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正史伏羲资料撮录解读

2016-02-13刘雁翔

天水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6期
关键词:秦州伏羲八卦

刘雁翔

(天水师范学院 历史文化学院,甘肃 天水 741001)

正史伏羲资料撮录解读

刘雁翔

(天水师范学院 历史文化学院,甘肃 天水 741001)

关于伏羲,先秦诸子百家时有论及;秦汉以降,各种典籍代有记载。尽管司马迁《史记》不立《三皇本纪》,但以《史记》为首的二十五史从来就不乏关于伏羲的记载。贯通检索正史,“伏羲”凡51见,“太昊”凡34见,“羲皇”凡23见,“三皇”凡123见,涉及伏羲生地、体貌特征、创制、祭祀、祠宇等各方面的内容。按类撮录解读,即可见伏羲在民国之前被认定为历史人物,是人文始祖,故历代尊崇有加,长久不衰。

伏羲;二十五史;生地;始作八卦;祭祀;祠庙

一、关于伏羲生地

《晋书》卷71《陈頵传》记载一段陈頵和豫州刺史解结的对话,提到伏羲地望。

结曰:“张彦真以为汝颍巧辩,恐不及青徐儒雅也。”頵曰:“彦真与元礼不协,故设过言。老子、庄周生陈梁,伏羲、傅说、师旷、大项出阳夏,汉魏二祖起于沛谯,淮之众州,莫之与比。”结甚异之,曰:“豫州人士常半天下,此言非虚。”会结迁尚书,结恨不得尽其才用。

按:是为解结和大儒陈頵讨论九州地理之于人才的问题,博学多才的陈国苦县(今河南省鹿邑县)人陈頵列举地产名人说明豫州本是人文荟萃之地,说豫州之“汝颍巧辩”不及“青徐儒雅”乃偏知偏见。在列举名人时将伏羲地望说成是阳夏,此阳夏即《史记》卷48《陈涉世家》“吴广者,阳夏人也”一语述及的阳夏,即今河南太康县,秦属陈郡,东汉属陈国。陈国之治所在今河南淮阳县,即《左传》所言“陈,太昊之墟也”[1]的那个陈。自晋皇甫谧《帝王世纪》太昊帝庖牺氏“长于成纪”[2]的说法出,主流观点即认为伏羲乃陇西成纪人。伏羲出阳夏说属不太流行的异说,这种说法盖和“陈,太昊之墟”有关。陈在秦汉以来就被认为是太昊伏羲建都之地、埋葬之地,有太昊陵,伏羲文化氛围浓厚,阳夏长期归“陈国”管辖,于是有伏羲生阳夏说。陈頵本是陈地人,大概家乡流传伏羲生阳夏的传说,所以在和解结论辩时特意搬出超级大人物伏羲。无独有偶,敦煌写本《天地开辟已来帝王纪》也有“伏羲氏,洛阳人”[3]的说法。这些都属伏羲的出生地的“异论”。

二、关于伏羲鳞身

《宋书》卷27《符瑞上》说:

太昊帝宓牺氏,母曰华胥。燧人之世,有大迹出雷泽,华胥履之,而生伏牺于成纪。蛇身人首,有圣德。燧人氏没,宓牺代之,受《龙图》,画八卦,所谓“河出《图》者也”。有景龙之瑞。

按:这段记述和皇甫谧《帝王世纪》所记述的伏羲相仿。这里我们关注“蛇身人首”和“有景龙之瑞”二语。伏羲“人首蛇身”或“龙体”是汉代的谶纬家言,为后代接受,于是出现在《宋书》之中。

《南齐书》卷18《祥瑞》说:

