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交际视角下旅游景点公示语翻译研究
——以贵州省旅游景点为例
2016-02-13胡慧
胡 慧
( 铜仁学院 外国语学院,贵州 铜仁 554300 )
跨文化交际视角下旅游景点公示语翻译研究
——以贵州省旅游景点为例
胡 慧
( 铜仁学院 外国语学院,贵州 铜仁 554300 )
摘 要:文章从跨文化交际的视角,论述了跨文化交际和景点公示语翻译的关系。从语言层面、文化层面和交际层面对贵州省旅游景点内公示语翻译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梳理归纳,探讨其出现的错误,提出了相应的建议,期望能对今后贵州省旅游景点公示语的规范翻译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 景点; 公示语翻译
旅游景点公示语属于旅游文本的一种。根据英国翻译理论家彼得·纽马克对文本的三大划分:表达型文本、信息型文本和召唤型文本,旅游文本属于类型文本中以召唤功能为主、信息功能为辅的召唤型文本[1]。它的翻译,不是单纯地追求两种语言文字间的机械对等转换,而是注重译文的召唤、诱导功能,重在信息的准确传递。它要求译文既要尽可能准确自然地传达源语言的文化内涵,又要符合目的语的表达习惯,有效地实现不同文化的融合和信息无障碍地传递。
一、跨文化交际与公示语翻译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在一篇题为《教育对文化发展的贡献》的文章中提到,跨文化教育是一种文化教育活动,表现出来的是对某一文化的受众者所进行的区别于本民族文化的文化教育活动。这种活动能让受众者形成开放的、宽容的、理解的跨文化心态和客观、公正、无歧视的跨文化理念与意识,使受众者能获取丰富多彩的跨文化知识以及有效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促成不同文化间的相互理解,避免文化冲突和隔阂的产生,最终达到促进人类社会和谐、健康发展的目的。“不同文化来源的信息间的编码和解码过程就是不同背景的人与人之间的跨文化交际过”[2],语用的失误常常是由于人们习惯于用自身的文化模式去对目的语的文化进行解读而造成的,跨文化交际能不能顺利地进行取决于人们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和认知。而且,不同文化在不同时期也不尽相同,它时常处于一个动态的变化模式中,在这样的一个动态模式下,一个民族的风俗习惯、道德标准、人生观、价值观也会有相应的变化。旅游是一种能充分体现民俗文化、思维方式和宗教信仰的活动,从这个意义上说,它就是一种跨文化交际活动。而旅游景点公示语的翻译则是与文化有着密切关系的行为,其目的在于准确地传递信息,让旅游者对所要去的旅游目的地的人文或自然景观产生浓厚兴趣,进而达到让他们进行消费的目的,同时也达到更好地传播不同文化的目的。公示语的翻译不仅仅是语言间的转化,它更是不同文化交流的中介和桥梁,是一种跨文化交流实践活动。它的本质就是“文化翻译”[3],这是苏珊·巴思内特所笃信的,也是文化学派一直强调的翻译的本质。换句话说,它就是以传递文化信息的文化意义为目的的跨文化翻译。
由于旅游景点公示语翻译过程是单向的跨文化交际过程,不能够面对面地进行交流和沟通,而不同文化又有各自不同的风俗习惯和思维模式等,因而对同一事物,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就会有不尽相同的理解和阐释;这就要求译者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以读者的视角对原文进行思考和处理,从而让旅游活动成为一个传播文化、融合文化和消除文化差异的过程,成为不同民族了解对方历史、文化渊源的桥梁,最终实现不同民族之间的跨文化交际,达到旅游的最终目的。反之,如果在翻译时只是机械地一字一句对译,不去考虑源语言所要传达的文字风格和内在含义,不考虑目的语的文化内涵,不考虑目的语读者的文化背景,必然会误解频生,甚至导致文化冲突,从而与旅游的初衷背道而驰。
