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吸血鬼与僵尸形象的跨文化研究

2016-02-13梁艺欣肇庆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广东肇庆526020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6年2期
关键词:吸血鬼僵尸比较

梁艺欣(肇庆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广东肇庆526020)



吸血鬼与僵尸形象的跨文化研究

梁艺欣
(肇庆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广东肇庆526020)

[摘要]吸血鬼和僵尸作为两个相似恐怖故事的角色,背后却各自带着自身不同文化的烙印。本文尝试从两个文学形象的起源、发展过程以及其所折射的社会文化现象三方面进行比较,从而揭示他们与其背后所代表的文化的联系,进一步了解东西方的社会文化发展。

[关键词]吸血鬼;僵尸;跨文化;比较

吸血鬼(Vampire)和僵尸(ZombieorHoppingVampire)这两个在东西方相似的文学形象,常在作家和编剧的笔下的恐怖故事中出现。以电影为例,在过去的几十年间,世界各国均有大量以吸血鬼或者僵尸为题材的作品,据不完全统计,至今为止此类型的电影已多达三百多部,由此足以见证了这一题材的受欢迎程度。因此,对这两个文学角色的异同进行研究,并尝试探寻他们与其背后的文化的关系,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东西方的社会文化发展情况。

一、吸血鬼与僵尸的起源及其形象特征

吸血鬼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一种精神产物,也是历史的沉淀物。人类在对世界的漫长认知过程中,由于受到自身认知的局限,古代的人们无法准确理解发生在自身诸如疾病、死亡等现象,因而对自身生理情况,包括体内流淌的血液,表现出崇拜又恐惧的纠结心理也就不足为奇了。在此影响下,他们依照着各自的想象在神话传说中杜撰了嗜血的怪物,今天世界各地仍流传着各种关于吸血鬼怪的恐怖故事和传说,当中最为国人熟知的莫过于东欧的吸血鬼和中国的跳尸鬼。

1.尖耳獠牙的“德古拉”

东欧“吸血鬼”是西方文化中最具代表性吸血怪物。其起源存在着多种版本,如《旧约》中的亚当的第一任妻子莉莉丝和杀死自己弟弟的该隐,《新约》中的背叛耶稣的犹大,都被看作是吸血鬼的起源。然而这些都只是虚无缥缈的传说,而欧洲历史上曾经流行的卟啉症、黑死病等以及中世纪贵族屠杀平民事件,更被广泛认为是吸血鬼文化的起源。据流传下来的传说里吸血鬼大多由死人复活而成,因此他们没有呼吸和脉搏,更没有生命和体温,但却不老不死,具备思考和交流的能力。他们脸色苍白,拥有尖耳朵和用以吸血的獠牙,昼伏夜出;阳光、大蒜、十字架和驱魔圣水据说可以杀死他们。此外,他们还具有强大的异能和极高的智慧,能高速移动。近年随着“吸血鬼热潮”的兴起,吸血鬼的外形不再那样恐怖狰狞,开始变得俊美迷人。因此,我们可以从《黑夜传说》(Underworld)、《暮光之城》(Twilight)等一系列的影片中找到青春靓丽、打扮时尚的俊男美女型吸血鬼。当然,这些变化实际上是吸血鬼文化在经历长时间的不断发展与受众口味不断变化后所产生的结果。

2.蹦蹦跳跳的“僵尸先生”

