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实与虚伪
——解读霍桑笔下牧师形象的共性与个性
2016-02-13鲁艳华信阳职业技术学院河南信阳464000
鲁艳华(信阳职业技术学院,河南信阳464000)
诚实与虚伪
——解读霍桑笔下牧师形象的共性与个性
鲁艳华
(信阳职业技术学院,河南信阳464000)
[摘要]霍桑笔下所刻画的牧师角色,在人性与神性、理性与感性、自我与本我的多重压迫下生活,却逃不掉人性的“罪”与“恶”。在霍桑的观念中:人生来是有罪的,就算是最神圣牧师也无法逃脱。他们是诚实的,同时也是虚伪的。虚伪是他们的共性,但也渗透着诚实的个性。个性与共性的矛盾交织,便是他们最真实和典型的形象。
[关键词]霍桑;牧师形象;诚实与虚伪;共性与个性
一、霍桑笔下牧师形象的矛盾心理——诚实与虚伪
霍桑是一个从小就生活在清教徒家庭并深受清教意识影响的伟大作家、道德家和思想家,无论是在他的短篇小说还是长篇力作中都透着他浓郁的宗教意识和复杂、矛盾的道德观与宗教观。而牧师作为与宗教紧密相连的人物形象,无疑成为一个表达其道德与宗教主题的窗口。如《红字》中的最重要人物之一亚瑟·狄姆斯台尔,《牧师的黑面纱》中的主人公胡珀牧师,《好小伙布朗》中的theministerand Deacon Gookin,《通天铁路》中名利场里面的“声名显赫的牧师们”等等。在霍桑的笔下,这些牧师的形象是多层次、多重人格的。他们在表现主题、加强作品深层次寓意上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而诚实与虚伪,便是他们多面人格成分中一条具有鲜明特色的二元对立。在霍桑的作品中,许多人都有诚实与虚伪的两面性,而牧师们更为典型与突出。一方面,这些牧师作为上帝旨意的传达者,为人们讲解神圣的经文与教义,化解人间的疾苦,他们是最圣洁的。《红字》里面的牧师亚瑟·狄姆斯台尔就被人们认为是一个神圣的奇迹般的人物,他是上帝传达智慧、指责和恩爱的喉舌。《牧师的黑面纱》中的胡珀牧师也是如此。在戴上面纱之前,胡珀先生是“公认的好教士”。另一方面,在霍桑笔下他们也是普普通通的人,而只要是人生来都是有罪的,受原罪的控制和摆布,就算是最神圣的职业人牧师也无法逃脱。他们受过所谓神学的熏陶,他们也在时刻自我约束、自我美化,他们的品格与修养在某种意义上应该超乎凡尘,也正是这种环境为他们提供了诚实品德的土壤。正因为如此,他们要保持在人们心中的美好形象,必须极力掩盖一些事实,诸如内心的罪恶、所犯的过错等等,结果却是虚伪得以滋生。
再则,换一个角度,从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层面来看,他们内心诚实与虚伪的矛盾和冲突也是因为牧师们生活在本我“快乐原则”的驱使与自我身份限制下。在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和精神分析中的人格的动力理论中,本我、自我和超我之间冲突的情况时有发生,特别重要的冲突是表达本能的愿望与对来自内部(如罪过、羞愧)或外部世界伤害的恐惧之间的冲突……牧师的心理发展过程实际上是人格结构中本我、自我和超我之间的激烈冲突与对抗、压制与抵抗的过程,这三者之间的交互作用所产生的内在动力支配了牧师形象的所有行为。而这些矛盾与冲突正是牧师们同时兼具诚实与虚伪品质的根源。他们要表现自己的神性一面,要实现自我身份的美好,却因为人性之“恶”的驱使和本我的冲动而犯下与自己神职人员不相符的罪过,而他们为了保持自我身份的高度,就必须学会用虚伪来掩饰自己人格的缺陷,来掩盖自己的罪行,他们的人格品质中因而存在着许多的表里不一、口是心非。正是因为这些矛盾与冲突,牧师们的人格特征存在着多面性。个性品质中的诚实与虚伪二元对立便是其中之一,他们的精神世界一直处在矛盾与挣扎中,内心深处的强烈对抗成为了他们言与行的特殊标志。
二、虚伪的共性与个性
霍桑作品中的牧师们,作为高高在上的精神领袖,也是虚伪的典型角色。因为当他们犯下错误,发现自己内心的罪恶,为了维护他们牧师形象的高度,就用虚伪来掩盖他们的错误和不洁。他们是虚伪的,这是他们的共性。关于“虚伪”,如果它指的是任何理由下的表里不一,那么至少就丁梅斯代尔在布道坛上大众赋予他的“天使”形象与他在内室中生不如死的卑屈光景的反差而言的确是如此。《好小伙布朗》中的典型人物,theminister and Deacon Gookin,参加完和魔鬼的聚会后还是一本正经地“把手放在翻开的神经上,带着威严和热诚的表情在教坛上布道,宣扬我们宗教的神圣真理。”。《牧师的黑面纱》中的胡珀牧师,在自己内心罪恶感的煎熬下,突然一天带上一块象征罪恶的黑色面纱,然后整个余生都不肯摘去令人生畏的黑面纱也不肯说出事情的真相。有趣的是,他们的虚伪源于他们对崇高的追求,而又摆脱不了内心的“恶”,用各种伪装的外表来遮盖自己内心的“罪”与“恶”。
