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朝南亭诗钞》述略
2016-02-13赵丽萍
赵丽萍
【文学】
《国朝南亭诗钞》述略
赵丽萍1,2
(1.长治学院中文系,山西长治046011;2.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江苏南京 210097)
清范士熊编《国朝南亭诗钞》是清代武乡诗人诗歌总集。该诗钞表现上党地域风光,反映当时的民俗生活,具有浓郁的地域色彩。从该地域总集的主体分析中可见武乡程氏家族的绵延流播、当时士人的精神状态。该诗钞的纪实描写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其风格的流衍转变与其所处时代的诗风转变是一致的。
上党;武乡;国朝南亭诗钞
清代山西诗歌创作中心之一为上党文化区,其中潞安府、泽州府诗文在山西本省内呈繁盛之状,尤以阳城为盛,除此之外,长治、武乡皆有本土诗人诗歌结集。武乡《国朝南亭诗钞》为清范士熊抄录,十二卷,收录从顺治至道光年间武乡籍山西诗人三十九人,诗千余首。《国朝南亭诗钞》(十二卷,附集二卷)道光二十九年石竹斋刻本见藏山西大学图书馆、山西省图书馆、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南京图书馆藏《国朝南亭诗钞》(附集二卷)。今见整理者有李雪梅、李豫点校《程康庄先生诗文集》(三晋出版社,2008年版)附录五,诗人全备,诗歌选择部分点校,马生旺编校《南亭诗钞》(三晋出版社,2014年版)。许多清代山西诗歌总集、别集尚尘封于各图书馆,《国朝南亭诗钞》得以整理出版,足以见出学界对之重视,今在各学者文献整理基础上,对这一小区域性的地方诗歌总集作一探讨。《国朝南亭诗钞》在浩瀚的清诗总集中并不显著,但从地方文化的角度来看,《国朝南亭诗钞》包含了许多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信息,对于掌握清代山西诗歌发展生态、发展现状,还原有清一代武乡的风土人情、风俗习惯、士人的活动与精神轨迹等地域经济生活与文化生活有一定的文献意义。《国朝南亭诗钞》作为郡邑诗歌总集,既具有一定的文学意义,又具有独特的历史文化意义。
一、内容特征
武乡,“汉设涅县于蔡皋狼,后魏太和年,迁于南亭川,故今不称皋狼而称南亭也。其地在太行之麓,上党之北,籍隶沁州,为三晋鄙邑。”[1]445武乡诗人常以偏狭来体认家乡,但于谦虚的口气中又可见对乡邑诗文的自豪:“金元之际……维时诗、古文并盛。国初诸前辈继之,麟麟炳炳……邑小而斯文远胜于他邑,于戏!何其盛也!”[1]446出于对乡邑文献的珍视,范士熊收录乡人之作,编成此集,以垂后世,“但使数千百里外或数千百载后,果有高居词坛者,断断然指吾诗而议其短,于吾计即为大得,况短中间亦有长乎?”作为武乡郡邑诗歌总集,该诗钞反映了编者强烈的诗歌文献意识及其存一方掌故的乡邑情结。“夫范子桓一专用力于声诗,于元明国朝诸诗人,网罗不倦,共得诗若干篇,手录成编,名之曰《南亭诗钞》。……披览之余,嘉其表彰桑梓,而小邑之斯文得藉以传,其激励后人,正无已也。”[1]446其所收录诗人罗列如下:顺治时期有程康庄、魏驷、赵三麒、杜来凤、赵伟品、魏佩;康熙时期有程正、程骧、魏世官、史珥;雍正时期有魏伦、魏惟五、史嶷;乾隆时期有赵扩;嘉庆时期有李端、史嶅、魏鸾翔、程林宗、魏悬书;道光时期有赵昌业、王梦娉、魏守经、赵昌祚、陈默、程黌、王先瀛;年代不详的有李对杨、程世纶(骧七世孙)、李照、武承志、魏绍烈、魏封琦、王梦周、白建中、籍文学、陈祝彭、王先畴(王梦娉子)、范锐、范士熊。