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路径

2016-02-14李慧敏

天中学刊 2016年5期
关键词:中华价值观核心

李慧敏



试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路径

李慧敏

(周口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南周口 466000)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相互融通、一脉相承的关系。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我们:在宏观层面,积极拓宽渠道,加大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宣传普及力度;在中观层面,发挥社会道德模范的引领作用,形成崇德向善的社会风气;在微观层面,重视家风家规教化,让核心价值观的教育落地生根。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化传承

马克思主义认为,任何时代的社会意识,都和以前的社会意识紧密相连,它的产生和发展都建立在前人积累的思想素材基础之上。当前,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吸收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合理成分和有益资源,只有这样,才能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广泛的社会共识,发挥其引领社会思潮的作用,正如习近平强调的:“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牢固的核心价值观,都有其固有的根本。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1]163这一论断不但深刻诠释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系,而且蕴含着对中华民族的深厚情感和对传统文化的敬重热爱,体现了共产党人宽广的胸襟和高度的文化自觉,为当代中国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基本指南。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系

(一)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根基

翻开人类历史发展的画卷可以看出,任何社会核心价值观的培育都必须在前人的基础上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但这并不意味着要与民族的传统文化和价值理念彻底决裂,正好相反,其时代性和先进性的体现就是在汲取优秀传统文化精华的基础上推陈出新,否则就会失去生命力和凝聚力。五千多年的中华文明史告诉我们,中华民族之所以饱经沧桑而又生生不息,历经磨难而薪火相传,一个关键因素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浸润滋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既为中华民族提供了奋发进取的精神动力,又为每一个华夏儿女提供了安身立命之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个层面的规定都能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找到价值之源。在国家层面,传统文化中重民本、尚和合的思想是生成“民主、和谐”理念的文化根基;在社会层面,传统文化中“求大同、崇正义”的社会理想是孕育“平等、公正”理念的丰厚土壤;在个人层面,传统文化中“守诚信、讲仁爱”的道德准则是涵养“诚信、友善”理念的价值之源。由此可见,离开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就会失去认同感和感召力。

(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整合与超越

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于封建时代,是以自然经济和小农生产方式为基础的文化,不可避免地带有农业社会狭隘性、封闭性、保守性的特征,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中华传统文化不是简单继承和现代复归,而是立足于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依据时代的发展变化,对其合理性内容进行提炼和升华。从这个角度来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无论是理论依据、具体内涵,还是时代价值、思想高度都远远超过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国家层面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既突显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共同理想,又响应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期待;在社会层面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既借鉴了现代西方文明的成果,又顺应了时代发展的趋势;在个人层面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爱,既吸收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又突显了当今社会对个人思想道德和文明素质的新要求,实现了历史性与现代性、民族性与世界性、继承性与前瞻性、批判性与超越性的统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的原则,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注入了新鲜血液,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新焕发生机,实现了创新性发展。

二、深入挖掘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使其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源泉

(一)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遗产

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是在几千年的漫长历史中形成的,它贯穿于中国人的价值观、思维方式、风俗习惯、道德礼仪等各个方面。发掘传统文化资源,要认真鉴别和斟酌,要把那些具有民族性特征,反映社会发展要求,顺应时代进步潮流的价值观念和思想成果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 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

在历史上,无数中华儿女出于对国家民族命运的关心而升华出的爱国主义精神,历来是激励各族人民万众一心、团结奋斗的精神旗帜。陆游“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的统一心愿,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民族气节,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忧乐情怀等,今天读来仍然荡气回肠,催人奋进。正是在爱国主义情感的感召和激励之下,无数中华儿女为了国家和民族利益英勇奋斗、不畏牺牲,谱写了一曲曲动人心魄的壮丽史诗。

政策三:5月22日,商务部发布《关于推进农商互联助力乡村振兴的通知》,目的是进一步加强产销衔接,发挥农产品流通对促进农业生产和保障居民消费的重要作用,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促进农民增收,助力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

2. 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

中华文明的形成史就是自强不息的奋斗史。“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奋进精神,“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的生活态度,“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的理性自觉,“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革新思想等,都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精神的集中体现,显示了刚健有为、奋斗不息、坚忍不拔、革故鼎新的精神品格。这些宝贵精神和高尚品格谱写了传统文化的主旋律,激励着一代代中华儿女锐意进取、力图创新,也是我们今天奋发进取、有所作为的精神动力。

