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数据新闻热的审视与思考*

2016-02-13李小华张付伟

中国出版 2016年8期
关键词:数据新闻

□文│李小华 张付伟



基于数据新闻热的审视与思考*

□文│李小华 张付伟

[摘 要]当前,数据新闻作为一种新型报道已成为互联网时代新闻业的发展趋势。按照麦克卢汉“媒介即讯息”的观点,其将给传统新闻业引入新的尺度,为我们提供新的审视现实世界的视角。但它在引入新尺度,形成自身叙事模式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与传统新闻形成冲突,如消解了以文字表达为核心的新闻文本,弱化了新闻的个体特性,也造成数据新闻自身的困境,这些成为数据新闻热背后需要审视与思考的地方。

[关键词]数据新闻 叙事逻辑 新闻文本 新闻个体

近几年,伴随传统媒体的集体遇冷,依托于大数据技术的数据新闻被视为传统媒体转型的一个重要契机,引发了越来越多的关注。2015年9月10日,腾讯财经正式宣布启用机器人“编写”新闻,引发传媒业界与学界的广泛讨论。仅一个月后,这款名为“dream writer”的新闻机器人实现了根据不同用户需求、输出不同版本稿件的要求。这可使新闻的生产脱离记者的采编而自动生成,有人由此发出记者职业消亡的哀叹,仿佛克里斯蒂安・哈蒙德的预言“未来机器生成的新闻将占到媒体新闻的90%,并且在未来的5年之内,这样的新闻有可能获得普利策新闻奖”已成现实,[1]这虽然有技术乐观主义的倾向,但数据新闻对传统新闻的冲击的确是巨大的。

数据新闻,也称数据驱动新闻,它的兴起并非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采用统计量化与数据分析的方法报道新闻早已有之。1967年,菲利普・迈耶关于底特律黑人骚乱的系列报道《十二街那边的人们》成为精确新闻报道的开端,其著作《精确新闻》与《新精确新闻》可以说是数据新闻的理论源头之一。始于上世纪50年代,流行于90年代的计算机辅助报道则引领了新闻理念的转型,数据新闻则是将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引入新闻报道领域,并承袭了精确新闻和计算机辅助报道在大数据时代的发展与延伸。

《卫报》《纽约时报》等欧美主流媒体首先对数据新闻理念进行积极的实践,基于大数据机器新闻的兴起也扩大了数据新闻的内涵与外延。早在2012年末,《华盛顿邮报》就启动了名为“truth teller”的基于大数据的机器新闻项目;《纽约时报》、美联社及《卫报》等也都开展了类似的新闻报道项目。腾讯财经的机器新闻是近年来我国媒体在数据新闻领域所进行的又一积极有益的探索与尝试。

一、数据新闻与传统新闻叙事逻辑的冲突

所谓新闻叙事,是指运用一定的语言系统,叙述、重构新近发生的新闻事实的活动。数据新闻的叙事逻辑较倾向于对新闻要素进行多维的全景式呈现,但在移动互联网时期,社会化媒体的兴盛促使对新闻时效性的要求越来越高,这在很大程度上使新闻叙事逻辑转向“碎片化”的呈现,即面对新闻事件尤其是突发事件时,为了确保时效性,要求媒体侧重对新闻要素进行碎片化报道,使报道与事件同步,直到事件结束才完成对“信息黑洞”的填充,这就与数据新闻全景式的叙事模式不相吻合。因为,作为全景式报道的基础,数据新闻强调新闻素材的完整性,从而导致媒体不再专注新闻的时效性,而侧重对数据的收集与分析,成为数据意义的建构者。

譬如,在2015年8月12日天津滨海新区爆炸事件中,《21世纪经济报道》在其官方APP设立了“天津滨海爆炸”直播专题,按照时间进程对正在发生的爆炸事件进行零碎的报道,如伤亡人数、救援情况都随着事件的发展同步更新,大多数媒体也都遵循此道,新闻报道呈现一个逐步完善的过程,这是当前注重素材完整性的数据新闻还无法实现的。因此,从这一方面看,数据新闻全景式叙事有时会导致新闻报道的滞后,而这与公众对新闻时效性的需求相佐。

而且,传统新闻叙事更强调对新近发生的事实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就因果关系进行符号化的再现;但数据新闻改变了新闻生产的理念,基本抛弃了传统新闻叙事中对事件的建构与呈现,将数据本身当作新闻的来源,以数据构建新闻主体,用数据之间的相关性替代事件的因果关系,以此作为新闻叙事与新闻生产的逻辑起点。如2015年8月18日搜狐财经“图解财经”发布了一组关于天津滨海新区爆炸事件的《中国特色之“化工围城”》信息图,以天津滨海新区爆炸事件为契机,以相关性为逻辑,扩散式地呈现了我国化工行业的全貌。

