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IP出版与产业创新

2016-02-13陈守湖

中国出版 2016年8期
关键词:产业创新媒介融合

□文│陈守湖



IP出版与产业创新

□文│陈守湖

[摘 要]打破了介质区隔的IP出版,因其跨媒介的全链条开发模式,成为了时下中国出版业的热点。但在资本对IP的狂热追逐中,IP出版亦带来了消解人文特质、泯灭原创精神、窒息创新意识的发展隐忧。在媒介融合的国际视野下,坚守主流价值和人文情怀,告别同质化IP竞争,着眼长远产业规划,打造具有独立知识产权和中国文化气质的IP矩阵,应成为中国IP出版的路径优选。

[关键词]媒介融合 IP出版 人文特质 产业创新

IP是Intellectual Property(知识产权)的缩写。但当下热议的IP ,“特指那些具有核心创意和广泛受众,能够为全媒体时代文化内容产业吸纳的著作权载体”。[1]IP出版是一种融合各类媒介形态实现IP价值最大化的新兴出版模式。2015年被业界称为“IP元年”,影视行业对于网络文学IP的争夺趋于白热化,知名IP影视剧刺激了IP图书销售。亚马逊的分析报告认为,2015年中国图书销售的一个典型特征就是影视和原著的IP互动。《芈月传》登上荧屏一周,图书销量就增长了1.5倍。从电视剧播出前后一个月的原著销量对比看,《平凡的世界》增长了6倍,《花千骨》增长了10倍,《琅琊榜》更是达到了惊人的33倍。[2]IP何以创造出版奇迹?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IP出版走的是一条全媒体融合、全链条开发的全新路子。在媒介融合的视域下考察IP出版,我们不难发现,IP出版的核心就是锁定优质IP资源,整合互联网、广播电视、移动终端、电子媒介、纸质载体等传播渠道,在资本的强势扩张中实现商业价值的最大化。这一模式的不断复制,在造就IP出版如日中天的市场业绩的同时,也给其成长带来了隐忧。

一、IP出版的跨界融合

出版的历史是和传播介质紧密相关的。1980年版的《辞海》将“出版”定义为“把著作物编印成为图书报刊的工作”。1996年修订的《现代汉语词典》,把“出版”解释为“把书刊、图画等编印出来;把唱片、音像磁带等制作出来”。上述两个定义可以明显看出从介质和载体角度界定“出版”的局限性。2010年新闻出版总署出台的《关于进一步推动新闻出版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对出版的范畴进行了扩展,既包括了图书、报纸、期刊等纸质出版,数字出版等非纸质的出版,动漫、游戏等新兴出版物亦在其中。介质之于出版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但在媒介社会学意义上,“出版”是一个泛传播概念,它囊括了“人类从事的一切出版传播活动或行为,也包括其相应的物化形态。”[3]出版亦因此被赋予了鲜明的公共媒体属性。IP出版正是打破介质区隔的传媒化探索。

1.IP出版是对媒体介质的融合

尽管出版行业图书、音像、数字等多种介质并存,但传统出版的概念依然停留在纸质出版上。由于一些政策性出版资源的存在,不少出版机构最为倚重的收入来源依然是纸质产品。对于单一介质的过度依赖,使得传统出版在出版改革上裹足不前。数字出版、互联网+、媒介融合、大数据、移动终端,依然只是一些概念的宣示,并未真正触及出版介质革命。从一开始就打破了介质区隔的IP出版,在IP的多介质运作上具有天然优势。对于许多传统出版企业来说,从图书IP向影视、动漫、手游等产品的衍生,往往要迈过观念、机制、人才、资金的重重阻隔。但对于新兴的IP出版模式来说,从拥有IP或打造IP之日起,多介质地实现IP价值最大化,就是其市场策略的最基本诉求,介质的融合是必由之路。

2.IP出版是对出版环节的重构

传统出版业基本上遵循的是这样的模式:作者创作→编辑审核→产品制作→市场营销→利润回报。出版环节呈现为一种线性的纵向推进。而在IP出版中,所有的环节是为最终的市场回报服务的。作者创作自然是一个重要环节,这是IP出现的基础。但在IP出版中,作者同样是可以被生产的。IP既可以是事先存在的,许多文学IP皆是多年创作沉淀下来的,如《平凡的世界》。IP亦可能是市场倒逼而催生的,近年网络文学创作就涌现了拥有大量受众的IP,如《甄嬛传》《何以笙箫默》。阅文集团(腾讯文学与盛大文学组建)、阿里文学、百度文学这样的产业集团,其主要目的就是为自己储备可供开发的IP资源。因此,环节重置、立体开发、多点推进成为了IP出版的显著特征。