歌又曰:“欲知其姓草肃肃。谷中最细低头熟。鳞身甲体永兴福。”谷,道;熟,成,又讳也。太祖体有龙鳞,斑驳成文,始谓是黑历,治之甚至而文愈明。伏羲亦鳞身也。

按:“歌”指《王子年歌》即《牵三歌谶》。太祖指齐太祖,就是夺取刘宋天下的萧道成。这段话是引用方士王嘉的《牵三歌谶》“欲知其姓草肃肃……”的说法,以附会“太祖体有龙鳞”的“瑞征”,再比附“伏羲亦鳞身也”——而伏羲是羲皇——以说明萧齐得天下的合理性。所谓“太祖体有龙鳞”很可能是极难根治的皮肤病牛皮癣,医学上称神经性皮炎。我们无意揭萧家的老底,我们关心的是“伏羲亦鳞身也”所述的伏羲体貌特征。此语可证在南北朝时“伏羲鳞身”是一种普遍认识。《列子》云:“庖牺氏、女娲氏……蛇身人面,牛首虎鼻:此有非人之状,而有大圣之德。”[4]东汉王延寿《鲁灵光殿赋》有云:“伏羲鳞身,女娲蛇躯。”[5]又,曹植《女娲赞》有云:“或云二皇,人首蛇形。”[6](二皇指伏羲女娲)由此可以看出“伏羲亦鳞身也”、伏羲“人首蛇形”渊源很早。

三、关于伏羲始作八卦

《周易·系辞下传》确立伏羲作八卦说,从此伏羲成为伏羲“专利”,加之《周易》先秦即被奉为经典,此说影响深远。伏羲被誉为“人文始祖”,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始作八卦。

《史记》卷127《日者列传》说:

自伏羲作八卦,周文王演三百八十四爻而天下治。

《史记》卷130《太史公自序》说:

余闻之先人曰:“伏羲至纯厚,作易八卦。”

《晋书》卷27《五行上》说:

昔伏羲氏继天而王,受《河图》,则而画之,八卦是也。

《魏书》卷112《灵征下》载大臣奏章:

于是卫大将军……上奏曰:“臣闻帝王之兴,必有受命之符,故能经纬三才,维建皇极,三五之盛,莫不同之。伏羲有河图、八卦,夏禹有洛书、九畴,至乃神功播于往古,圣迹显于来世……”

《北史》卷34《江式传》载江式语:

“臣闻伏羲氏作而八卦形其画,轩辕氏兴而灵龟彰其彩……”

《隋书》卷32《经籍志》说:

昔宓羲氏始画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盖因而重之,为六十四卦。及乎三代,实为三《易》,夏曰《连山》;殷曰《归藏》;周文王作卦辞,谓之《周易》。

《宋史》卷438《儒林八》载王柏语:

“伏羲则《河图》以画八卦,文王推八卦以合《河图》者,先天后天之宗祖也……”

《宋史》卷459《隐逸下》载郭雍语:

“《易》贯通三才,包括万理。伏羲氏之画,得于天而明天。文王之画,得于人而明人。羲画为天,天,君道也,故五之在人为君。文重为地,地,臣道也,故二之在人为臣。

《清史稿》卷480《儒林传》载王懋竑《白田杂著》谈及宋邵雍易学说:

其伏羲八卦图、文王八卦图,则以经世演易图推而得之。

按:伏羲最重要的文化贡献是“始作八卦”。对此《周易·系辞下传》有完整表述——“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7]有八卦而后有六十四卦,而后有《周易》。以上列举可以看出伏羲始作八卦影响之大。司马迁认为伏羲等三皇传说不雅驯而不作《三皇本纪》,但对伏羲作八卦也是深信不疑。追索历史,寻找理论依据也都离不开周易八卦,于是伏羲作八卦犹如民歌中的“起兴”多次出现在正史之中。放眼世界,德国思想家、数学家莱布尼茨(1646~1716)在思考阐发二进制问题时,得到从中国传来的伏羲卦图启发,发表著名论文《论单独使用0与1的二进制算术——兼论二进制用途以及伏羲所使用的古代中国符号的意义》。①莱布尼茨此论文题目或译为《二进制算术的阐述——关于只用0与1兼论其用处及伏羲所用数字的意义》,见胡阳、李长铎《莱布尼茨二进制与伏羲八卦图考》,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2页。此文将二进制和伏羲八卦、六十四卦联系在了一起,并使二进制为世人所知。以二进制为基础,美国科学家在上世纪30年代发明了现代计算机。

