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低自尊个体对负性情绪注意偏向的眼动研究*

2016-02-14胡笑羽李思莹叶宝娟

心理学探新 2016年6期
关键词:警觉正性偏向

胡笑羽,吴 洁,2,李思莹,3,叶宝娟,沈 璐

(1.江西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南昌 330022;2.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北京 100101;3.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广州 510631)

高、低自尊个体对负性情绪注意偏向的眼动研究*

胡笑羽1,吴 洁1,2,李思莹1,3,叶宝娟1,沈 璐1

(1.江西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南昌 330022;2.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北京 100101;3.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广州 510631)

采用“点探测任务”实验范式,选取29名大学生被试,用眼动仪记录被试观察情绪图片的眼动轨迹,考察高、低自尊个体注意偏向的内部加工机制。结果表明:低自尊个体对正性情绪图片的总注视时间显著短于高自尊个体,即低自尊个体缺乏对正性情绪图片的注意偏向,对负性情绪图片不存在注意警觉和注意维持,存在注意回避;高自尊个体对负性情绪图片的总注视时间显著长于正性情绪图片,即对负性情绪图片存在注意偏向。

自尊;情绪面孔;注意偏向;眼动

1 引言

抑郁与焦虑形成的重要原因是消极的自我评价,而其在非临床人群中突出表现为较低的自尊水平,并且自尊与抑郁和焦虑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因此,许多研究通过探讨不同自尊水平个体的认知加工,以了解非临床水平下抑郁和焦虑的内在机制(Tuijl,Jong,Sportel,et al.,2014;Baumeister & Vohs,2003)。以往的研究发现正是由于低自尊个体对负性信息的注意偏向,才导致其与抑郁、焦虑等消极情绪相关(李海江,杨娟,贾磊,张庆林,2011)。当前该领域研究争议主要集中在其产生的内在机制上,研究的热点主要集中于以下两个问题。

第一,负性情绪注意偏向的情绪偏好来源是什么?以往大多数研究发现这一偏向来自于低自尊个体对负性情绪刺激的注意偏好。例如,李海江等人通过行为实验和ERP技术,在刺激呈现时间为500ms时,结果都显示高自尊个体对情绪图片不存在注意偏向,低自尊个体对负性情绪图片存在注意偏向(李海江,2011;李海江等,2013)。还有研究发现当刺激呈现300ms和500ms时,低自尊个体对愤怒面孔存在注意偏向(katherine & William,2012)。而近年来,有研究设定较长的刺激呈现时间,结果发现这一注意偏向也来自于抑郁或焦虑个体缺乏对正性情绪刺激的注意偏好。Thomas和Bunmi综合抑郁个体注意偏向的研究发现,当刺激呈现时间较长时(>10s),与正常个体相比,抑郁被试对正性情绪图片的注视时间显著短于负性情绪图片(Thomas & Bunmi,2012)。Peckham等人综合以往的研究也发现当刺激呈现时间较长时(>1500ms),与控制组相比,抑郁个体对正性情绪刺激的注视时间显著短于控制组(Peckham,McHugh,& Otto,2010)。谷莉和白学军等人对正常被试,在刺激呈现时间为5s时,发现正常成人对正性情绪图片存在注意偏向(谷莉,白学军,2014)。