3.IP出版是对人际分享的黏合

与传统出版业单纯依靠唤起阅读兴趣引发口碑传播不同的是,IP出版的传播是多线程、立体化的。明星IP(如已经奠定了良好受众基础的创作人、标志性文化符号等)本身就是一个黏合性极强的传播源,因为它能引发受众的心理共鸣和消费冲动。而当一个全新的IP进入到新兴出版的产业链条中,对于它的任何开发同样着眼于人际链接效应的无限放大。IP出版的人际分享是一种基于IP多维互动的新型关系。这种多维互动强化了IP效应的扩展,又因IP核心黏附力的存在,形成了人际传播的圈层,从而为IP价值的最大化奠定了人气基础。

二、IP出版的现实隐忧

尽管国内IP出版当下红火一时,而且不乏IP运作的成功案例,在商业价值的开发上亦有骄人成绩,但疯抢IP、争相抬价、得IP者得天下的浮躁心理,也给其可持续发展带来了某种不确定性。

1.对于流行文化的盲从消解了出版的人文特质

IP的知识产权属性在IP出版模式得到了彰显,亦推动了全社会对于知识产权的重视。但我们也注意到,目前的大热IP大多数属于流行文化产品,附和的是消费文化旨趣。“架空历史”的作品,如《太子妃升职记》《琅琊榜》,迎合的是某种虚化历史的文化心理。仙侠类的作品,如备受追捧的《花千骨》,展现的也只是不着边际的虚拟情爱;悬疑类的作品,如市场号召力极强的《鬼吹灯》《盗墓笔记》,追求的同样是屏蔽现实的奇幻体验。而青春题材类作品,如《小时代》系列,对于财富欲望的直白呈现,无疑是对拜金主义不加节制的放大。由此可见,IP出版目前引以为自豪的代表作,只不过是对都市亚文化心态的逢迎。不管介质如何变化,出版业的人文特质都是最为核心的。精英、经典、情怀,依然是最需坚守的出版本位。对于流行文化趣味的盲从,必然导致出版业人文特质的消解。

2.资本对IP的过度追逐不利于原创的沉淀

文化产业做大做强离不开资本运作。商业数据亦是优质IP的重要考量标准。但资本争抢IP却有可能造成竭泽而渔的窘境。前商业时代纯知识产权意义上的IP,是一种创作型IP。当下出版语境中的IP,却是一种产品型IP。而互联网作为热点IP萌生的原生环境,又赋予了它“瞬时文化”[4]的天然特性。拥有大量IP的运作机构对于IP的转化,总体上并非“创作消化”,而是“资本消化”。[5]对IP的过度开发也就再所难免,这对IP自身形象无疑会造成不良影响。以《鬼吹灯》为例。《鬼吹灯》的改编权最初属于起点中文网。《鬼吹灯》庞大的粉丝群体引来了影视机构的疯抢。起点中文网因此举办了《鬼吹灯》同人小说大赛。8部同人小说本不是原作者“天下霸唱”所作,却一律贴上了“鬼吹灯”的标签售卖。这显然是对“鬼吹灯”IP的过度消费。IP的核心价值就是原创,但在IP开发的资本游戏中,原创性正在不断被弱化。

3.同质化IP竞争窒息了文化创新

中国出版业的IP之所以被称为“网生代IP”,[6]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IP这一概念最初是在网络文学空间中孵化出的。这样的孵化环境,一方面迅速做大了IP出版,另一方面又给IP出版带来了天然短板。同质的生长环境、同质的市场策略、同质的创作群体,使得IP出版同质化竞争愈演愈烈。IP出版成了简单的产品复制,缺乏独具个性的创意。创新是文化产业发展的不竭动力。倘若沉溺于短暂的商业利益中,仅仅满足于你方唱罢我登场的同质营销,IP开发短期内或许会迎来繁荣场面,但最终将在创意苍白中趋于沉寂。近年来概念化IP的不断复制,已经显示出同质竞争的负面效应。《中国好声音》显然是一个有着相当规模粉丝群托举的明星IP,运营机构亦曾借节目收视率狂飚的余热推出系列图书,但市场反响并不热烈。IP电影《中国好声音之为你转身》更是惨淡,仅仅收获了175万元的票房。[7]这样的“市场报复”值得IP运营者警醒。

