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提升大学生公共精神培育的建议

2016-02-13陈昕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6年8期
关键词:培育意识精神

陈昕

(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徐州 221116)

[思政教育与心理学]

提升大学生公共精神培育的建议

陈昕

(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徐州 221116)

当公共精神研究在我国渐成气候时,大学生公共精神也逐渐成为学术界讨论的话题。本文从学校、自身、社会三个维度提出大学生公共精神培养的建议,同时在对大学生这一未来公民的公共精神培养的具体策略上要紧贴公共精神的表征内涵,寻找完善培养大学生公共精神的进路。

大学生;公共精神;提升;培育

一、学校教育

学校教育终究是大学生任何思想类型培育的最有效载体,也是教育自身创新的必备选择。提升大学生公共精神培育的有效性尤其是长效性,也必然有赖于大学整体教育机制的创新。

(一)优化公共环境

公共精神培育并非一种严格意义上的专业性教育,而整体上隶属于思想政治教育,因此它的传播和培育有赖于校园上下的整体氛围,也就是公共精神所反映的公共环境。因为当代大学生并非生活在知识系统所塑造的真空当中,而是时刻在开放、动态的校园环境中思考、体验和成长,因此优良的校园公共文化和精神面貌是大学生公共精神培育不可多得的外部条件。大学本身就是一个公共领域,因而自然是大学生构筑公共精神的第一场地,也是校园文化生成和传播的载体,对于大学生的思想影响作用不可估量。

(二)设置公共精神理论课程

公共精神虽然是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部分,但并不排斥融入到课程体系之中,可以以科学的、系统的姿态进入常态的基础性、专业性授课之中,融入到知识、理论传授之中。这也是将公共精神培育提升到更高重视程度的一种最有效的方法之一。从一般意义来讲,公共精神培育也从属于教育目标,而任何教育目标都是通过课程的实施来完成的,因而大学生公共精神培育依托相关课程来实现也是合理的,更是必要的。通过相关基础性、专业性课程的学习,学生的公共意识会得到比较全面、科学的启蒙,从而获得了真正参与到公共生活之中的知识和素质。大体上可通过三个类型的课程来完成:(1)思想政治教育课。(2)人文课程。(3)专业课程。

(三)提高教师队伍素质

作为高等教育的主导,高校教师在公共精神培育方面,仍然要发挥着主要导向作用,因而教师素质,尤其是把握公共精神在专业知识系统和德育系统平衡的能力方面尤为重要,是关系大学生公共精神培育的关键所在。公共精神要构建为一种真正的、扎实的、独立的课程资源,就离不开其赖以建立的知识系统,而不能仅作为一种一般性的思想道德教育任其流于形式化。这就决定了从事公共精神培育的教师要有这一方面学科深厚的理论功底。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公共精神培育的理论教育中,必须自觉明确理论教育旨在教会学生运用专业理论和知识去解决公共精神问题,而并非理论本身,目的在于学生通过知识构建的理性来树立对公共精神的认同感和信仰。因而在对学生进行公共精神培育的过程中,不仅要向学生诠释公共精神的各种表象性的规则和规范,还要向学生追究这种规则规范背后的理论根据和内在逻辑,从而让学生能够通过这些规则规范来认识公共精神所涉及的各种范畴、价值取向和逻辑,确保能够顺利地应对、处理自身与所处社会环境之间的各种关系以及各种矛盾冲突。因而对大学生公共精神的培育,就要求教师在公共精神理论方面要有深厚的修为和灵活的教学能力水平。

(四)丰富公共实践活动内容

知行合一是中国传统教育的精髓,也是马克思实践唯物主义的哲学品格,因而要实现公共精神的内化和常态化,就要积极开展公共实践活动,强化大学生公共精神落到实处,身体力行。首先,就要努力塑造参与型政治文化,让大学生政治参与意识得到合理的增强。只有当大学生能够常态化、日常化地感受到身边政治文化的参与性特征,才能表现出对政治生活各个方面应有的参与热情,参与政治才能够既主动又理性。其次,针对一部分大学生网络政治行为失序的问题,应当整合教育与管理,打造顺应网络政治表达环境的思想政治教育团队,把握大学生网络化的思维与行为特点,在教育方式、手段、载体上与时俱进,增强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从而引导大学生理性、客观看待和分析问题,积极、负责地发表网络言论。

二、自身教育

(一)培养自主自律精神

公共精神是现代公民精神的表达,而公民精神的现代性即为自主表达政治权利,并能够自律为自己的行为负责。而大学生公共精神意识弱,主要表现为自主自律精神的缺席。因而培育这一精神,是公共精神培育的重要环节。而自主自律意识又不能依靠完全单方面的灌输,需要引导和激发,让大学生对自我自觉自愿的激励和醒悟。这就需要通过个性化的教育方式,通过尊重大学生个体的个性和特点,引导他们走个性化发展道路。通过这一方式来促动他们对自主自律意识的自省,从而引导他们对自身价值、前途、行为的一系列思考和判断,进一步内化形成为自主自律意识。