舍弃因果关系转向相关性,这也是大数据理解世界的视角,正如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所说,在大数据时代我们没必要知道“为什么”,即我们没必要知道现象背后的原因,只需要知道“是什么”就够了。[2]这是大数据时代的真实写照,却也是数据新闻面临的一个困境。传统新闻报道以因果关系为叙事逻辑,对新闻事件原因的阐释与挖掘往往是叙事的重点,也是受众最关心的议题,因为客观世界被因果关系所构建;更重要的是,因果关系也是我们理解世界的习惯性方式。数据新闻以相关性为逻辑基础,更多地转向告知,而非注重解释,这正是数据新闻把叙事逻辑从因果关系转向相关性之后所面临的问题。

二、数据新闻对新闻个体特征的弱化

新闻个体是相对于新闻结构的整体而言的,是指新闻事件的局部、细节部分。大数据的核心可以说在于预测,数据新闻作为大数据在新闻领域的运用与延伸,对未来趋势的预测是其主要功能之一;加之数据新闻对事件全景式呈现的倾向,使其走向了宏观叙事的层面,更关注宏观社会,而远离微观现象和个体生活。

宏观式的新闻报道早已有之,上世纪80年代,公众对新闻的理解从狭义的新闻事件扩大到“情景报道”或对社会发展趋势的报道,即记者能够从孤立的新闻事件中,通过背景的描述以更广阔的视野解释这些事件的意义,[3]数据新闻的出现则把这种宏大的叙事方式发挥到极致。如2014年1月25日央视《晚间新闻》栏目推出“据说春运”特别节目,通过百度提供的LBS地图定位开放平台分析手机用户的定位信息,获取春运期间的人口迁移轨迹,并将数亿用户的迁移轨迹制成动态图,通过大数据的收集、解析,最终以可视化的方式将全国人口的流动直观地呈现在电视屏幕上。虽然观众可以清晰地看到人口流动的总体情况,但却很难了解具体某一条铁路、公路的人流分布状况,除了视觉上的震撼外,并未能给公众实际的出行交通指引。不可避免地,新闻个体变成数据新闻弱化的部分,但其实新闻个体往往具有较大的新闻价值,这也是数据新闻报道的缺陷之一。

就数据新闻的来源——大数据自身来说,一方面,由于量大、快速与多样性等特征,造成了数据价值的含量较低,常依靠数据的多维性与数据的交叉验证来提升数据价值,这造成大数据对个体数据精确性的忽视,数据新闻具有相同的倾向。另一方面,大数据技术对数据总体价值的偏重,同样导致了数据新闻过分关注宏大的叙事而缺乏细节的铺陈,也减弱了新闻作品的感染力。例如,《卫报》2010年的“伊拉克战争日志”报道及2011年的英国伦敦骚乱系列报道,虽然普遍被当作数据新闻的典范,但从新闻个体的角度来看,因为文本过分冷静地呈现伤亡人数,使得整个新闻作品缺乏必要的人文关怀与情感共鸣。

正如有学者所言,数据新闻一般只是敏锐地发现问题,很少给出合理的解释,也无法给出针对性的对策;数据分析的集群研究往往会忽略重要的个体特征,但个体才应是社会关注的焦点。[4]数据新闻对个体的忽视,某种程度上等同于忽略了个体的新闻价值。然而,公众对社会微观层面和个体却从未失去过兴趣,对个体的深度挖掘也一直是新闻报道的价值所在,因此,数据新闻对新闻个体的弱化也是其面临的困境之一。

三、数据新闻对以文字为核心的新闻文本的消解

在数据新闻中,可视化的气泡图、数据地图、时间轴等成为新闻文本呈现的主要方式,文字成为辅助手段,它消解了传统新闻报道中以文字表达为核心的文本建构方式。数据新闻把数据当作新闻的本体与来源并置于新闻文本的核心位置,同时仰仗互联网技术、可视化技术以及人机交互技术,以“可视化”作为主要的文本呈现方式。它的出现让传统媒体看到了曙光,似乎数据新闻可视化验证了马丁・海德格尔的预言“世界图像时代”已经到来。但这种变化对一直以文字作为主要载体的新闻媒介来说冲击无疑是巨大的,正缘于此,传统媒体推崇数据新闻的背后,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其面对互联网的挑战所表现出来的调适与遵从。

