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微课“瓶颈期”的现实审视和优化策略*

2016-02-14李晶晶区丽思

中小学电教 2016年11期
关键词:微课数学课堂

☆李晶晶 区丽思

(岭南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广东湛江524048)

微课“瓶颈期”的现实审视和优化策略*

☆李晶晶 区丽思

(岭南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广东湛江524048)

随着“微时代”的袭来,微课风潮愈演愈烈,各种质疑和争议也“随风而起”,微课既有机遇也面临着“瓶颈期”。本文以微课在小学数学中的应用为例对其进行了现实的审思,并提出三点优化策略:“微而有度”、“微而有效”、“微而有力”。

微课;小学数学;瓶颈期

一、微课来了

“微课”最早是由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的“一分钟教授”戴维·彭罗斯于2008年秋提出,之后随着可汗学院、TEDED演讲等引入我国,短小精悍的视频课程受到了广大学习者的欢迎,并引起教育者的重视。较早提出微课概念的胡铁生认为,微课又称微课程,是以微型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针对某个学科知识点(如重点、难点、疑点、考点等)或教学环节(如学习活动、主题、实验、任务等)而设计开发的一种情景化、支持多种学习方式的在线网络视频课程。[1]他用“非常5+1”形容微课框架:“1”指微视频,以此视频为核心,整合微教案、微课件、微练习、微反思、微点评“5”个配套资源,共同组成微课。微课以其短小精悍、主题明确、便于查看等特点风靡全国,突破了教学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革新了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为打造高效课堂提供了新的途径。微课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需求进行自主学习和按需学习,可作为课前“前置性学习”、课中正式学习、课后巩固学习的优质学习资源。

二、微课的现实审思:机遇与挑战并存

(一)机遇:微课是大势所趋

1.碎片化学习的普及

在信息大爆炸的时代和快节奏的生活方式背景下,利用零碎时间进行碎片化学习成为人们常用的方式。随着网络Web2.0时代、移动通讯技术以及以开放、共享为理念的开放教育资源运动的蓬勃发展,短小精悍的“微视频”、“微课程”的出现拓宽了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大大满足了人们在日益加快的生活节奏中,以最短时间获取高质量信息的需要,使碎片化学习、移动学习、在线学习等新型学习方式越来越普及。同时,碎片化学习的普及为“微课程”的发展提供了支持并打下了基础。

2.高效课堂的助推

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传统教学模式的改革是重中之重,而构建高效课堂无疑是当今教育改革的重头大戏。在构建高效课堂的探索中,涌现了许多以学生为中心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例如:昌乐二中的“271高效课堂”;洋思中学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模式;杜郎口中学的“三三六”自主学习模式;东庐中学的教学合一“讲学稿”课堂教学;兖州一中的“循环大课堂”;“翻转课堂”等等,这些教学模式虽各有特色,但都具有共性,都体现了“自学、展示、反馈”三个板块的基本程序。而“微课”的出现,为高效课堂教学模式中的“自学”环节提供了新的载体,为学生打造了一个自主学习的平台,满足了学生对不同学科知识点的个性化学习需要——既可以进行课前的“前置性学习”,也可进行课后的巩固复习、重复温习和查缺补漏,革新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打破了传统课堂的教学时间和空间的局限性,是实现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垫脚石”,是打造高效课堂的“好抓手”。“微课”是信息技术时代的必然产物,为当今教育发展趋势助力。

(二)挑战:微课实施中的“瓶颈期”

“微课”对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具有革命性的意义,这一点是不可否认的。可是,随着微课风潮的愈演愈烈,各种质疑和争议也“随风而起”,在这股风潮中,我们更需要保持理性,冷静思考,避免盲从。

1.瓶颈一:现有的“微课”归根到底是探究性学习还是接受性学习?

纵观中国微课网上的小学数学微课,知识点基本上都是由教师结合PPT或动画直接讲授和呈现,甚至将40分钟教学内容浓缩在了5分钟左右,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以及动手实践、自主探究的过程严重缺失。数学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根据数学学科的特点,很多知识点需要教师通过创设活动引发学生探究、在学生的互动与交流中探索得出,倘若这些探究性的知识都由教师通过微视频的形式直接讲授和呈现,岂不是回到了传统教学中无意义的接受性学习,又何来教学改革之说呢?这不是与微课构建高效课堂的目的背道而驰了吗?