“僵尸”原指人死后僵硬的尸体,但经过各种民间传说和电视电影渲染之后,“僵尸”就成了我们熟知的“蹦跳的丧尸”的统称。虽然早至《山海经》中便有吸血怪物记载,且从古到今都有不少关于僵尸的描写,但是把僵尸的形象固定下来的则要归功于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香港本土僵尸电影。电影借鉴了湘西的“赶尸”习俗,所以片中僵尸出场时总带着“赶尸”的特色:额上贴着垂盖到脸的黄符,身体僵硬,双手向前伸直,身体被草绳绑着,草绳的另一头由道人牵引;被贴符的僵尸听到道人(赶尸人)的摄魂铃声,便会向前跳一下。此外,僵尸们总身穿清朝官服,而当脸上的黄符被摘去,便露出狰狞的面孔,且表现出力大无穷和极度嗜血,具有很强的攻击力。僵尸尽管跟吸血鬼一样惧怕阳光,嗜血为食,但他们却没有思想更不会交流。另外,受中国阴阳学说的影响,僵尸普遍被认为是由死不瞑目的死尸的怨气驱使复活而成,因此除吸血外,还可以吸收月亮的阴气和人的精气以维持自己的行动。在后期发展中,电影吸收了不少西方元素,使中国的僵尸也具备了如通过吸血产生新僵尸等西方吸血鬼的特质。

二、吸血鬼和僵尸文化的发展及其代表的社会现象

1.诞生于“集体宿命意识”下逐渐式微的港产僵尸片

尽管《山海经》的旱魃被认为是中国最早的吸血鬼,但中国僵尸活跃期却直到明朝中叶才开始。而清代有关僵尸的描写最多,其中当数袁枚的《子不语》和纪晓岚的《阅微草堂笔记》最为详细。此外,徐应秋的《玉芝堂谈荟》和蒲松龄的《聊斋志异》等也有不少关于僵尸的故事。而真正让僵尸变成家传户晓的鬼怪则是由1985年香港演员林正英主演的《僵尸先生》为代表的系列电影开始,此外影片还结合中国传统,开创了“茅山道士+僵尸”这一新颖的电影表现形式。受到香港独特的商业文化和社会文化的影响,僵尸片还加入中国特有的武打和喜剧成分,创造出特有的港式恐怖喜剧。然而,后期生产的港产僵尸,由于同质化严重、创新度低及无法及时迎合观众不断变化的口味等缺点,僵尸片在华语影圈不断地衰落式微。尽管如此,香港僵尸电影在20世纪80年代风靡亚洲,受到各国观众的欢迎。除了影片表现形式独特之外,当中聚焦草根阶层与折射出香港在大时代变迁的民生百态,这些用心的“接地气”使得观众对电影百看不厌。

作为移民社会和曾经的殖民地,香港一方面在上世纪50年代接收了大量涌入的内地移民,保留着众多中国的传统文化,另一方面在英国的统治下近百年,深受西方文化影响,中西方文化在这个弹丸之地相互交融。20世纪70年代后,香港经济的腾飞使港人产生强烈的自信、自尊和自我认同感,然而随着香港回归时间得到最终确定,“中英联合声明”的颁布以及87股灾对香港经济的打击,“自负的‘香港人’发现自己身为香港人的渺小,香港的前途也不能自理。”香港人整体产生了一种“集体宿命意识”,社会各阶层都充斥着焦虑、不安和疑神疑鬼的心态。“僵尸”热潮便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被催生出来。这些故事片除了宣扬如中国的传统伦理观念和文化外,在这些影片中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角色大多都是出生于草根阶层,他们没有显赫的家势,更没有辉煌的经历,然而他们面对着生活的重担,仍然对生活抱有乐观坚韧的精神和积极面对生活困难的性格。这正是带领香港普罗大众同舟共济、共度时艰的“狮子山精神”,香港人以此为荣并且在此乐观向上的精神的引领下谱写出“不朽香江名句”。因此,在许多僵尸电影中都可以看到懒散懦弱的小人物化身为勇猛英雄大战僵尸的情景。此外,影片常在紧张的恐怖气氛中插入主角们的诙谐调侃的喜剧桥段作为调节,这也从侧面反映了香港人积极乐观精神。