其实,数据新闻并不等同于数据可视化,可视化只是解释数据内涵的一种方式;但因数据具有静止、冷漠的特性,使数据新闻过多地依赖可视化的呈现方式,这就必然造成文字在新闻表达中的式微与消解。其实,在数据新闻制作中,记者面临的难点并不在于是否有能力将采集到的数据转化为可视化作品,而是是否有必要如此做,在许多方面看来,数据可视化宁缺毋滥。[5]因为,很多时候新闻制作者很难为数据找到一个人性化的表达方式,而文字的阐释更能传达新闻的含义,这是追求技术至上的数据新闻所无法取代的地方。

据开卷公司发布的《2015年上半年图书市场分析报告》显示,2015年上半年,中国实体书店图书零售市场实现了0.54%的正增长,这是自2014年以来连续两年呈增长趋势;同时,许多独立书店在一线城市涌现,并受到欢迎,这从一个侧面说明文字即使在“后读图时代”也依然没有失去其魅力。因为文字作为人类交流与记录的符号和传承文明的重要工具,一方面,按照麦克卢汉的观点,它作为一种冷媒介赋予了我们丰富的想象力和高参与度;另一方面,正是缘于这种丰富的想象力与高参与度,才使得我们透过文字文本更能实现情感的表达与互动,这是作为“可视化文本”的热媒介所无法提供的。从这一层面看,数据新闻过度仰仗数据可视化难以调动公众的参与性和情感共鸣,在信息泛滥的时代,这对媒介实现信息传播与吸引用户参与无疑是无益的。

当前的数据新闻实践,往往表现出可视化优于文字文本的价值判断。但正如英国《卫报》数据新闻记者西蒙・罗杰斯所言,数据新闻并不拘泥于数据可视化,也可以以一个新闻故事的形式呈现,甚至仅仅是对数据的展示;数据新闻只是一种新的新闻叙事方式,如何运用形式是灵活和富有弹性的。[6]现今的机器新闻虽然也依托于大数据的抓取、挖掘、统计和分析,但依然主要诉诸于文字文本,那种把数据可视化视为数据新闻唯一表达方式的观点仅是出自对技术的盲目崇拜。而且,数据可视化的目的也在于将数据的各个属性值以多维的形式展现,使人们以更直观的方式理解不同维度数据之间的关系,发现其中隐含的信息。[7]因此,无论是传统新闻还是数据新闻,目的都是让公众更简洁地理解信息,绝非借助可视化炫技;无论是可视化还是文字文本,为新闻表达服务都是其第一要务。

综上,数据新闻虽在呈现方式与交互性上有着自身的优势,正备受关注,各类媒体也在积极地探索和实践,传统新闻将其视为转型的方向;但是,其对新闻个体的忽视、对文字文本的消解,造成受众情感共鸣缺失与新闻个体价值弱化,却也是既存的现实。有鉴于此,新闻媒体对数据新闻应持有审慎的态度,不盲从,不追捧;不过分追求数据可视化,宜适度、有效地使用数据;不能为了迎合潮流而堆砌数据,造成满纸百分比而内容空洞无物。总之,在大数据成为国家战略的背景下,在传统媒体亟须转型的时期,数据新闻虽已成为传统媒体业务升级的一个途径,承载着拓展新闻学原有边界的职责,但也要时刻保持清醒的认识。不应把新闻内容制作视同一般工业产品的批量生产,不应被各种媒介技术所异化;新闻报道应坚持内容高于形式,坚守新闻特有的敏感性、专业性,始终把深层解读社会现实,挖掘人性本质看作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中涛:《连线杂志:未来新闻90%以上将成为电脑化新闻》,[EB/0L].http://tech.qq.com/a/20120503/000271.htm

[2][英]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肯尼思·库克耶著.大数据时代[M].盛阳燕,周涛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

[3][5]Jonathan Gray, Liliana Bounegru, Lucy Chambers. The Data Journalism Handbook[M].O′Reilly Media,2012

[4]吴楠,王广禄.数据新闻:大数据催生的新闻传播方式[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2-17(A02)

[6][7]方杰,颜冬.全球视野下的“数据新闻”:理念与实践[J].国际新闻界,2013(6)

*本文系广东省新媒体与品牌传播创新应用重点实验室项目“数字内容产业与社会发展研究”(2013WSYS0002)及2013年度广州市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十二五”规划一般课题“热点事件报道与城市形象塑造之关系研究——以广州本地媒体报道为例”(13Y09)之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华南理工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猜你喜欢

数据新闻
国内外数据新闻比较与启示
手机新闻客户端发展研究综述
从“美国总统大选”看数据新闻
我国主流媒体可视化数据新闻报道的创新
2016年《中国日报》“两会”数据新闻报道研究
国内网络数据新闻发展中存在的不足
我国数据新闻的传统因素及创新策略
中外数据新闻编辑流程比较研究
大数据时代新闻的新变化探究
媒介融合时代数据新闻可视化教学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