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河南省农民工市民化的困境及破解之策

2016-02-13张丽叶河南牧业经济学院河南郑州450044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6年2期
关键词: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新型城镇化

张丽叶(河南牧业经济学院,河南郑州450044)



河南省农民工市民化的困境及破解之策

张丽叶
(河南牧业经济学院,河南郑州450044)

[摘要]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工市民化既是重中之重,又是难中之难。河南省农民工市民化进程有所加快,但也存在诸多问题。文章剖析了制约市民化进程的主要困境,根据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原则,提出了促进河南省农民工市民化的具体对策建议。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河南省;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根据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及《深化农村改革综合性实施方案》,未来五年我国城乡一体化的核心是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近年来,随着河南省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占城镇常住人口的比例不断提高,进城农民工已成为支撑河南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力量。按照河南省新型城镇化规划,到2020年全省要新增1100万左右农村转移人口,每年将有近200万人从“农民”转换成“市民”。但大量农民进入城市就业,给各级政府提出了农民工市民化的重大命题。有关农民工市民化的研究,有助于服务省委省政府关于新型城镇化的战略决策,有助于引导河南省人口有序转移和合理分布,实现人口大省向人力资本强省的转变。

一、河南省农民工市民化存在的问题

(一)农民工市民化总体进程缓慢

一方面,河南省城镇化起步较晚,长期以来城镇化发展水平偏低,严重滞后于全国平均水平。据统计,2011年我国城镇化率已过半,而河南省城镇化率只有40.6%,2012年仅有42.4%,2013年43.8%,2014年已达到45.2%,农业人口非农化转移的压力很大。另一方面,河南省18地市城镇化进展速度也各不相同,差异比较大。例如,2014年,郑州市的城镇化率达到68.3%,而濮阳市、南阳市、商丘市、驻马店市、周口市等城镇化率则不到40%,远远低于其他地市。城镇化率低不利于农业转移人口就业及城市的公共承载能力就相对不足,严重阻碍了河南省农民工市民化的进程。最后,河南省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根据著名经济学家H.钱纳里和M.赛尔昆的发展模型预测,当人均GDP为6000美元时,城镇化率应为63.4%。2014年,河南省的人均GDP为6042.33美元,而河南省城镇化率仅为45.2%,远低于63.4%,低了将近20个百分点。

(二)农民工对市民化的诉求日益多元化

首先,农民工整体出现明显的代际变化,即分为老一代农民工和新生代农民工。由于新生代农民工对城市生活的适应能力更强,自身也具备了一定的专业技能,对生活要求也更具多样化,他们不仅仅满足于物质生活,还追求精神生活的满足和自我价值的实现,这给农民工市民化提出了更大的挑战。其次,农民工群体结构也出现一定的分层,并且各个层次的水平差别较大,不同层次的农民工对其市民化都有不同的要求,而且差异也比较大,这就加大了农民工市民化的难度。

(三)农民工市民化与河南省产业结构调整矛盾凸显

2014年,河南省三次产业结构持续优化,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11.9∶51.2∶36.9,呈现“二三一格局”,第三产业增长加快,比重明显提升;从业人员构成为40.7:30.6: 28.7。虽然近几年河南省的非农产业比重在不断上升,但是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河南省产业结构仍不尽合理,第一产比重偏高,第二产业比重过大,第三产业发展滞后。根据相关资料,在市民化过程中,72%农民工选择家政服务、商业饮食业等服务性的行业,20%的农民工选择建筑业、加工制造业等,只有8%的农民工愿意选择与农业有关的行业。

(四)农民进城落户积极性不高

国家统计局河南调查总队的调研报告显示,河南省尽管大多数(80.1%)的农业转移人口较为强烈地愿意成为城镇居民,选择享受“城市生活”,但他们对城市落户的积极性并不高,更多地选择把户口保留在农村并保留土地和宅基地。报告以商丘市为例,只有4.9%的农民工选择在城镇落户居住。另外,在洛阳、商丘等地要求“非转农”的越来越多,“人想到城里来,户口留在农村”。

二、河南省农民工市民化的困境

河南省的农民工市民化水平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且严重滞后于城镇化与工业化,农民工市民化的滞后会阻碍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发展,阻碍河南省的城乡一体化进程,最终使得二元经济格局难以改变。

