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甘肃省清水县在先秦史上的重要地位
2016-02-13杨东晨
杨东晨
(陕西历史博物馆,陕西 西安 710061)
论甘肃省清水县在先秦史上的重要地位
杨东晨
(陕西历史博物馆,陕西 西安 710061)
清水县位于甘肃省天水市西北,先秦时期是上邽县治所之地,辖境相当于今天水市地区。其地位于陇东,处在渭河上游,自古就是先民生息宝地。这里在新石器时代,属于太昊伏羲部落区域,又是是五帝之首黄帝的故里;夏商周的“西垂”地区之一,商朝中期嬴姓秦人的族军就奉命守此地;约在周夷王时期,改姓赵的一支亡秦之民被迁到“西垂”,孝王时立附庸国于此;春秋、战国时期,上邽为秦国辖地。这些都充分说明,甘肃省清水县在先秦史上的地位是相当重要的。
渭水;黄帝;犬丘;秦国
天水市位于甘肃省东部的渭河上游,隔六盘山与陕西宝鸡相接,同属于古雍州。清水县是秦武公(前696~前678)始设上邽县的治所,辖境约与今天水市地区相当。有山地有平原,森林、河流交错,适于人类生存和发展。仅就古上邽地区的今清水县而论,在中国先秦史上也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一、清水县属于太昊伏羲氏部落活动区域
在相当长的时期中一提到黄河上游(今甘肃、青海地区),就认为是“西戎”活动地区。实际上,这是一种笼统的说法和误解。
(一)天水地区的旧新石器时代考古文化
地处西北的甘肃,是新考古工作开展较早的地区。新中国建立后,甘肃的旧、新石器时代考古广泛展开,分布范围可达河西走廊西端的肃北。甘肃的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存在地理分布上有很大的不平衡性,主要集中在陇东黄土高原,中、西部地区也有少量的遗址发现。有人提出将甘肃东部泾渭上游地区和陕西关中西部的一些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存命名为“泾渭文化”。[1]438陕西泾河、渭河流域的“蓝田猿人”,距今百余万年。在大荔县发现的早期智人,称“大荔人”,距今约23至18万年之间。[2]429这也就是说,甘肃东部的人类史也是比较悠久的。
进入新石器时代(约10000~7000年前)后,渭水上游的甘肃地区之秦安大地湾、天水师赵和西山坪等地,相继发掘了前仰韶文化遗址。在西汉水、嘉陵江上游(今陇南市)的西和、礼县、徽县等地,也发现了前仰韶文化遗存。泾渭上游地区新石器早期“前仰韶文化的面貌与关中地区相同,均属老官台文化的范畴”。[1]439陕西“渭水流域的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有50年代末发现的老官台文化、白家文化,还发掘了渭南北刘、商县紫荆等遗址。北刘类型中发现了我国最早的彩陶。这一类型的14C年代测定数据经树轮校正后为距今8000~ 7300年。老官台文化的晚期以北首岭下层为代表,称为北首岭类型,14C器测定年代为距今7000年左右。”[2]429天水西山坪和师赵一期遗址中的陶器,有红褐与灰褐两个陶系,出土的各类陶器反映出先民在渔猎生活同时,农耕生活已初步出现。秦安县大地湾遗址中出土的炭化粟籽,就是明证。
(二)清水县是伏羲和女娲落部活动地
关于伏羲(含女娲氏)的事迹,文献记载不一。唐代司马贞《补史记·三皇本纪》载:“太皞庖牺氏,风姓,代燧人氏继天而王。母曰华胥,履大人迹于雷泽,而生庖牺于成纪。蛇身人首。(按:伏牺风姓,出《国语》。其华胥以下,出《帝王世纪》。然雷泽,泽名,即舜所渔之地,在济阴。成纪亦地名,按天水有成纪县。)有圣德。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旁观鸟兽之文,与地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始画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造书契,以代结绳之政。