该诗钞所收集诗人为当地士人群体,有进士、拔贡、诸生、举人、岁贡,范士熊在多年收集的基础上先做抄本,后见刻本。从文献的角度讲,《国朝南亭诗钞》保存了诗人的诗歌,较山西诗歌总集《国朝山右诗存》,有的个体诗人收诗更多,如赵三麒,《国朝山右诗存》收其诗20首,在《国朝南亭诗钞》中收其诗歌97首;魏驷,《国朝山右诗存》收其诗3首,《国朝南亭诗钞》收其诗歌65首。虽然二人都有别集,但其别集是否存世待考,《国朝南亭诗钞》在某种意义上保存了武乡乡贤的作品。该诗钞所收录诗人作品具有浓郁的地域风情。
《国朝南亭诗钞》充满了对上党地域空间的感知与再现。在地域诗歌中,地域山水常常会成为诗歌的表现对象,武乡地处上党,太行、鞞山、漳水、南山常常成为其诗歌的表现对象,该诗钞尽收上党风光,于自然风情之中凸显了强烈的地域特色。武乡依太行,诗人笔下常写雄伟的太行风光:“两日攀跻下翠岩,春风习习拂征帆。山南山北炎凉变,脱却羊裘换布衫”(范士熊《初下太行口号》)[1]写太行山南与山北迥异的温差;“一路崎岖两界连,行行已到太行巅。身经故国千重岭,目极中原万里川”(《登太行山绝顶》)[1]写太行之路崎岖不平。除了描写太行风光,诗人对于上党各地旅程亦予以表现:“云梯叠叠径弯弯,策骞纡回往复还。无限画图看不厌,一重水界一重山。”(《潞城道中》)[1]“民遗赤翟风仍古,花发青春冻欲枯。一路田苗多槁色,农忙还望足官租。”(《潞安府早发》)[1]“铁骑凋零草木苏,千秋故垒想英谟。羞同魏晋孤争媚,窃比高光鹿并驱。鞞岭云消熊略渺,漳涛风涌啸声粗。故宫此日遗龙种,百尺苍松旷代无。”(《北郭怀古》)[1]“鞞山在武乡县东北一里,相传石勒微時,于此闻鞞铎之音,故名。”[2]此当咏石勒故迹,“孤城大如斗,县小淳风多。我久厌繁华,驱车城外过。附郭田万顷,萧瑟境如何。四望渺无际,平畴混绿莎。……发鸠蝉精卫,羊头生佳禾。今来访名胜,转疑古人讹。苍苍日余里,渺不见烟螺。惟见盤秀下,蓝水生微波。”(《长子道中》)[1]长子历史悠久,丹朱封地,尧王故里,文化积淀深厚,相传是炎帝神农氏教民稼穑之地,是“精卫填海”传说的发生地,诗人写经过长子时看到的萧瑟之状,现状的萧瑟与历史的深厚形成鲜明的对比,以致诗人“疑古人讹”,寄寓了诗人苍茫的历史感。
在清诗总集的编撰之中,“风土诗成为清诗总集的常客”[3]363。具有风土特色、对地域生活的忠实还原是《国朝南亭诗钞》的一大内容特色,在该诗钞中,有一部分诗篇发扬了现实主义的特色,记载了具有风土乡野特色的生活,如赵昌业的诗歌即以纪实为长。赵昌业,字敬哉,道光癸未恩贡,著《课余吟草》,其诗歌《积菜》写了晋北过冬的一种蓄菜方法,民间称之为黄菜:“豆花开罢绿铺田,累累豆荚藏联翩。……是时东邻约女伴,提筐携筥来新阡。采撷纷纷烦素手,快如食叶蚕新眠。归来爇火同烹菽,浮浮吐气何连绵。弯刀屡切细且碎,碧琉璃作黄金妍。”山西土瘠地寒,青黄不接时,绿色植物罕见,故做此菜备冬。他如王梦娉《炒豆歌》、《送穷》也是对于乡民民俗生活的真实抒写。乡民浓郁的乡俗生活屡见笔端,其诗歌中也有对乡民经济生活的再现,如“吾乡产石炭,幽邃閟冈峦。居人爱奇货,聚族钻巑岏。既得疑拱璧,祭赛纷来观。临穴皆惴惴,猿狖愁攀援。其徒买余勇,身轻插羽翰。悬縆白千尺,辘轳转弯环。投之深渊些,冥冥降云端。”“豫让全身漆,墨子丝长叹。