2.反映“多元价值”的美国电影常客

西方的吸血鬼真正受到作家和剧作家的青睐是从18世纪的启蒙运动开始。得益于文艺复兴时期带来的空前思想解放和工业革命对大众生活观念的改变,作家们开始将注意力从传统神学题材转移到其他题材的创作上。此外,中世纪以来所发生的各种怪诞事件,更为他们的创造提供丰富的题材,因此在这个时期相继产生了大量优秀的吸血鬼题材作品,如英国诗人柯勒律治(Samuel Taylor Coleridge)的《克丽丝特贝尔》(Christabel)、爱尔兰作家布拉姆·斯托克(Bram Stoker)的《德库拉》(Dracula)、安·莱丝(Anne Rice)的《夜访吸血鬼》(Interview with the Vampire)等。进入20世纪,吸血鬼更成为银幕常客,有的根据小说改变而成,如《吸血鬼惊情四百年》、《夜访吸血鬼》等,有的由编剧们全新创作,如《黑夜传说》(Underworld)系列、《范海辛》(Van Helsing)、《刀锋战士》(Blade)系列等,这些电影上映时均取得不俗的票房成绩。而在2009年开始上映的《暮光之城》(Twilight)系列电影,更将这股“吸血鬼热潮”带至高潮,而且催生了不少同题材的电视剧。

然而西方的吸血鬼受欢迎的原因,远远不只是作为单纯的恐怖角色这么简单。随着时代的变迁,吸血鬼在文学作品中关于宗教和阶级的描述被弱化,当代的吸血鬼角色不再像以往那样高高在上,出现许多平民角色,这与以美国文化为主的西方主流文化提倡的平等民主思想有关。这使得近期吸血鬼故事不再一味地强调其残酷和嗜血,出现了如《真爱如血》(True Blood)里面的以人造血为食的吸血鬼和《暮光之城》中只以吸食动物血液为食的卡伦一家。而在故事内容方面也不再是传统的善恶两大阵营的对抗,作家们开始通过对各种各样的吸血鬼的塑造来对社会现实问题、人类自身命运及存在意义等进行深入的探讨。例如,通过吸血鬼与人类、狼人这些不同种族之间的恋爱来反衬出美国不同种族之间的不平等和不和谐;或者通过吸血鬼家族内部形形色色的吸血鬼之间,或和谐或斗争的关系来表达当代美国人关于家庭生活的价值观;此外,还有作者借助塑造不同的吸血鬼角色来探讨如同性恋和艾滋病等弱势群体生存状况,以及科技发展给人类带来的精神苦恼、生存危机等现实问题,以及利用吸血鬼的漫长而无止境的存活与永生孤独这对哲学矛盾,来表现当代人们在苦苦寻求空虚的灵魂得到解脱的同时所表现出强烈内心的挣扎。现在当“吸血鬼”脱掉宗教和迷信的外衣后,展现出的更多的是与当今西方社会息息相关的多元诉求和各种各样的现实问题,这些都为吸血鬼这一古老恐怖鬼怪赋予更多时代内涵。

诞生在人们幻想之下的吸血鬼和僵尸,当他们走进作家的视线成为他们笔下的角色后,便烙下了那个时代的印记。所以当中国的僵尸遇到香港的“狮子山精神”,当西方的吸血鬼处于诉求多元且复杂的美国文化时,这两者便不在只是单纯的恐怖故事的角色,他们都各自成为作家们表达自己对当代社会见解的手段。正因如此,吸血鬼和僵尸将在时代大潮下继续赋予各种新的内涵并继续长久不衰。

参考文献:

[1]姜雪,颜晓川.解读吸血鬼文化的历史演变[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

[2]翁志文.二十世纪八十年代香港僵尸电影研究[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2(4).

[3]黄鹂.当德拉库拉遭遇茅山道士——中美吸血僵尸类型片比较[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 (2).

[4]钟蔚.论当代香港僵尸影片的心理景观[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4).

[中图分类号]I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046(2016)2-0185-02

猜你喜欢

吸血鬼僵尸比较
我和吸血鬼的三次战斗
笔记本电脑“僵尸”
你愿意当吸血鬼还是僵尸?
邪恶的吸血鬼
同曲异调共流芳
张爱玲的《金锁记》与居斯塔夫?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比较研究
托福听力指南:如何搞定“比较”和“递进”结构的讲座题
在舌尖上筑牢抵御“僵尸肉”的防火墙
杀死一只吸血鬼
吸血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