三、IP出版的价值向度

美国学者浦尔在20世纪80年代预言了各种媒介多功能一体化的趋势。[8]30多年过去,媒介融合的趋势已不可逆转。尤其在新兴科技不断颠覆传播理念的当下,媒介融合成为共识和实践。有学者认为,媒介融合实际上是现代技术社会的产物。数字技术、网络技术和电子通讯技术是其技术内核,在经济利益和社会需求的共同驱动下,多种媒介形态最终实现了内容、传播渠道和媒介终端的融合。[9]如果说狭义的出版业媒体属性还不十分明显,媒介融合时代的新兴出版其媒体属性已经不言自明。作为文明传承、信息传递、知识传播的主要载体,出版业在追逐市场利润的同时,承担相应的公共文化责任是应有之义。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2014年12月印发的《关于推动网络文学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用3至5年时间,使创作导向更加健康,创作质量明显提升,陆续推出一批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深受群众喜爱的原创网络文学精品”。这样的主流标准已明确了IP出版的价值向度。

1.IP出版应贴近主流价值

出版业对于主流价值的彰显是理所当然的。IP出版的圈子化和分众化,的确为IP开发奠定了市场基础。但圈子文化有可能是某种亚文化。考虑到中国IP出版的网生环境,这种亚文化并不单纯地生产共享与归属感,同样伴生着排斥与疏离感。这就有可能使IP出版的受众在闭环运行的状态中偏离主流文化。在商业运作上,《小时代》系列IP开发是极为成功的。但其对“拜物教美学”毫无掩饰的张扬,也注定了“小时代”只能是一个蹩脚的隐喻,无法相容于主流价值,自然也起不到融合共识的作用,只会生发某种离心的负效应。同样,最终以宫斗剧成功实现IP价值延伸的“架空历史”的网络小说,只是一个个空洞的能指。它不为历史负责,亦不对现实担当。因此,IP出版并非仅仅是对受众需求的迎合,同样应当体现出对受众文化选择的引导。传播当代中国的价值观念,体现中华文化的精神,反映中国人的审美追求,强调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的有机统一,对于IP出版亦是应然的追求。如果单纯出于IP开发目的而对某些亚文化诉求不加辨识地有求必应,终将泯灭出版业自身的精神价值。

2.IP出版应承载人文情怀

从知识产权(Intellectual Property)这个本义上来说,IP并不是一个新概念,从文学作品中获得影视改编资源本就是自然而然的文化载体转换。因此,当前文化创意语境中的IP,实际上是包含着某种价值判断的重新审视。总的来看,这种价值判断至少融合了两个重要的标准:一是情感承载,二是商业价值。情感承载指的是IP在创造和传播过程中所黏附的群体性认同,商业价值则是IP产业链条延伸中所创造的经济利益。情感承载体现了受众对于IP的群体性认同,商业价值正是基于这种群体性认同的“货币变现”。很显然,IP开发的核心正是在于满足一种群体性的心理共振,并在这种“文本与观看者”共同编织的“授权式快乐”[10]中全链条谋求商业价值。在媒介融合的视域下审视出版活动,“出版就不再只是一种单纯的物态化生产行为,而是一种本身就蕴藏着生命和灵魂的精神行为。”[11]之所以要强调出版的公共媒体属性,就是要避免在商业价值的追求中屏蔽人文向度。在国内出版社中,坚持人文精神追求并获得良好市场反响的例子并不鲜见。2015年,中华书局利用自身人文资源推出的《红楼梦日历》,精美的百余幅古代书画作品配以《红楼梦》经典诗词赏析,不到两个月,首印的5 万册日历即售罄。“红袋鼠家族”是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的重要IP资源。以这一IP为依托延伸开发的智能语音玩具、点读笔、声控语音玩具、文具及日用品等“红袋鼠家族”系列产品,在少儿消费品市场颇受欢迎。[12]

