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区域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的思考
2016-02-14刘磊张毓婧
☆刘磊 张毓婧
(1.淮南市电化教育馆,安徽淮南232001;2.淮南市洞山中学,安徽淮南232001)
关于区域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的思考
☆刘磊1张毓婧2
(1.淮南市电化教育馆,安徽淮南232001;2.淮南市洞山中学,安徽淮南232001)
教育信息化推进过程中,需要准确掌握现有基础设施状况,建立长效资金投入机制,定期更新设备,做好运维管理,培养和用好信息化管理专业人才,但是在实践中总是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值得我们认真研究,以保障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持续健康发展。
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机制
《国家教育改革和发展中长期规划》指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具有革命性的影响。落实纲要的《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出台后,教育信息化建设便在全国轰轰烈烈的展开,迄今已过5年,时间过半,取得的成果也非常丰硕。以三通两平台为核心的信息化教育支撑体系在全国已基本建立,信息化环境下教育理念、教育模式日益深入人心,各种新媒体、新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创新融合应用日益成熟。教育信息化在解决教育发展和改革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促进教育均衡发展,提高教育质量方面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影响日益深远。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应用的深化,教育信息化建设推进过程中也暴露出不少的问题。如何妥善解决这些问题,建立长久运行机制,保障教育信息化健康、可持续的发展,为教育教学提供稳定、长效的服务,值得我们深入探讨和研究。
一、要实现可持续发展,摸清家底是前提
硬件设施如计算机、电子白板等是教育信息化的基础和支撑,准确掌握现有设备情况是制定信息化建设规划,进行资金预算,开展信息化教育教学活动的前提。可是,目前比较尴尬的是这些情况却是始终弄不清楚的一本糊涂账,从各个口径统计上来的数据从来就没有一致过。我们知道,有关部门在调查统计现有教育技术装备上确实下了很大的功夫,专门开发了在线信息填报系统,并严令各级教育部门和学校认真填写,定期更新,但是取得的数据仍然令人质疑,效果不佳。
1.统计填报信息人员流动性大,兼职者多,无法做到以一贯之
虽然,我们希望能有固定的人员来专门负责信息化填报和更新工作,以保证工作的持续性和数据的准确性,但实际情况完全不是这样。每学期一开学,我们就会发现有相当一部分学校负责的人员变化了,原来负责的人由于各种原因离开了工作岗位,随着他离开的是各种有关数据资料和信息填报系统的账号密码,新接手的人几乎又要从头干起;有很多学校尤其是规模较小的农村学校,工作人员都是身兼多职,平时任务重、工作量大,对于这“额外”添加的工作积极性不高,认识不到统计工作的重要性,经常要由上级部门多次催促才去完成更新工作。
我们无法保证工作人员的稳定性,但是我们可以在业务管理上进行指导和优化,要求各学校应规范管理教育信息化档案资料。各种账号、密码应整理归档;工作流程要有完整的资料备查;人员变动转岗要有必备的交接手续。通过科学管理,提高工作效率,减少无关损耗,优化工作流程。
2.统计要求填报的数据内涵较少,准确度不高,可用性不大
基层学校需要填报的统计报表较多,有教育技术装备统计报表、教育信息化信息相关统计表、教育基础数据相关统计表。涉及到信息化这一块的,大都需要统计与随时更新如师生用计算机数量、多媒体教室数量、宽带网带宽数据等等。因为没有任何手段和措施来确保这些数据是经过逐个清点得来的,所以,可能有很多人并未去逐个清点设备个数,而只是根据印象大致估算个数字就进行报送,因此,这些数字的准确度无法保证。
这些数字仅仅是设备的个数体现,至于其具体情况则完全体现不出来。也许有的设备已经破旧不堪难以胜任工作,也许有些早已废弃的设备也被计入统计。也可能这次统计的时候这些设备还在用,而下次统计的时候这些设备已经停用但却还是被计入统计。再比如,宽带带宽方面,对于农村一个学校的教学点,10M的带宽已经完全可以满足需要,但是对于一个大规模的重点高中,100M的带宽也许还难以满足。所以说这样得到的数据反映不出基层单位信息化基础设施的真实现状。
3.统计过程信息化水平不高,没有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
信息时代,一个很大的特征就是信息资源共享。可是我们常见到的情况是不同部门之间经常进行一些雷同的调查统计,部门之间不进行协调和沟通,取得的数据不进行共享,而让基层学校一遍遍地重复填报。所以各部门之间业务应该协调整合,统一管理基础数据,以减少不必要的重复性劳动。
利用教育信息化管理平台来收集学校基础数据,对学校资产和设备进行管理和维护是教育信息化的重要内容。有很多学校在这些方面还很落后,在需要信息化手段进行管理体现信息技术优势的时候,基本还处于人工处理的阶段。比如:学校计算机数量的统计,计算机设备作为学校重要的固定资产,如果在购买到位投入使用之后能够及时将相关数据输入学校的固定资产管理软件,那么,它的各种参数如购入年份、品牌、CPU型号等就可以记录下来。在损毁之后及时做状态处理,那么,在需要对计算机资产进行统计时,信息系统自动统计,数据就会是准确的,而且该计算机的状态管理人员也会心中有数。这样在上报各种报表时,就会有据可依,数据一致。
建立教育管理公共平台,汇聚教育基础数据库,把各种数据采集起来收集整理,打通道路,实现数据共享,发挥信息技术优势,对于准确掌握基层学校数据,提高工作效率,提升工作质量,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建立长效信息化投入机制是保障
