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中突显地域文化特色的对策研究
——以咸阳地区为例
2016-02-13龚晓青咸阳师范学院设计学院陕西咸阳712000
龚晓青(咸阳师范学院设计学院,陕西咸阳712000)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中突显地域文化特色的对策研究
——以咸阳地区为例
龚晓青
(咸阳师范学院设计学院,陕西咸阳712000)
[摘要]本文论述了地域文化保护的重要性,通过实地调研和资料分析,以陕西咸阳为例,就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中如何突显地域文化特色这一问题,从统一思想认识、地域文化资源挖掘、地域文化形象塑造和地域特色文化传承等方面提出了一些有针对性的措施和建议,可供相关部门及研究人员参考。
[关键词]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地域文化;保护;特色;措施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由于受自然环境、社会生产要素的支配,农村社区文化的区域性、封闭性和特色性的特点非常明显,从而形成了多种多样、特色鲜明的地域文化。这些多样、生动的地域文化极大地丰富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形式,地域文化的保护与发展也是维护全球文化多样性的重要内容。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了“四化同步”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思路,各省、市也都制订了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方针。但是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过程中,很多地方出现了“一刀切”,搞统一模式建设,建成了整齐划一但缺乏传统文化内涵的农村社区,一些曾经很有特色的地域文化就在这样的建设中消失灭绝了。而地域性文化资源对于经济的长期促进作用和保持农村社区的稳定性具有无法替代的作用,因此在建设过程中必须保持并突显地域文化特色。
经过笔者对陕西、湖北及江西等地的调研,同时参照国外的一些措施和经验,本文以咸阳地区为例,就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中如何突显地域文化特色提出了一些有针对性的措施和建议,以供相关部门和研究人员参考。
一、咸阳市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背景
2013年,陕西省政府提出结合陕西实际、扎实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改革方针。咸阳市也开始积极加快全市城乡发展一体化进程,打造城乡发展一体化的“咸阳模式”。
咸阳是中国农耕文明的发源地,历史悠久,文化资源博大丰厚。咸阳由于地处内陆腹地,在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变迁的过程中,咸阳农村地区的前进步伐放慢甚至有些落后,但文化底蕴和文化传统却连绵不绝,较少受到外来文明的冲击,保留了大量传统而富有地方气息又极具开发利用价值的地域性文化资源,这些地域文化资源在经济活动中具有长期效应和竞争力;同时,农村社区地域文化对于提升农村社区文化认同感,提高农村社区凝聚力,保持农村社区的长期稳定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随着城镇化建设逐步进入快车道,在城乡发展一体化进程中要高度重视地域文化的保护,在建设中必须突显地域性文化特色。
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中如何突显地域性文化特色的对策建议
1.统一思想,提高认识,重视地域文化特色建设工作
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中,为了确保能够突显地域性文化特色,必须要从思想层面认识到传统文化传承和地域性文化资源保护的现实意义和重要性。各级机关、部门必须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充分认识城乡发展一体化进程中保护和突显地域性文化特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建设实施过程中必须认真走访调研,从经济和文化等多个方面进行论证分析,科学、客观地进行总体规划,坚决杜绝搞“一刀切”式的统一模式建设。另外,还可采用将突显地域性文化特色列入相关部门负责人员新农村社区建设工作的考核要点,藉此督促和驱动相关负责人重视地域文化特色建设工作。