于是始制嫁娶,以俪皮为礼。(按:谯周《古史考》伏牺制嫁娶,以俪皮为礼也。)结网罟,以教佃渔,故曰宓牺氏。(按:事出《汉书·历志》。宓音伏。)养牺牲以庖厨,故曰庖牺。有龙瑞,以龙纪官,号曰龙师。作二十五弦之琴。木德王。注《春令》,故《易》称帝出乎震。《月令》孟春其帝太皞是也。(按:位在东方,象日之明,故称太皞。皞,明也。)都于陈,东封太山,立一百一十年崩。(按:皇甫谧伏羲葬南郡,或曰冢在山阳高平之西也。)其后裔,当春秋时有任、宿、须、句、颛顼,皆风姓之胤也。”关于伏羲氏(含女娲氏)的出生地(亦称故里),古今在学界都存在不同的认识和说法,这是传说时代人物古今研究的通例和特点。改革开放前的前辈史学家多认为太昊伏羲氏和女娲氏生于今山东菏泽地区,改革开放后,学界又追根溯源,多认为二者的故里在今甘肃天水地区,氏族部落由西向东迁徙。
由于天水市地区经历过邽县、上邽县、天水郡(西汉置)、秦州(晋代置)等区划,郡、州下的县又有变动,所以在伏羲、女娲氏生地(故里)的“县”域上就又发生了分歧(本地学者争论较多)。[3]21-22从近20多年与天水相关的学术讨论会看,一般认为伏羲和女娲氏生于秦安县(古成纪县)。成纪县,西汉置,地域较广,归属于汉置的天水郡(治所在今甘肃通渭县西北,辖境比今天水市辖地广得多)。成纪县时废时设,至唐朝开元二十三年(735)移治所于今秦安县西北汉朝的显亲故城。因此,我认为讨论伏羲、女娲氏的故里时,仍应以今秦安县为确;讨论汉成纪县、北周复置成纪县治所之今所在地时,称在今甘肃静宁县李店,则是正确的。但说伏羲、女娲氏的故里在今平凉市静宁县李店,则是不确的。因为静宁县是元朝时才始设的,比汉置成纪县、唐移治所于今秦安县要晚得多。伏羲、女娲由氏族发展到部落,由部落再发展为族团,迁徙、分布在今甘肃渭水上游,以及西汉水上游地区。因此,甘肃静宁县李店、甘谷县白家湾乡古风台村、西和县仇池山等地的伏羲生地或故里,均可视为其氏族或部落的迁居地。
二、人文初祖黄帝的故里在清水县
《国语·晋语》云:“昔少典娶有娇氏,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二帝用师相济也,异德之故也。”按春秋左丘明之说,黄帝早于炎帝。战国以来,文人学士皆认为炎帝时代早于黄帝。《史记·五帝本纪》载:“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曰轩辕。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聪明。”炎帝是考古学之仰韶文化的代表人物,反映了原始农业的形成。黄帝是考古学之龙山文化的典型代表人物,反映了部落联盟的组成。他们被称为中华儿女的祖先,常称“炎黄子孙。”关于炎帝、黄帝,我分别发表过不少文章,在这里再就黄帝故里在清水县发表一些看法。
(一)黄帝故里在清水县
黄帝本姓公孙,以生于姬水流域而更姓姬,名字曰轩辕。黄帝是他取代炎帝后的称号。但为行文的方便和统一,古今学者大都以“黄帝”称之。因黄帝由氏族至部落,再由部落到族团,迁徙地遍布黄河流域(甚至汉淮地区),故形成黄帝故里的多处之说。春秋、战国及其以后黄帝后裔诸姓人的四方迁徙,他们又修庙纪念祖先,从而又形成不少黄帝故里之说。目前上升为省级研究会者,以时间先后为陕西轩辕黄帝研究会、河南炎黄文化研究会、甘肃轩辕文化研究会。从故里祭祀规格看,以河南新郑市的规格最高。
