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2016年大选之“旧现状”省察
2016-02-13■吴强
■ 吴 强
台湾2016年大选之“旧现状”省察
■ 吴强
台湾2016年大选结束已有数月,最终结果与选前民调基本吻合,并未上演“逆袭”好戏。民进党籍蔡(英文)陈(健仁)配大胜国民党籍朱(立伦)王(如玄)配和亲民党籍宋(楚瑜)徐(欣莹)配,且在与领导人选举捆绑进行的立法机构选举中,民进党和“时代力量”以73席在立法机构占据主导地位,实现了蔡英文选前所希望达到的完全执政。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整个选举过程却依旧存在着太多过去即已饱受诟病的“怪现状”,有些是一直以来就有的痼疾,时至今日仍然如此,并未好转,而有些则是近几年来的新花样——但就本质而言,还是不脱“旧瓶装新酒”。蔡英文一方面大力呼吁所谓高格调选举,另一方面却是这些“旧现状”不折不扣的受益者和得利者,一副胜利收割姿态。按理说,台湾民主化进程都已经30年了,民众的公民素养早非当初,但为何没能反映到选举上来,一到选举便“疯狂”,而社会也更为撕裂?
观察此次选举,不难发现以下三种“旧现状”。
其一,“国民党不倒、台湾不会好”。
在诸多“旧现状”中,“国民党不倒、台湾不会好”可谓在其中最为了无新意者,却似乎成为全民共识,这既有历史因由,也与现状有关。
自国民党政府1949年败退入台后,在诸多绿营人士眼中,所谓的“国民政府”就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外来政权,其在台湾的统治建立在白色恐怖和血色屠杀双重基础之上,台湾人民一年到头的辛苦所得全被国民党通过党国体制化公为私,转为党产,这成为国民党永远也无法洗刷的“原罪”。每一位国民党领导人都要为此背责,而最好的办法就是将国民党拉下台。加上马英九执政8年来绩效不彰,更渲染了这一视国民党为众矢之的的极端氛围。虽然并不是所有的不如意都因国民党而起,但这就是政治,执政者必须对此概括承受。正所谓“怕热就不要进厨房”,既然进去了,不论温度多高,都得忍受。
其二,“子瑜,我们明天为你报仇”。
关注此次大选的都应注意到选前一夜集中发酵的周子瑜事件,众多台湾民众透过社交媒体,先后表达了将以选票方式教训国民党,为周子瑜报仇。“子瑜,我们明天为你报仇”,成为当晚的一句网络流行语,颇似通关秘语。
国民党选后检讨也将此事作为压倒选情的最后一根稻草,从而使选举呈现一边倒。虽然这与过去常见的抹红、栽赃不同,但其本质都还是借助于诉诸悲情,将某一个体性事件型塑为群体受到委屈和打压,并反过来激起台湾内部高度团结、一致对外,尤其是碰到与祖国大陆相关时,更会莫名激进,也不论事出有因,无限上纲扣帽子。
当然,这里需要说明的是,由于台湾近代历史本身波诡云谲,特别是曾遭受日本殖民统治长达50年的痛苦记忆,以及从冷战年代直至现今处于美国保护之下,名为“主权独立国家”,实为美国羽翼的尴尬现状,台湾民众难免会在内心深处产生万事不由己做主,而是在不同时期由日美两大后台“老板”幕后操纵,盼望“出头天”而不可得的压抑、愤恨和不满,并顺势转化为情感层面的悲戚,这是由历史所造成,祖国大陆民众确也应抱持“同情之了解”态度。
然而,问题的症结并不在于此,关键还是岛内各界的选择性记忆。如绿营对绝大多数台湾人日据时期身为次等公民这一屈辱的淡化,而蓝营对于美国的颐指气使同样忍气吞声,甚至甘愿接受,两边都不敢大声喊出自己是中国人。为了转移焦点而将炮口对准祖国大陆,宣传和鼓噪来自祖国大陆的打压才是使台湾没有国际空间的最重要原因,这真是本末倒置。
其三,一切等选后再说。
有别于2000年来的前3次大选,这次的民进党在选举期间一直处于领先地位,加之前述两个方面的催化作用,民进党较之国民党的优势随着投票日期临近越来越大,事后证明也确实如此。
在这种情况下,民进党采取的竞选策略一改往昔的“苦情剧”和“冲撞戏”,而是提早布局,层层动员。选前就依次安排蔡英文向各业界大佬请益,并于去年9月访美面试,以此求得美国首肯和接纳。对于关键议题的表态,为了能尽量降低由于发言不慎所导致的中间选民跑票,一切等选后再说,能不说清楚最好就不要讲明。
蔡英文一如其“空心蔡”绰号,只有一些原则性的宣示与尽是暧昧模糊的含混表述,始终予人难以捉摸之感,突出表现在“台独”立场及对“九二共识”的态度,即便是某些事涉两岸或关系到台湾经贸大局的法案,民进党立法机构党团也以选举将至,不宜进行讨论表决为由加以延宕,便于蔡英文正式上任后“收割”政绩。如实在无法逃避记者和社会大众的追问,则统一回以等选后再说,似乎真的只要自己一上任,多如牛毛的问题马上就能解决。
