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历史观的当代运用
2016-02-14邱婷
邱婷
习近平历史观的当代运用
邱婷
(河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南开封 475001)
党的十八大召开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在这一系列的讲话中初步形成了完整统一、独具特色的历史观。首先,在对待改革开放前30年和后30年两个历史时期的关系问题上,坚持以马克思唯物史观为指导,辩证统一地进行分析,肯定了改革开放前30年和后30年是新中国历史发展的联系性与阶段性的统一;其次,在对毛泽东同志历史地位及毛泽东思想的评价上,遵循实事求是的基本原则,坚持真理,坚持科学、理性的态度和分析方法;再次,坚持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以史为鉴、强化记忆、更好前进的基本导向;最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是历史和人民一致的选择,体现了历史发展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习近平的历史观是我们凝聚力量、攻坚克难的思想武器,对新时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习近平;历史观;哲学内涵;基本原则;基本导向;内在要求
历史观是指人们对社会历史的本质观点与总体看法,是世界观的主要内容。《辞海》解释说:“历史观亦称‘社会历史观’。关于人类社会的起源、本质和发展规律等基本问题的根本见解。与‘自然观’既相区别,又相联系,是世界观的两个组成部分。”[1]174从直接意义上看,科学的历史观是我们正确地面对过往、认识现实与面向未来的基本核心点,它是个体与群体、国家与民族安身立命的精神基因。习近平的历史观集中体现在他对重大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看法与论述中,其主要内容有一个基本点,即它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理论根基,是对毛泽东历史观、邓小平历史观的继承和升华,是马克思唯物史观与当代中国现实的历史实践相结合的产物。
一、习近平历史观的哲学内涵
习近平历史观的哲学内涵突出体现在他对改革开放前30年和后30年两个历史时期及其关系的论述中。在深刻总结党的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习近平强调:“对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要正确评价,不能用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也不能用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2]19“两个不能否定”科学阐明了我国改革开放前后两个时期的辩证统一关系,确立了对待历史问题全面、辩证、统一的方法论。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发展进程。以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为标志,党领导全国人民进行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与实践,对于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开放前、后两个时期在指导思想、理论政策、实践落实等方面存在着较大差别,但从根本上来讲,它们彼此间绝不是割裂开来的,更不可能是对立的。当下,国内外环境有了很大变化,思想认识也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对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的关系问题,一部分人在认识上还不是很清晰。例如,有人认为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30年,我国物质、文化以及社会发展成就卓著,而此之前的30年,出现了“文化大革命”这种全局性的错误,经济停滞、社会混乱、文化断裂,从而过分夸大社会主义探索时期出现的失误进而全面否定改革开放前30年的历史。有人则认为经济社会的改革开放,带给我们的是以前从未曾出现过的新问题、新矛盾,有的人甚至质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和科学性,进而完全否定改革开放之后30年的历史。这两种看问题的方法都是片面的,问题在于没有真正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
正确评价改革开放前、后两个30年历史时期的关系要以马克思唯物史观为指导,全面、辩证、统一地分析。改革开放前30年间,党带领人民建立了新中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并初步探索了社会主义道路,为此后中国的发展与进步奠定了物质基础和根本政治前提,同时也积累了丰厚的理论财富,提供了正反两方面经验。改革开放以来,党领导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进行了一系列体制机制改革,我国的整体实力日益增强,人民的生活质量也大幅提高,从解决温饱到追求健康绿色生活方式,社会由总体小康朝着全面小康跨进。改革开放后30年的社会主义实践是对前一时期的坚持与发展,社会主义探索阶段的许多正确策略与主张,正是在改革开放后落实贯彻的。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历史进程看,如果没有前一时期打基础,那么后一时期的发展是无本之木;若没有后一时期的发展,那么前一时期的成果则可能付诸东流。前一时期为后一时期奠定了发展基础,后一时期是对前一时期的合理性承继。“这是两个相互联系又有重大区别的时期,但本质上都是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探索”[2]18。与此同时,中国共产党是彻底的唯物主义者,坚持用矛盾的、发展的观点认识问题、分析问题,既不否认各个历史时期出现的错误,也不否定各个历史时期取得的成绩,实事求是,坚持真理。总的来讲,“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是新中国历史发展的连续性与阶段性的统一,是吸取历史经验教训与新的历史条件下实践探索的有机结合,是历史的否定之否定的辩证发展”[3]。
二、习近平历史观的基本原则
如何认识改革开放前后30年两个时期,集中表现为如何评价毛泽东同志的历史地位和毛泽东思想,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中,习近平详细阐述了评价历史人物应秉承的科学态度和坚持的基本原则。