在众说不一、学术观点有异的情况下,二十多年来我之所以一直坚持黄帝故里在上邽(今清水县),一是有文献记载,二是有著名史学家论述,三是有考古文化佐证。[4]从陇东地区看,最早的建置是秦武公(前697~前678)设立的邽县(今甘肃天水市),辖有今天水市地区。西汉置天水郡,辖地广大。晋代设置秦州,地域更加广大。《汉书·人名表》载:有蟜氏“以戊日生于黄帝于天水。”《水经注·渭水》云:“黄帝生于天水,在上邽城东七十里轩辕谷。”《甘肃通志》云:“轩辕谷隘,清水县东七十里,黄帝诞此。”《直隶秦州新志》云:“帝生轩辕之丘,名曰轩辕,今清水县有轩辕谷。”《甘肃省志考异》云:“轩辕谷在上邽城东七十里,轩辕帝生处也。”其遗迹有:山门口乡三皇沟村有三皇庙,今村民俗称“三皇爷”或“轩王爷”。上邽乡李崖村有二孔“轩辕窑”,传说黄帝幼年时与母亲居住之处。清水县城,民国时期曰轩辕镇。县、市轩辕文化研究会成立以来,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使轩辕故里文化得到了广泛宣传,为旅游经济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在此我要多说一些的是,从目前到讨论黄帝故里的文章或著作看,公开否定“清水县说”的不是外省人,而是天水市的作者。2013年10月,我在甘肃省轩辕文化学术讨论会(地点在清水县)上重申:轩辕黄帝故里在清水县,天水市麦积区、秦州区等地,应是黄帝部落中氏族的分布地,衷心希望顾全大局,勿再争论。[5]近年又见到天水作者的著作,在记述黄帝故里在清水县后说:“与天水市相邻的平凉市、庆阳市也有黄帝故里的说法和许多遗迹,当地学者也多有考证。其实无论天水北部的清水,还是平凉、庆阳、陕北南部,都是同一个具有相同气候和水土资源环境的地区,一味地考证黄帝出生于某一个狭小的地域是错误的、不可取的,作为一个部族,即使它弱小的时候,活动空间也是比较大的。所以把黄帝部族早期活动区间界定在渭河上游、陕甘交界的黄土高原地带当是恰当的。”[6]174此说一是将黄帝故里(出生地)与黄帝故里文化相混淆,二是将黄帝出生地与其部落(族)迁居地相混淆。至于该书将燧人、有巢、女娲氏列为“前三皇”;将伏羲氏、太昊氏、神农氏列为后三皇,[6]58-139更是概念混淆、独出心裁的见解。
(二)考古文化对黄帝故里与初迁地区的佐证
从考古文化论,一般认为黄河中、下游的龙山文化、上游的齐家文化,大体上可与黄帝时代相比附。从黄帝故里及其初期迁布地域论,甘肃齐家文化大体上可与其相比附。“齐家文化是甘肃境内分布最为广泛的一支铜石并用时代的文化(也有人将其划归青铜时代的范畴)。在甘肃全境基本都有分布。其分布范围南达白龙江流域,北至黄河,西达河西走廊中段,北到庆阳”。[1]643“我们认为,齐家文化起源于仰韶文化晚期,经常山下层发展而来的,常山下层是齐家文化早期阶段的遗存。齐家文化存在着一个由东向西的西渐过程。东部、中西部和河西走廊的齐家文化都各自有其地方特色。甘肃东部的齐家文化受到客省庄文化的强烈影响,同时也影响了客省庄文化。”[1]443客省庄文化是陕西渭水流域发现的龙山时代文化,如西安市临潼区“康家遗址有规则的聚落布局和成排成列的房子,反映了当时家族生活的缩影,是原始社会末期氏族公社聚族而居到分族(家)而居的活生生的印证。”[2]430考古文化佐证了渭河上游和中游(今天水、平凉、庆阳,陕西宝鸡、咸阳)地区,是生于清水县三皇沟之轩辕黄帝,由氏族发展到部落至族团的初期活动区域。从天水市地区诸地,尤其是师赵、傅家门、卓尼竾儿等齐家文化遗址的发掘或调查,进一步佐证了黄帝族团初期,已进入半地穴式房屋时期(白灰面或硬土面),中有火塘。从形状上看,又分为半地穴式圆形、方形或长方形,地面早期为草拌泥,晚期为白灰面。陶器为手制,有各种类型的罐、盆、鬲、杯、碗、盉、斝、瓮、钵等。墓葬为竖穴土坑,仰身直肢,陪葬品主要是绳纹和篮纹陶器。[1]443地处陇东与天水地区相连的平凉市侯家台遗址(以及陕西宝鸡地区的龙山文化遗址),则显示了黄帝部族东北徙支族的落后性。平凉侯家台齐家文化遗址还是窑洞式居室,共发现5座。“建筑方法为先在山坡挖一箕形坑,再在其后部掏出窑洞,有长约4米的过道,居室为圆角方形,4米见方,地面抹白灰面。这种建筑在常山下遗存中就有发现,是陇东黄土高原地区齐家文化因地制宜的一种建筑方式。”