二、跨文化交际指导下的旅游景点公示语翻译
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看,旅游景点公示语的翻译离不开三个层面:语言、文化和交际。[4]景点文化的传播离不开语言,因此,在翻译景点公示语时,不仅要考虑到语言的特性,还得考虑到不同语言的文化内涵,以及翻译过程中不同语言文化相对应的转换呈现,这样才能准确而贴切地传达源语言所要表达的信息和内涵。
(一)语言层面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5]。在翻译过程中,公示语大都简洁明了,用词不多;却精炼,直切要点。这就使得译文也基本能一目了然,任何翻译上的错误很容易就会被发现。因此,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应注意两种语言的差异,尽量忠实地传递出源语言的信息,达到语言层面的适应性选择的再现,从而实现公示语翻译的对外诱导和宣传的目的。然而,目前,贵州省旅游景点公示语的翻译状况却存在很多问题,语言层面的问题特别明显。具体表现为拼写错误、语法错误等等。如在某湿地公园中“来也匆匆,去也匆匆”,被译成“Easy come east go”,很明显,第二个单词的最后一个字母错写成了“t”,导致整个单词的意思完全变了,整个翻译也顿时让人觉得莫名其妙,“east”应为“easy”。“池塘水深,请勿玩水”,被译成“Do nit playing the water”,显然,第二个单词“o”被错写成“i”,第四个单词“in”被写成“ing”,整句话原本应写为“Do not play in the water”。再如,在某景区的一块写着“万宝岩”的匾牌上的翻译是“Wanbuo Rock”,很明显,其中的第一个单词里的“u”应为“a”,即“buo”应为“bao”。在某国家四A级景区里“陶艺文化创意一条街”被译为“Cteomics Cultuol Creative Street”,第一个单词和第二个单词均出现拼写错误,其正确的拼写应是“Ceramics”和“Culture”。语法错误也是频频出现。如在某会址景点中,把“请勿在树下逗留”译成“Don’t stay in the tree”,很明显介词“in”用错了,应为:“Don’t stay under the tree”,这是词性误用。某公园的“捡起片片纸,传递深深情”被译为“Pick up piece of papers. Pass deep love”。其中的“Papers”中的“s”是多余的,因为英语语法中paper是不可数名词,不能加“s”。这是名词单复数使用错误。这样的错误不是个别现象。由于语言使用的失误,会让人不由自主地想到使用该语言的人所具有的文化素养,这不但影响整个景区的对外宣传形象,更让景区所在的城市形象也大受影响。因此,关注源语言与目的语的特点、表达方式及相互之间的差异,使得译文最大限度的符合目的语的使用习惯和表达方式,这样才能最低限度地减少不同文化差异带来的不良影响。
(二)文化层面
“翻译是一种双语之间进行的跨文化交际活动”[6],它要达到的是抛开语言障碍,实现文化交流的目的。方梦之也赞同苏珊·巴思内特的文化学派所推崇的翻译的本质——文化翻译。他认为,翻译的实质是译者用目的语再现原文的一种文化活动,它的实质就是跨文化信息的传递。语言翻译不是最主要的,文化传播才是最终目的。尤金·奈达也赞成这样一种观点:真正成功的翻译,不是对不同语言的掌握,比掌握不同语言更为重要的是了解和熟悉不同文化,因为词语的意义只有在相应的文化背景中才能体现其真正的含义。目前,贵州省旅游景点公示语的翻译还没能完全体现出当地及我国独有的历史、宗教、民俗文化等等,因此,译者在翻译公示语时,在准确地传递语言层面信息的基础上,更应把它所蕴含的文化内涵传递出去。如在某著名景区内,“红云金顶”被译为“Red Cloud Golden Summit”。从译文可以看出,译者只是逐字地把这个地点翻译出来,翻译也没有语法错误,可如果是外国人看到这个译文可能就会有疑问:“为什么不是白云、黄云、蓝云、黑云金顶,而是红云金顶呢?”这显然就存在文化差异和文化缺失。如果译者在翻译中把“红”的意思再做一个简要的解释,“红”——这里不仅仅是代表颜色,更多的是代表幸运、繁荣的意思。“中国红”的文化特色就彰显出来了,也就达到了向外国游客宣扬中国文化的目的。