第二,负性情绪注意偏向的注意成分来源是什么?研究争议的焦点主要集中于这一偏向是源于注意警觉,还是注意维持?注意警觉(facilitated attention)是指注意力容易被情绪刺激所吸引;注意维持(difficulty in disengaging)是指在对情绪刺激进行注意后,注意力持续维持难以转移(刘静怡,黄希庭,杨帅,2013;Cisler & Koster,2010)。有研究发现个体对负性情绪刺激存在注意警觉,而没有发现注意维持,注意警觉只有在刺激呈现时间较短是才会出现。例如有研究者采用ERP技术发现高特质焦虑个体对威胁性刺激在120~140ms存在注意警觉且不能很好的抑制,在230~250ms时,没有发现注意维持(彭家欣,杨奇伟,罗跃嘉,2013)。Koster等人发现,当刺激呈现时间为200ms时,发现高特质焦虑个体对负性情绪图片存在注意警觉;当时程大于300ms时,结果没有发现注意警觉(Koster,Crombez,Verschuere,& De Houwer,2006)。以往研究发现高焦虑个体对威胁性信息存在注意维持,不存在注意警觉,在刺激呈现时间较长时更易观察到注意维持(柳春香,黄希庭,2008;杨智辉,王建平,2011;Josh & Bunmi,2010)。李海江等人使用行为实验和ERP技术,在时程为500ms时,也发现低自尊个体对威胁性刺激不存在注意警觉,只存在注意维持(李海江,2013)。杨智辉等人,在刺激呈现时间为1000ms时,也发现高焦虑个体对负性情绪刺激只存在注意维持,而没有发现注意警觉(杨智辉,2011)。有研究发现,当刺激呈现时间为500ms和1250ms时,焦虑个体对负性情绪面孔存在注意维持,而没有发现注意警觉(Allison,Liza,Karin,Brendan,& Daniel,2010)。

以上两个问题争议的关键都在于时程。当刺激呈现时间较短时,负性注意偏向的情绪偏好来源通常是焦虑个体的负性情绪偏好,而注意成分来源通常是注意警觉;当刺激呈现时间较长时,负性注意偏向的情绪偏好来源通常是正常人群的正性情绪偏好,而注意成分来源通常是注意维持。因此在这个问题的研究上,行为和ERP实验设计都存在局限性。行为实验无法对注意过程进行连续长期的探测,破坏了注意过程的完整性(Armstrong & Olatunji,2012)。ERP技术对探测信息加工的早期阶段非常敏感,但当刺激呈现时间大于1s时,其敏感性下降,无法有效检测探测信息加工的后期阶段。

眼动技术可以长期有效的连续记录视觉注意过程,可以考察完整的注意过程。有研究者综合33个关于抑郁和焦虑的眼动实验总结出,在刺激呈现时间较长时(>1500ms)发现,抑郁个体不仅仅对负性情绪刺激存在注意偏向,还缺乏对积极情绪刺激的注意偏向,这是以往行为和ERP实验设计在刺激呈现时间较短时(<500ms)所没有发现的。研究者还发现,在刺激呈现时间较长时(>1000ms)发现注意偏向不是由单一成分所导致的,可能同时包含注意警觉和注意维持(Thomas & Bunmi,2012),而以往行为和ERP实验在刺激呈现时间较短时(<100ms)发现注意警觉,在刺激呈现时间较长时(300ms~500ms)时能发现注意维持(张禹,罗禹,赵守盈,陈维,李红,2014),但却很难同时发现注意警觉和注意维持。以往有研究者采用行为和ERP实验设计,在时程设定为500ms的条件下,没有发现低自尊个体缺乏对正性情绪的偏好,也没有发现注意警觉成分,而这可能是由于时程(500ms)设定较短所导致的,因此本研究拟设定时程在2000ms的条件下,使用眼动仪实时监测被试的视觉注意过程,以考察高、低自尊个体对负性情绪刺激的注意偏向。

综上所述,本研究想通过眼动追踪技术,以解决上述两个问题。第一、高、低自尊个体负性情绪情绪偏向的来源——是低自尊个体对负性情绪图片的趋近还是低自尊个体对缺乏对正性情绪图片的偏向。第二、探讨注意偏向的内在加工机制——是注意警觉还是注意维持。

2 方法

2.1 被试

本研究发放200份Rosenberg自尊量表(SES),收回有效量表156份。从得分范围两端的27%内,筛选出29名被试(男生12名,女生17名),高自尊个体14人(M=14.22±1.00),低自尊个体15人(M=27.89±2.03)。对自尊分组进行t检验,发现高自尊组和低自尊组存在显著差异,t(27)=15.701,p<0.05。对自尊分组和性别进行卡方检验,发现性别和自尊不存在显著交互作用X2=14.372,p>0.05。所有被试视力或矫正视力正常,无色盲或色弱,均为右利手。