[1]444清水县齐家文化时代的轩辕黄帝部落先民居屋,应与秦安县大地湾晚期(约5000年前)的半地穴式草木结构居室相同。从当时情况分析,黄帝族团在今甘肃的分布地域,大体上应是今天水市、陇南市及其以东地区,还包括今陕西宝鸡地区,以及咸阳部分地区。甘肃武威海威市海藏寺公园发现的齐家文化2000件石器和玉器(均有作坊),有生产、生活、礼器、装饰等品种(已使用白、青及碧玉)。按文献记载黄帝已用玉兵器,武威地区也当为黄帝的一个部落迁居地。齐家文化时期,先民已会占卜问事(卜骨主要使用羊肩胛骨,亦有牛、猪、鹿肩胛骨),仍然以农耕和驯养家畜生活。[1]444但是,随着农耕人口的增多,不断迁徙,植被逐渐遭到破坏,生产方式已出现改变现象。
(三)祭祀轩辕黄帝的意义重大
轩辕黄帝生在5000年前,被中华民族尊奉为祖先、人文初祖。《史记·五帝本纪》颂扬其功德是“治五气,艺五种,抚万民,度四方。”他长寿至110岁病逝后,华夏族团的氏族部落以各种方式表示纪念。作为国君祭奠的是东周威烈王(战国)四年(前422),秦灵公作吴阳上畤(今陕西凤翔),专祭黄帝。《史记·秦始皇本纪》载:“二十七年(前220)始皇巡陇西、北地、出鸡头山,过回中焉。”《黄陵文典》云:此次西巡中,秦始皇登上鸡头山(今甘肃平凉市崆峒山),见门上有一座用巨石修筑的“黄帝祠。”秦始皇止步询问左右:“这里为何有‘黄帝祠’?”随行的方士徐市答道:“黄帝统一三大部落时,曾巡游到此,教民伐木造房,种植粮食,使民众过上了好日子,为了纪念黄帝功德,人们修了这座‘黄帝祠’。”秦始皇盛赞黄帝建立了九州共主的国家,有千古功德,遂备礼致祭。汉高祖七年(前200)在长乐宫举行临朝仪式,曾跪拜黄帝画像。《史记·封禅书》载:元封元年(前110)汉武帝刘彻“北巡朔方,勒兵十余万,祭黄帝冢桥山。”《册府元龟》记载,唐代宗大历五年(770),诏准将桥山公祭黄帝陵纳入国家祭典。从此至民国,祭祀规格不变。甘肃清水县从汉至清均有文献、志书记载有黄帝故里、三皇庙,应当也是历代有祭祀礼仪的。
中华民国建立后,孙中山总统题写祭黄帝陵词曰:“中华开国五千年,神州轩辕自古传。创造指南车,平定蚩尤乱。世界文明,唯有我先。”1937年国共两党分别派员祭祀黄帝陵,毛泽东主席亲自撰写了《祭黄帝陵文》。1993年江泽民主席题词曰:“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中,对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保护历史文化遗产作出了系列重要讲话。2015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到陕西考察期间,先后视察了4处文物保护单位和1座博物馆。他指出:“黄帝陵是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轩辕黄帝陵文化积淀十分深厚,对历史文化要注重发掘和利用,溯到源,找到根,寻到魂。找到历史和现实的结合点,深入挖掘历史文化中的价值观念、道德规范、治国智慧,做到以文化人,以史资政。”[7]我们认为,清水县隆重举办轩辕文化学术研讨会的宗旨目的,也正是遵循习近平总书记指示精神的。
三、周孝王封立的秦附庸国有清水县
改革开放前,前辈或老一代史学家多认为太昊伏羲氏是东方的氏族部落,少昊是与其相对的一支,出自太昊部族。东方的皋陶部落系太昊伏羲氏后裔,以居地名而姓偃;伯益系少昊后裔,以图腾燕子的叫声而姓嬴。因此将历曲折、复杂历史而于周灭商或周朝后期建立的秦国,统称为是由东方迁入西方的。[8]同时,也有秦人来自西方的学术观点。如果论证秦人起源于西方,我觉得很简单,因为秦人与西方戎族有密切的关系,秦人就是长期生活在西方,而且秦国的发展就是从西方开始的,然后向东方推进,最后统一了中国。这一点,看起来是很清楚、很明显的。[9]9约在五帝时代形成的华夏、东夷、北狄西戎、南蛮等“五大族团”,主要是指中原与其四方先民而言,并非西戎、北狄是游牧族团。文献资料记载、考古材料佐证,今甘肃以西、内蒙古以北地区游牧民族的形成,是在夏末商初。20世纪90年代后,天水市成立了伏羲文化研究中心,掀起了对伏羲故里在天水的研究。2002年,又成立了国家级的“中华伏羲文化研究会”。从秦人远祖出自太昊伏羲氏论,又比秦人出自西戎要早约6400年。近年我在修订《秦人秘史》时在序言中已作了更正,即秦人远祖太昊伏羲氏的后裔,约七八千年前由甘肃天水逐渐迁徙到了今山东地区。[10]
