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校本研修的思考与行动

2016-02-14高爱玲哈尔滨市教育研究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00

中小学电教 2016年4期
关键词:研修校本培训

☆高爱玲(哈尔滨市教育研究院,黑龙江哈尔滨 150000)



互联网+校本研修的思考与行动

☆高爱玲
(哈尔滨市教育研究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00)

摘要:本文探讨了“互联网+校本研修”的背景与意义,在此基础上对其中各要素进行了分析,最后提出了“互联网+校本研修”的实施策略。

关键词:互联网+;校本研修

2015年7月,国务院印发《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这是推动互“联网+”向教育领域拓展的重要举措。

“互联网+教育”是教育信息化融合的升级版,要逐步地与教育的诸多要素进行深度融合。“互联网+教育”的本质是传统教学活动、教师培训的在线化、数据化。“互联网+教育”的“+”不仅仅是技术上的“+”,更应该是理念、思维和教学模式、教师培训方式的“+”。这与2015年教师培训的改革方向——全力推进教师混合式培训模式高度契合。

以此为契机,全面探索“互联网+校本研修”的新常态就成为教师培训工作者的必然选择。

一、“互联网+校本研修”的背景与意义

1.互联网++校本研修”是全球信息化趋势的呼唤

什么是“互联网+”?简单地说,“互联网+”携带着在互联网本身衍生出来的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技术与新模式,旋风般地冲击着现有的经济社会模式,对传统领域进行彻底改造,这便是“互联网+”时代和全球信息化的发展趋势。当“互联网+”与传统集市、与传统百货商场、与传统银行等行业有机整合的时候,新兴行业如淘宝、京东、支付宝、滴滴打车、世纪佳缘、阳光舌尖、58同城应运而生,“互联网+”新兴行业开始渗透到人们的衣食住行,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巨变。这种信息化浪潮的冲击,颠覆了传承百年、乃至千年的固有生活方式。随着社会的发展、行业的变化,教育不可能置身其外,教师也不可能置身其外。因此,依托“互联网+”对传统教育进行改造,既是时代最强烈的呼唤,也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职责。“互联网+”教育,亟需广大教师立足岗位、协同研究与深度破题。换言之,“互联网+校本研修”势在必行。

2.互联网++校本研修”是国家信息化战略的需要

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变化,教育怎么办?2006年,国家出台了《教育信息化十年规划(2011年—2020年)》,提出了教育信息化战略,在全国范围内实施《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对教师提出新的挑战和要求。实施《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其任务主要有四项:一是建立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体系。迄今为止,国家相继出台了《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课程标准》、《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测试指南》三大标准和相应文件。二是实施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全员培训。明确推进工程的时间表与路线图,截至2017年底,教师要普遍接受不少于50学时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专项培训。三是开展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测评,准确了解教师在培训之后,究竟达到一个什么程度。四是建立教师主动应用信息技术机制,推动每个教师在课堂教学和日常工作中有效应用信息技术、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取得新突破。

国家推进教育信息化,实施《信息技术能力提升工程》是重要前提,快速提高教师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和水平是重中之重。只有教师“教”的方式、学生“学”的方式伴随信息化变革,只有教师自身的思维方式、学习方式、行为方式、工作方式随之产生革命性的改变,教育的信息化才有可能。而这些改变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提高的最有效方式,莫过于教师结合自身的工作岗位,立足校本,在“做”中学习。所以说,“互联网+校本研修”是助推国家信息化战略实施的客观需要和重要基础。

3.互联网++校本研修”是新时期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教师专业发展的终极目标是实现教师专业化。新时期教师专业如何发展,是当前教育工作者必须回答的现实问题。近年来,我国先后出台了《教师专业标准》、《教师教育技术标准》和《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三个标准之间,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是内核。因为,教育技术研究的对象仅仅是合适的技术支持教学过程与教学资源,研究范畴是合适技术支持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与评价。而信息技术研究的对象则是信息,研究的领域是信息的获取、存储、分析、加工、变换、传输、评价等。因此,信息技术这个内核一旦发生变化,教育技术必然要随之变化,教师专业发展的底线要求也将融入新内涵。所以,当下教师专业化发展必须高度关注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建设与发展。