但是,牧师们的虚伪中也透射出诚实的个性,而且他们的个性中虚伪的方式也不尽相同。《红字》里面的牧师亚瑟·狄姆斯台尔,“他无法对自己的内心虚假,所以暗中饱受折磨……既从牧者职位所代表的纯洁中堕落,又得时刻拖曳着这份秘密,将它禁锁在深受会众敬仰的外表下;与此同时,他要目睹比他柔弱的罪的同伴无遮无拦,站在众人的咄咄目光之下,承受赎罪的痛苦和屈辱”。于是他选择在最后时刻忏悔,用生命的力量摆脱虚伪。同样是在这种标准下,另一个人物胡珀牧师也算得上是相对诚实的代表者。他曾对未婚妻说:“这块面纱是个记号和标志,我受誓言约束,得永远佩戴。……我若是因悲伤遮住面孔,自有足够的理由。我若是因不可告人的罪过遮住它,那么哪个凡夫俗子不可以这么做呢?”黑面纱既隐含着他不愿承担事实的虚伪,也证明着他内心依然存在的诚实,当然也意味着他以自身为榜样对信众的告诫。
三、诚实的共性与个性
诚实,是清教思想中所强调的一项美德。霍桑,作为一名出生在清教世家,深受清教思想熏陶的文人,当然也崇尚诚实的可贵。因此,在他的小说中,诚实甚至作为最大的主题被彰显出来。
而霍桑笔下的牧师们,每日被自己所宣讲的经文、教义的熏陶与感染,便深谙在上帝与宗教子民面前,诚实是每个牧师们最可贵的品质,亦会努力约束自己,让自己的人格品质尽量达到或者符合诚实的标准。所以,从一定意义上讲,霍桑笔下的牧师们都有诚实的一面,这也是他们的共性,但在这一共同品质上也存在着层次上的差异。而霍桑笔下牧师们诚实的品质也存在层次上的差异。
比如我们先来分析一下狄姆斯台尔。一方面,我们可以说他是最虚伪的人。七年之久,他把自己犯下的通奸罪深深埋在心里,眼睁睁看着爱人和孩子受尽折磨,他虚伪着,让众信徒们极度地仰望崇拜,没有让一个人,除了海斯特的丈夫奇林渥斯,看出自己内心的罪恶;另一方面,我们也可以说他是最诚实的人,在人生最后时刻,他用自己的生命来赎掉自己七年的虚伪的罪,以生命的代价诠释了诚实的最高境界——勇敢面对,向众人坦白了自己的罪恶。作为宗教最虔诚的信徒,他与海斯特犯下众人不可饶恕的罪过后,害怕公开错误后而成为上帝的弃儿,他只有以绝食、内省惩罚自己并忏悔过失,并开始了长达七年之久的用一条血迹斑斑的鞭子鞭笞自己,以至于身心俱疲、心力交瘁。最后,狄姆斯台尔终于走向诚实,公开承认了错误,使内心的自责得以减轻,使灵魂获得了解救,成了一名殉道者。尽管他随即倒毙在示众台上,但他终于呼吸到了自由的解脱的空气,终于获得了道德上的新生,踏上了一条“精神复活之路”。他经过漫长而痛苦的心路历程,最终也踏上了诚实之道。这在他临死之前的一席话中表露无疑。“要诚实!要诚实!一定要诚实!坦荡地面对众人吧,即使你不能将最深的罪恶展露给众人,也要表示出某些迹象,借此可以使人推想到你的最坏之点!”可以这样说,“拒绝不属于自己的东西固然是诚实,但能够大胆地说出实话,承认自己的错误,并勇敢地承担责任,那才是最高层次的诚实。”而牧师狄姆斯台尔在最后时刻升华到诚实最高境界。
而相比《好小伙布朗》中的theministerand Deacon Gookin,诚实在他们心目中的分量就显得渺小许多。他们和魔鬼约会,说道“我宁愿放弃授圣职的宴席,也不愿错过今晚的聚会……”他们享受完和恶魔聚会后,依然白天还若无其事地站在神圣的讲台上讲解圣经,还自如地保持着自己表面的崇高的身份。相较起来,在他们心灵中,诚实的选择就显得相形见绌。但是就是这样选择,让他们生活得似乎更轻松快乐许多。这也许就是霍桑作品中表现社会道德缺失、异化的一个很好窗口。
霍桑的作品中,牧师这类人的角色是十分具有代表性的,他们的个性品质中夹杂着诚实与虚伪,两者在他们的内心世界充满了矛盾与挣扎,这些矛盾与挣扎决定了他们的命运。这也是霍桑表现作品主题的一个途径,在某种程度上凸显了自己认为最可贵的人格品质——诚实。
参考文献:
[1]纳撒尼尔·霍桑.红字[M].余士雄,译.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05.
[2]纳撒尼尔·霍桑.霍桑短篇小说集[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80.
[3]苏晓欲.罪与救赎:霍桑《红字》的基督教伦理解读[J].外国文学研究,2007(4):114-120.
[4]方文开.论霍桑审美的现代性[J].外国文学研究,2005 (5):133-138.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046(2016)2-017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