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区域化媒体记者如何提炼报道思想

2016-02-14沙艳秋

镇江高专学报 2016年2期
关键词:民生新闻

沙艳秋

(京江晚报 编辑出版部,江苏 镇江 212003)



区域化媒体记者如何提炼报道思想

沙艳秋

(京江晚报 编辑出版部,江苏 镇江212003)

摘要:信息化时代,人们获得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可以获得的信息量也越来越大。区域化媒体尤其是传统纸媒,面对的竞争压力也越来越大。要吸引读者的关注,增强阅读兴趣,区域化媒体挖掘本地新闻并且紧扣民生,提炼出契合大局、具有前瞻性的新闻思想尤为重要。

关键词:区域化媒体;新闻思想;报道思想;民生新闻

发生在几千里外的新闻事件,短短几分钟内网络上便已是铺天盖地的相关信息,当天、最多第二天,传统媒体上也呈现出同样的情况;中央的大政方针甫一出台,权威媒体邀请专家所作的解读和分析也很快与受众见了面……在这样的情况下,属于地市级甚至县级的区域化媒体很多时候只能“吃下壶”——整合网络上的信息,引用权威媒体的观点。不少地方媒体从业人员这样感叹:找专家不够权威,去新闻现场没有条件,即便愿意自己掏钱付采访的交通费,也未必能获得进入现场的采访证,哪怕写个股市报道,也没什么股市大鳄或权威专家给点建议,我们的资源太少了,想写出点有意思的稿件太难了。

小小的地方,没有重大事件,没有专家权威,经济体量不足以影响全局,在全国有影响的大项目几乎看不到,偶尔碰上了,全国全省的重要媒体也来了。面对这样的现实,区域化媒体又该如何写出好新闻呢?笔者以为,从采写有当地特色的人、事、物,从小处、细节和本地出发,体现着眼全局的观点,体现契合中央精神以及当下社会主流价值观的观点,以此来提炼报道思想,就能写出好新闻。这样的方法我们可称之为“以小见大”。新闻采访报道中的“以小见大”指的是记者通过对一个具体的“点”上的新闻事实的报道,挖掘出大的主题,达到“以点及面”“以点证面”的效果。这其中的“大”,指的是国家的大政方针、工作大局、全局观念、大的主题;这其中的“小”,则是指小事件、小细节、小切口、小侧面、小标题。读者能借“一斑”而窥“全豹”,见“一叶”而知“秋天”。可以这么说,“小”是基础,是策略,“小”并不一定没有份量,“小”也可以反映时代脉搏[1]。

1立足大局提炼报道思想

何谓大局?《现代汉语辞典》的解释是:“整个的局面;整个的形势。”从这个意义上说,大局也就是全局。何谓大局观?大局观是一种把握整体和关键的战略思想。新闻工作者要有大局意识,新闻报道要体现大局观,就要做到看待新闻事件、提炼新闻思想时,有整体观、发展观和辩证观[2]。

我们在新闻采访中往往会发现:初看一些新闻事件,它们是正面的,再一看,发现它需要辩证思考和看待;还有一些新闻事件,初看是负面的,影响了当地一部分人或企业的利益,甚至会对地方媒体所在城市的形象造成一定影响,但如果抛开一城一隅的狭獈观念去看待、去解决这些问题,它会给我们启发,从而保护更多的人或更大的利益。这就是全局的观点。以小见大,着眼全局,地方的小新闻也能写成好新闻。

