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翻译特性视域下汉语文化负载词英译探析

2016-02-13朱辰雨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6年8期
关键词:葛浩文含义译者

朱辰雨

(辽宁师范大学,辽宁 大连 116029)

翻译特性视域下汉语文化负载词英译探析

朱辰雨

(辽宁师范大学,辽宁 大连 116029)

翻译活动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对于促进各国文化的交流、借鉴、融合具有愈为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介绍了翻译活动所具有的五种文化特性,并从“去字梏”“重组句”“建空间”这三点原则入手,采用多种案例对翻译特性视域下汉语文化负载词英译问题进行探析。

翻译特性;文化负载词;汉译英

中华民族拥有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作为思想的载体,语言在记录恢宏历史、传承传统文化方面功不可没。在语言系统中,最能体现语言承载的文化信息、反映人类的社会生活的词汇就是文化负载词。各国文化异彩纷呈,翻译活动承担起了促进各国文化交流、理解、融合的重大责任。为了更好地促进中西文化的交流,消除不同文化之间的隔阂,促进各国共同发展,译者应当在保留中国文化原汁原味的基础上,根据翻译具有的多种特性,巧妙地利用汉语文化负载词,将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推向世界,并发扬光大。

一、翻译之文化特性

(一)社会性

人是群居动物。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不同文化间必然少不了交流。各文化社会之间语言的不同,向译者提出了翻译的要求,以实现文化的交流、借鉴。以翻译为手段进行的文化、思想交流,是一种典型的社会活动,无不打上社会的烙印。例如: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农村年轻女性走出山村,来到城市,外出打工。这一群体被称为“打工妹”,可译成“youngwomen workers outofhome”。“打工妹”是特定时代、社会的产物。

(二)文化性

语言与文化之间的关系密不可分。不同的地理环境、风俗习惯等因素导致了各民族文化间的差异。不同文化背景下,事物在人脑中的概念是完全不同的。译者在翻译,特别是在翻译那些不同文化间含义截然不同的事物时,应该考虑其在特定文化背景下的具体含义。例如:猪在中国文化里是脏、懒、馋的化身,“笨猪”、“脏的跟头猪似的”等词语随处可见。但是在西方,猪的糟糕形象主要体现在“贪婪、肮脏、无力”等角度。

(三)符号转换性

翻译是具有符号转换性的,译者要根据原文的意境和文字特点进行恰如其分的符号转换,以体现文章的原汁原味,切忌字对字机械翻译。有些译者忽视了原语言目标与目标语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往往是为了应付工作,匆匆地照着字典机械地逐字翻译。至于翻译得地不地道,关键在于译者对于翻译的符号转换性理解、掌握得好不好了。译者需要充分理解原语言的含义,并且准确地找到目标语里与之对应的词汇,这样才能翻译得原汁原味。

(四)创造性

翻译,无论是从译者对原文的理解或是重新阐释的角度来看,都是译者参与原文再创造的能动的过程,而不是被动、消极地复述的过程。由于语言的转换,译者需要在充分考虑原语言和目标语之间的文化、社会以及读者群等多方面差异的前提下,以创造性的思维重新构建原文,呈现地道的译文。翻译活动不仅仅蕴含了译者丰富、专业的双语知识,还包括不同语言之间所处的文化、社会、地理、理念等各方面差异,更体现了译者高超的文字创造力和文学修养。

例如:苏童的小说《米》中有这样的一段话:“绮云望着夏季暗红色的天空,自言自语地说,还没有大伏天就这么热了。今年奇怪,我觉得天灾人祸就要降临了。”“大伏天”在我国指的是“三伏”时期,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但是,对于西方读者来说,“三伏”、“三九”这样的中国特有的说法是不太能理解的。所以,葛浩文先生在翻译这段话的时候,不仅在上下文中给出了“summer”、“heat”、“unbearable”这样的语境提示,更进一步省译了“伏”这个异域字,而选择用“dark”营造一种“阴暗”、“漆黑”的环境,预示着“天灾人祸”即将来临。他的译文为:“She looked into the dark summer sky.We're not into the dark days,and the heat isalready unbearable.This year is differentsomehow.Isee calamitiesahead-heavenly orhuman.”由此可见,翻译并不是对原文的复制粘贴,而是对原文含义理解后的重组、再创造。

(五)历史性

翻译活动具有鲜明的历史性。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人类的翻译水平虽然不同,但是一直都在进步。昨天翻译不了的,今天就能翻译明白;今天翻译不了的,明天就能翻译清楚。翻译受当时的具体历史环境和历史条件的制约,又不断突破历史局限、不断发展。

二、汉语文化负载词英译

(一)去字梏

“去字梏”,顾名思义就是去掉对原文字词的“桎梏”、束缚。文章的整体含义并不是每个文字简单相加的总和,需要译者在揣摩原作者意图的前提下灵活地译出文章的“原汁原味”,而非简单地逐字对译。但是译者,尤其是对于那些刚刚开始翻译的“新手”,甚至是那些“久战沙场”的译者来说,摆脱原文的“桎梏”简直是“难于上青天”!他们大多不能摆脱原文的束缚,仅仅是按照字面意义逐字翻译。这种译法只能造成“死译”,其结果是扼杀了原文的生命!

