即高安全性情况下个体才更愿意延时满足。因为按照折扣效用模型和“齐当别”模型,随着时间的延长,延迟折扣率越来越大,即远期选项的价值越来越小,个体就越倾向于选择近期的项目。但此时,风险的减小可以缓冲因时间延长而导致的延迟折扣率增大,也就是说随着风险的减小,减弱了延迟折扣率的增速(Kim,Hwang,& Lee,2008;Roelofsma & Read,2000;Scholten & Read,2006)。因此,低风险情况下个体更有可能选择远期项目。

而损失框架下的选择对是以负面的形式表征,个体原本更倾向于延时寻求。因为此时个体的关注焦点在于“失”,他们心里会以零点或没有损失为参照点。当选择对被编码为立即损失和延迟损失时,由于人类对负性信息比正性信息更敏感与警觉,他们会为了避免损失而愿意付出更大的代价,因此个体愿意选择远期项目(马文娟等,2012)。但按照折扣效用模型的观点,随着时间点的缩短,延迟折扣率越来越小,即远期选项的价值越来越大,个体就越倾向于选择远期的项目。但如果此时的风险变大的话,依据“齐当别”模型,延迟折扣率的减速就会被减慢(Luhmann,Chun,Yi,Lee,& Wang,2008;Scholten & Read,2006),于是中高风险时个体更可能选择近期项目。

此外,本实验比较了三种跨期选择的指标——远期选择的概率、反应时与主观值,发现主观值是最敏感的指标。学者们早就指出,在跨期选择研究的因变量指标中,概率或人数比例并没有直接反映跨期选择本身的心理与行为特征,它仅仅表明被试中远期或近期选择的概率或比例(Rachlin & Jones,2008)。而作为心理与行为实验中的经典指标,反应时一直受到学者的特别偏爱。它可以较好地区分出得失框架下个体的反应快慢,但本研究发现风险与时间因素下个体的反应时并没有差异,可能的原因是,正如双系统评价理论所指出的,个体决策时会同时接受系统1(理性思维)和系统2(直觉判断)的影响。反应时指标对系统2更为敏感,因此考察得失框架这种直觉性因素时采用反应时较为有效,而时间与风险因素更为接近系统1,于是反应时指标就不再敏感(Stanovich & West,2000)。主观值指标则兼顾了系统1与系统2,因此是三个指标中最为有效的,今后的跨期选择中应该更多采用主观值指标。

5 结论

本实验通过选择滴定法探究了得失框架下的跨期选择,以及时间与风险因素的作用,发现了下列具有实际意义的结果:(1)跨期选择存在得失框架效应;(2)得失框架、时间与风险因素可以交互影响跨期选择——在获得框架下,随着时间点的延长,低风险时被试更有可能做远期选择;在损失框架下,随着时间点的缩短,中高等风险时被试更有可能做近期选择;(3)相比于远期选择的概率与反应时,主观值指标更为敏感。

陈海贤,何贵兵.(2011).识解水平对跨期选择和风险选择的影响.心理学报,43(4),442-452.

李纾,房永青,张迅捷.(2000).再探框架对风险决策行为的影响.心理学报,32(2),229-234.

马文娟,索涛,李亚丹,罗笠铢,冯廷勇,李红.(2012).得失框架效应的分离——来自收益与损失型跨期选择的研究.心理学报,44(8),1038-1046.

孙彦.(2011).风险条件下的跨期选择.心理科学进展,19(1),28-34.

孙彦,李纾,殷晓莉.(2007).决策与推理的双系统——启发式系统和分析系统.心理科学进展,15(5),721-845.

陶安琪,刘金平,冯廷勇.(2015).时间洞察力对跨期选择偏好的预测.心理科学,38(2),279-283.

Bommier,A.(2006).Uncertain lifetime and intertemporal choice:Risk aversion as a rationale for time discounting.InternationalEconomicReview,47(4),1223-1246.

Breuer,W.,& Soypak,C.K.(2014).Framingeffectsinintertemporalchoicetasksandfinancialimplications.Available at SSRN 2016069.

Brown,J.R.,Ivkovic',Z.,& Weisbenner,S.(2013).Empiricaldeterminantsofintertemporalchoice(No.w18755).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

Carter,E.C.,Pedersen,E.J.,& McCullough,M.E.(2015).Reassessing Intertemporal Choice:Human decision-making is more optimal in a foraging task than in a self-control task.Name:FrontiersinPsychology,95(6),1-11.

Figner,B.,Knoch,D.,Johnson,E.J.,Krosch,A.R.,Lisanby,S.H.,Fehr,E.,et al.(2010).Lateral prefrontal cortex and self-control in intertemporal choice.NatureNeuroscience,13(5),538-539.

Frederick,S.,Loewenstein,G.,& O’Donoghue,T.(2002).Time discounting and time preference:A critical review.JournalofEconomicLiterature,40(2),351-401.