2.深入农村基层,挖掘特色地域文化资源
地域文化资源的挖掘工作应由政府主导;由专家学者组建技术指导团队,担纲技术指导和顾问;通过科技主管部门科研立项、基层政府邀请、大学生社会调查等多个渠道,动员从事文物保护、文化艺术研究、社会学研究、地理、旅游、建筑规划等方面的专业技术人员、高校教师、相关专业大学生等作为调研主体,通过数字音、视频和图像技术以及微信、微博等新媒体技术手段,深入农村基层进行认真深入的田野调查。从自然景观、文物资源、建筑、民间工艺美术、历史事件、著名人物、饮食、风俗习惯、宗教、民歌、民谣、民间传说、方言、社会组织形态、特产以及产业布局等方面进行挖掘和提炼。可以采取类似“申遗”的方法,从多个渠道调动政府、专业技术人员以及社区村民的积极性,鼓励全民广泛参与特色地域文化资源的挖掘和提炼工作。
在这一方面,咸阳市已有三原县柏社村、礼泉县袁家村、泾阳县张屯村等部分乡镇通过传统建筑保护、民俗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产业园区文化与当地历史文化资源结合等措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可以作为农村社区地域性文化特色建设的范例和参考。
(1)三原县柏社村依靠传统建筑和景观建设古村落旅游区
三原县新兴镇柏社村是列入第二批中国传统古村落名录的村落,以数量巨大的下沉式地窑(地坑窑)建筑和楸树林而闻名。当地政府积极联系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等高校对村落进行了实地考察,制订了《三原县柏社古村落保护与发展规划》,要将柏社村落定位为“天下地窑第一村”、生土建筑博物馆,并将以关中窑洞民居与传统民俗文化为依托,建成具有观光、避暑、度假、科普等综合功能的文化观光型和民俗体验型的古村落旅游区,以此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来保护柏社村的村落风貌。
(2)礼泉县袁家村依靠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展示发展乡村民俗旅游业
礼泉县袁家村是在政府主导、村民自愿的基础上建设的民俗旅游村,是“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村)”。袁家村的建设突出了关中民俗文化,首先在袁家村原有村落的风貌上修建了关中仿古民居建筑群,使这些建筑群成为承载关中民俗文化的载体,之后将本村及周边村落散布的包括关中美食、关中手工作坊、关中民俗、弦板腔、皮影、剪纸、年画等面临失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集中于此地,彰显出商业和地域特色文化的相互促进和相互发展。同时,袁家村聘请专业设计公司编制《关中印象体验地——袁家文化旅游区总体规划》,从全局出发考虑村落整体规划、形象、宣传等方面的问题,确保了袁家村的长期、健康发展。
(3)泾阳县张屯村将设施蔬菜园区企业文化与本地历史文化资源相结合
泾阳县云阳镇张屯村是一个蔬菜为主导产业的蔬菜专业村,近年来采取一系列措施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通过“公司+农户”的方式建设金谷现代设施蔬菜示范园,积极发展设施蔬菜、引进新技术、推广新品种,并充分利用本地历史古迹,将张屯村的明代大义坊石牌坊作为企业形象,注册了“大义坊”商标,并在此基础上搜集整理相关文献和传说,整理了当地历史文化资源,丰富了地域文化和企业文化。同时,企业也对大义坊石牌坊进行了一些保护和修缮。
3.社区建设中的地域文化形象塑造
地域特色的发掘和文化精髓的提炼以及文化主题的确定是新农村社区建设中突显地域性文化特色的前提,地域文化形象的塑造则是其关键。地域文化形象既可以是具象的,也可以是抽象的,但是最终都必须以能承载抽象的地域文化精神内涵的社区形象视觉识别系统的具象形式表现出来。
社区的形象视觉识别系统是社区形象视觉识别的信息传递系统,如社区标识形象、社区标识的中英文标准字体、社区标识的辅助图形、社区标识的标准色彩、社区吉祥物等。社区形象视觉识别系统通过将抽象的社区地域文化精神转化为凝练的视觉符号,通过标识形象等具象形式表现出来,向公众直接、迅速地传达社区信息,从而形成不断冲击视觉的整体形象,使人们对社区产生系统化的良好印象,并强化社区成员的文化认同感。
社区标识可以是具有强烈标志性的建筑、器物、人物、特产、民间工艺美术品等具体文化符号或符号化形象。
(1)以名人为特色的社区文化建设
以湖北省老河口市拦马河社区为例,老河口市光化办事处拦马河社区挖掘本地文化资源,发挥居住在社区的“南派”木版年画传人陈义文先生的名人效应,2009年初将陈义文先生居住的巷子命名为“陈义文巷”,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特色社区建设结合起来,统一社区内路灯、路牌、门牌、公示栏和宣传栏,临街的窗户也统一换成了年画样的红色雕花窗户,有着浓郁的民俗风味,打造具有鲜明特征的“文化名巷”,成为所在社区乃至老河口市的一张文化名片。