(一)嬴姓伯益(大费)的秦国
《史记·秦本纪》载:“秦之先,帝颛顼之苗裔孙曰女脩。女脩织,玄鸟陨卵,女脩吞之,生子大业。大业娶少典之子,曰女华。女华生大费(又称伯益),与禹平水土。已成,帝锡玄圭。禹受曰:‘非予能成,亦大费为辅。’帝舜曰:‘咨尔费,赞禹功,其赐尔皂游。’尔后嗣将大出。乃妻之姚姓之玉女,大费拜受。”伯益又助舜驯鸟兽有功,赐姓嬴。这一秦人来源史,从帝颛顼说起,距第一代伏羲氏约已6000余年了。大业又称皋陶,为太昊的后裔,以部落居地名称而姓偃(居地在今山东曲阜郊区)。大费(伯益)是少昊后裔,部落居地以往认为在曲阜(今属山东),以图腾崇拜居地在嬴(今山东莱芜县,古称嬴、牟)。“莱芜一带古时候叫嬴,莱芜西北有个村子(城子县)就叫嬴,莱芜秦汉时候叫嬴县。”[11]10至于帝舜时入居中原华夏部落民主联盟集团任官的伯益之秦古国,我仍坚持古秦亭(原属山东,今为河南范县)的观点,据《史记·秦本纪》载,大费(伯益)有子二人,“一曰大廉,实鸟俗氏;二曰若木,实费氏。其玄孙曰费昌,子孙或在中国,或在夷狄。费昌当夏桀之时,去夏归商,为汤御,以败桀于鸣条。”
(二)商朝晚期秦将中潏奉命率族军守“西垂”
夏商两朝,嬴姓秦国的地位一直较高。《史记·秦本纪》载:商王太戊年间,大廉后裔中潏奉命率族军守卫“西垂”。其军进入渭水流域后,一是经今陕西省西安市、咸阳,进入今甘肃东部;二是经今西安、宝鸡,进入今甘肃天水,再逐步到达今陇南市礼县一带。从渭水当时两岸的险峻地形析,不可能沿渭河进入“西垂”,我倾向于宝鸡至天水市清水县之说。《辞海》释:“西垂,古地区名,殷、周时对约与甘肃省东南部一带的泛称”。从古邑名说,则又称西犬丘。中潏率领的族军,无固定驻地,哪里有戎族军作乱,就去哪里镇压。
(三)周公东征后迁商奄部分人于“西垂”
公元前1043年周武王病逝,年少的成王继位(前1042年),太师周公旦摄政称王,引起管叔、蔡叔、霍叔(均为周公弟)不满。殷纣王之子武庚,乘机勾结管叔等叛乱,殷旧盟国也乘机而起,嬴姓奄国(在今山东淄博)就是其中之一。商奄被周公大军灭后,文献说四散。“清华简里面就讲了,秦人为什么从商奄那边出来?‘商奄之民’被周公强制地迁移到了甘肃天水的朱圉山一带。我自己找到了明清以来所说的朱圉山,在甘肃甘谷的西南面”。“现在我们有比较充分的证据秦人确实是从这边(商奄)起源的”。[9]10甘谷与清水县相邻,也是商奄余民的迁徙地。但商奄与秦国是同姓而非一国,以此断定秦人来自东方,理由不足。
(四)周孝王封秦附庸国于秦城
《史记·秦本纪》载:周武王率大军灭殷朝(前1046),攻杀大臣恶来(秦国人),迫使其父蜚廉(大将)自杀,灭秦国,废嬴姓,民四散。经历艰难困苦,到周穆王(前976~前922)时,造父因功被封于赵城(在今山西洪洞县),赐姓赵。近亲族人大骆、非子父子,亦携亲族来投靠,也随姓,这便是“秦赵同祖”的由来。
大约至周共王(前922~前900)晚期,赵大骆、非子父子奉命带领族人守“西垂”。它与“西犬丘”是同一个区域,前者是地域名,后者是邑名。《辞海》云:“西犬丘,古邑名。在今甘肃天水市西南。原名犬丘,因另一犬丘在东,故改名。西周时,秦国祖先大骆、非子居此。非子后改封于秦(今甘肃张家川东)。自秦庄公为西垂大夫,后人因称西犬丘为西垂。其后襄公、文公均曾居此”。汉代置的清水县地域广大,《汉书·地理志》、晋代《十三州志》、北魏《水经注·渭水》等,均记载孝王封的秦附庸国都城在秦亭(今清水县)。1953年设置张家回族自治区,1955年改县,秦亭归之。因此说,清水县在秦国早期史上的地位是相当重要的。春秋、战国时期,上邽(天水地区)亦是秦国的战略要地,各族人民为秦国的统一做出了积极贡献。