2.2 实验仪器

实验采用SMI Hi-speed眼动仪采集眼动数据,采样率为1000HZ。刺激呈现在21英寸的CRT显示器,刷新率为85HZ,分辨率为1280*1024像素。被试眼睛与屏幕的距离为70cm。注视点呈现在屏幕中央,大小1.5cm*1.5cm。视角1度。

2.3 实验材料

从《中国化面孔情绪图片系统》(王研,罗跃嘉,2005)中选取有效情绪图片作为实验材料,正性、中性、负性的图片共120张。面孔表情图片大小为8.5cm*11.5cm,对应视角为6.8。*9.4。,面孔的中心与屏幕的正中距离是9.75cm。使用百分制对情绪面孔的认知度进行评定,得出结果M=93.08±3.26。使用十点量表对情绪图片的强度进行评定(M=6.41±0.41),结果表明负性情绪图片与正性情绪图片的强度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中性情绪图片与正性情绪图片和负性情绪图片的强度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

2.4 实验过程

本实验为2(自尊水平:高自尊和低自尊)*2(情绪面孔效价:正性情绪面孔和负性情绪面孔)混合实验设计。实验开始之前进行眼部校准,在校准之后让被试尽量保持头部不要移动。正式实验包括52个trials。实验开始前告知被试指导语。在实验中,(1)首先会为被试呈现一个“+”,呈现时间500ms,让被试紧盯“+”,(2)然后为被试呈现一组情绪面孔图片(正性和平静、负性和平静或平静+平静),呈现时间为2000ms,(3)最后为被试呈现一个“*”,让被试进行按键反应,被试按键消失。

图1 图片点探测任务的流程图

3 结果分析

3.1 结果准备

基于以往的研究(高笑,王泉川,2012),我们考察了四个眼动指标:首视点定向偏向分数、首视点潜伏期偏向分数、首视点注视时间偏向分数、总注视时间偏向分数。其中首视点定向是指被试首次进入兴趣区内的注视点;首视点潜伏期是指当刺激呈现到首次进入兴趣区的时间;首视点注视时间是指进入兴趣区内首次持续注视的的时间;总注视时间是指进入兴趣区内注视时间之和(谷莉,白学军,2014)。所有数据在正性-中性,负性-中性条件下计算,没有将填充项中性-中性纳入数据分析。

(1)首视点定向偏向分数=定向于情绪面孔图片上的首视点次数/该条件下所有trial的次数。

(2)首视点潜伏期偏向分数=情绪面孔图片首视点潜伏期-中性面孔图片首视点潜伏期。

(3)首视点注视时间偏向=情绪面孔图片首视点注视时间-中性面孔图片首视点注视时间。

(4)总注视时间偏向分数=注视于情绪图片的总时间/该trial中两张图片的总注视时间。

3.2 眼动数据分析

对数据进行筛选,筛选出有效被试24名(男生10人,女生14人),5名被试由于眼动数据少于50%被筛除。对数据进行2(自尊水平:高自尊和低自尊)*2(情绪面孔效价:正性情绪面孔和负性情绪面孔)重复测量方差分析(F1,p1表示被试分析结果;F2,p2表示项目分析结果),高自尊组与低自尊组四个眼动指标的平均数及标准差见表1。

表1 高、低自尊组在不同条件下各项偏向分数的均值和标准差

续表1

首视点定向偏向分数结果表明,自尊类型主效应不显著,F1(1,22)=0.151,p1>0.05;F2(1,38)=0.14,p2>0.05。图片类型不存在主效应,F1(1.22)=1.575,p1>0.05;F2(1,38)=0.01,p2>0.05。自尊类型与图片类型的交互作用不显著,F1(1,22)=0.197,p1>0.05;F2(1,38)=0.36,p2>0.05。

首视点潜伏期偏向分数结果表明,自尊类型主效应不显著,F1(1,22)=0.684,p1>0.05;F2(1,38)=0.51,p2>0.05。图片类型不存在主效应,F1(1,22)=0.342,p1>0.05;F2(1,38)=0.01,p2>0.05。自尊类型与图片类型的交互作用不显著,F1(1,22)=0.077,p1>0.05;F2(1,38)=0.90,p2>0.05。