这一案例对于咸阳市建设具有地域文化特色农村社区极具参考价值。如旬邑县赤道社区在社区建设中可以以剪纸艺术大师库淑兰的剪纸艺术以及其他民间工艺美术保护为主导,以库淑兰的名人效应作为宣传着力点进行整体设计和包装。秦都区北槐村则可以书法家钟明善为主进行进一步的整体设计。
(2)以历史人物、事件和传说为特色的社区文化建设
咸阳历史悠久,文物资源丰富,可以充分利用历史人物、事件作为切入点,进行社区文化建设。如元代大儒关西夫子杨奂的故乡乾县杨汉村、近代教育家和思想家刘古愚的故乡秦都区天阁村、近代文学大师吴宓的故乡泾阳县安吴村等均可以以历史名人及这些名人的思想作为社区文化的根源;乾县铁佛村、薛录村、泾阳县口镇村、三原县孟店村、兴平市子孝村等均可以依托当地历史遗迹、民间传说等打造地域性文化特色。
(3)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为特色的社区文化建设
在拥有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社区建设中,要以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特色为核心进行设计,不仅要进行形象视觉识别系统设计,还要结合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劳动生产需求,对社区规划和建设进行有针对性的设计。比如晒挂面用的架子,演出木偶、皮影、社火等的场地,各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习场地,制作皮影、特色食品、压榨油等产品的废弃物无害化处理措施等。
(4)以历史建筑和遗迹为特色的社区文化建设
诸如旬邑县唐家村、三原县东李村、永寿县樊家河村等拥有历史建筑和遗迹的社区建设,必须以历史建筑和遗迹保护为核心进行,对原有遗址和古建筑的坚决保护和修复,并在新社区建设中充分考虑新老建筑的协调。同时,对社区内保留的传统建筑和遗址配有准确的说明介绍,以促进对历史遗迹的保护和宣传。
(5)以农林特产为特色的社区文化建设
对于以林果、蔬菜等为特色的社区,可以通过专业合作社、“公司+农户”等形式将社区农户组织起来,要依托现代农业园区和优势特色产业进行发展,将特色社区文化建设与生产合作组织的企业文化建设及产品包装结合起来进行,形成与当地生产经营活动互相适应、协调发展的特色社区文化。农林特产可以设计成有特色的卡通形象,以平面、动漫等方式利用网络媒体传播宣传。
4.地域特色文化的传承
在新农村社区建设中,必须重视地域特色文化的传承,建设规划必须从经济、社会、文化、生态与环境等方面统筹协调,综合考量,整体规划必须为地域特色文化的传承留有发展空间。新农村社区建设中的社区文化中心、广场等群众文化活动中心应成为当地特色文化的宣传、展示、教育、保护、传习的主要场所;通过开发乡土文化教材,对中小学生、村民等进行宣传教育,加深当地居民对地域特色文化的了解;通过各种生产合作组织对民间工艺美术品等产品进行生产和销售,使特色地域文化借助一定的产品载体对外进行传播。
参考文献:
[1]郭占峰.西部地区城镇化进程中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现状、困境与出路[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4):9-16.
[2]张颖举.农村城镇化中传统农村社区建设问题的调查[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4(4):56-60.
[3]覃杏花.我国农村社区建设缺陷及其完善路径[J].江西社会科学,2014(4):194-198.
[4]张卫静.城乡一体化视域下农村社区建设研究——以山东省莱芜市农村社区建设为个案[D].山东大学,2013: 3-5.
[5]刘长民.山东省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与发展研究——基于对德州市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考察[D].中国海洋大学,2014:7-8.
[6]李博.我国新型农村社区建设问题研究——以河南省为例[D].河南大学,2013:5-9.
[基金项目:2014年陕西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毕业设计有效性研究(项目号:SGH140801)]
[中图分类号]F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046(2016)2-002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