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劳动关系语境下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建设的理性思考

2016-02-13薛晓霞

薛晓霞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工会干部学校 乌鲁木齐市 830002)



劳动关系语境下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建设的理性思考

薛晓霞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工会干部学校 乌鲁木齐市 830002)

[摘要]工资集体协商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构建和谐稳定劳动关系的重要制度安排。针对集体协商对我国企业工资决定机制的影响,完善工资集体协商制度的法律体系,强化工会的职能,加强政府指导,促进行业性工资协商,培育协商公共空间,对于构建符合中国实际和具有中国模式的工资集体协商制度,是十分迫切和必要的。

[关键词]劳动关系语境;工资集体协商;三方协商机制

劳动关系中最重要的经济利益关系是工资问题以及与工资相关的工时加班等问题。伴随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机制的逐步完善,不断扩大的收入差距所引发的问题也在不断增多。为使工资等问题得到妥善解决,作为协调劳资关系有效机制的“工资集体协商制度”的建立与完善,再次被提到日程上来。

一、集体协商制度对我国企业工资决定机制的影响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化解劳资冲突、促进经济增长、规范和调整劳动关系以及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载体,是工资集体协商。近年来,由于利益诉求的摩擦与碰撞,使劳资纠纷不断发生,劳资矛盾的隐患呈现出复杂性、多发性及持续性的特点。这说明集体谈判制度在我国的推行和发展仍然面临着诸多问题与困难,我国的协调机制并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一)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在中国的发展

我们国家在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践中,对集体谈判经历了认识不断加深、思路逐步清晰、直至被认可接受的过程。在计划经济体制时期,我们是通过计划来配置劳动力,因此,也就不存在集体谈判制度。但是,在向市场经济过渡中,劳动力通过市场进行资源配置,劳动就业制度由此产生了根本性的变化。“铁饭碗”被打破,就业渠道拓宽,人们通过人才市场自主择业。特别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初期,我国正式引入集体协商制度。1994年,《劳动法》颁布,集体协商制度在我国正式确立了法律地位,各地逐步开始进行集体协商工作的探索与实践。

随着集体协商工作实践的不断深入,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集体协商工作覆盖面不断扩大、社会影响力不断得到提高。李克强总理在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要“健全企业职工工资决定和正常增长机制,推进工资集体协商,构建和谐劳动关系”。2015年的“十三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健全科学的工资水平决定机制、正常增长机制、支付保障机制,推行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完善最低工资增长机制,完善市场评价要素贡献并按贡献分配的机制”。这些都说明,党中央、国务院对集体协商制度的建立与实施,态度是鲜明而坚定的,对集体协商工作的要求也越来越深化,越来越具体。集体协商制度从“全面实行”到“不断扩大”,再到“进一步完善”,体现了党中央和国务院对集体协商制度建设的要求在不断提高,同时也反映出推进集体协商这项工作需要不断深入发展。

(二)推行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存在的制约因素

自上而下推行的工资集体协商,从目前情况来看,步履维艰,现状堪忧。在中国现有的体制结构下,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实施推行起来并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主要存在的问题有以下几种。

1、工会组织职能发挥不到位,指导作用欠缺。通过工资集体协商谈判能够提高劳动者的收入,这已从中央到各界形成了普遍共识,但是在实际推进工作中依然举步维艰。首先,法律法规尽管赋予了工会组织推行集体协商的职能,但是由于受体制、机制等因素的影响,工会代表职工在协商谈判中发挥的作用还远远不到位,部分企业工会和地方工会实际上成了企业或党委的行政科室或工作机构,甚至在一些用人单位,工会成了企业后勤的一个职能部门。因此,我国企业层次的集体协商只是企业工会或职工代表与企业行政部门机构间的协商,难以体现企业法人和工会法人之间的主体平等性,这种体制确实很难提高企业层次集体协商的质量。其次,工会干部相当一部分人员在工作方式和主张权利上仍然受计划经济体制下工会工作模式的影响,缺乏与企业行政平等对话的观念,这在客观上也制约和影响着工会组织实际参与集体协商和参政议政能力的提高,使其在职工中的威信大打折扣。

2、缺少普通职工参与,理性协商不足。目前,我国还是买方劳动力市场,在强资本、弱劳工的格局下,劳资双方的地位极不平衡。首先,在非公有制企业及劳动密集型企业,雇主单方面决定工资的现象十分普遍,职工长时间利益被侵害,这就使得职工流动性非常大。其次,职工方协商代表有不敢谈的心理,对工资集体协商的自觉意识也比较薄弱,虽然相关法律法规对职工方协商代表在履行职责和任职期间规定了相应的保护措施,但是协商代表毕竟都是企业内部的职工,而且任期有限,一旦任期结束,还要在企业继续工作,害怕自己为职工争取正当权益而受到不公正待遇,甚至遭到打击报复,认为法律中的一些保护措施只能保护一时,却并不能保护未来。