“旧现状”还只是表面,它所折射的是目前台湾社会内部的深层次问题。
其一,为反对而反对。
西式民主稳定运转不可或缺的要件乃是具备一个忠诚的反对党,该党能够从国家利益和民众福利出发行监督政府之责,从而避免执政党乱权滥用,祸国殃民。但问题在于,自认为“亚洲民主典范”和“华人地区民主灯塔”的台湾,现今却陷入了政党在野时为反对而反对,全然不顾政策的实质利好,执政时忽又盼民众能理解处境艰困、大环境不好的“怪圈”。真可谓是以今日之我攻昨日之我,纯粹为了选票算计,特别是民进党在这方面表现尤为突出。不管国民党提什么,祖国大陆做什么,一概反对。总之,先把选票骗到手再说,至于日后一旦轮到自己执政,再来“硬拗”,反正选举已经赢了,普通选民还是要以日常生活为主,也无暇顾及,对此也只有徒唤奈何。
其二,“小确幸”发酵。
“小确幸”最先出自日本作家村上春树的随笔,后由林少华先生将其引介至中文世界,意为“小而确实的幸福和稍纵即逝的美好”。
不论哪个国家或时代,“小确幸”的流行其实都有其合理性,毕竟大多数人的一生都是平民百姓,很难出将入相,干一番惊天动地之伟业。在这种情况下,人们纷纷将目光转向内在,聚焦自身或与家人有关的温馨小世界,以求在时代变迁的大潮下能够自保,而不被裹挟。对于那些宏大叙事,则抱以怀疑,不屑与之为伍。然而,在今日之台湾社会,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小确幸”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主导性选择或偏好。
这一点在青年群体中甚为普遍,表现为只关注自己那一方小天地,而对社会事务漠然以对,只管自己,不管别人,更不敢将社会前行的重担一肩扛下;或走向另外一个极端,对任何公共建设或关系到两岸关系发展的一些重要举措一概持反对态度。这次大选中青年人的表态就在这方面表现得极为明显,可谓充分展现了目前在台湾年轻世代中较为普遍的“反共”“反中”和“仇中”等极端情绪。青年人关乎台湾和两岸关系未来,此种情绪一旦成为共识,必将对未来台湾社会发展和两岸关系继续向前走非常不利。
其三,无休无止的悲情。
有如前述,由于台湾近代历史所走过的崎岖道路,确实使得不少生活于其中的台湾人在这个过程中对于自身命运容易产生悲情,特别是那些“两蒋”统治时期的“白色恐怖”受难者尤为强烈。但悲情也应有一个限度。换言之,适当的悲情不仅是对历史的感怀和铭记,而且也更是珍惜当下、催人奋进的动力,悲情的存在至少说明一个社会是具有“耻感”的,且会竭尽全力避免日后类似惨剧的发生。而一旦悲情过度,无边际蔓延,则势必会将全民牵扯进来,造成民众整体性情感脆弱,在特定时间点呈现周期性爆发,无休无止。如发展到这一步,本属于人类情感合理宣泄的悲情也就很难再收束,极易为政治有心者所操弄,甚而将人们的理性反思导向对悲情持有不同意见者的埋怨和仇恨,从而造成不同族群之间的撕裂和两岸民众心理的疏远、不信任。
其四,政客名嘴主导社会话语。
放眼全球,实行西式选举民主的国家或地区,不同程度存在着选举不过是政权从一个政客转为另一个政客,并未有实质区别。既然是政客,其从政的主导性思维即是多愿意执行那些对保持、提升民望有利或直接助益于能够实现连任的政策,立竿见影最好,而对于那些长远性战略则抱持冷漠态度,兴趣不大,缺乏政治家所应有的胸襟和担当。这一点在台湾也同样很普遍,特别是对外宣称已经准备8年之久、历经2012年大选失利、就任台湾地区领导人的蔡英文,丝毫看不出其所应具有的格局和气度,有的依旧是十足的政客味,充斥着十分贪婪的权力欲望。
此外,政论名嘴主导社会的关注焦点则是台湾一大特色,在触碰到事涉两岸关系敏感神经的议题或临近大选之时就表现得尤为明显。为了博人眼球,名嘴在缺乏足够证据支撑前提下的所谓内幕爆料或无端指责、贬低,已经到了成为台湾社会内部一种盛行文化的程度。各路名嘴齐开炮,对错其次,气势重要。最为关键的在于其背后所折射的媒体齐刷刷“绿化”隐忧。正如福柯所说,“话语即权力”。不论在野或执政,亲绿媒体都一贯秉持他们的意识形态第一性原则,大批名嘴带枪投靠,引领岛内舆论风向,反而使中道、理性和客观的言论在舆论场中难以抬头,也成为两岸关系发展进程中一颗不可忽视的定时炸弹。
针对世界卫生大会寄给台湾的邀请函中附注联合国2758号决议文,强调一个中国原则一事,民进党准行政部门发言人童振源所说的“接受邀请但并不表示认同一中”的提法只会更加让人厌恶。一个眼中只有选举、选票和权力的政党,如何能够真正做到他们时刻挂在嘴边的爱台湾,并带领台湾走向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