3. 诚实守信的做人准则

做人诚实,信守承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道德规范,也是现代社会的基本道德要求。孔子在《论语·颜渊》和《论语·为政》中分别指出“民无信不立”“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认为一个人如果不讲诚信,就没有办法在社会上立足,无法做好任何事情,要求人们表里如一,言行一致,踏踏实实做人,扎扎实实做事。在今天市场经济条件下,诚信不仅仅是社会公德层面的要求,也是每一个市场主体和个人的道德准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个人层面“诚信”的要求是我国传统诚信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返本开新和发扬光大。

4. 和而不同的宽容精神

贵和持中、注重和谐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特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把“和”作为认识和处理人际关系的基本出发点,并由此而衍生出了“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的自然理念,“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的人际关系信条,“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的身心和谐思想,“四海之内皆兄弟”“协和万邦”的民族关系准则等。崇尚和谐的思想对于今天的中国养成包容万物、海纳百川的气度和胸怀,吸收人类文明的共同成果,建立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二) 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

在现代社会,尽管社会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但仍有其传统社会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印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众化过程只有融入了传统文化,才能利用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和良好的群众基础,并最终转化为人民群众的内在信念和外在行动。因此,我们要深入挖掘传统文化资源,发现其可资利用的时代价值。比如,中华民族是一个爱好和平、崇尚和谐的民族,“和”的思想源远流长,反映在社会理想的追求上,就是把实现社会大同作为自己孜孜以求的奋斗目标。儒家经典著作《礼记·礼运·大同》对“大同社会”的理想状态进行了描述。其中,大同社会所追求的“天下为公”的理想境界,“选贤与能”的用人标准,“讲信修睦”的道德情操,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国家层面倡导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理念是相通的。大同社会实现“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的理想目标与今天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奋斗目标是高度一致和契合的。在历史上,大同社会的理想是中华民族奋斗的一面旗帜。今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同样需要整合13亿中国人的智慧,汇聚13亿中国人的力量。

(三) 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现代改造

中国传统文化建立在封建专制制度基础之上,有许多和现代化大生产和商品经济的社会基础不相适应的内容,因此,只有对其进行现代改造,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才能发挥其积极作用。基于共同的文化基因、民族心理和历史传统,再加上价值观本身的传承性和延续性,实现传统文化的现代改造不仅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只要我们认真挖掘和整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对某些合理性内容进行现代性改造,实现“旧瓶装新酒”,就会发现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一致的内容。比如中国古代的生态价值观蕴含着现代价值,可以对其进行改造。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天人合一”思想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最高境界。庄子指出,“无受天损易,无受人益难。无始而非卒也,人与天一也”,在这里,庄子的“天人合一”并不是要“人”合“天”,而是要求“天”“人”合与“自然”,即人与自然相互协调、融合。庄子的思想可以改造成现代生态理念,即要求我们摆脱人类中心主义的影响,认识到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与自然万物的地位是平等的,人要敬畏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做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此外,庄子还认为“道者,万物之所由也,庶物失之者死,得之者生;为事,逆之则败,顺之则成”,即“道”是万事万物生发的根源,事物的兴衰成败皆取决于“道”,遵循“道”就能兴盛、成功;反之,就会颓败和毁灭。庄子所讲的“道”就是客观规律。这种思想引申到今天的语境,就是要求我们认识到自然界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础,对自然界进行开发和利用要尊重客观规律,按照自然规律办事,走可持续的发展道路。当前,我们面对着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局面,道家的生态价值观对于我们树立科学的生态文明理念,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人和自然的和谐共处都具有重要意义。