(二)增强公共参与意识

广泛的公共参与,是现代公民的特征之一。公共参与也正是公共精神践行的场所和成果所在。大学生公共参与意识的增强,大体上需要两方面内容:第一,增强劳动参与意识。人的本质,说到底就是劳动的存在,是“自由自觉的活动”与“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的综合体。因而,通过劳动意识教育和组织劳动参与实现对公共精神这一概念的知识背景和理论框架的内在强化,通过实实在在的实践来实现对公共意识这一头脑中概念的更为实际的理解,从而达到劳动意识可视化的目的。让大学生在鲜活、实际的劳动过程中磨砺意志,体验成就,以便大学生亲身体会到劳动的必要性和团结协作的重要性,从而在思想上重新树立劳动的满足感,进而有利于公共精神所依托的公共环境的维护,更有利于和谐文明校园的构建。第二,强化宣传手段。高校可以发挥多种媒体以及各级团学组织的作用,积极号召大学生参与到国家大政方针的讨论、学校建设的各项政策制定之中,通过多渠道、多角度、多向互动的信息机制,强化大学生对公共事务的关切和广泛参与。

(三)牢固民主法治观念

现代公民意识离不开民主法治意识,尤其是法治意识。公共精神的培育,最重要的就是法律的呵护,因为公共精神涉及的是公共利益,而保障公共利益的正是完善的法律,它也为公共责任提供依据。这就需要高校通过积极开展法制教育营造良好的校园法制环境,从多个角度、内容和方面开展法治教育和宣传活动,切实加强对大学生的法治教育,多形式、多渠道、经常化地开展法治宣教活动。通过模拟法庭、主题班会、演讲比赛、辩论赛、专题论坛、展报、黑板报、阅报栏、橱窗、校园广播、校报、法制讲座等形式加强法治宣传,营造浓厚的校园法治教育氛围。另外,通过志愿服务这个平台,将法制教育拓展到校外,诸如社区、中小学和劳教所等开展法律咨询,进行普法教育等实践活动,以锤炼大学生对法律知识的运用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增强法治意识。

(四)提升社会责任感

社会责任感是公共精神的重要支撑,自然是大学生主动接纳公共精神培育的价值保证,而公共精神缺失的突出表现就是社会责任感的缺失。因而首先就要从大学生主体认知入手,引导他们能够自觉地将个体价值与社会价值整合起来,树立现代社会下国家民族兴亡与个体价值统一的认同感,从而让大学生能够自觉自愿地提升自身社会责任感,同时伴以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实践活动和校园文化建设的感染,让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与日俱增,并能够有序内化为公共精神,指导理性、健康的公共事务参与和公共意见的表达。

三、社会教育

(一)提供公共实践平台

一个完整、系统、体制健全的实践平台是大学生内化、践行公共精神的强大依托。而当前高校在这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就是志愿实践活动不成体系、相对松散,缺乏连贯性,因而公共实践平台的建设亦是关键所在。学校可根据自身实际和发展需要,尝试构建相对完整、系统性的实践平台,囊括校内与校外,而校内实践载体包括班集体、校园各社区以及大学生参与学校事务管理等,校外实践载体包括社区、企业、公共场所以及大学生尝试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等,形成宽角度、多渠道、广视野、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实践平台类型。

(二)注重媒体文化的浸润

公共精神是一种社会意识,它的构建不可能不融入到更广泛的文化建设之中,尤其是在一个媒体发达的时代下,现代大学以无与伦比的开放性和包容性接纳了现代媒体文化的重要传播作用,将公共精神培育置于媒体文化这样一个大概念下,形成一种良性的互动效应。媒体文化在大学生公共精神培育方面的作用不言而喻。当然,在全新媒体文化推动公共舆论健康发展的同时,还要强调完善相关法律法规,规范失序失范的网络行为,尤其要大力批判无节制、无底限的网络表达,从而确保对大学生公共精神的正确引导,同时还要加强媒体文化内容的技术性过滤和监控,净化媒体舆论环境,对信息进行多学科的规制,如加强大学生态度极端化等倾向的预判、控制等。

(三)发挥社会道德行为的示范作用

从杜威实用主义教育观的角度来看,学校即社会。至少可以说,学校是社会的组成部分,遵循着社会发展规律,因而大学生作为社会成员,其公共精神的培育自然要隶属于宏观的社会道德规范。因而,通过更大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的示范作用的发挥,为大学生塑造榜样,通过这种示范力量引导大学生内在的自愿的形成公共意识,是一种不可多得又极为必要的方式。通过对全社会关注的“最美妈妈”、“最美女教师”等道德模范的针对性宣传,引导大学生对这一道德模范的认识、了解、认同,并发挥专业教育的作用,将内在的知识理论与外在的示范形象整合在一起,凝聚成大学生得以立身行事、独立自主培养公共精神的认同感和信仰。

[1]谭德礼.当代大学生公共伦理精神的培养[J].西北师大学报,2005(6):110-114.

[2]罗国斌,曾昭皓.论大学生公共精神的缺失及其对策[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5(2):187-190.

[3]何值民.当代大学生公共精神的培育[J].当代青年研究,2006(12):36-40.

[4]陈建平.公共精神:公共行政现代化的价值维度——一种基于和谐社会视角的分析[J].公共管理学报,2007(3):36-42,123.

[5]吴琦.公共精神:和谐社会的内在价值诉求[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上半月),2007(12):58-59.

G641

A

1673-0046(2016)8-0028-03

1.本文系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资助),项目名称:《非政府组织视角下的大学生公共精神培育研究》,项目批准号:2015SJB431;2.本文系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2015年度党建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资助立项课题,项目名称《显性校园文化建设与人文素养教育的研究》,项目批准号:JZY2015-08;3.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2016年教育科学“培育计划”课题,课题标号:Py2016-22,课题名称《校园文化建设与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研究》

猜你喜欢

培育意识精神
人的意识可以“上传”吗?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拿出精神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增强“四个意识”发挥“四大作用”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意识不会死
强化五个意识 坚持五个履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