现以笔者获得镇江新闻奖提名奖、镇江市好新闻一等奖的通讯《公交惠民,城市迎来大考》和江苏省工会好新闻奖的“众志成城,共御寒流”系列报道为例。

2012年,笔者所在城市推出了一系列惠民公交政策,其惠民力度在全省乃至全国都走在前列。一时间,全省乃至全国媒体集聚,纷纷从正面角度报道和肯定了这一善政。单纯的正面报道,能否反映全局?显然是不能的。惠民公交是一项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工程,它必然带来一系列的关于城市建设和发展的问题,只有将这些随之而来的问题一一妥善解决,这项善政才算是真正落到了实处。于是,笔者将“全局”这一角度落在了城市整体规划、建设和发展上,写出了通讯《公交惠民,城市迎来大考》,提醒当地政府思考这样一些问题:低廉的票价必然会使更多人选择公交出行,这在让市民获得福利的同时,也在考量着城市的整体规划、建设和发展。乘车的人多,公交车辆就会多,笔者所在的是一个中小型城市,当时尚未开辟公交专用车道,城郊的道路状况也不好。惠民政策推出后,城市道路该如何规划、建设?此外,一些农村居民会挑着扁担带着家禽搭乘公交,一些80岁以上的老人也会因为公交更为方便而更多地选择搭公交出门。我们该如何使车辆行驶更安全、乘车环境更文明?选择了这样的角度,通讯《公交惠民,城市迎来大考》见报后,立即引起了政府部门的关注,一系列后序措施也随之推出。

2007年至2009年,世界金融危机爆发。金融危机也影响到了笔者所在城市的大小企业。这时,关于金融危机的报道已是比比皆是,大多内容都是企业倒闭、降薪和裁员。这些报道也营造了一股恐慌的氛围。难道所有的企业都在苦苦支撑吗?没有企业在危机中逆流而上吗?当经济效益下降时,企业一定要裁员把危机转嫁给员工吗?员工们没有与企业同甘共苦共同奋斗共渡难关吗?笔者对当时全市企业的生产经济情况进行了一次较为全面的采访,发现有很多企业是在逆境中奋斗乃至在逆境中抢抓机遇的,而很多企业的员工也没有离开处在困境中的企业。笔者随后推出了“众志成城,共御寒流”系列报道。这组报道里的企业及员工都承担起了各自的责任,不裁员,不放弃,开拓新市场,研发新的产品,提高原有产品的科技含量。这组报道见报后,在当地营造了一股正能量,也稳定了人们的情绪。不久,央视也推出了类似的系列报道。由此可见,这组系列报道牢牢地扣住了大局。

因此,地方媒体的记者在新闻采写中不能仅就新闻事件写新闻事件,一定要从大处着眼,辩证地思考问题,把新闻事件的意义放到全局中来提炼。

2高位前瞻提炼报道思想

前瞻性报道,是新闻媒体报道的方式之一,有前赡性意义的新闻可以满足读者把握未来的需求[3]。这就要求我们在新闻报道中不仅要立足本地实际做文章,还应站在时代前沿,不断拓展视野,使新闻的思想有先导性和前瞻性[4]。

地方媒体对一些趋向性事件或者所谓的大势进行前赡性报道,需要地方媒体的记者和编辑有敏锐的前瞻意识。它要求我们在抓住本质的前提下,加强创意、挖掘主题、高屋建瓴[5]。

现以笔者获得江苏省报纸副刊大特写二等奖的《台湾,我们回来了》为例。

《台湾,我们回来了》采写于2013年。2015年11月7日15:00,海峡两岸领导人习近平、马英九在新加坡进行了历史性会面。“习马会”是1949年以来两岸领导人的首次会面。一直以来,和平共处共同发展是两岸人民的共同心声,但台湾地区的“台独”声音却时常出现。“习马会”翻开了两岸关系历史性的一页。“习马会”后,双方为改善两岸关系都采取了一些行动。《台湾,我们回来了》就恰如是为此次“习马会”进行的一次新闻“吹风”。以往我们在写类似新闻时,大多写的是当年赴台老兵回乡寻根,大陆政府和人民给予了怎样的帮助。《台湾,我们回来了》则反其道而行之,写的是当年从台湾来大陆的台胞,他们的后代带着父亲的遗愿在60多年后回台湾老家寻亲、寻根时,台湾民众给予他们的帮助,以及对他们回家看看的欢迎。这即从另一个角度带有前瞻性地凸显了“习马会”的重要意义,尤其是反映了“习马会”不仅是大陆人民的意愿,也是台湾人民的希望。

由此可以看出,区域化媒体要写出好新闻,一定要有前瞻意识。有时,虽然是一件小小的新闻事件,但它所折射出的可能是随之而来的一个大趋势。地方媒体的记者和编辑一定要善于发现这样的新闻“小”事件,并且在抓住后进行深入的思考,提炼出思想。

3紧扣民生提炼报道思想

十六大以来,党中央提出了“三贴近”的重要要求。“三贴近”即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这也是新闻媒体在新闻报道过程中必须遵循的原则之一。坚持“三贴近”,就必须在提炼新闻思想时立足民生。因为老百姓关心什么,在阅读时就会关注什么。