但见眼余白,谁复分朱颜。狰狞鬼手馨,抢攘摊金钱。归来竞沽酒,醉笑稼穑艰。”“所得岂不夥,性命轻云烟。人心固不一,嗜利生可捐。”(赵昌业《煤窑》)[1]这些是对山西百姓采煤情状的描写,他如《拉河煤》则写出了拉煤人生存的艰难:“《拉河煤序》:县东多煤井,土人积煤之所,地曰鲤鱼店。每冬月河水合时,自县以西居民辄取一小木具至积煤处,载炭数百觔,沿漳河水面而上,较累累驴驮,获利差胜。然其劳疩之状,视春夏间农功为甚。作诗纪之,俾采风者知吾乡贫民作苦有尤剧者。”在《国朝南亭诗钞》中,还有王梦娉对于民间童谣的改编,一方面增加了诗歌的乡土特色,另一方面也为口传童谣留下了应有的印记,这方面的代表诗歌为《禽言六章》,今举二首,其一:“姑姑袴,莫我顾,怀抱婴儿啼不住。化作禽鸟喐怨深,终日叫向山头树。”诗人在诗记中言此诗来自于乡谚古语。其二:“赵家花狗,死于虎口。飞向枝头夜夜啼,戒尔途人慎行走,切近之灾莫须有。”此诗则来自于传于山西乡间的童谣《赵家花狗》。诗人为其诗歌作序:“禽言诗,肇于苏、梅二公,后人学步者极夥。暇日,仿此例赋禽言六章,皆取乡土所有者,余弗及。”该序一方面表示自谦,另一方面亦说明了其诗源于民间谚语童谣。
二、文化意义
《国朝南亭诗钞》中所收录的诗歌包含了许多文化信息,更反映了晋文化中所包含的深层心理和集体意识。追寻诗钞形成的源流及其突出的诗歌现象会发现时代文化与地域文化之脉动或显或隐地存在于诗钞中,这是该诗钞的文化意义,也是该诗钞给我们的文化启示。
在某一区域的文化生态中,家族文化从历时的角度讲,往往能稳定地继承传扬地域文化;从共时的角度看,家族文化具有聚集一代乡贤的凝聚力。《国朝南亭诗钞》中载程氏家族作品,起自程康庄,中经程康世、程正、程骧至程林宗,程氏家族从顺治时期绵延至道光时期,程康庄及其六世孙程林宗成为乡邑的精神与诗坛领袖,以宗族与血缘为脉络,为乡邑诗歌增添了深厚的根基与衍生基础。这意味着,地域家族的文化记忆,成为地域文化传承的一条重要的途径。程氏家族在世家文学的传衍过程中,形成了一种文化凝聚力,推动了一方乡贤的聚合、交流。武乡程氏家族从明末绵延至道光时期,代有人出。程氏以进士起家,程康庄的祖父程启南,出身进士,明万历年间任兵部尚书,天启年间,由按察副使转左布政使,为官清廉,“不以寸金遗子孙”,程启南曾与东林党人一起反对阉党,因而被弹劾排挤,后因不愿受挟制而辞官归里。程康庄,字坦如,号昆仑,崇祯八年考取拔贡,官历江苏镇江府通判、安徽安庆府同知、陕西耀州知州,颇有政声,其博览群书,尤擅诗文,清初诸大家如陈维崧、王士祯、钱谦益、吴伟业对其诗文皆有极高的评价。至嘉庆时期,程林宗即程康庄六世孙,虽然其诗名难与程康庄相比,但从《国朝南亭诗钞》的收诗及其诗歌交往来看,程林宗为当时武乡士人争相交往之人,众多乡邑士人都曾与程林宗和诗往来,从当时士人对其的评介中,亦可见对程氏家族诗书传家的赞扬:“诗格标新自课堂,百年谁与瓣心香。而今后起风骚著,才信传家有锦囊。”(王梦娉《题惊怜草》)[1]“吾乡数耆儒,博雅推此老。家学得渊源,于今存古道。”(魏守经《赠程介山先生》)[1]“鞞山漳水郁苍苍,中有伟人开讲堂。鹤骨鬆姿征寿考,花明雪艳拟文章。千秋著作能绳武,万顷波涛欲挽狂。莫讶斯文难小试,天遗一老庇穷乡。”(魏绍烈《赠程介山先生》)[1]“家学渊源有正声,昆仑之后见先生。长才未合山林老,大雅终成著作名。文寿枣梨留古笔,诗吟花鸟寄闲情。巍然一殿灵光在,前辈风流重武城。”(白建中《赠程介山先生》)[1]严迪昌先生在《清诗史》绪论中说:“清代诗歌的地域性、家族性的特征的鲜明度和覆盖面,均远较前代突出。”又说:“地域文学流派的兴衰,每决定于文化世族的能量。这种世族群体网络把亲族、姻族、师生、乡谊等联结在一起,组构成或紧密或松散的文学文化群体。”[4]13程氏家族文化的时代绵延从《国朝南亭诗钞》可窥一斑。