三、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路径

(一) 在宏观层面,积极拓宽渠道,加大优秀传统文化的宣传普及工作

让传统文化从书斋走向社会、走进群众,使其融入国民教育的全过程,成为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首要任务。首先,加大通俗读物的普及力度。组织相关专家学者编写优秀传统文化通俗读本,力求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生动鲜明的事例、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表达出来,使群众愿意看、读得懂、记得住。通俗读物在中小学校、农家书屋、书店、街道、社区等地方广泛普及,形成人人阅读经典、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良好氛围。其次,充分发挥传统节日的教育熏陶功能。传统节日如清明、端午、中秋、重阳、除夕等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藏着中华民族的民族情感和记忆,承载着中华儿女的文化血脉。比如,清明节回乡扫墓、祭祀祖先的习俗,端午节划龙舟吃粽子、缅怀爱国诗人屈原的传统,中秋节亲人团圆、共赏明月的风俗等都深深地融入了每一个炎黄子孙的精神血脉里,成为我们集体记忆的一部分。“传统节日文化和民俗文化是中华文化中宝贵的精神财富,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内在结晶,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的营养源”[2]。今天,随着“洋节日”在中国大行其道,传统节日日益式微,因此,唤起人们对传统节日的记忆和热爱,充分发挥传统节日文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涵养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 在中观层面,充分发挥道德楷模的引领作用,弘扬崇德向善的社会风气

“伟大的时代需要高尚的精神,崇高的事业需要榜样的引领”[3]。榜样的辐射力和外张力能够在社会成员中产生连锁效应,满足人们内心深处的道德需要,引起人们对道德形象的情感共鸣。目前,社会各行各业涌现出了一批弘扬中华传统美德,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模范人物,经过媒体的广泛宣传,成为人们行为的标杆,能够为引领社会风尚,产生强大的示范、鼓舞和引导作用。因此,媒体要深入挖掘社会各条战线的道德模范,利用道德模范的影响力和辐射力,形成“崇尚真善美、鞭挞假恶丑”的社会风气,引导人们把弘扬传统美德,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化为社会集体意识。比如,出现在我们身边的“最美人物”:“最美教师”张丽莉、“最美司机”吴斌、“最美妈妈”吴菊萍、“最美警卫战士”高铁成等,就是其中的典范,他们舍己救人、无私无畏的行动感动了无数人。通过挖掘和宣传这些活生生的道德典型,让人们感受到社会的正能量,引导人们见贤思齐,形成“发现最美、崇尚最美、传递最美、争当最美”的社会风尚,对提升社会文明程度,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发挥强大的辐射力和影响力。

(三) 在微观层面,重视家风家规教化,让核心价值观的教育落地生根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风家规既是家庭文化的体现,也是社会主导价值观的缩影。几千年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通过家风家规一辈辈传承,深深地融入每个中国人的日常生活和精神血脉里。作为传承中华文化的微观载体,家风、家规、家训以言传身教的方式塑造人们的道德人格,传承优秀文化,蕴含着很多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度契合的价值理念。习近平强调:“家风是一个家庭的精神内核,也是一个社会的价值缩影。良好家风和家庭美德正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现实生活中的直观体现。”[4]这就要求我们一方面要认真挖掘蕴含着真知良言的家风家训,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如《朱子家训》里提出的“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的勤俭观念,“为官心存君国,岂计身家”的做官之道,“因未雨而绸缪,勿临渴而掘井”的忧患意识,等等,对今天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另一方面,要树立现代文明家庭理念,弘扬夫妻和睦、尊老爱幼、科学教子、坦诚包容的良好风气,引导人们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和家庭责任,培育知荣辱、讲正气、做贡献,促和谐的社会风尚。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2] 李春山,何京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代意蕴与对策探析[J].思想教育研究,2015(7).

[3] 陈华洲,张明华.榜样力量的构成及其转化条件和路径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5(6).

[4] 习近平同全国妇联新一届领导班子集体谈话[N].人民日报,2014-11-01(1).

〔责任编辑 叶厚隽〕

The Analysis of the Cultivation of Socialism Core Values

LI Hui-min

(Zhoukou Normal University, Zhoukou 466000, China)

Socialism core values and Chines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are mutual affected and coherent. In order to inherite th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cultivate the socialism core values, we should broaden the channels actively and strengthen the popularization of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play the leading role of social moral models and form good social atmosphere on the macro level. At the micro level, we should pay more attention to family traits and rules and let the core values of education take roots in family.

Chines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socialism core values; cultural inheritance

D64

A

1006−5261(2016)05−0014−04

2016-03-23

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项目(2015―SZ―106);河南省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研究项目(2015―JSJYYB―104)

李慧敏(1981―),女,河南周口人,讲师,硕士。

猜你喜欢

中华价值观核心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我的价值观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图说我们的价值观(三德)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