国家和各省市制定的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中,无一例外的都提出要建立长效的信息化资金投入机制,但是怎样建立和建立什么样的体制机制却语焉不详,所以,各地只能结合自身实际情况来酌情考量。规划中明确把各级政府作为推进教育信息化工作的责任主体,只有各级政府真正重视教育信息化,认识到教育信息化的战略性地位,才可能愿意投入资金,从而真正把投入机制建立起来并发挥实际效果。
有的信息化项目投入巨大,不是常规投入,更不可能经常性投入,属于战略投入,需要政府决策,有可能是一事一议;有的投入和学校日常信息化运行维护息息相关,和学校信息化长远发展息息相关,和学校正常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息息相关,这样的投入就需要我们建立长效的投入机制来保障。
1.补缺补差和设备更新的投入
学校的设施设备在正常运行过程中,总会出现一些突发状况,例如:设备因受到损坏需要报废或因达到使用年限需要更新;由于学校规模扩大,需要新添加一些设施设备;由于上级制定的信息化标准升级,需要提升设备性能或补充新的设备以达到标准的要求等等。新情况新问题的出现导致可能会需要投入资金来添加原来考虑不到的设施设备,这些投入虽然有一定的不确定性,但也在预料之中,需要一定的资金保障。
2.新媒体新技术在本地区推广应用的投入
信息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教育信息化主管部门要引领本地区教师接受新理念、新技术,开阔本地区师生眼界,让本地师生早日感受到信息技术给教育教学带来的革命性变化,辐射和带动本地师生利用先进理念和技术来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教育信息化主管部门必须要有敏锐的嗅觉,及时跟进,向发达地区学习,投入一定的资金进行教育教学试点和实验,以尽可能同发达地区接轨,缩小数字鸿沟。
3.开展教育信息化活动的经费投入
教育信息化要深入应用,融合创新,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沉下心来扎扎实实的探索前进,需要付出大量的心血和汗水。对于取得突出成绩的教师和学生,应予以表彰奖励,以起到示范带头作用,从而激励更多的人投入到应用研究中来。教育信息化是一个开创性的事业,需要不断创新,交流融合,需要开展各种相关活动,走出去,请进来,吸收各方精华,才能保证本地教育信息化事业沿着正确的方向健康成长。
三、要实现可持续发展,信息化设备的正常运维是重点
教育信息化需要大量的硬件设备来支撑,而这些硬件设备都是有寿命的,会老化和损耗,因此,为了保障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正常开展,必须建立硬件设备的报损和定期更新制度。大量设备在工作运行中故障率也会上升,如何对这些设备进行日常维修维护以保证师生教育教学活动的正常使用,是学校必须要重视的问题。
1.建立更新制度
如前所述,建立更新制度的前提是有完备的资产入库登记制度,借助信息化的管理手段,详尽记录设备的相关信息,设定好相关参数,使系统平台自动处理,自动生成报告,各种设备运行状态一目了然。需要更新换代的设备在经有关部门审批同意后,按照申请程序,动用信息化专用经费,列支购买,进行更新。
2.建立社会化的运维体系
教育信息化设备在使用过程中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有些故障还比较复杂,仅依靠学校信息化管理人员是不能解决所有问题的,必须引入社会化服务,借助社会力量来及时有效地解决问题,以保证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正常开展。
建立区域性的运维问题数据库也是解决问题的好办法。依托区域内的信息化管理员,把平时管理、维护中遇到的问题、解决的办法和好的运维管理经验收集汇聚,形成问题解决库,共性的问题就可以快速定位,高效解决。
3.旧物利用
更新中拆解下来的废旧物件,也要根据实际情况,最大化的发挥其剩余价值,物尽其用。如可以建立计算机实验室,利用老旧计算机帮助学生深入学习计算机硬件知识,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也可以建立创客实验室,利用废旧元件,重新组装创造,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四、要实现可持续发展,教育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是关键
教育信息化需要大量的信息技术专业人才。教师信息技能的培训,学校数字化校园平台的运维,教育信息化硬件设施的管理维护都需要他们的努力和付出。目前,现有的人才队伍远远不能满足需要。随着我国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深入推进,人才供需矛盾将会日益突出。这就要求有关部门要做好准备,注意培养人才,留住人才,建立一支可靠的教育信息化技术保障队伍。
1.信息化人才的继续教育和专业培训不足
目前,教育系统对学校信息化管理人员的继续教育是按照信息技术教师的要求来安排课程的,事实上这是不合适的,两者在专业方向和工作内容上有很大的不同,应该区别开来,有针对性的培训。
教育信息化主管部门组织的专业技能培训通常不成体系且没有延续性,满足不了学校信息化管理人员继续学习提升技能的需要。现在很多从业教师知识老化严重,而又得不到知识更新培训的机会,长此以往,必将影响教育信息化工作的开展。
2.切实提高待遇,吸引人才
在社会上,IT从业者数年来一直雄踞薪酬榜榜首,然而在学校从事信息化工作却完全不同。首先,信息技术课作为“副科”一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其次,信息化管理员工作量认定不合理不科学,导致绩效工资偏低;再次,由于几乎不可能有机会担任班主任工作,在很多学校职称评聘时也有许多障碍。所有这一切都极大地影响了从业者工作的积极性,无法吸引高端人才,不利于教育信息化工作的深入开展。
摸清家底才能做好规划,要准确高效摸清教育信息化的家底,最终还是要依靠信息化的手段。教育信息化是高投入且需持续更新的事业,但是高投入也必将换回一个现代化教育的高回报。培养人才,用好人才,最终教育信息化事业必将持续健康的发展。
[1]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EB/OL]. http://www.moe.edu.cn/ewebeditor/up-loadfile/2012/03/29/20 120329140800968.doc,2012.
G434
A
1671-7503(2016)21-0010-03
郑方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