从《国朝南亭诗钞》诗人主体中可窥家族文化的绵延,在诗钞中,亦可发现一些集中的文学现象,这些文学现象集中折射了当时的乡邑知识分子的心理与精神状态,如嘉庆道光时期集中出现了咏烈妇的题材。武乡韩壁土河村,李氏年十五,后其夫魏氏采薪坠崖死,李氏亦投崖而死。之后,这一事件成为当时乡邑诗人歌咏的题材,程林宗、范士熊皆作《烈妇诗》,白建中、籍文学、程世纶、王梦娉作《李烈妇歌》,这一题材创作盛况,可由程林宗《土河村李烈妇殉夫投崖死,邑侯王酉山先生作诗勒石,四方宾客多咏其事,邑中士亦翕然和之。要自隗始因再吟以附前篇,且殿诸公焉》诗见出。从这首貌似诗序的诗题之中,可见当时歌咏盛况。当时诗人们并不就一事一人,介休李烈妇、魏烈妇等等忠贞女子都成了歌咏对象,他们站在道德的立场上对烈妇们予以了讴歌:“独把纲常抵死争,烈心岂是临时辨。”(籍文学《李烈妇歌》)[1]“妻道视之如臣道,吾身虽杀成吾仁。”(王梦娉《李烈妇歌》)[1]李烈妇“夫死殉夫”的个人行为在乡贤知识分子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响,意味着乡邑知识分子对贞烈观念的认同,说明清代思想的先行者虽然已经开始了对于人的价值的肯定与反思,对于违背人性的制度的揭示与批判,但在文化并不发达的小郡邑,传统的贞烈观念及其理学思想的渗透无疑具有强大的在场性。蒋寅先生说:“诗歌是古代最普及的文学体裁,也是文学生活中最受重视的对象,通过诗歌我们能把握一个时代文学的精神脉搏和一般风貌。”[5]17如果缩小范围,这部乡邑诗钞亦记载了当时乡邑知识分子的精神风貌,其价值在于易于还原政治中心之外知识分子的精神形态。咏烈妇这一题材集中出现于《国朝南亭诗钞》中,正体现了清中叶远离政治中心的一方知识分子普遍的对于理学观念的认同,再结合《姑恶行》之类对民风民俗发出感叹的作品,可见乡邑知识分子对于匡正民风民俗所作的努力。
对现实生活的忠实记录也是该诗钞的一个重要内容,在对现实生活的记录中,在对乡民艰辛生活的描写中,记录了有清一代武乡的灾异情况,有一定的历史文化价值。魏守经,字亦权,号一泉,道光壬辰举人,其诗歌中多表现现实。在该类诗歌中,有对地震的记录:“道光庚寅夏四月,坏云垂垂满四野。一声疾响东南来,漫空风势如奔马。……沙扑面,风贯耳,断崖崩堰互数里。回首望故庐,仿佛烟尘里。”(魏守经《地震行》)[1]有对饥荒的记录:“《枯树叹序》:道光甲午乙未,邑大饥,贫民剥榆皮为食,枌榆皆无完肤。至丙申春,并削树皮供薪爨近村杨柳刳割殆尽。又本年六月一日夜大风雨,境内树被风雷捶折无算,迨初秋时木叶凄然,黄陨者已就萎死,魏子哀之作枯树叹。”“使有菽粟如水火,而民焉有不仁乎?”(《枯树叹》)[1]还有记录水灾的:“吾邑城踞漳河北,依山叠石势屴崱。西关东郭地稍卑,筑堤漳河如两翼。上列市廛与城齐,数百年来无倾侧。道光己酉夏之夜(时六月十一日),漳河西下恒流急。两堤没水水身高,东西浪涌穿街入。”(范士熊《武乡大水行》)[1]该诗钞中对于灾异的记录一方面可以补史之缺,另一方面,文学手段的采用使得历史真实更为生动形象,这也是该诗钞的价值所在,可为文史研究者提供形象的史料。
三、诗史意义