综上所述,新石器时代早期,人文始祖太昊伏羲氏(含女娲氏)部族的文化,可与天水秦安大地湾文化相比附。以清水县为中心的人文初祖黄帝文化,可与陇东齐家文化相比较。商代嬴姓秦军奉命守“西垂”,为“西垂”地区的安全和生产做出了贡献。周孝王封赵非子于西犬丘,恢复其嬴姓,征戎守“西垂”,保障了边境安全。春秋时期秦武公正式灭邽戎设县,地域约与今天水市地区相当。从此至战国末,邽县一直是边防重地。因此说,清水县在先秦史上的地位是相当重要的。
[1]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甘肃省文物考古工作五十年[M]. 1版.北京:文物出版社,1999.
[2]陕西省考古研究所.陕西省文物考古五十年[M].1版.北京:文物出版社,1999.
[3]汪受宽.“伏羲之宇”天水是中华文明孕育地[C]∥2016年中华伏羲文化学术研讨会筹备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2016年中华伏羲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内部资料).2016:21-22.
[4]杨东晨.炎黄故地考辨[J].宝鸡师范学院学报,1993,(1).
[5]杨东晨.再论清水县应是轩辕黄帝的故里——甘肃天水市三处轩辕故里的对比研究和分析[Z].清水县轩辕文化学术讨论会论文,2013.
[6]令平.中国史前文明[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12.
[7]赵世超.黄帝陵是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M]∥对黄帝的国家祭典应该在哪里.西安:中煤地西安地图制印有限公司, 2016.
[8]林剑鸣.秦史稿[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
[9]李学勤.秦人出自商奄的又一重大证据——李学勤先生在大型历史文献纪录片《嬴秦帝国探源》开机仪式暨新闻发布会上的发言[J].嬴秦文化研究,2014,(8).
[10]杨东晨.王朝兴亡·秦兴亡史[M].西安:陕西新华出版传媒集团陕西人民出版社,2015.
[11]毕玉惠.在大型纪录片《嬴秦帝国探源》开机仪式暨新闻发布会上的致词辞[J].嬴秦文化研究,2014,(8).
〔责任编辑 艾小刚〕
On the Important Position of Qingshui County(Gansu)in the Pre-Qin Period
Yang Dongchen
(Shaanxi History Museum,Xi’an Shaanxi710061,China)
Qingshui County was located in the east of Gansu,upstream of Weihe River,and was Chinese ancestors’living place since Pre-Qin period,enjoying long reputation of significant position,which can be traced back until Pre-Qin period.
Weihe river;Yellow Emperor;Quanqiu;Qin state
K29
A
1671-1351(2016)06-0048-05
2016-08-19
杨东晨(1941-),男,河南孟津人,陕西历史博物馆研究馆员、陕西省人民政府参室(省文史馆)研究员、中华伏羲文化研究会副会长、甘肃省轩辕文化研究会名誉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