Hardisty,D.J.,Appelt,K.C.,& Weber,E.U.(2013).Good or bad,we want it now:Fixed-cost present bias for gains and losses explains magnitude asymmetries in intertemporal choice.JournalofBehavioralDecisionMaking,26(4),348-361.

Kahneman,D.,& Tversky,A.(1979).Prospect theory:An analysis of decision under risk.Econometrica:JournaloftheEconometricSociety,47(2),263-291.

Kim,S.,Hwang,J.,& Lee,D.(2008).Prefrontal coding of temporally discounted values during intertemporal choice.Neuron,59(1),161-172.

Li,S.(2004).A behavioral choice model when computational ability matters.AppliedIntelligence,20(2),147-163.

Luhmann,C.C.,Chun,M.M.,Yi,D.J.,Lee,D.,& Wang,X.J.(2008).Neural dissociation of delay and uncertainty in intertemporal choice.TheJournalofNeuroscience,28(53),14459-14466.

Prelec,D.,& Loewenstein,G.(1991).Decision making over time and under uncertainty:A common approach.ManagementScience,37(7),770-786.

Pyone,J.S.,& Isen,A.M.(2011).Positive affect,intertemporal choice,and levels of thinking:Increasing consumers’ willingness to wait.JournalofMarketingResearch,48(3),532-543.

Rachlin,H.,& Jones,B.A.(2008).Social discounting and delay discounting.JournalofBehavioralDecisionMaking,21(1),29-43.

Ray,D.,& Robson,A.(2012).Status,Intertemporal Choice,and Risk-Taking.Econometrica,80(4),1505-1531.

Read,D.,Frederick,S.,& Scholten,M.(2013).DRIFT:An analysis of outcome framing in intertemporal choice.JournalofExperimentalPsychology:Learning,Memory,andCognition,39(2),573-588.

Roelofsma,P.H.,& Read,D.(2000).Intransitive intertemporal choice.JournalofBehavioralDecisionMaking,13(2),161-177.

Samuelson,P.A.(1937).A note on measurement of utility.TheReviewofEconomicStudies,4(2),155-161.

Scholten,M.,& Read,D.(2006).Discounting by intervals:A generalized model of intertemporal choice.ManagementScience,52(9),1424-1436.

Scholten,M.,Read,D.,& Sanborn,A.(2014).Weighing outcomes by time or against time? Evaluation rules in intertemporal choice.CognitiveScience,38(3),399-438.

Stanovich,K.E.,& West,R.F.(2000).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reasoning:Implications for the rationality debate?BehavioralandBrainSciences,23,645-665.

Sun,Y.,& Li,S.(2010).The effect of risk on intertemporal choice.JournalofRiskResearch,13(6),805-820.

Tversky,A.,& Kahneman,D.(1981).The framing of decisions and the psychology of choice.Science,211(4481),453-458.

The Win-Loss Framing Effect of Intertemporal Choice:The Role of Timing and Risk

Wu Peng Xiao Li Jiang Qingpei Zhang Jiaming

(Faculty of Education,Hubei University,Wuhan 430062)

In this study,we conducted an experiment in win-loss frame,in which subjects were demanded to make choices between different time in fictitious scenario stories.In these different time,there is more gain(or less loss)at present and there is more less(or more gain)in future.In both situations,the intertemporal choices were described in different time and risk through manipulating timing and probability.Subjects recruited in this experiment were 46 male and 58 female(average age=20.02±1.14).All subjects completed the choice titration procedure,in which each subjects made a serious of choices between present or 1 mouth(or 3 mouths,1 year,3 year).In these choices,subjects faced different risks(5%,50%,95%,100%)and the monetary amounts varied by 10(yuan)between 10(yuan)and 190(yuan)ascendingly or descendingly.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re are different probabilities of delay of gratification,reaction time or subjective values between win-loss frame.And in the win-loss frame,there is an interaction of time and risk on the intertemporal choices.Specifically,in win frame,subjects were more likely to pick delay objects in low-risk as the lasting of daley time.Inversely,in loss frame,subjects were more likely to pick present objects in moderate risk or high-risk as the shortening of daley time.

intertemporal choice;framing effect;risk

湖北省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2015GA012),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项目(15Q020)。

吴鹏,E-mail:Reavenwp@163.com。

B842.5

A

1003-5184(2016)06-0508-06

猜你喜欢

主观框架损失
“美好生活”从主观愿望到执政理念的历史性提升
框架
胖胖损失了多少元
广义框架的不相交性
加一点儿主观感受的调料
玉米抽穗前倒伏怎么办?怎么减少损失?
关于原点对称的不规则Gabor框架的构造
菜烧好了应该尽量马上吃
主观评述构式“很+x”认知研究
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