集体协商制度不是对企业经营自主权的侵犯,但也不能把企业经营自主权错误地视为只应由企业经营者单方面决定企业内部劳动关系双方利益的分配。作为劳动关系双方平衡利益关系的一项重要制度,集体协商的目的是使企业经营者能够和工会就工资问题真正坐下来进行公正平等的协商谈判。至于集体协商程序启动后,劳动关系双方达成的共识是加薪还是降薪,要取决于劳动关系双方根据经济发展形势、企业经营状况等多种因素,在充分博弈之后共同确定。当前,我国劳动关系面临着一些问题和矛盾,其中一个关键的因素是集体协商制度不够健全完善,其在协调劳动关系方面的作用没有充分发挥。

二、完善工资谈判机制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设想

工资集体协商制度的实施,是我国工会走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要求。工资集体协商作为工会维护职工经济利益的一项重要工作,从深厚的社会历史大背景来看,是劳动力市场化的必然结果。和谐社会是一个稳定有序的社会,建构与国情特征相适应的工资谈判制度,已经成为劳动关系领域的必然选择。

(一)理论研究与创新是完善工资集体协商机制建设的基础

集体协商制度是在市场经济环境中劳动力市场主体双方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自主地去调整劳动关系的一项基本制度,是市场经济国家的通行做法。工资集体协商制度的建设完善必须要以正确的理论作为指导,需要从我国国情实际出发,选择正确的劳动关系理论。我国的工资集体协商制度,需要从两方面进行理论研究与创新。

1、须拓宽立法视域,进行深层次的工会理论研究。工资分配涉及到劳动者的切身利益,因而始终是劳动者最关注的焦点问题。在推进集体协商和集体合同制度的初期,面面俱到地开展集体协商并签订集体合同也有较大难度,所以工资集体协商实际上成为推进集体协商和集体合同制度的切入点或突破口。由于收入分配理论、调整工资的依据以及影响工资变动的因素等问题缺乏必要的理论支撑,我国劳资双方进行工资集体协商的时候,往往由于协商中的工资数额确定的不科学而导致协商难以达成共识,落实艰难,协商质量差。因此,有必要对工资集体协商立法进行宽视域、深层次的基础理论研究,使劳资双方对此达成共识,从而为公平合理地调整工资提供理论武器。

2、须研究工会的内涵、历史定位、发展规律以及工作思路。工资集体协商实质是通过集体协商和法定程序将企业工资决定纳入规范化的契约轨道,从而使劳动关系双方为实现不同的经济利益要求找到彼此兼顾的结合点。当前,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由于经济利益关系而产生的劳动关系矛盾是普遍存在的,有时还可能比较激烈。但是,这种矛盾本身并不可怕,它完全可以通过集体协商机制,由劳动关系双方进行讨价还价、最终达成妥协的方式加以解决。面对新情况、新问题,运用正确的方法和思路来解决问题,离不开工会理论的创新。工会理论需要对工会所处的历史方位、发展特点和规律有一个科学的认识,在创新中科学界定工会的性质、地位、作用和职能,正确处理好与党委、政府、企业和职工群众的关系,从理论上系统地回答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工会、如何建设工会”及“工会发挥什么作用、如何发挥作用”等重大问题。

(二)以“三方机制”为视角推进工资集体协商工作

中国走了一条快速工业化的发展道路,劳动关系协调方式也是独一无二的。我国的“三方协商机制”产生于20世纪90年代。在劳动关系的基本理论中,劳动关系的主体由“三方”构成,即政府、用人单位和工会。工资集体协商是由工会代表职工与用人单位经过协商程序就劳动者的劳动标准、劳动条件签订集体合同,并用来规范明确企业内部的劳动关系的一项重要的劳动法律制度。这项制度在中国的实施,不仅已由我国法律予以确认,而且在政府、用人单位和工会这三方之间逐步形成共识。加强“三方协调机制”建设,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贯彻“以人为本”、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快政府职能转变的过程中都能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通过集体协商,合理调节企业工资收入分配,在我国是一项系统工程。其涉及面广、政策性强、专业要求高、工作难度大。面对由于收入分配问题引发的集体停工、怠工等群体性突发事件,建立起以政府部门为主导的三方协同、多方支持、企业和职工积极参与的工作机制,可以保证工资集体协商在规范、理性和有序的前提下稳妥推进。从理论上讲,在一定的经济社会发展阶段上,政府部门、用人单位和工会组织在工资集体协商中的定位,受一定价值理念的影响。三方在工资集体协商中所扮演的角色、所处的地位决定了其在工资集体协商出现问题时能否积极地采取有效措施,能否采取相应对策以对工资集体协商的行为产生作用,并且影响劳动关系的发展方向。