例如:在中国微课网上《三角形的三边关系》一课,本节课应该通过围一围、画一画、比一比、算一算等数学活动,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探究发现三角形三边的关系: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而在该微课中,教者在出示几组三角形的三边长度后,直接告知学生哪些可以围成三角形,哪些不可以围成三角形,并直接揭示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没有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和动手操作的机会。这种微课最终还是回归到无意义的接受学习,把知识点直接灌输给学生,这与以前的“满堂灌”教学和“填鸭式”教学有什么不同呢?只不过是把教学环境搬上了网络,戴上“信息化教学”的高帽罢了。

2.瓶颈二:微课是轻松减负,还是变相增负?

就目前我国的教育现状来看,中小学学生的自主支配时间相当少,课后除了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外还要奔赴各种辅导班、兴趣班,学生可自主支配的时间少之甚少。减负口号虽已喊了多年,收效却不尽人意,且有越减越重、越演越烈之势。微课将学生本应在课中学习的一部分时间移至课前,学生看微课视频、做练习,占据了学生完成家庭作业的大部分时间,这与国家提倡的“减少作业”是不是相违背,到头来,学生是减负还是增负了,长期下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大大激增还是减弱呢?从教师的角度来说,教师除了完成教学任务、备课、批改作业之余,还要制作微课视频,并且整合微教案、微课件、微练习、微反思、微点评等配套资源,工作量大大增加。如今,“微课比赛”开展得如火如荼,众多教师为响应教育行政部门的硬性要求,不惜牺牲个人时间,熬夜制作微课,“积极”参与,为了应付而应付,能够真正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又有多少?特别是教龄较大的教师,对于微课这种新事物,能够真正接纳的又有多少?这不得不让人重新审视微课的原始价值。

3.瓶颈三:微课是否适用于所有学生,谁更适合微课?

微课的播放大多依赖手机、平板、笔记本电脑等媒体播放设备,离不开互联网的支撑,当学生作业遇上互联网,又会擦出什么火花?面对充满着各种“诱惑”的互联网,学生是否能静下心来认真看微课,学习微课的质量和效果是否能得到保证?特别是小学生,他们的自我意识、道德思维和道德评价能力才刚开始形成和发展,正处于从他律到自律的过渡阶段,自我控制能力比较弱,他们能否克制自己?此外,虽说互联网已经“飞入”千家百户,但目前有些家庭还是缺乏经济条件的,面对此类学生,又能否在全班推广微课,究竟谁更需要微课,谁更适合使用微课?

三、微课的优化策略

(一)“微而有度”

从选择课题的角度上讲,并不是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适合使用微课。正如前文所述,如果探究性的知识通过微课直接呈现给学生,就会使学生失去独立思考、动手实践、自主探究的空间和余地,他们的思维能力就会受到限制和束缚。那么,什么内容适合使用微课来教学?笔者以小学数学课为例主要总结了以下几种课型。

概念课:主要是指数学的概念、定理和一些事实性的知识。比如:在教学《吨的认识》时,“吨”是一个非常大的质量单位,远远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如何让学生理解吨的概念,建立吨的表象,往往是这节课的难点。倘若使用微课来进行本节课教学,则会成为突破这节课的好“抓手”。将生活中有关“吨”的实例、测量质量单位为“吨”的物体的实验提前通过动画的形式让学生观看,将抽象的“吨”的概念以具体的、可感知的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学生在头脑中就初步建立了吨的概念,在正式教授本课时,则有助于突破难点,节约时间,提高效率。

复习课:小学数学知识的特点是系统性强、前后联系密切,但是,由于小学生思维发展水平和接受能力的限制,有些知识的教学往往是分几节课或几个学期来完成,这样难免在不同程度上削弱知识间的联系,使知识显得零碎混乱。在复习课时,使用微课,通过微视频的形式帮助学生建立起知识的网络和结构,将知识进行分类,明确知识间的联系和区别,有助于学生建立清晰的知识结构。而且,微课“重复播放”的特点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复习进度进行课后巩固复习、重复温习。

拓展课:主要是指数学文化、趣味数学、数学思想与方法等等。小学数学教材中蕴含着很多丰富的数学文化。例如:在新人教版的小学数学教科书中有一个栏目“你知道吗?”是专门向学生渗透数学文化,但学生往往会因为枯燥的文字而避开不看。倘若使用微课,通过生动有趣的微视频让学生课后去观看,学生兴趣很高,有助于培养学生数学素养和人文素养。