首视点注视时间偏向分数结果表明,自尊类型主效应不显著F1(1,22)=0.794,p1>0.05;F2(1,38)=0.46,p2>0.05。图片类型主效应不显著F1(1,22)=0.131,p1>0.05;F2(1,38)=0.64,p2>0.05。自尊类型与图片类型交互作用不显著,F1(1,22)=0.621,p1>0.05;F2(1,38)=0.001,p2>0.05。

总注视时间偏向分数结果表明,图片类型存在主效应,F1(1,22)=6.582,p1<0.05;F2(1,38)=4.19,p2<0.05,η2=0.099,高自尊个体对负性情绪图片的总注视时间偏向分数显著大于正性情绪图片。自尊类型不存在主效应,F1(1,22)=2.255,p1>0.05;F2(1,38)=2.14,p2>0.05。自尊类型与图片类型交互作用在项目分析中存在边缘显著,F1(1,22)=0.02,p1>0.05;F2(1,38)=0.90,p2=0.062,η2=0.089。事后简单效应分析结果表明,低自尊个体对正性情绪图片的总注视时间偏向分数显著小于高自尊个体F2(1,38)=6.7,p2<0.05。

4 讨论

本研究利用四个眼动指标,从空间定向和时间进程两个维度对负性情绪注意偏向进行分析。首先,首视点定向偏向分数反应被试最初注意警觉的空间特征。第二,从时间性的角度,首视点潜伏期偏向分数反映早期探测速度;首视点注视时间偏向分数反应早期的注意维持;总注视时间偏向分数反映总体的注意维持(高笑,2012)。

4.1 注意偏好的情绪来源

本研究发现与高自尊被试相比,低自尊被试对正性图片的总注视时间更少。这说明在晚期阶段,低自尊个体缺乏对正性情绪图片的注意偏向。这一结果在某种程度上验证了以往相关的理论,低自尊个体对负性情绪的情绪偏好来源不仅是低自尊个体对负性情绪的趋近,可能还包括低自尊个体缺乏对正性情绪的趋近(Tuijl,Jong,Sportel,et al.,2014)。以往有研究者在刺激呈现时间较短时(500ms,早期阶段)发现低自尊个体对负性情绪图片存在注意偏向(李海江,2011,2013);也有研究者发现了当刺激呈现时间较长时,在考察完整的注视过程时,与正常个体相比,抑郁个体缺乏对正性情绪图片的注意偏向(Thomas & Bunmi,2012;Peckham,McHugh,& Otto,2010)。基于这一问题的解释,有研究指出在刺激呈现时间较短时,个体对负性情绪图片会更加的敏感,而对正性情绪图片的反应敏感性会降低,只有在刺激呈现时间较长是才能观测到个体对正性情绪图片的注意偏向(Armstrong & Olatunji,2012)。本研究在设置时程较长时(2000ms),在注意的晚期阶段发现低自尊个体对正性情绪图片的注视时间显著短于高自尊个体,由此我们可以推论出低自尊个体对负性情绪注意偏向的情绪偏好来源,可能也包括低自尊个体缺乏对正性情绪图片的注意偏向。

4.2 注意偏好的注意成分来源

第一,本研究没有发现注意警觉成分。以往有研究发现在高焦虑和高抑郁群体中,存在对负性情绪图片的注意警觉(彭家欣,2013;Koster,2006);而在高、低自尊群体中,没有发现对负性情绪图片的注意警觉(李海江,2011,2013)。空间线索范式对注意警觉观测的敏感性偏低(刘静怡,黄希庭,杨帅,2013),而李海江等研究采用的是这种实验范式,其结果有可能是范式的影响。本研究采用点探测这一传统范式,实时监测情绪注意偏向过程,结果发现无论是空间定位还是探测速度,高、低自尊个体对负性情绪图片都不存在注意警觉。据此有充分理由说明,低自尊人群与抑郁、焦虑等人群在注意加工方式上存在显著差异。虽然情绪表现趋同,但抑郁与焦虑属于病理范畴,而自尊属于人格范畴,两者在其属性上存在本质差异,认知方式也不能等同。