四、关于伏羲创制

《汉书》卷21《律历志》说:

《虞书》曰“乃同律度量衡”,所以齐远近,立民信也。自伏羲画八卦,由数起,至黄帝、尧、舜而大备。三代稽古,法度章焉。

《后汉书·律历上》说:

羲作《易》,纪阳气之初,以为律法。

《晋书》卷17《律历中》载董巴语:

“昔伏羲始造八卦,作三画,以象二十四气。黄帝因之,初作《调历》……

《魏书》卷109《乐五》说:

伏羲弦琴,农皇制瑟,垂钟和磬,女娲之簧,随感而作,其用稍广。

《隋书》卷15《音乐下》说:

二曰瑟,二十七弦,伏牺所作者也。

《旧唐书》卷49《舆服志》说:

古者太昊庖牺氏,仰以观象,俯以察法,造书契而文籍生。次有黄帝轩辕氏,长而敦敏,成而聪明,垂衣裳而天下理。

《旧唐书》卷33《音乐二》说:

琴,伏羲所造。琴,禁也,夏至之音,阴气初动,禁物之淫心。

《宋史》卷129《乐志四》说:

伏羲作琴有五弦,神农氏为琴七弦,琴书以九弦象九星。

《宋史》卷441《文苑三》说:

昔伏羲画八卦而文字之端见矣,苍颉模鸟迹而文字之形立矣。

《宋史》卷461《方技上》韩显符《法要》序说:

伏羲氏立浑仪,测北极高下,量日影短长,定南北东西,观星间广狭。

《金史》卷20《天文志》说:

自伏羲仰观俯察,黄帝迎日推策,重黎序天地,尧历日月星辰,舜齐七政,周武王访箕子,陈《洪范》,协五纪,而观天之道备矣。《易》曰:“天垂象,见吉凶,圣人象之。”

《金史》卷46《食货志》说:

国之有食货,犹人之有饮食也。人非饮食不生,国非食货不立。然燧人、庖牺能为饮食之道以教人,而不能使人无饮食之疾。

按:以上列举伏羲创制故事涉及天文历法、音乐、舆服、文字、饮食等方面,都出现在正史讲制度的“志”中,比起南宋罗泌《路史》总结的伏羲功绩要少得多,这是因为以上文字是按“志”需求引出,不及其余。或者说正史所列的伏羲功绩是“始作八卦”之外影响最大、最为人熟知者。也可见,凡谈论历法、音乐渊源,绝对离不开伏羲。

五、关于伏羲祭祀

《史记》卷28《封禅书》说:

二年,东击项籍而还入关,问:“故秦时上帝祠何帝也?”对曰:“四帝,有白、青、黄、赤帝之祠。”高祖曰:“吾闻天有五帝,而有四,何也?”莫知其说。于是高祖曰:“吾知之矣,乃待我而具五也。”乃立黑帝祠,命曰北畤。有司进祠,上不亲往。悉召故秦祝官,复置太祝、太宰,如其故仪礼。因令县为公社。下诏曰:“吾甚重祠而敬祭。今上帝之祭及山川诸神当祠者,各以其时礼祠之如故。”

《汉书》卷25《郊祀志下》说:

后莽又奏言:“……中央帝黄灵后土畤及日庙、北辰、北斗、填星、中宿中宫于长安城之未地兆;东方帝太昊青灵勾芒畤及雷公、风伯庙、岁星、东宿东宫于东郊兆;南方炎帝赤灵祝融畤及荧惑星、南宿南宫于南郊兆;西方帝少皞白灵蓐收畤及太白星、西宿西宫于西郊兆;北方帝颛顼黑灵玄冥畤及月庙、雨师庙、辰星、北宿北宫于北郊兆。”奏可,于是长安旁诸庙兆畤甚盛矣。

《后汉书》志第八《祭祀中》说:

立春之日,迎春于东郊,祭青帝、勾芒。车旗服饰皆青。歌青阳,八佾舞云翘之舞。

《隋史》卷7《礼仪志》说:

终隋代,祀五方上帝,止于明堂,恒以季秋在雩坛上而祀。

按:汉承秦制,汉王二年(前205)刘邦东击项羽回到长安,即过问国家祭典等事。于是乎全面继承秦之畤祠郊祀制度,沿用秦都雍城四峙,并作北畤而成五畤,祭祀五帝,即白、青、黄、赤、黑五帝,其中青帝就是太昊见《汉书》卷25《郊祀志上》。汉武帝崇祀太一,元鼎五年(前112),在甘泉宫起太畤(今陕西淳化县),祭太一,并在太一坛设五帝之位,其东方祀青帝太昊伏羲。汉成帝建始元年(前32),初即帝位的成帝采纳匡衡等人建议,罢甘泉太畤及雍五畤等祭祀场所,改在长安南北郊祭祀天帝和五帝。这一制度在汉平帝时正式确立,经学家兼权臣王莽以五行说确定对“帝”的祭祀,认为太昊是春季的帝,而勾芒则是春季的神,故相配祭祀,在长安东郊设“东方帝太昊青灵勾芒畤”。东汉沿用此制,明帝时便于立春之日在东郊祠庙祭祀伏羲。晋朝在京师洛阳南郊设五帝祠,按五行以太昊伏羲配木而祭。东晋十六国及南北朝,社会动荡,国家典祀颓废,礼失乐微,而伏羲地位依旧崇高。东晋及宋、齐、梁、陈诸朝在京师建康设有五帝的神位,以青帝太昊伏羲为首。虽然在为五帝或设专祠或祀圜丘(祭天之所)上各有所据,互有变易,但祭祀伏羲的传统未绝。北方的北周、北齐各朝或在洛阳、或在长安都有类南朝的祭祀制度,以五方上帝即前所说的五帝从祀圜丘。总之,隋代之前太昊伏羲作为五方帝之一的青帝或春帝或郊祀,或陪祀圜丘、明堂。

《旧唐书》卷2《太宗本纪》说:

令自古明王圣帝、贤臣烈士坟墓无得刍牧,春秋致祭。

《旧唐书》卷9《玄宗纪下》说:

六载正月……于京城置三皇、五帝庙,以时享祭。

《宋史》卷105《礼志八》说:

先代帝王,载在祀典,或庙貌犹在,久废牲牢,或陵墓虽存,不禁樵采。其太昊、炎帝、黄帝……各置守陵五户,岁春秋祠以太牢。

《金史》卷35《礼志八》说:

(前代帝王)三年一祭,于仲春之月祭伏羲于陈州、神农于亳州、轩辕于坊州……

按:以上几条资料,唐太宗一条在贞观四年(631),唐玄宗一条在天宝六年(747),《宋史》 一条在宋太祖建隆四年(964),《金史》一条在金章宗之前。唐朝建立之后,对包括伏羲在内的先王陵墓采取保护政策。唐玄宗时在京师长安专建三皇庙并完善祭祀程序,确立三皇祭礼典范。对此,《唐会要》卷22有详载:“(天宝)六载正月十一日,敕:三皇五帝,创物垂范,永言龟镜,宜有钦崇。三皇:伏羲(以勾芒配)、神农(以祝融配)、轩辕(以风后、力牧配)……其择日及置庙地(事),量事营立,其乐器请用宫悬,祭请用少牢。仍以春秋二时致享供,置令丞,令太常寺检校。”[8]自此结束了以伏羲为首的三皇祭祀仅作为“五方帝”或郊祀,或陪祀圜丘、明堂的历史。北宋对三皇陵寝的祭祀相当重视,多次发布诏令保护“前代帝王陵寝”。宋徽宗政和三年(1113),礼仪局上《五礼新仪》明确先王祭祀时间,“仲春、仲秋享历代帝王:女娲氏于晋州,无配;帝太昊氏于陈州,以金提句芒配;帝神农氏于衡州,以祝融配;帝高阳氏于澶州,以元冥配……”[9]金代,京师不设三皇庙,对各地祭祀三皇的地方,每至祭期由学士院特制祝文,颁行各处作为法定的文字。虽然对先王的祭祀地有所调整,但依旧沿袭北宋祭祀做法。

《元史》卷76《祭祀志五》说:

初命郡县通祀三皇,如宣圣释奠礼。太昊伏羲氏以勾芒氏之神配,炎帝神农氏以祝融氏之神配,轩辕黄帝氏以风后氏、力牧氏之神配。黄帝臣俞跗以下十人,姓名载于医书者,从祀两庑……有司岁春秋二季行事,而以医师主之。

按:事在元成宗元贞元年(1295)。元朝为蒙古族政权,其民族压迫政策在入主中原的少数民族政权中最为凶猛,而在全国各地大建三皇庙及其对三皇祭祀的普遍性空前绝后,三皇庙建筑遍布全国,《全元文》收录的“三皇庙记”就有数十篇之多。与此相对应,全国各地大建伏羲庙,或大规模重修伏羲庙。和前代不同的是,三皇的祭祀典礼改由医师主办,并又以十大名医从祀,三皇由上古圣王被界定成了医药之祖。究其原因,少数民族统治者对中原传统重道轻艺的观念较为淡薄,以为三皇惠利众生,故以之为医药之祖。

《明史》卷50《礼志》说:

明初仍元制,以三月三日、九月九日通祀三皇。洪武元年,令以太牢祀。二年,命以句芒、祝融、风后、力牧左右配,俞跗、桐君、僦贷季、少师、雷公、鬼臾区、伯高、岐伯、少俞、高阳十大名医从祀。仪同释奠。四年,帝以天下郡邑通祀三皇为渎。礼臣议:“唐玄宗尝立三皇五帝庙于京师。至元成宗时,乃立三皇庙于府州县。春秋通祀,而以医药主之,甚非礼也。”帝曰:“三皇继天立极,开万世教化之原,汨于药师可乎?”命天下郡县毋得亵祀。

按:明初,对三皇的祭祀沿袭元制,仍以十大名医配享。至洪武四年(1371),太祖朱元璋意识到全国各地通祀三皇是对三皇的亵渎,应立即中止。诏令一出,全国各地三皇庙尽数废止,三皇的祭祀只准在陵寝之地进行。同年朱元璋还自制祝文,遣使于陵寝之地致祭三皇,以示重视。河南陈州是伏羲的陵寝所在地,被明廷指定为全国惟一的伏羲祭祀地。朱元璋“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全面消除元朝影响,改变三皇祭祀方式也是意识形态拨乱反正的反映。朱元璋自制祭文,遣使致祭,标志着国祭伏羲的开始。终明之世,朝廷又遣专使致祭河南陈州太昊陵5次,并对陵园多次维修。另外,秦州作为当时公认的羲皇故里,在明代中后期取得建庙权,礼部还专门为祭祀制订程式化祭文,规定由秦州知州代表朝廷国祭。嘉靖十三年,巡按甘肃御史张鹏、秦州知州黄仕隆主持制礼作乐,张还自撰《迎神曲》、《送神曲》各一章。同时制订祭祀程序、乐生舞生员额、祭祀人员的服饰以及所用祭器,祭祀进入极盛期。[10]由此,秦州伏羲庙和陈州伏羲陵一样成为全国性的伏羲祭祀中心。入清以后,对三皇的祭祀渐次转衰。京师的祭祀仍因袭明制,同时在阜成门内建历代帝王庙,正殿景德崇仁殿奉祀伏羲至明太祖共2l位有开创业绩的帝王,在春秋仲月择日遣官以太牢祭祀。