随着教育的信息化的推进与快速发展,教师终身学习的方式呈现出学习内容“碎片化”、学习手段“移动化”、学习方式“游戏化”的特点与趋势,遵循教师教育的发展规律,加强信息技术与教师学习方式的整合,“互联网+校本研修”毫无疑问地成为必然选择。

综上所述,互联网+校本研修的意义在于:教师顺应全球信息化发展走势,增强教学的交互性,有助于提高教师信息技术应用意识和大数据思维;在校本实践中提升教师的研究和信息技术应用水平,从而提高教师的创新意识和能力;教师基于现实问题,立足工作岗位开展研究,有助于推动教育教学改革,促进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进一步提高教育质量。

二、“互联网+校本研修”的思考与要素分析

校本研修的基本定位在于:一是研修的指向是关于教师实践性的知识;二是研修是以完成实践任务为基础,以体验和反思为主要学习形式;三是研修的关键在于蕴含研修目标的、结构性的实践任务的策划;四是研修的真正主体是教师本身,导师的价值在于策划引导和关键性的点拨帮助。“互联网+”融入校本研修,就是在原有校本研修基本定位的基础上,发挥互联网的作用,实现混合式研修方式。有专家认为,混合式培训不是一种具体的模式,而是培训模式改变的思路与框架,混合式培训的宗旨在于形成线上线下相结合,教学实施与实践相匹配的常态研修新格局。基于这一宗旨和专家解读,“互联网+校本研修”关键要在两个方面实现突破。一方面,发挥“互联网+”在“三位一体”中的功能。将日常教学、教学研究、校本研修与网络资源、网络学习、网络应用真正意义的一体化。另一方面,通过网络研修社区、教师工作坊建设,将“三方合作”变成工作常态。实现教研人员与一线教师、教研组和学校之间的研修常态。

实施好“互联网+校本研修”,重要的是做好要素分析:

1.做好需求分析,从教师最需要的地方入手

培训需求分析,是指在规划与设计每一项培训活动之前,有关培训部门或培训者采取各种方法技术对组织和员工的期待、知识、技能进行系统地鉴别与分析,以确定是否需要培训及需要培训什么内容的一种活动或过程。简单地说,需求就是教师应该实现的目标和达到的程度与当前教师现状之间的差距。在了解需求的环节中,应用互联网、公众微信群、QQ群、手机App等开展对教师需求的调研,是一种方便、快捷、实用的方式等。从大数据调研结果来看,当前教师掌握应用信息技术、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融合、改变教师教与学生学的方式,这些都是“互联网+”背景下教师的热门需求。

2.定位目标预期,用专业的眼光谋划研修

教师研修目标的确定主要依据专业标准。首先是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该标准的课程功能指向包括“加深专业化理解、解决教师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和提升教师(特别是骨干教师)自身的经验”三个方面;其次是教师专业标准。它是教师开展教育教学工作应遵循的基本规范,是引领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原则,是培训考核教师的重要依据;最后是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三大专业标准,决定了教师培训的主攻方向和教师培训、校本研修的主要内容,《标准》的具体要求本身就是教师培训、校本研修的目标预期。为此,培训者就必须紧紧围绕教师专业化发展、信息化发展要求和教师的实际,科学谋划本学校不同时期、不同阶段的“互联网+校本研修”,按照教师最近专业发展区,科学定位目标预期,使教师取得信息技术背景下研修成果的最大化。

3.研修主题确定,系统思考相互关联

做好校本研修,研修主题的确定十分重要。当前,校本研修存在问题的突出表现就是研修主题的缺失和确定主题的随意性。解决这一问题,既要考虑学校教师普遍存在的共性问题,也要考虑信息化教育改革发展的前沿走势,既要结合学校发展的特色,更要考虑教师信息技术的基础现状。因此,“系统思考、顶层设计、循序渐进”应成为研修主题确定的基本原则。当前,教师围绕“微课制作与应用”、“翻转课堂”、“慕课”展开的信息化课堂教学改革探索、“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等活动,有效地推动了研修主题序列的信息化、课程化。