作为一部地域诗歌总集,《国朝南亭诗钞》的文学价值亦不可忽视。《国朝南亭诗钞》所录诗歌,反映了有清一代从顺治至道光时期的诗风转向。
武乡偏安一隅,范士熊自称武乡为“山右僻邑”,但从诗人的创作内容和风格来看,其诗风的转变恰恰与顺康乾时期至嘉道时期诗风的转向相一致。清朝定鼎,晚明竟陵诗风并未因朝代的改变而马上消歇,其流波弥漫于武乡顺治诗人的作品中。赵三麒,字乾符,号石渠,顺治戊子拔贡生,官同州、横州知州,著有《似园集》,其送别诗孤冷清幽,颇与竟陵诗风一致:“秋色凉如旧,交情淡益深。异乡连夜月,不耐捣寒砧。”(赵三麒《怀魏龙媒兼柬程坦如》)[1]“饷客云千橐,酬诗月一瓢。边城刁斗急,乡梦复寥寥。”(赵三麒《江亭寓目》)[1]“红芙擎玉坐,翠盖捧芳樽。偕乐归来晚,藤萝月映门。”(赵三麒《南溪即事》)[1]以上诗句写景清幽孤冷,与钟惺、谭元春倡导的诗歌风格颇为一致:“真诗者,精神所为也。察其幽情单绪,孤行静寄于喧杂之中;而乃以其虚怀定力,独往冥游于寥廓之外,如访者之几于一逢,求者之幸于一获,入者之欣于一至。”[6]236谭元春也认为:“夫人有孤怀,有孤诣,其名必孤,行于古今之间,不肯遍满寥廓,而世有一二赏心之人,独为之咨嗟彷徨者,此诗品也。”[7]594赵三麒作品中的孤冷清幽与钟惺、谭元春的主张是一致的。顺治定鼎,康乾转盛,诗风从遗民诗人的苍老悲凉一转而为盛世雅音。在武乡籍诗人中,顺治时期的都为新朝诗人,虽然程康庄与傅山同年,但他选择了仕清,故其诗歌与新朝诗人并无二致,既具有冲和淡雅、温柔敦厚的盛世诗歌气象,同时还或多或少受到了晚明竟陵诗风抒孤情幽思的影响,“以顺治十六年仕清为界,程康庄由诗学竟陵,以性灵、幽情单绪为宗旨转向冲和淡雅,渐趋盛世温柔敦厚之音,其诗风转变在清初具有典型意义,反映出清初诗人群体的审美追求,颇能代表清初诗歌的创作风向。”[8]98
嘉道年间,武乡诗人的创作依然不离写景抒情,和前朝诗歌相比,这一时期的诗歌从题材的选择上日渐平庸,士人的精神开始滑入平庸琐碎之中。《养猫行》、《草帽》、《葛衫》、《竹帘》、《蕉扇》、《小院》、《老树》、《老屋》、《暖炕》等诸如此类的咏物诗歌出现,在咏物题材上,亦不避繁琐,如咏影,分别咏日影、月影、灯影、水影、镜影、帘影、当风影、栖烟影、压栏影、隔离影十种影,这与其时宋诗风的兴起有着某种内在的关联,即从创作领域上无限地拓展写作题材,但也使得诗歌走向了一条无限接近生活、远离政治色彩同时也失却艺术光晕之路,蒋寅先生在谈到这一时期的题材拓展时曾言:“歌咏题材广泛是清诗的又一大特色,几无物无事不可入诗。写日常生活,有咏鸡蛋、大头菜、醋,咏煤球,咏裹脚,咏痔;写新奇事物,有咏眼镜,咏淡巴菰,咏摄影,咏显微镜。马位见法华老衲有咏棺诗,乃劝其补足衣、衾、棺、椁四首,并一一和之(《秋窗随笔》),这种题材前代少见。清人咏物之作往往连章叠韵,刺刺不休。”[5]16《国朝南亭诗钞》中也如此说,魏守经不仅把眼镜纳入咏物范围,甚至木梳、扫耳帚、剔牙杖都能入诗,此类诗歌无多大艺术价值,却在该诗钞中印证着一个诗歌的低迷时代:“嘉道之间,学术盛而诗不济,与学风的调和汉宋相应,诗歌观念也趋于折中与融合,文章写作则出现不拘骈散的倾向,文学创作总体以流连光景、嘲风弄月为主流,度过一个最平庸的时期。”[5]8
程林宗在《自题瘦寒吟》诗稿中曾言:“手抄残稿在,敝帚是家珍。”《国朝南亭诗钞》作为清代山西一部小区域性的地域诗集,在浩如烟海的清代诗歌总集之中,并不是最为突出的,但其浓郁的地域色彩能唤起一方水土之人的桑梓之情,其所记录的历史文化信息,远比上文所言丰富多彩,从诗歌发展角度也在印证着时代诗潮力量的强大,所以,该集包括山西其他小区域诗集当引起研究者注意,其中还有许多尚未整理的诗集需要整理出版,更有许多历史文化信息值得去探寻。