第二,关于注意维持方面,本研究发现高自尊个体对负性情绪图片存在总的注意维持,低自尊个体对负性情绪图片无论在早期阶段还是在晚期阶段都不存在注意维持。总结以往的研究发现,注意偏向在不同时程下可能存在不同的注意成分,在100ms内可能会发现注意警觉,在500ms内可能会发现注意维持,在更长的时程内可能会出现反转,发现注意回避(张禹,2014;Armstrong & Olatunji,2012)。而以往研究者均在刺激呈现为500ms时发现低自尊个体对负性情绪图片存在注意维持,高自尊个体没有(李海江,2011,2013;Haijiang,2013),我们认为,低自尊人群的这种注意维持行为有可能是固定时限的结果。而本研究刺激呈现时间为2000ms,通过眼动数据实时观测自然的注意行为,结果没发现低自尊个体对负性刺激的注意维持。这说明当加工时间变长时(2s),低自尊个体的整个注意过程不存在负性情绪注意偏向。本研究发现高自尊个体对负性情绪图片存在总的注意维持。以往有研究者发现正常被试对负性情绪图片存在注意偏向(Vanessa & Christine,2010;Pinkham,Griffin,Baron,Sasson,& Gur,2010)。高自尊群体对负性情绪图片存在注意维持,低自尊群体对负性情绪图片不存在注意维持,这说明在时程为2s时,低自尊个体对负性情绪图片存在注意回避。也就是说当刺激呈现时间较长时,低自尊个体对负性情绪图片采取回避策略,避免与负性情绪刺激接触,以减少自身的负性情绪。

5 结论

在本实验条件下得出如下结论:(1)低自尊个体缺乏对正性情绪图片的注意偏向。(2)低自尊个体对负性情绪图片既不存在注意警觉,也不存在注意维持,对负性情绪图片存在注意回避。(3)高自尊个体对负性情绪图片存在注意偏向。

谷莉,白学军.(2014).成人与幼儿面部表情注意偏好的眼动研究.心理科学,37(1),101-105.

高笑,王泉川.(2012).胖负面身体自我女性对身体信息注意偏向成分的时间进程:一项眼动追踪技术.心理学报,44(4),498-510.

刘静怡,黄希庭,杨帅.(2013).社交焦虑障碍中的注意偏差三成分研究述评.心理科学进展,21(4),664-670.

柳春香,黄希庭.(2008).特质焦虑大学生注意偏向实验研究.心理科学,31(6),1304-1307.

李海江,贾磊,罗俊龙,杨娟,张庆林,李冰冰.(2013).低自尊个体注意偏向的ERP研究.心理发展与教育,29(1),2-9.

李海江,杨娟,贾磊,张庆林.(2011).不同自尊水平者的注意偏向.心理学报,43(8),907-916.

刘静怡,黄希庭,杨帅.(2013).社交焦虑障碍中的注意偏差三成分研究述评.心理科学进展,21(4),664-670.

彭家欣,杨奇伟,罗跃嘉.(2013).不同特质焦虑水平的选择性注意偏向.心理学报,45(10),1085-1093.

王妍,罗跃嘉.(2005).大学生面孔表情材料的标准化及其评定.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13(4),396-398.

杨智辉,王建平.(2011).广泛性焦虑个体的注意偏向.心理学报,43(2),164-174.

张禹,罗禹,赵守盈,陈维,李红.(2014).对威胁刺激的注意偏向:注意定向加速还是注意解除困难.心理科学进展,22(7),1129-1138.

Armstrong,T.,& Olatunji,B.(2012).Eye tracking of attention in the affective disorders:A meta-analytic review and synthesis.ClinicalPsychologyReview,32(8),704-723.

Baumeister,R.F.,& Vohs,K.D.(2003).Does high self-esteem cause better performance,interpersonal Success,happiness,or healthier lifestyles.AmericanPsychologicalSociety,4(3),1-44.

Cook,S.D.,Weinstein,A.M.,& Klawitter,J.J.(2009).The time course of attentional bias for emotional faces in anxious children.Cognition&Emotion,24(7),1173-1181.

