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文学经典的研究
——从现代传媒视角研究鲁迅文学经典的创作
2016-02-13张瑞雪许昌职业技术学院河南许昌461000
张瑞雪(许昌职业技术学院,河南许昌461000)
鲁迅文学经典的研究
——从现代传媒视角研究鲁迅文学经典的创作
张瑞雪
(许昌职业技术学院,河南许昌461000)
[摘要]近代以来,以报刊、杂志为代表的现代传媒在中国兴起,它们对中国民众的思想意识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包括鲁迅这一代文学大家。作为现代文学之父,鲁迅的文学创作过程也深受现代传媒的影响。所以,本文从现代传媒的视角来研究鲁迅文学经典的创作过程,以期可以对鲁迅文学以及现代文学的研究带来一些新的启示,注入新的活力。
[关键词]现代传媒;鲁迅文学经典;现代文学
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报刊、杂志为代表的现代传媒在中国兴起,这为知识分子传播思想、参政议政提供了一种新的渠道,同时也建构了现代文学的语境。鲁迅的多篇杂文经典也是在这个时期逐步形成的。
一、现代传媒为鲁迅创作呼唤语境
任何一种文学现象都离不开具体的历史文化时空,所以要想深刻地了解鲁迅文学经典,也必须首先要清楚其产生的语境。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西方文化交流日益增加,近代都市加速崛起,民众心理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现代传媒技术发生巨大变革。而现代传媒的发展对鲁迅文学经典的形成与发展具有多重意义。
首先,现代传媒为鲁迅文学经典提供了赖以生存的文化环境与物质载体。鲁迅的很多文学经典都是在这种启蒙语境中萌芽的。比如,鲁迅在《新青年》杂志上的第一声呐喊便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同时,《新青年》《京报·副刊》《晨报·副刊》《语丝》《申报·自由谈》《莽原》《萌芽》等现代报刊都为鲁迅杂文的发展与成熟提供了重要平台。
其次,现代传媒为像鲁迅这样的中国现代知识分子争取言论空间提供了重要的资源,成为鲁迅“释愤”“抒情”的有效媒介。
另外,现代传媒的发展也使得鲁迅先生在文学创作的内容与形式上发生了变化,通俗易懂的白话作品成为表达先进思想的最佳手段。所以,以鲁迅为代表的一大批启蒙者都开始用白话文来推广自己的思想主张。这个时期,鲁迅的小说以及杂文大都是与年轻人切身利益息息相关的题材,比如婚恋、礼教、宗法以及妇女解放等。
二、现代传媒激发、规定了鲁迅的创作
现代传媒具有自身的特点:一方面,它的时效性增强了作者与读者之间的互动交流,大大缩短了社会读者的反馈周期,激发了作者再次创作的激情;另一方面,它在语言、文体等方面也对作者的创作空间有了一定的规定和限制。
(一)现代传媒给予了鲁迅强大的创作动力
现代报刊大量采用了鲁迅所投的稿件,这极大地激发了其创作的动力与激情。鲁迅仅在《申报·自由谈》上一个月就可以发表八九篇文章。相关数据显示,1933年到1934年的一年多时间里,鲁迅在《申报·自由谈》上面发表了130多篇杂文。这种“产量”着实惊人,同时也是相当不易的。与封闭性的自我创作相比,能够在报章上高速“生产”文章无疑更具有成就感,也更能激发作者继续创作的热情。与此同时,作者在与编者的互动交流中也可以进一步丰富创作思路。因为报纸的出版周期比较短,作者可以比较方便地调整创作思路和作品结构,甚至重新安排人物命运。就像鲁迅的《阿Q正传》一样,就是采用了典型的编采互动,连载后产生了极大的轰动效应,并成为一代文学经典。
(二)现代传媒规定了鲁迅创作的风格
不过,现代传媒并不是简单地刊登作者的作品,而是深入参与了作者作品的创作过程。就像鲁迅在《晨报·副刊》上连载《阿Q正传》的时候,媒体就会经常“纠正”其作品内容或结构,这种“规约”无疑会影响到鲁迅的创作。
鲁迅从《新青年》到《晨报·副刊》以及《申报·自由谈》,通过适应、运用这些报刊杂志,不断进行文体选择以及语言方式的调整,从而创作出了《狂人日记》《阿Q正传》《准风月谈》《且介亭杂文》等现代文学经典。这说明鲁迅选择杂文体其实也是对报刊特点的自觉适应。为了更好地参与到战斗与抗争中去,最终鲁迅自觉地选择了较易被人接受且最适合战斗的短小杂文,并借助报刊广泛传播,深入到更多民众中去。
三、鲁迅对于现代传媒的影响
(一)主编鲁迅赋予刊物风骨
众所周知,报纸或杂志的整体风格与主编的才情气质有着直接的关系。因为主编会将自己对文章的要求融入到编辑方针中,也会更青睐于那些与自己风格相近的作者的文章。鲁迅一生创办过十几种期刊,比如《莽原》、《朝花》、《奔流》、《语丝》等。鲁迅在这些刊物中融入了自己的思想情感与人生诉求,并汇集了一大批与自己思想相近的激进知识分子的文章,这就规定了文学阵地的空间,同时也使得他主编的刊物与他自己的文章一样,具有十分鲜明的战斗性。他们成为当时重要的社会启蒙力量和批判力量,同时他们也因为文中那些犀利的言辞而受到反动势力的限制与压抑。