在1981年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党对毛泽东同志的功过已有明确评价:毛泽东同志的功绩是第一位的,他的错误是第二位的。新的历史阶段、历史环境下,习近平一方面充分肯定毛泽东同志的历史功绩,另一方面又不回避他晚年所犯的错误,明确指出,我们应该结合具体的社会历史条件,运用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去分析,不能只片面纠缠于毛泽东同志晚年所犯的错误,而否认其历史功绩,更不能只承认其历史功绩,而回避其晚年的错误。这与他在之前针对对待党的历史问题存在的两种错误思潮而提出的“两个不能否定”的内涵是相通的,与《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对待此问题的观点相一致,是对其在新的历史阶段的进一步发展。具体来讲有以下三个方面:
实事求是、坚持真理。一个马克思主义的党能否正确对待自己的错误,是衡量这个政党是否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一宗旨的一个最可靠最重要的尺度。毛泽东在晚年所犯的错误是我们不能回避的,任何试图掩盖或美化这一事实的言行都是徒劳的,任何试图夸大渲染这一事实的言行也都是错误的。“一是敢于承认,二是正确分析,三是坚决纠正,从而使失误和错误连同党的成功经验一起成为宝贵的历史教材”[4]。纠正错误的前提是承认错误,努力变坏事为好事。
坚持科学的分析方法。毛泽东同志晚年出现的错误,不仅包含主观因素和个人责任,而且也有复杂的国内国际等社会历史原因,我们应该坚持科学的分析方法,运用辩证法思维去理解。“在中国这样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没有先例,犹如攀登一座人迹未至的高山,一切攀登者都要披荆斩棘、开通道路”[4]。从历史的客观现实出发去剖析毛泽东同志出现错误的原因,才能全面地认识错误,得出客观公正的结论。彻底的唯物主义者在强调发挥主体能动性的同时也承认客观规律对于主体的制约,也就是说个人在创造历史的同时必然会受到其所处历史环境等各种外在因素的制约。习近平指出:“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应该放在其所处时代和社会的历史条件下去分析,不能离开对历史条件、历史过程的全面认识和对历史规律的科学把握,不能忽略历史必然性和历史偶然性的关系。不能把历史顺境中的成功简单归功于个人,也不能把历史逆境中的挫折简单归咎于个人。不能用今天的时代条件、发展水平、认识水平去衡量和要求前人,不能苛求前人干出只有后人才能干出的业绩来。”[4]我们不仅要实事求是、客观公正地对待错误与挫折,而且要充分肯定我们所取得的历史成就,切勿纠缠于历史的边边角角,囿于一事一地而看不清整个历史发展进程,这样只会“因小失大”,蹉跎岁月。
坚持理性的态度。革命领袖是人不是神,他们的认识与实践也会有一定的局限性,“不能因为他们伟大就把他们像神那样顶礼膜拜,不容许提出并纠正他们的失误和错误;也不能因为他们有失误和错误就全盘否定,抹杀他们的历史功绩,陷入虚无主义的泥潭”[4]。用理性的眼光和态度看待问题、分析问题才会最大限度避免犯同样的错误。
历史是前后相续的,也总是进步发展的。历史不能任意选择,一个民族的历史是其安身立命的根本,一个“虚无自己”的民族,绝不会有反省自己历史的能力。在如何评价历史人物问题上,习近平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方法论,全面、辩证、统一地去认识和分析问题,既不割断历史,也不虚无历史,在不断汲取经验、总结教训基础上,为正确对待和评价历史人物确立了基本原则。
三、习近平历史观的基本导向
习近平评述一系列历史问题的根本目的在于统一思想,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各项建设服务,所以习近平的历史观有一个基本导向,即以史为鉴、强化记忆、更好前进。具体到两个方面,就是吸取近代中国历史落后挨打的教训,居安思危,强化忧患意识;以中华悠久历史文明为镜鉴,奋发图强,保持进取精神。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中华文明曾一度处于世界文明发展的领先地位,但是由于封建专制制度的腐朽没落,中国近代的历史进程慢慢驶入了下坡道。19世纪40年代,第一次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把中国推向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黑暗深渊。战乱频繁,丧权辱国,民不聊生,中华民族自近代以来,遭受的灾难之深重,付出的牺牲之巨大,在世界史上都是罕见的。习近平每次谈及中国近代的屈辱历史都“痛彻肺腑”,有“剜心之痛”,这段内忧外患、受人欺辱的历史教训令中国人刻骨铭心。虽然今天我们看到的是中国在一天天富强起来,完全没有那段屈辱苦难岁月的惨痛经验,那段历史离我们也越来越远,但是历史的事实证明:忘记过去势必会重蹈历史覆辙。“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4]总结和吸取历史教训是十分重要的,我们不能就眼前说眼前,就现状说现状,而应该从眼前和现状中找出其历史源头,进而从历史中去寻找眼前和现状的发展前景及方向。如今,依然有少数人想要否定历史、否认侵略、美化战争,妄想歪曲和篡改历史事实,我们设立国家公祭日和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一方面是要牢记侵略历史,揭露侵略者残暴行径,揭露侵略战争给中国以及世界人民造成的深重灾难;另一方面是要强化民族记忆,牢记血的教训,捍卫历史正义,维护世界和平。
历史是前人的“百科全书”,我们要学会洞察历史,把握历史规律,不断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习近平指出:“历史、现实、未来是相通的。历史是过去的现实,现实是未来的历史。”[2]178中国共产党历来高度重视从历史兴替中汲取智慧。早在新中国成立前,共产党人就注意到了“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历史周期律”。纵观历史上每一个政党、王朝的覆灭衰亡,根本原因就是没能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脱离群众,腐化贪奢,最后被历史的洪流冲垮。习近平深刻认识到这个历史规律,他强调:“如果管党不力、治党不严,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党内突出问题得不到解决,那我们党迟早会失去执政资格,不可避免被历史淘汰。这绝不是危言耸听。”[2]157党的十八大以来,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出台“八项规定”,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就是从根本上解决党内存在的作风问题,惩治腐败,奋发图强,不断进取,以壮士断腕的决心祛除影响党自身肌体健康的毒瘤和痼疾,密切党同群众的血肉联系,筑牢党长期执政的根基。
四、习近平历史观的内在要求
习近平历史观的内在要求是其历史观与价值观的统一,表现为历史发展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他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马克思科学社会主义与当代中国现实相结合的结果,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是历史与人民的一致选择。