(一)农民工呈现“三低”,市民化能力整体不强

总的来说,河南省农民工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其中新生代农民工相对老一代农民工受教育程度偏高。2014年,据推算,在转移农民工中,有超过60%的为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高中文化程度约为26.4%,其中70%以上的农民工根本没有参加过职业技能培训。农民工背井离乡来到陌生的城市,再加上本身技能和文化程度较低,就业渠道单一,大多数人找工作主要利用传统的乡村社会资源获得用工信息,或依靠亲朋好友介绍或依靠地缘,大多在脏、累、量大、工作危险等的非正规部门工作,相应的收入低,生活无保障,居无定所,甚至有时候还会遇到工资被拖欠或被克扣的现象。住的条件差、劳动环境恶劣、生活成本高等都会影响了他们融入城市的能力,最终导致了农民工市民化能力不强,制约了市民化的步伐。

(二)农民工出现代际变化,市民化进程更加复杂化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及加速转型,产生了新生代农民工,农民工出现了明显的代际变化。“新生代农民工”主要是指80后、90后,他们目前占农民工外出打工的人数60%左右,已经成为新产业工人阶层的主导力量。这批农民工虽出生在农村,但大多数教育程度较高,部分人参加了职业技能培训,本身具备一定的专业技能,都会上网。因此,呈现出不同于老一代农民工的时代特征,如生活目标相对较高、消费观念更加开放、权利意识日益增强、心理状态明显变化等。另外,他们的生活方式趋同于城市同龄人,呈现出明显的市民化倾向。他们有强烈的愿望留在城市,很渴望城市生活,并成为城市真正的主人。另外,部分老一代农民工为了子孙后代能够受到良好的教育,享受高质量的城市生活,他们也希望市民化,这就使得农民工市民化的问题更加复杂化。

(三)农民工群体具有一定的分层,加大了市民化的难度

由于农民工自身能力与家庭情况的不同,进入城市务工的农民工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自身具有一定的专业技能如出租车司机,或者农村家中经济具有一定的基础,这类人到了城市,一般会有一份稳定的收入较高的工作,或者从事个体经营,他们市民化的愿望更强,同时他们也希望获得和当地市民一样,追求具有较好的公共服务待遇、生活的质量及自身素质和能力的提高,那么,这类人融入城市、市民化的能力也较高。第二,自身没有一技之长,完全是靠出苦力挣钱,这类人进入城市的目的很简单,仅仅就是为了挣钱,到了一定的年龄,他们就会回到生他养他的农村,安养晚年。那么这类人基本没有市民化的要求。第三,自身具有一份相对稳定的工作如建筑类人员,这类人的收入比较高,但没有第一类高。这类人回到农村有点不甘心,但是留在城市,面对高昂的房价又犹豫不定,过着近似于半游离性的生活。不同层次的农民工对实现市民化的要求不同,加大了市民化的难度。

(四)城市公共服务资源承载能力不够

在城市化发展过程中,人口的过度集聚会造成人口膨胀、资源短缺,使城市承载力过重,造成外来农民工处境更加艰难,他们的居住、出行、就业、看病、教育等条件极差,基本享受不到市民待遇。这不仅影响当代农民工及其子女的发展,进而制约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最终造成城市化水平下降等现象,同时也严重制约了农民工市民化的进程。

(五)购房艰难,农民工在城市“扎根”能力严重不足

尽管农民工在城市务工所从事的行业呈现多元化的特点,但是大多数农民工在低端制造业和商业服务业如住宿餐饮业等,收入相当微薄,他们在大城市买房是不可能的。而房子在中国人的眼里就意味着家,不仅仅只是一个睡觉的地方,更代表着一个人的最终归属之地。在河南省农民工中,有43.2%的选择回老家自盖住房,22.6%的选择在老家附近的县城或者是郊区买房,只有8%的农民工选择在打工地买商品房。常年在城市工作但却买不起住房,他们就会在城市找不到归属感,对城市没有认同感和依赖感,最终严重影响城市化和市民化的进程。

