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疏”
2016-02-14徐山
徐山
释“疏”
徐山
(苏州大学中文系,江苏苏州 215123)
“疏”的小篆形体为从疋从㐬的会意字。“㐬”的甲骨文初形为倒子状的下方有数小点血液即新生婴儿娩出的情景,而“疋”在“疏”字中为表示运动义的符号,即“疋”的作用强调了部件“㐬”所反映的新生婴儿娩出时头朝下的向下运动。
古文字;疏;㐬;疋;会意
《说文·𠫓部》:“疏,通也。从㐬从疋,疋亦声。”段玉裁注:“《疋部》曰:‘𤕟,通也。’疏与𤕟音义皆同,皆从疋者,疋所以通也……疏之引申为疏阔、分疏、疏记。”[1]744徐灏《说文解字注笺》:“今俗疏密之疏作疎,《说文》无此字。”[2]3089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㐬者,子生也。疋者,包破足动也。孕则塞,生则通,因转注为开通之谊。”[3]413
《说文》将“疏”字首先分析为“从㐬从疋”的会意字,而“疏”字究竟如何会意,首先应明确其中的两个构成部件“㐬”“疋”的意义所在。
《说文·𠫓部》:“𠫓,不顺忽出也。从到子。《易》曰:‘突如其来如’,不孝子突出,不容于内也。𠫓即《易》突字也。㐬,或从到古文子。”段玉裁注:“[不顺忽出也]谓凡物之反其常,凡事之屰其理,突出至前者,皆是也,不专谓人子。[从到子]到今倒字。倒子,会意。他骨切。十五部。[《易》曰:‘突如其来如’,不孝子突出,不容于内也。]此引《易》而释之,以明从倒子会意之恉也。……[𠫓即《易》突字也]仓颉之𠫓即《易》之突字,非谓仓颉时已见爻辞,正谓《周易》之突即仓颉之𠫓也,此爻辞之用叚借也。突之本义谓犬从穴中暂出,𠫓之本义谓不顺,故曰用叚借。按:小徐本有此六字,大徐本删之,由其不知许意也。……[㐬,或从到古文子]古文子也,故㐬为倒古文子……”[1]744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从到子,指事。按子生首先出,惟到乃顺,故‘育’字‘流’字皆从之会意。”[3]637商承祚《说文中之古文考》:㐬,“甲骨文毓之偏旁作。王国维谓象产子到出及血液。如将点整齐则如髮,作髮形者,非其初也”[4]1102。上述诸贤中,王国维对甲骨文“㐬”的形体分析至确。因新生婴儿娩出是头部向下而先出,所以甲骨文“㐬”中的婴儿状“子”呈倒子状。此外甲骨文“㐬”中倒子状下方的表示血液的数小点,发展至《说文》小篆形体时则为三道纵向的弯曲状。商承祚分析了小篆“㐬”的形体演变过程,“如将点整齐则如髮,作髮形者,非其初也”的见地甚是。《说文》认为“㐬,或从到古文子”,而《说文·子部》“子”字下收了古文“㜽”,并曰:“从巛,象髮也。”也就是说,《说文》误以为“㐬”为“子”的古文“㜽”颠倒而成,实因不明“㐬”的形体演变所致。
另外,《说文》将“𠫓”和“㐬”视作异体字的关系。结合“㐬”的甲骨文初形,可知“𠫓”的形体是在“㐬”的形体基础上省略了其下方的数小点而来,换言之,“𠫓”为“㐬”的简体。《说文》“𠫓”的形体分析为“从到子”是正确的,其“不顺忽出也”的训释亦反映了新生婴儿娩出的情景,其中的“不顺”即逆义,指新生婴儿娩出时头部向下的运动方向。至于《说文》认为“𠫓即《易》突字也”,《玉篇》亦采用此观点,并曰:“㐬,古文,今作突。”然而就“𠫓”和“突”两字的本义和形体之间的关系来看,两字并非一词异体的关系,段玉裁“爻辞之用叚借”的看法,当从。
再来看“疏”字中的部件“疋”。《说文》:“疋,足也。”而甲骨文中和“足”的形、义均相近的“止”(字形为足状),在甲骨文的会意字中可以用来表示运动义①。段玉裁“疏与𤕟音义皆同,皆从疋者,疋所以通也”的注释是以足义的“疋”的直接运动来解释的。而从爻从疋的会意字“𤕟”,其中的部件“疋”亦用来表示运动义②。此外,朱骏声“疋者,包破足动也”之说,则仍是以“足动”即脚的实际运动来解释的。
其实,“疏”的“疏通”本义,其发生背景为新生婴儿已完成娩出这样的事件。所以,所谓“足动”既非新生婴儿娩出的动因,亦非新生婴儿娩出时可见到的伴随性动作。综上所述,“疏”字中的部件“疋”并不是直接用来表示“足动”,部件“疋”在会意字“疏”中和甲骨文中的部件“止”的作用一样,也是表示运动义的符号。具体而言,“疏”字中的“疋”的作用强调了部件“㐬”所反映的新生婴儿娩出时头朝下的向下运动。
注释:
①有关部件“止”在甲骨文的会意字中为表示运动义的详细讨论,参见徐山《汉语言的起源》(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37―38页。
② 由于“𤕟”字中的部件“爻”的含义是用占卦方式来探询神旨,而神居于天上,所以“𤕟”的字形中的部件“疋”表示向天上的运动,整个字形义则是用“爻”来沟通占卦人和上天之间的关系。有关“𤕟”字的详细讨论,参见《徐山训诂文字论集》([韩]新星出版社2002年版)第159―171页。
参考文献:
[1]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2] 蒋人杰.说文解字集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
[3] 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M].北京:中华书局,1984.
[4] 李圃.古文字诂林[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5] 罗竹风.汉语大词典[K].北京: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86―1994.
〔责任编辑 杨宁〕
Note on the Character Shu (疏)
XU Shan
(Soochow University, Suzhou 215123, China)
The form of small seal script(疏) is an associative compound character comprised of(疋) and(㐬). The original form of oracle bone script(㐬) is a head-downward baby with several drops of blood below it, which is the scene of baby birth, and(疋) in character(疏) functions as a symbol to express movement, namely, the role of(疋) emphasizes the downward movement of a newly-born baby with its head downward at birth as reflected by the component
ancient character;(疏);(㐬);(疋); associative compound
H139
A
1006−5261(2016)05−0087−02
2016-01-31
徐山(1955―),男,江苏苏州人,教授,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