4.设计实践任务,最好的研修是融入到日常工作中

教师是校本研修的主体。校本研修的内容往往需要从教师实际工作中的困难与困惑着手,不断发现存在的现实问题,进而萃取提炼研修的主题、确定研修中的实践任务。按照“从实践中发现问题,在实践中探寻解决问题的办法与策略,将新的解决问题的策略应用到实践中去”的工作思路,帮助教师解决自己的问题。从课堂教学的整体反思、个性化教学资源应用的自我评价、教学现场中不适应学生的教学策略修正、对教学目标的解读、解构与重构等不同视角展开深度的反思与研修,才能让教师人人有抓手,研修才会有成效。总之,发生在教室里的研究,才是校本研修的本真。

5.安排微型讲座,针对研修中的问题提供帮助

为克服校本研修中教师“就事论事”的现象,适当安排一些有针对性的专题讲座是非常必要的。这种讲座时间不宜过长,内容应直指教师研修和需解决的问题,也就是目前比较倡导的微型讲座,尽可能地减少和避免一些理论性太强、内容空泛、不接地气的讲座。目前,教师培训和校本研修的理论微课程,也是面向未来的发展趋势,它方便教师随时、随地、运用手机App即可解决个性化问题,有利于减轻教师的供学矛盾。

6.参与体验交流,让体验成为一种研修生活的新方式

长期以来,“我讲你听”教师培训模式已经成为教师习惯的常态,校本研修也不例外。体验式培训,就是让教师扮演多种角色,将自己置身于真实的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通过扮演学生角色、担当专家角色,反观和透视自己所做的工作,发现和找到改进的空间。实践证明,体验式研修教师常常会获取意想不到的收获。“互联网+”不仅可以使教师有常态的、固定的研修组织,也可以利用互联网形成更加广阔领域的、对同一感兴趣问题的研修共同体,使研修的针对性、实效性进一步增强。

7.开发生成策略,教师自主创造是研修最大的成效

与以往相比,校本研修更要注意彰显教师自主创造的潜能。以杭州某校为例,首先,教师以自我的角色“独立备课”;以非我角色评价“一次备课”的效果;适当参考教参自主进行“二次备课”;有选择地选用相关资源和团队研讨展开“三次备课”。活动结束后,让每一位教师进行总结与反思,教师普遍感到自身发生了质的变化,最重要的一点是在整个研修过程中,教师不断生成自己的改进策略,这种自主创造贯穿研修始终,才是校本研修的生命力所在。

8.行动跟进,指向教师进步提高与教学改进

三、“互联网+校本研修”的行动策略

当前,就全国而言,校本研修仍然存在着“重展示、轻研究;种预设、轻生成;重接受、轻参与;重模仿、轻探究”等现象。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如何做好“互联网+校本研修”的行动设计,都成为培训者的重要课题。课题研究中应注意把握六项基本原则,即:研修内容和形式的有效性;研修活动过程的可参与性;解决实际问题的建设性;研修主题的连续性与渐进性;关注过程的生成性;理论结合实际的指导性。

1.基于问题,设计方案

校本研修从问题研究起步。基于什么样的问题?各个学校的校情均不相同,设计方案自然也要各具特色。一般来说,问题的捕捉至少要关注三点,一是问题要有挑战性;二是尽可能、自然地联系实践中的现实问题;三是问题与问题之间要有关联。诸如,教师上课面临三道坎:教师怎样才能对课标与教材进行深刻解读和准确理解?如何把解读的课标及教材转化为教学设计?如何把教学设计变成具体的丰富的教学活动?这些问题都属于校本研修应当关注的内容。方案设计也要关注教师教育教学领域,聚焦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就备课环节而言,某校教师普遍存在着以下问题:教师备课过于依赖教参;过于突出教师解读,忽视学生的体验;教学设计内容过多,学生思考难以展开;教师的学科视野相对狭窄;教材研究不透等问题。基于这些问题,学校有针对性地设计了“独立备课”校本研修活动方案。