那么,如何紧扣民生提炼思想呢?笔者认为,一定要把小平同志提出的“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因为只有这样的新闻,其思想才有穿透力[6],才能使读者在满足所需、所盼、所求时受到有益的启迪。这就要求我们,不能单纯地记录身边那些琐碎的细枝末节的小事,而是要通过对身边典型小事、典型细节的挖掘和报道,赋予其一定的情感、意义和判断。要倡导一种社会理智、社会判断、社会秩序、社会道德和社会风尚,以形成一种良好的社会主流价值观和行为标准[7]。

现以笔者两篇获得江苏省好新闻二等奖的消息《平山村干部晒账单听民意》和《征润州村干部为村民操持丧事》为例。

自2009年后,全国出现了一种趋势,为了整合土地资源,各地农村开始推行农民集中居住,伴随着的是大规模的征地拆迁和农村集镇化建设。农民“洗脚”进城了,带来的不仅是生活习惯和移风易俗的问题,还包括如何管理和使用拆迁后的农村集体资产补偿款等问题。当时中央媒体上已经出现了对这类情况的报道,但如何破解这一问题,相关方针政策没有明确指出。《平山村干部晒账单听民意》和《征润州村干部为村民操持丧事》就是在这种情况下采写的报道。《平山村干部晒账单听民意》是一则关于村干部如何公开透明管理和民主使用农村集体资产拆迁补偿款的消息,《征润州村干部为村民操持丧事》是一则村干部以给农民操持丧事为抓手,引导“洗脚”进城的农民移风易俗、培养文明良好的生活习惯的消息。这两篇消息都没有专家的权威分析和理论数据,有的只是翔实事例、细节和众多新闻人物的话语,但都紧扣着民生,也暗合了当时中央提出的“加强基层党组织执政能力”的要求。

大规模的拆迁和农村集镇化建设带来了农民生活习惯的改变,相关社会保障制度急需完善,同时妥善管理和使用农村集体资产拆迁补偿款的问题也成了人们关注的民生热点。这两篇消息就紧扣着这样的民生思想,用翔实的新闻事实倡导了主流的社会价值观,同时回答了人们最为关心的几个问题。

参考文献:

[1] 郭永芳.浅论新闻“以小见大”[J].城市党报研究,2010(2):20-22.

[2] 张曙红.新闻报道的大局观[J].采·写·编,2007(2):18-20.

[3] 马国营.增强新闻报道的先导性和前瞻性[J].新闻战线,2002(2):18-20.

[4] 刘勇.社会转型中的预测性报道刍议[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6):69-73.

[5] 陈恳.地方媒体应作国际新闻报道大文章[J].声屏世界,1997(8):24-25.

[6] 谷思诚.加大新闻报道的思想穿透力[J].青年记者,2000(2):20-21.

[7] 吕昀云.对新闻报道关注民生的思考[J].新闻传播,2010(4):43.

〔责任编辑: 胡菲〕

On how regional reporters extract ideas from reports

SHA Yanqiu

(Editorial and Publishing Department, Jingjiang Evening, Zhenjiang 212003, China)

Abstract:In the age of information, people have more channels to get more information. As regional media, especially traditional paper media, they are faced with more intense pressure. It’s very important for these media to attract readers’ attention, to enhance their interest, to mine local news, to focus on local people’s livelihood and to extract foresighted news ideas corresponding to the overall situation.

Key words:regional media; news ideas; report ideas; news on people’s livelihood

收稿日期:2016-01-03

作者简介:沙艳秋(1976—),女,江苏镇江人,记者,主要从事新闻采访编辑及媒体运营发展研究。

中图分类号:G212.2

文献标志码:C

文章编号:1008-8148(2016)02-0032-03

猜你喜欢

民生新闻
以民生新闻为视角的城市电视台媒介生态研究
社会新闻报道与民生新闻报道的异同
从“民生新闻”向“民生服务”迈进
民生新闻播音中的人文取向
电视媒体交通事故报道的现状与创新
探究新媒体环境下民生新闻的发展
浅析电视民生新闻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浅谈民生新闻栏目特色的挖掘
电视民生新闻主持人分寸感的把握
地方电视民生新闻如何找线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