六、关于伏羲祠庙

《魏书》卷106《地形志》说:

朝歌二汉属河内,晋属。有朝歌城、崔方城、大方山、淇水、白沟水、天井沟、苑城、新城、伏羲祠。

按:据《地形志》,朝歌,北魏属汲郡。汲郡朝歌即今河南淇县。今淇县没有对应的伏羲庙遗迹,顺治《淇县志》等旧志也没有记录,不知何时损毁。而其传为女娲补天处的灵山有女娲宫。

《魏书》卷106《地形志》说:

高平二汉属山阳,晋属。前汉橐也,后汉章帝更名。有洸水、千秋城、齐城、胡陆城、高平山、承雀山、伏羲庙。

按:此高平郡高平县的伏羲庙即现在山东微山县伏羲庙,现存。此庙位于微山县两城镇刘庄村西。北遥依凫山余脉凤凰山,南遥对微山湖。庙后有六合泉、圣母泉、羲凤泉、小龙泉等泉眼,群泉汇流,环境清幽。庙院有伏羲殿、女娲宫。遗存古碑数通,其中蒙古中统二年(1261)《重修伏羲圣祖庙碑》、明万历四十一年(1613)《重修伏羲庙碑》保存完整。1992年被列为山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又,《魏书》卷106《地形志》说:

新市,二汉、晋属。有蔺相如冢、羲台城、新市城。

按:羲台,现中华书局标点本改作“義台”,似误。新市,即新市县,魏属定州之中山郡,即今河北省新乐市。羲台,位于新乐市北郊东2公里的何家庄东,吴家庄村北。旧有台城,台上建有伏羲庙,也称人祖庙。庙内有人祖殿等建筑,留存明清古碑多通。羲台晓日自古为新乐八景之一。清新乐知县林华皖《羲台晓日》诗序云:“新乐邑南五里许,有碑作隶,古字云“羲皇圣里”,由碑以北西行十里,丘陵四起,周遭若城,城中有台级以六十四方,以八为伏羲画卦台。台端璃头殿角,复道离宫。高居远览,西倚太行,东临河水,心目所及,与时无尽。独有晨光气清,烟树弗迷,尤称胜概,登者窃拟之泰山观日云。”[11]1993年,伏羲台被列为河北省文物保护单位。

《明史》卷50《礼志》说:

正德十一年,立伏羲庙于秦州。秦州,古成纪地。从巡按御史冯时雄奏也。

按:“冯时雄”之“雄”字是“雍”字之误。时冯时雍为巡按甘肃御史。明朝初年,严禁全国通祀三皇(伏羲、神农、黄帝),规定三皇祭祀由官方主持,只在三皇故里和陵墓所在地进行。陵寝之外元朝在全国“运动式”大兴大建的三皇庙全部废止。有这样的政治背景,新建伏羲庙非同小可,所以《明史》将建庙之前因后果一并记入。为什么要从“从巡按御史冯时雄奏”呢?因为“秦州,古成纪地”。汉代就有史籍载伏羲生成纪,羲皇故里在成纪的观念深入人心,秦州是“古成纪地”,当然有资格由国家主持新建伏羲庙。事实上,秦州西北的卦台山唐代后期就建有伏羲庙,元代秦州城玉泉观建有三皇庙,最晚应在正德之前的弘治年间秦州城就建有伏羲庙。正德十一年的“立伏羲庙于秦州”意味着朝廷认定秦州就是羲皇故里,要国家投资大建伏羲庙了。秦州伏羲庙有两处。一在卦台山,一在秦州西关,明清以来并存,以西关者规模为大。天水市区西关伏羲庙,本名太昊宫,俗称人宗庙、人祖庙,明清历经重修,形成规模宏大的建筑群。庙内古建筑有大门、仪门、先天殿、太极殿等,存明清古碑10余通。2001年,伏羲庙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伏羲庙主要分布在黄河中下游甘肃、陕西、山西、河南、河北、山东等省,约50处。另,据文献记载,江苏、安徽、湖南、广西历史上也曾建有伏羲庙。这些祠庙绝大多数记载于各地旧方志之中。正史记载伏羲庙只以上数处,而明确记载建修伏羲庙的仅秦州伏羲庙一处。