2.基于需求,聚焦主题

学生学习和教师工作中的共性问题可以生成为研修的主题。例如:某小学发现,现行的语文教材中增加了许多插图,而教师对插图的理解各不相同,由此,学校确定了“主题图研究”。再如:某农村学校发现作文教学中,学生对于话题作文无话可说,或者是说假话、套话、空话等现象,于是,学校就开展了“话题作文研究”,还有跨年度的教材梳理研究、跨学科的交错备课等等。

3.基于创新,设置情境

创设什么样的情境?首要的是读懂学习者,根据学习者的需要创设情境,让其感兴趣;其次,充分运用互联网资源,创设新颖、别致、有视觉冲击力的情境;第三,结合当下的新闻、热点创设情境;第四,给学习者留有想象的空间,充分相信和挖掘学习者的潜能;第五,给学习者留有开放的思考空间,让学习者有话可说,选择的素材一般中性为好;第六,注意给学习者留有创造的空间,体现生成。如:利用微电影、微视频和电视媒体等等。

4.基于参与体验,设计活动

学习者是校本研修的主体,在研修中必须使教师有实践任务,让教师在完成任务的实践体验的同时增长教育智慧。例如:在“体验考试”活动中,教师首先以学生的身份体验测验,用两个小时的时间,独立解答一份学生试卷。然后,以研究和反思命题及评分标准,用两个小时的时间,让教师再读试卷,解读分析各题的测试目标。体验两种不同角色,相互换位思考,加深了教师对问题的深度思考。

5.基于发展,多元评价

教师评价应立足于发展性评价,通常采取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办法。终结性评价一般每学期进行一次,主要通过教师自评、教研组教师间互评、教导处对教师审评以及学校领导对教师导评。形成性评价则采取教师成长记录袋方式,每年度要求教师具有“十个一”即:个人研修计划、反思日志、问题记录单、体验感悟、典型案例、教育故事、关键事件、创新设计、课题研究、信息采集。在此基础上,各校可创造性地发挥,(关键是评价的结果横向不比较,纵向看提高。)如:某校要求教师每学期研发一份假期作业、一张与学生的合影、写一个学生的故事、一节课堂实录与反思、一个教育教学活动创意、一份教学改进的成功案例、一个教育教学的遗憾、一件成长中难忘之事。

6.基于实践,生成成果

教学成果是指反映教育教学规律,具有独立性、新颖性、实用性,对提高教学水平和教育质量、实现培养目标产生明显效果的教育教学方案。校本研修中,教师要学会聚焦主题提炼核心经验与成果。一般可以采取四种途径:其一,逻辑型的提炼,将理论原理具体化为自己的经验成果;其二,操作型的提炼,将具体实践抽象化为自己的经验成果;其三,情感型的提炼,将鉴赏体验外化为自己的经验成果;其四,交往型的提炼,将他人的经验内化为自己的经验成果。校本研修活动中要让教师有自主创造的空间,进而生成改进教育教学的策略与行动。

7.基于改变,行动跟进

校本研修的终极目标是改进教师行为,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因此,每次研修教师生成的策略与成果都应进一步应用到教师新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实践—研修—再实践—再研修”形成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生态圈,使校本研修始终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

综上所述,“互联网+校本研修”是一个时代命题,需要广大基层学校的校长和广大教师在实践中不断地探索与破题,靠广大教育工作者通过实践创新作出回答,相信广大教育工作者一定能交出满意的答卷。

[编辑:郑方林]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03(2016)07-0046-04

猜你喜欢

研修校本培训
中小学骨干教师“双减”项目式研修模式探索
一主六维:深度卷入的研修模式
培训通知
CIT培训学院2020线上培训正式启航
高中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以闽江环境保护校本开发为例
从五方面做好引导培训
“研训导一体化”教师研修方式的实践与探索
《红楼梦》(新校本)
《红楼梦》(新校本)
点校本《史记》中的“曆”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