Cisler,J.M.,& Koster,E.H.W.(2010).Mechanisms of attentional biases owards threat in anxiety disorders:An integrative review.ClinicalPsychologyReview,30(2),203-216.

Haijiang,L.,& Juan,Y.(2013).Low self-esteem elicits greater mobilization of attention resources toward emotional stimuli.NeuroscienceLetters,548(35),286-290.

Josh,M.,& Bunmi,O.(2010).Components of attentional biases in contamination fear:Evidence for difficulty in disengagement.BehaviorResearchTherapy,48(1),74-78.

Katherine,A.,& William.(2012).Time-course of attention to negative stimuli:Negative affectivity anxiety or dysphoria.AmericanPsychologicalAssociation,12(5),943-956.

Koster,E.H.W.,Crombez,G.,Verschuere,B.,& De,J.(2006).Attention to threat in anxiety-prone individuals:Mechanisms underlying attentional bias.CognitiveTherapyandResearch,30(5),635-643.

Peckham,A.D.,McHugh,R.K.,& Otto,M.W.(2010).A meta-analysis of the magnitude of biased attention in depression.DepressionandAnxiety,27(12),1135-1142.

Pinkhanm,A.E.,Griffin,M.,Baron,R.,Sasson,N.J.,& Gur,R.C.(2010).The face in the crowd effect:Anger superiority when using real faces and multiple identities.Emotion,10(1),141-146.

Tuijl,L.A.V.,Jong,P.J.D.,Sportel,B.E.,et al.(2014).Implict and explicit self-esteem and their reciprocal relationship with symptoms of depression and social anxiety:A longitudinal study in adolescents.BehaviorTherapyandExperimentalPsychiatry,45(1),113-121.

Thomas,A.,& Bunmi,O.O.(2012).Eye tracking of attention in the affective disorders:A meta-analytic review and synthesis.ClinicalPsychologyReview,32(8),04-23.

Vanessa,L.,& Christine,L.L.(2012).What makes an angry face look so...angry?Examining visual attention to the shape of threat in children and adults.VisualCongtion,18(8),1165-1178.

Attention Bias to Negative Emotional Stimuli in High and Low Self-esteem Individuals:Bias Toward and/or Away?

Hu Xiaoyu1,Wu Jie1,2,Li Siying1,3,Ye Baojuan1,Shen Lu1

(1.School of Psychology,Jiangxi Normal University,Nanchang 330022;2.Institute of Psychology of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Beijing 100101;3.School of Psychology,South China Normal University,Guangzhou 510631)

People with low self-esteem show attention bias to negative stimulus.Some researchers claimed that the additional attention to the negative emotional face results in the emotional bias.While the others argued that it’s the lack of attention to positive emotional face cause the emotional bias.Attention bias includes facilitated attention and difficulty in disengaging.Whether the bias is derived from the facilitated attention or from difficulty in disengaging.The key of the problem is the presentation time.Thus,the research focused on clearing the source of attention bias using eye-tracking method.The eye-movement can record the visual processing in a long time and address the complete attention processing.According to the score of Rosenberg self-esteem(SE) scale and the voluntary principal,14 high SE with the highest scores and 15 low SE participants with lowest scores were selected for the study.The results suggest that: (1)Participants with low self-esteem have less attention bias.(2)There are no facilitated attention and difficulty in disengaging in low self-esteem group.

self esteem;emotional face;attention bias;eye-movement

江西省社会科学2013年规划课题(13jy22)。

胡笑羽,E-mail:daisyxy@126.com。

B842.5

A

1003-5184(2016)06-0500-05

猜你喜欢

警觉正性偏向
自我管理干预对血液透析患者正性情绪和生活质量的影响
今夜
8~12岁儿童抑郁与认知重评的关系:悲伤面孔注意偏向的中介作用*
“偏向”不是好导向
国学教育理念带给临床护理实习生的正性导向作用的研究
警觉与疾病的传播次序性对动力学的影响
考核偏向:错把经过当结果
认知警觉机制的研究与展望∗
正性情绪教学法在初中数学课堂的应用研究
社会保障转移支付的城市偏向性与城乡收入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