七、关于以“伏羲上人”为喻的趣事

秦汉以后,伏羲故事为人们所熟知,于是言谈之时也被广泛使用。“羲皇上人”一词在正史中凡8见,而最有名的当数陶潜的“自谓羲皇上人”。此语被《晋书》卷94《隐逸传·陶潜》、《宋书》卷93《隐逸传·陶潜》、《南史》卷75《隐逸传·陶潜》接连转引,广为流传。而其词义在应用过程中时有偏离本义的变异情况,现行成语字典“先于古皇伏羲氏之上的人”、“指自由自在的原始人”、“也指隐士或不受外界影响的人”等解释也无法全部涵盖。对此,拙文《正史“羲皇上人”辨义》有详细解读,文载《兰州学刊》2006年第1期,兹不赘言。

八、伏羲文化的文化史意义

纵观正史中的各种伏羲资料,真可谓丰富多彩、洋洋大观。由此可以得出结论——尽管伏羲或被说成是“层累地造成”的,或被说成是先秦诸子虚构出来的人物,但谁也无法否认或无视伏羲及其伏羲文化的长远影响,追索文明,认祖归宗谁也绕不过这棵中国传统文化树立起来的参天大树。毫无疑问,数千年来伏羲文化在中国的社会生活中起过作用,实实在在地存在,并至今还发挥着作用。总结解读正史中的各种伏羲资料,我们可以对伏羲在中华文化史上的地位做这么几点总结:

其一,伏羲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人文源头。综而言之,伏羲是人们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选择和确立起来的一个民族文化的象征。传统文化的核心是儒家文化,而伏羲独占儒家道统渊源谱系人物之鳌头。班固《汉书·古今人表》究极经传、品第人物,其“上上”一等者即圣人,序次分别为:伏羲—神农—黄帝—少昊—颛顼—帝喾—唐尧—虞舜—大禹—商汤—周文王—周武王—周公—孔子,从国史层面确立了伏羲开天圣人、人文源头地位。这也成为传统文化的主流意识,正如明代大学者胡缵宗《太昊伏羲庙乐记》言:“惟太昊继天以开物、以画卦、以造书契而立极也。故有伏羲,而后有神农、黄帝、尧、舜、禹、汤、文、武,而后有周公、孔子。有卦而后有《易》,而后有《诗》、《书》、《礼》、《乐》、《春秋》。有书契、有文字而后有典章、图籍。古昔圣帝明王,孰有若太昊者!”[12]

其二,伏羲文化是中华大一统政体的重要精神支柱。伏羲在古史系统中圣王地位的奠定和中华大一统政体的形成是相一致的,或者可以说伏羲三皇之首地位的奠定是中华大一统政体的必然产物。三皇五帝传说同源一体对国家的统一有积极意义。秦汉而下,在京师都设有祭祀伏羲的祠宇。无论是汉族政权还是少数民族政权,无一例外都尊崇伏羲。以少数民族政权为例,北魏一朝许多祭祀伏羲的专庙见于史籍,金代诏命在河南陈州、秦州卦台山等地定期祭祀伏羲,元代诏命全国范围通祀三皇,清代除在北京历代帝王庙祭祀伏羲之外,国家层面对太昊陵的祭祀一直持续到清朝更替前的宣统二年(1910)。民间而言,全国各地有为数众多的伏羲庙,南北均有。伏羲传说故事成百上千,在多个民族中都有传播。迄今发现西汉以来伏羲女娲交尾形象画像砖、画像石、绢画300通(幅)之上,分布范围广大,在新疆吐鲁番盆地唐代墓葬、吉林集安高句丽墓葬亦多见。以上列举可证伏羲是历史选择确立的中华民族的共祖,对民族团结有积极意义。