例如:对小说《米》中“我知道你们的算盘,其实我不是入赘。其实是米店娶我……”葛浩文译为“Iknow what you peoplewant.Now you listen tome:I'm givingmyself to the riceemporium,not to you people…”此句中葛浩文以“I know whatyou peoplewant.”和“I'm givingmyself to the rice emporium,not to you people.”替代了“算盘”、“入赘”这两个汉语文化负载词,更加直白地表达出了主人公的愤怒之情。

因此,对原文活生生的字与词,若我们全然不考虑目的语的所在的新的文化土壤而机械地照搬,那必然会使译文全没了生命。译者应该全面地把握作者的意图及上下文之间的关系,避免“死译”,真正地摆脱原文的“桎梏”。

(二)重组句

去了原文的字梏,就必然涉及原文的句子。翻译需要忠实于原文,但不是一字一句、一成不变地“死译”,而是要在精读熟读原文的基础上,准确理解原文的含义,依据目的语的语言习惯重组句子。通过重新组句,原文的字词意义得以复活,字与字之间的意义得以构成一个基本的整体,凸显出其精神。

例如,《檀香刑》中“俺盼望着走马长街唱猫腔,活要活得铁金刚,死要死得悲且壮。”葛浩文先生给出的译文为:“Ilook forward towalkingproudly down the streetsinging aMaoqiangaria,to live likeawarriorand dieasamartyr.”这种翻译体现了葛浩文对原文的创作、加工。英语中,“铁金刚”应译为“Ironman”,然而葛浩文却选用了“warrior”这个单词。这样翻译既避免了逐字死译,符合英文的表达习惯,又表达出了“铁金刚”的本来意思,符合人物英雄的形象。同样,葛浩文将“死得悲且壮”这个动词加形容词的搭配译成了“dieasamartyr”这个动词加名词的搭配。“死得悲且壮”的人就是“martyr”。这样,“warrior”和“martyr”相对应,“live”和“die”相对应,上下两句结构对仗,形式呼应,内容完整,表述传神,不愧是上等翻译创作。

(三)建空间

正如前文所言,翻译最忌讳逐字逐句死译。译者应该利用自身丰富的背景知识,在充分理解原文的前提下,抓住原文想要表达的含义,重新创造一种和谐的语言空间。从理论上讲,建空间,是要在去字梏、重组句的基础上,给读者还原原文塑造的阅读空间,保留原文的“精气神”,并留给读者以想象的余地。

例如:明代高启的《寻胡隐君》:“渡水复渡水,看花还看花。春风江上路,不觉到君家。”许渊冲给出的译本为:“Icrossstream after stream/And view flowerson flowers/ Iarrive as in dream/Glad to forget the hours.”首先,在去字梏方面,译者并没有对“春风”、“江上路”逐字翻译出来,而跟下句一起用“as in dream”、“Glad to forget the hours”等词句体现出来。在重组句方面,后两句翻译并没有拘泥于文字一一对照的形式进行翻译,而是整体以意译的方式写出了诗人因沉醉于路上的景色而在不知不觉中到了友人的住所。在建空间方面,译者对字词句的处理恰到好处。译文在诗人的基础上,不仅为读者构建了满眼春色的江上画面,更为淋漓尽致地体现了诗人悠闲愉悦的心情,而且深刻体现了中国古诗之美,为读者创造想象的空间,给其带来了舒适的阅读感受。

[1]GoldblattHoward.Rice[M].Scribner,tr,2000.

[2]Goldblatt Howard.Sandalwood Death[M].Norman:University ofOklahoma Press,2013.

[3]李娜.翻译特性视域下汉语文化词语英译中的意义再生——以《檀香刑》音译为例[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5(11):35.

[4]莫言.檀香刑[M].北京:作家出版社,2012.

[5]苏童.米[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5.

[6]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M].高名凯,译.岑麟祥,叶蜚声,校注.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H059

A

1673-0046(2016)8-0191-02

猜你喜欢

葛浩文含义译者
Union Jack的含义和由来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译者的适应与选择
论新闻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
从“资本”到文化软实力:葛浩文英译研究
英文摘要
翻译家葛浩文研究述评
英文摘要
Translation Thoughts Inquiry of Howard Goldblatt
关于“获得感”之含义
葛浩文翻译思想浅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