人类社会有其自身发展的客观规律,其总趋势是由低级到高级演进。社会历史中的人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前提。社会主义在中国的思想、理论、实践的起源和发展正是与世界社会主义历史演进、发展规律紧密相连的。
习近平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是党和人民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各种代价取得的根本成就。”[2]5中国共产党经过九十多年的奋斗,取得了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巨大成功,开拓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新局面,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从根本上发生了改变。在多灾多难、任人肆意践踏的旧中国,各阶层都进行过探索尝试,资本主义救不了中国,改良主义也没能走通,最终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引导中国人民结束了被奴役、被压迫的命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带领中国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顺应历史发展,迎合人民意愿的必然结果,历史和人民最终选择了社会主义、选择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正是历史发展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相统一的体现。
习近平关于历史问题的论述具有深刻的理论意义、方法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形成了系统性与逻辑性、方法论与实践性内在统一的历史观,其历史观充分体现了历史厚重感与时代现实感,它指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所处的历史方位,指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沿着怎样的历史轨迹继续前行的问题。习近平对待历史的原则与方法给予我们以深刻的教益,我们要珍视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和我们党的光辉历史,知史爱民、知史爱国、知史爱党,在对历史的深入思考中坚定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信仰,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参考文献:
[1] 辞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
[2] 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4.
[3] 宋月红.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的关系研究评述[J].当代中国史研究,2013(6):79―87.
[4] 习近平.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12-27(2).
〔责任编辑 叶厚隽〕
Xi Jin-ping’s History View and Its Contemporary Application
QIU Ting
(Henan University, Kaifeng 475001, China)
Since the 18th National Congress of CCPC, Mr. Xi delivered a series of important speeches which form his complete and unique view of history. First of all, in the treatment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30 years before and after 30 years, Xi sticks to Marx’s historical materialism and critically confirms the the relationship and periods of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before and after 30 years. Second, on the comments of Mao Ze-dong’s historical position and Mao Ze-dong’s thoughts, he follows the basic principles of seeking truth from facts, sticking to the truth, insisting on science, sticking to rational attitude and analyzing method. Third, he adheres to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nsists on the basic orientation of taking history as a mirror. Finally, the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s the conclusion of history, it’s the common choice of history and the people, which is the unity of China’s historical development regularity and purposiveness. Xi Jin-ping’s views of history are our weapons unite forces to overcome the difficulties, which has important theoretical significance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o the socialist modernization in the new period.
Xi Jin-ping; history view; philosophical connotation; basic principles; basic orientation; inner requirement
D61
A
1006−5261(2016)05−0010−04
2016-03-30
邱婷(1989―),女,河南长垣人,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