其三,伏羲时代即史籍所言的“羲皇代”、“羲皇上人”是安乐和谐、理想生活的代名词。在中国历史上始终认为存在过一个集百美于一身的时代,这个时代就是羲皇时代。不论是老子的“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13]小国寡民理想(庄子认定老子所言就是伏羲所在的时代),还是孔子“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清信修睦”[14]的大同世界,至而陶渊明的桃花源,都是羲皇时代的不同注脚。本此,人们对伏羲的尊崇逐渐演变成了一种向往美好生活的观念。历代诗歌对“羲皇代”大加赞颂,如“幸逢尧舜无为日,得作羲皇向上人”[15]等,或以“羲皇上人”为名号。以伏羲时代为最高政治理想,对历代的执政者不无警示意义。

[1]杨伯峻.春秋左传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1:1391.

[2]徐宗元,辑.帝王世纪辑存[M].北京:中华书局,1964:2.

[3]苏芃.敦煌写本《天地开辟已来帝王纪》考校研究[C]∥传统中国研究辑刊(第7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244.

[4]杨伯峻.列子集释[M].北京:中华书局,1979:83-84.

[5]王延寿.鲁灵光殿赋[C]∥萧统,编.文选.北京:中华书局, 1977:177.

[6]赵幼文,点校.曹植集校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 69.

[7]高亨.周易大传今注[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599.

[8]王溥.唐会要[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5:430.

[9]马端临.文献通考[M].北京:中华书局,1986:941.

[10]刘雁翔.伏羲庙志[M].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2003:155-158.

[11]麻廷璥,纂修.新乐县志[M].新乐:乾隆二十二年刻本.

[12]胡缵宗.太昊伏羲庙乐记[C]∥直隶秦州新志·艺文.秦州:乾隆二十九年刻本.

[13]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介[M].北京:中华书局,1984:360.

[14]王文锦.礼记译解[M].北京:中华书局,2001:287.

[15]白居易.池上闲吟二首[C]∥中华书局编辑部,点校.全唐诗.增订本.北京:中华书局,1999:5167.

〔责任编辑 王小风〕

Interpretation of Some Fuxi-related Materials Found in History Books

Liu Yanxiang
(School of Chinese History and Culture,Tianshui Normal University,Tianshui Gansu741001,China)

Those ancient philosophers in the pre-Qin period talked about Fuxi quite often,and later after Qin and Han Dynasties,mentions about Fuxi can be found easily in history books.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se records reveals that Fuxi was firmly believed to be our ancestor,a historical figure,gaining a permanent respect in the long history.

Fuxi;birthplace;sacrifice;ancestral temple

K206

A

1671-1351(2016)06-0042-06

2016-08-22

刘雁翔(1964-),男,甘肃武山人,天水师范学院历史文化学院教授。

猜你喜欢

秦州伏羲八卦
明代秦州卫考略
谈伏羲文化对探索中华文明起源的意义
地方志的继承与创新论议*
——以清代与民国“秦州志”编纂为例
中国画《杜甫秦州杂诗-七》
How to Improve the Understanding and Interpretation of the Confucian Classics
伏羲创八卦
包装设计创意在流通领域的品牌溢出效应分析
——评《产品包装设计( 第2 版)》
伏羲画卦
世相八卦
世相八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