演示课:在小学数学学习中,学生需要掌握一些数学工具进行操作、作图和测量,比如:尺子、量角器、圆规、天平的使用,教师都要在课堂上花费一定的时间进行教授和演示,而且由于学生的反应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水平参差不齐,反应能力较低的学生则会跟不上教师的速度和步骤。如果使用微课,通过视频的形式让学生近距离,按照自己的速度观看演示的步骤和方法,有助于学生更有效地掌握技能,同时也节省了课堂的时间。

从适用对象的角度上说,微课并不适合所有小学生。小学生面对互联网进行学习时的自觉性和控制力较低是微课难以全面推广的重要原因之一。笔者认为,微课的教学对象应以小学高年级为主。小学高年级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和专注力相对比较高,可以尝试进行课前自行学习微课,但也要加强监管和监督;而小学中低年级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和专注力比较弱,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进行“插播教学”,在教师的指导下,统一自主学习微课。此外,教师还要全面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调查班级的学生是否有条件有环境进行微课学习,否则,盲目推广使用会无形中给没有条件进行微课学习的学生带来压力和伤及自尊,失去教育的公平性。

(二)“微而有效”

1.制作保证质量

制作微课是微课教学的关键步骤。微课的制作不是简单录制教学中的一个片段,也不是把一整节课浓缩在简短的几分钟内,作为新生事物,微课制作需要精心设计和筹划。教师应本着“在做中学,在学中做,在教中研,在研中教”的理念进行尝试实践。笔者简单总结了微课制作的步骤。

首先,选择适用进行微课教学的课题;通过读课标、钻研教材、把握学情,确定目标的个人备课后,最好能进行共议修改,二次备课,以及确定录制环节的集智备课;接着要撰写包括课题、目的、画面描述、解说词的脚本,再制作符合学生特点、生动形象的PPT、Flash或动画;初次录制后,通过科组审议,提出建议,再次录制后,整合微教案、微课件、微练习、微反思、微点评等配套资源,共同组成微课,并上传到微课资源库,实现资源共享。

2.使用注重实效

课前使用:开展“前置性学习”,结合学习任务单、“导学案”等配套学习指导,确保学生学习微课的质量,保证自主学习的效率;课中使用:进行“插播教学”,以问题为线索进行导学,注重自主交流,合作探究,疑难反馈,展示成果,当场测评;课后使用:巩固复习,查缺补漏。

3.任务避免过量

一方面,微课的时间长度和任务的布置要适量、适度,建议练习可当堂完成,课后除进行微课自主学习外,不布置额外练习作业,否则,减负不成反增负,长期下去,会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适得其反;另一方面,教师制作微课并不简单,要花费一定的时间,所以要发挥学科团队的力量,共同合作,实现资源共享。

(三)“微而有力”

首先,国家应该给予政策上的鼓励和物质上的保障,创设更加优质的微课网络平台,加强软件和硬件设备的投入;其次,学校应该给予重视,结合实际,积极开发和推广微课教学,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加强教师微课制作的相关培训,提高教师的教育信息化的素养。此外,学校还应认真落实“家校合一”,得到家长的支持和配合,这样,微课教学之路才能越走越顺畅。

四、结束语

“微课”是信息时代下高效课堂的必然产物。虽面对挑战,但“微课”仍是大势所趋。正如中山大学王竹立所言,“微课热是暂时的,微课却是长期的”[2],只要在质疑中不断完善,在完善中不断发展,在发展中不断创新,“微课”必然会成为教育改革中的“璀璨明星”!

[1]胡铁生,黄明燕,李民.我国微课发展的三个阶段及其启示[J].远程教育杂志,2013,(04):37.

[2]王竹立.微课热是暂时的,微课是长期的[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3,(09):79.

*本文系教育部地方高校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小学教育专业”(高教司函[2013]56)的成果之一,系岭南师范学院教育教学研究和改革项目“技术—实践理性主导下的教育见习-研习-实习一体化实践模式研究”成果之一。

G434

A

1671-7503(2016)21-0042-03

庄丰源]

猜你喜欢

微课数学课堂
甜蜜的烘焙课堂
美在课堂花开
微课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
微课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翻转课堂的作用及实践应用
微课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
我为什么怕数学
数学到底有什么用?
与“微课”的首次亲密接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