不过,由于鲁迅将其创办的刊物变成了文化批判以及教育国民的重要思想阵地,这也使得传媒空间限制了鲁迅的文学创作。因为受办刊宗旨所限,鲁迅以及与他思想相近的知识分子所写的文学作品的内容和题材就会被框定;他们的文学作品需要通过多次修改与调整,以适合报刊的特点。
另外,媒体具有鲜明的当下性。只有符合时代特征,切合读者阅读需求的媒体,才会获得长足的发展。所以,鲁迅的文学作品具有很强的战斗特色,各种论战风潮成为其创作的源泉,同时他也在试图尽可能地做到批评性与艺术性的完美融合。
(二)鲁迅所开创的杂文体裁为现代报刊所广泛使用
20世纪初期到20世纪30年代,由于报纸副刊引发的“文学革命”以及左翼文学运动都说明,传媒在“监测环境”中对文学施加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而且是十分有效的。就像鲁迅先生的“文明批评”与“社会批评”的文学主张便是借助媒体来监测政治环境、传播进步文化的。而其中最佳的体裁便是杂文。鲁迅开创性地造就了一代新文体,使杂文成为重要的报刊体裁,并极大地影响了当今报纸新闻评论写作。杂文将中国古典文学与当时流行的文艺作品相结合,极大地促进了言论写作的发展进程。毋庸置疑,鲁迅是将杂文写作扶上“正位”的重要人物。
鲁迅在报纸上刊载的文章中使用最多的体裁便是杂文,因为他可以利用杂文“不拘一格”的战斗性能,在现代报刊上直面读者,自由地深入人们的实际生活中,并及时地得到社会的反馈。在20世纪初期,鲁迅的杂文发挥了极强的战斗力,不仅可以监测政治环境,也可以引导社会舆论导向。鲁迅在报纸上刊登的杂文其实也是他对于中国社会、中国民众政治、生活的观察、审视与反应。鲁迅的杂文创作离不开现代媒介的启蒙、宣传与鼓动。他的杂文将严肃的战斗通俗化,其风格是以“骂人”的方式最为辛辣、直接、本质的揭露事实,所以可以很好地引起读者的共鸣,吸引读者关注。比如鲁迅在《灯下漫笔》中曾经指出,外国人之所以赞颂中国文明,“其一是以中国人为劣种,只配悉照原来模样,因而故意称赞中国的旧物。其一是愿世间人各不相同以增自己旅行的兴趣,到中国看辫子,到日本看木屐,到高丽看笠子,倘若服饰一样,便索然无味了,因而来反对亚洲的欧化。这些都可憎恶。”这段话直指外国人对中国文化的猎奇和偏见,以及其中所隐藏的文化中心主义。
另外,鲁迅在自己的很多杂文中也直言国民精神上的劣根性。比如,他在《娜拉走后怎样》《偶成》《铲共大观》等文章中批评中国国民的“看客”心理;在《说“面子”》《宣传与做戏》《现代史》等文章中批评国民的面子与做戏;在《忽然想到七》《通讯》《无声的中国》中批判势力与中庸;在《帮忙文学与帮闲文学》《马上支日记》中批评国民的无特操等。
随着现代媒介的不断发展,报章新闻评论要求短、快、新,以便可以及时适应现代新闻的特点,而鲁迅的杂文、短评风格正好符合这一要求,为现代报刊的发展增添了一种不一样的魅力。另外,随着时代的发展,读者关心的问题也在不断发生变化,报纸文体也必须不断适应这种变化,所以就需要创造多种写作风格。而鲁迅的杂文恰好为其提供了参考,因为杂文在文体变化与风格方面具有非常突出的特点。总之,鲁迅的杂文体裁对现代传媒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鲁迅文学的创作轨迹与现代传媒密切相关,我们从中可以看出现代传媒与文学家之间相互影响的状态,也可以更为清晰地理解现代媒介是如何干预我们的政治、生活及思想的。这些具有浓厚时代特征的现代媒介呈现了鲁迅文学经典有其深刻的时代背景、创作情感以及实践意志蕴含其中,从这些经典中我们也可以看到鲁迅先生写作的深度以及媒介的力量。而在电子媒介发展迅猛的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更为紧密,电子媒介介入人们的程度也更深。媒介与文学家之间的关系值得商榷。不过,从鲁迅文学经典的创作背景及创作过程我们可以发现,只有通过文学去感知和干预生活,才可以创作出经典传世之作,而这也是从传媒视角来研究鲁迅文学经典带给我们的深刻启示。
参考文献:
[1]靳新来.鲁迅:在现代传媒中开辟言说空间[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4).
[2]臧文静.现代传媒与鲁迅杂文[J].党政干部学刊,2013 (5).
[3]余礼凤.大众传媒对现代文学俗体化趋势的影响[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
[4]周海波.文化传播视野中的鲁迅文学创作(下)[J].鲁迅研究月刊,2003(3).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046(2016)2-018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