以“三方协商”的形式解决劳动关系中存在的各种问题,有利于兼顾国家、企业、职工三方各自利益。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三方协商机制作为一个原则,已经被绝大多数市场经济国家所接受并具体实施。我国已加入世贸组织,劳动关系的调整要逐步与国际接轨,通过劳动关系三方协商机制平台,推动行业协会和企业组织在法定的工作时间和均衡的劳动强度内,制定行业劳动标准和企业劳动定额,并能有效的协调行业内部工资分配和集体协商立场,为行业开展工资集体协商打好基础。随着国家和地方三方协商机制的不断建立和完善,“三方协商机制”已经成为集体谈判机制建设的重要推手。

(三)把握机遇,应对挑战,积极发挥工会职能

工资涉及到劳资关系中的核心内容,解决不好将直接导致冲突的爆发和升级。在劳动关系双方博弈的过程中,工会组织应该怀着惠及广大普通劳动者的深厚感情和热心,把推进集体协商制度建设作为一项事业来抓,积极解决好由于工资增长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不同步、由雇主单方面决定工资或者单纯由市场决定工资而解决不了的问题。工会作为劳资双方博弈的一方,其代表性和凝聚力将直接影响着博弈的力量和结果。

我国工会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群团组织,工会的责任受执政党之托,巩固和扩大其阶级基础;受职工之托,表达和维护其基本权益。衡量工会工作成效的一个重要标准,就是看工会在推动解决职工经济利益特别是工资分配问题上作用发挥得如何。事实上,工会落实党中央和国务院的决策部署,关键还是在于要履行好维护职工合法权益这一基本职责。《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强调,新时期要“完善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全面实行劳动合同制度和集体协商制度,确保工资按时足额发放”。这表明,运用集体协商制度保障企业职工工资收入水平和劳动权益,是中央深化收入分配领域改革、建设和谐劳动关系、实现企业广大职工分配权利和劳动权益的重大部署和战略举措。工会是集体协商的能动主体,落实这一重大部署和战略举措,义不容辞。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正处于结构调整阵痛期、增长速度换档期以及爬坡过坎的紧要关口,广大职工群众及社会各个方面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对工会组织的热切期望,就是能够有效地参与劳动关系、利益关系调整,更好地维护广大职工,特别是企业职工的劳动权益和分配权利。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对集体协商工作做出一系列重要决策和部署,在党代会报告、中央全会决定、国家五年发展规划纲要、政府工作报告等重要文献中,多次强调要积极稳妥推进集体协商,完善集体协商制度。在劳动关系向市场化转变的过程中,构建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因为它是我们社会关系中最主要的关系之一。如果劳动关系不和谐,和谐社会的建设就会落空。建立和谐的劳资关系,一个最重要的方式就是通过制度化的建设,把职工的利益诉求纳入到制度轨道,通过制度化的方式去和资方博弈,通过制度化的方式去实现自己的经济利益。

在从个别劳动关系向集体劳动关系转变的时期,需要建立由政府和工会参与的冲突协调机制。工资集体协商,必将成为协调劳动关系的重要抓手,必将成为工会履行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的基本职能的重要载体和手段。工会作为劳动者合法权益的代表者和维护者,更应该主动地、独立地参与到与劳动者权益相关事务中,一旦出现劳动者权益需要有力的表达者和维护者的情况时,采取措施依法妥善处理劳资矛盾和纠纷,切实的代表和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只有这样,才能将职工的合理诉求和工会自身的利益要求及时的反映出来,才能够使政府和企业制定出的相关政策切实维护好职工的合法权益。

参考文献:

[1]黄河涛,赵健杰.论工会“维权”的发展趋势与对策[J].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05(3).

[2]王贵勤等.欧盟法劳工权利保护研究[J].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10(3).

[3]中华全国总工会.工会集体合同劳动合同工作概论[M].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2006.

[4]赵健杰.谈工资集体协商与工会作用[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05-14.

[5]杨静.企业职工权益维护策略—基于三方合作模式的构想[J].求实,2010(10).

责任编辑 冯亚非

[中图分类号]D41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码]1008-8636(2016)02-0027-05

[收稿日期]2015-12-07

[作者简介]薛晓霞(1971- ),女,陕西绥德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工会干部学校讲师。

Rational Reflection upon Establishing a Collective Wage Bargaining System under the Context of Labor Relations

Xue Xiaoxia
(Xinjiang Uyghur Autonomous Region Trade Union Federation Cadre College, Urumqi, 830002)

【Abstract】As a product of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certain phase, collective wage bargaining system is an important institutional arrangement for developing harmonious and stable labor relations. In view of impacts of collective bargaining upon wage determination mechanisms of Chinese enterprises, it is pretty urgent and necessary to establish a collective wage bargaining syste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n line with actual situation of China by improving legal systems of the collective wage bargaining system, enhancing functions of the trade unions, strengthening governments' guidance, promoting industrial wage bargaining and creating public space for bargaining.

【Keywords】Context of Labor Relations, Collective Wage Bargaining,Tripartite consulting regi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