三、推进河南省农民工市民化的对策建议

(一)优化农民工人力资本开发,促进多渠道稳定就业

农民工受教育的年限短及劳动技能低都直接影响着他们的就业范围,因此需要政府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农民工的职业技术教育体系,建立以市场化为基础的职业培训机制,使进入劳动力市场及在岗的转移就业农民工全部接受相应的就业技能培训、技能提升或者高技能人才培训,实现“一人、一技、一业”,优化农民工的人力资本开发,从而帮助农民工实现高技能就业和高质量就业,提高他们的收入,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为河南省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力资源支撑。

(二)充分考虑不同代际农民工市民化的要求,切实保障新生代农民工的合法权益

老一代农民工市民化的要求相对较低,他们奋斗的目标就是能够病有所医、住有所居、老有所养。政府的工作侧重于加强农民工的职业技能培训,使他们有一技之长,能够实现就业和稳定就业,保障他们能和市民一样同工同酬,获得平等的医疗、养老、失业等基本公共服务。新生代农民工一般比老一代农民工具有较高的素质和技能,他们的诉求更多元化,政府则要特别重视他们的政治诉求,切实尊重和实现他们的合法权益。

(三)对于不同层次的农民工,要分类指导,有秩序、有步骤地推进农民工市民化

对不同层次的农民工应采取相应不同的措施,最大限度地解决市民化问题。第一类农民工市民化的意愿和能力最强,因此要优先考虑和满足他们市民化的要求,重点考虑解决他们在养老、医疗、退休等方面的基本社会保障制度及其子女的受教育问题,使得他们在城市的生活基本实现与城市市民的均等化。第二类主要以新生代农民工为主,他们市民化意愿较强,但市民化能力却较弱。政府要加大对这一类农民工的照顾力度,进一步加大对他们的技能培训,全面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提升他们市民化的能力,助其实现市民化的愿望,让他们不再是城市的“过客”。第三类农民工的市民化意愿并不强,重点在于拓宽他们就业渠道,提高他们的收入,并切实保障其合法权益。

(四)完善大中小城镇体系建设,重视区域经济布局调整

协调区域之间的经济发展,建立具有区域性功能的城市群。目前河南省大部分农民工主要在郑州、平顶山及洛阳等制造业和重工业相对比较发达的地区。大量的人口集中集聚在少数几个城市,这会给这些城市带来沉重的压力。因此,河南省要以中原经济区建设、郑州航空港建设、一带一路等发展为契机,加快中小城镇的建设和发展,引导农民工在大中小城镇之间的合理分布,避免大规模集聚在某几个特定地区,同时大幅度提高城镇公共服务资源的承载能力。

(五)改革城市住房政策,提高农民工在城市安家落户的能力

第一,进一步消除制度性障碍,让农民工能够享受城镇公共住房,让他们拥有自己的家,为农民工市民化创造有利条件。第二,培育健康有序的房屋租赁市场,发动全社会的力量,坚持多渠道、多方式来帮助农民工实现他们在城市的安居乐业。第三,改变农民工安置区的建设理念,将针对城市低收入群体的廉租房与农民工安置房结合起来,通过开发廉租房与简单公寓,实现农民工住有所居。第四,加强“城中村”与城乡接合部的规划和发展,重点是改善卫生、娱乐、消防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促进农民工与市民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帮助他们尽快融入城市生活,加快市民化的进程。

参考文献:

[1]郭之茵.河南省农民工生存状况分析——以郑州市为例[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15(2).

[2]李守琴.河南省农民工市民化问题探讨[J].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2014(4).

[3]孙春月.河南省农民工市民化的发展趋势、困境及对策探析[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2013(3).

*基金项目:2015年度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项目编号:2015BJJ071),2016年度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一般项目(项目编号:2016-gh-149)

[中图分类号]F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046(2016)2-0021-03

猜你喜欢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新型城镇化
农民工市民化精准转化的大数据分析
农民工市民化精准转化的大数据分析
农民工市民化研究综述
西藏城郊失地农民市民化研究
保定特色小镇建设助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财政政策如何助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河南省农业转移人口社会保障现状研究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我国耕地保护的困境与制度创新刍议
新型城镇化是经典城市化的回归和升级
以协调的发展理念助推新型城镇化建设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