3.IP出版应具备国际视野

IP对于文化产业的巨大拉动作用有目共睹。哈利・波特是一个拥有全球影响力的IP,其辨识度和粉丝忠诚度极高,所以拥有一批超级拥趸。哈利・波特的全版权IP运营产值累计已经超过了千亿美元。[13]美国漫威公司旗下的多个IP,如《美国队长》《雷神托尔》《X战警》《绿巨人》等,皆具有极强的产业联动能力。经过多年运营,成为了漫威公司的“金矿”。漫威授权的原创动漫作品成了迪士尼、索尼、福克斯、华纳兄弟、派拉蒙等国际影业巨头票房的“定海神针”。不仅如此,漫威还拥有角色商品化的专有权。在电影创造跨国影响力之后,漫威自己着手周边产业的开发,这种IP经营模式成为了漫威最大的收入来源。1999~2009年的10年间,漫画IP出版成了漫威的赚钱利器。正因如此,2009年被迪士尼收购时,漫威卖出了40亿美元的天价。[14]《功夫熊猫》这一IP的基础是地道的中国元素,但同时也体现了对中国文化与中国哲学的西方认知。正是这种跨文化的重新阐释,使“熊猫”与“功夫”这两个中国符号被赋予了全球化时代的全新意蕴,所以在中西方都获得了高度认同。IP出版在中国刚刚起步,但在“互联网+”时代,文化产业对资金、人才的巨大吸附力,加之各类资源和资本的无界融合,体现中国特色、彰显中国风格、展示中国气派、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并举的“双效IP”值得期待。

四、结语

媒介融合为出版行业带来了产业多元化的契机,优质的IP资源正是传统出版业打破介质区隔、打造产业链条的催化剂。一方面,传统出版机构本就拥有大量优质IP,目前最需要的是将休眠的IP资源激活,IP的媒介融通性正好提供了产业衍化的可能;另一方面,对于许多传统出版机构来说,体制缺乏活力制约了创新发展,IP模式的强大整合性也带来了体制重构的启迪。在媒介融合的国际视野下,坚守主流价值和人文情怀,告别同题、同案、同质的IP追逐游戏,着眼长远的产业规划,打造具有独立知识产权和中国文化气质的IP矩阵,无疑将为中国出版业的转型升级提供强大的动能。

注释:

[1]刘琛.IP热背景下版权价值全媒体开发策略[J].中国出版,2015(18)

[2]陈梦溪.今年成影视剧带动图书热销年[N].北京晚报,2015-12-13(11)

[3]田建平.中国古代出版传播方式及其价值[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4)

[4]程武,李清.IP热潮的背后与泛娱乐思维下的未来电影[J].当代电影,2015(9)

[5]尹鸿,等.IP转换兴起的原因、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J].当代电影,2015(9)

[6][7]罗威.电影网生代 IP 热的冷思考[J].戏剧之家,2015(16)

[8]唐昊.媒介融合时代的跨媒介叙事生态[J].中国出版,2014(24)

[9]蔡雯,王学文.角度·视野·轨迹——试析有关“媒介融合”的研究[J].国际新闻界,2009(11)

[10][美]约翰·菲斯克.电视文化[M].祁阿红,张鲲,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11]苗遂奇.出版传播的人文内涵与意蕴释读[J].湖南社会科学,2004(1)

[12]王婷.出版立体开发 打造IP 产业链[N].中国出版传媒商报,2016-02-05

[13]财经网.估值5亿!中国第一奇幻世界和背后的作家们[EB/OL].http://finance.caijing.com.cn/20151231/4044903.shtml

[14][美]安妮塔·埃尔伯斯.爆款:如何打造超级IP[M].杨雨,译. 北京:中信出版社,2016

作者单位:(武汉大学文学院)

猜你喜欢

产业创新媒介融合
产业创新战略联盟伙伴竞争与合作关系研究
对媒体融合生态环境中出版教育的思考
媒介融合背景下对新闻记者素质的要求
2011—2016我国媒介融合研究综述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媒介融合语境下的新闻业务流程再造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创新绩效影响因素研究
江苏电容器工程技术研发中心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规模驱动的智能硬件产业创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