[1]程康庄(著),李雪梅、李豫(点校).程昆仑先生诗文集[M].太原:三晋出版社,2008.
[2]胡谧.山西通志(卷二)[M].民国二十二年景钞明成化十一年刻本.
[3]夏勇.清诗总集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11.
[4]严迪昌.清诗史[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2.
[5]蒋寅.中国古代文学通论(清代卷)[G].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05.
[6]钟惺.隐秀轩集(第一六卷)[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7]谭元春.谭元春集(第二十二卷)[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8]张瑞杰.论清初山右诗人程康庄的诗风转向[J].长春师范大学学报,2014(3).
【责任编辑张琴】
ZHAO Li-ping1,2
(1.CollegeofLiterature,ChangzhiUniversity,Changzhi046011,China;
2.CollegeofLiterature,NanjingNormalUniversity,Nanjing210097,China)
On “Collection of South Pavilion Poems”
South Pavilion Poems edited by Shixiong Fan in Qing Dynasty is a poetry collection of Wuxiang poets in Shanxi province. The poems depict landscapes of Shangdang and reflect the folk customs with rich local color. An analysis of the collection will see the Cheng’s family stretches in Wuxiang and the scholars’ state of mind at that time. Its documentary description has a certain historical value,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style is consistent with style change of that time.
Shangdang; Wuxiang; Collection of South Pavilion Poems
2016-05-18
赵丽萍(1977-),女,山西晋中人,长治学院中文系副教授,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在读博士。
1672-2035(2016)05-0068-05
I206.2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