(三)交际层面
翻译是一种交际活动,它是在不同文化背景下,语言间的相互转换,“译者应在翻译过程中关注双语交际意图的适应性选择转换”[7]。公示语的翻译不仅要关注语言信息的准确传递、文化内涵的对外宣传,还得关注目的语读者的个体反应。目的语读者如果看了译文没有任何反应的话,就说明译文没能达到跨文化交际的目的,没能进行有效的交际层面的适应性转换,这样的译文也不能算是成功的译文。如“无障碍厕所”本意是为专供残疾人使用的厕所,但如果是被译为“Accessible Toilet”,这个译文就没有很好地表达出源语言的信息内容,没能实现信息间的有效交流,也没能达到跨文化交际的目的,跨文化交际意图也就无法实现。因此,翻译时,译者应多关注源语言和目的语不同的表达习惯,不同的文化内涵,还应多关注源语言的内在和深层含义,目的语读者的接受度,以及两者之间是否能进行准确有效的交流。
三、旅游景点公示语翻译建议
由于源语言和目的语各自的特点,对于语言层面的公示语翻译,如要让译文符合目的语的使用习惯和规范,可把音译和直译,音译和意译结合起来翻译。由于文化差异和文化缺省的问题,对于文化层面的公示语翻译则可以用英译加注释的方法;由于源语言和目的语的内在含义不同、文化底蕴的差异,对于交际层面的公示语翻译则可用直译和意译相结合。此外,增译法,删减法,类比法等等也可酌情使用。当然,不管在做哪种层面的翻译,翻译时都应灵活处理,不一定只选择一种或两种方法,而可以相互结合以达到最佳的译文效果。
就管理而言,应着力改善公示语翻译的大环境,政府强有力的行政措施是做好公示语翻译工作的有力保证。政府可建立一个对外翻译的长效机制,统一和规范公示语翻译标准,成立专门机构负责最终审查,确保公示语翻译质量;提高译者专业水平,要求译者提高自身的责任心、双语功底和综合素质,避免出现拼写类的低级错误,特别要加强译者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要求译者多掌握目的语国家的社会历史、价值观念、文化背景、思维方式等方面的知识,避免出现因文化差异而引起翻译上失误和理解上的偏颇;建立公示语翻译语料库,对本省的公示语及译本进行收集、归类和整理,并对其中存在争议的问题进行讨论认证,经相关专家组审核后,形成语料库以备相关人员查询或使用。
“旅游景点公示语的翻译是外国游客接触我省的首要而直接的渠道之一”[8],是进行国际文化交流的重要手段和工具,其翻译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我省在国际旅游市场上的形象,直接影响到我省旅游业的健康发展和中国文化的传播。贵州省是一个山清水秀、风景如画的省份,随着贵州对外开放力度的加大,来贵州旅游的外国游客也越来越多。大力发掘我省旅游文化的内涵,在公示语的翻译过程中注重不同民族之间文化因素的传播与再现,突出旅游产业链中跨文化交际功能,是有效吸引外国游客的办法,也是将旅游资源转化成旅游资本的方式。因此,做好旅游景点的公示语翻译,使其成为我省对外经济和文化交流服务的“名片”和“窗口”,就显得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 刘安洪.跨文化交际视角下的旅游文本翻译策略研究[J].中华文化论,2013,(10).
[2] 杜小梅,焦艳存.旅游景区出版物译文规范性调查研究[J].观点,2013,(2).
[3] 张慧.旅游景点名称翻译的模糊对等原则研析[J].商业时代, 2010,(26).
[4] 白虹.生态翻译翻译学视角下旅游档案文本翻译研究[J].兰台世界,2014,(9).
[5] 赵铮,任蓓蓓.陕西省公示语研究——以西安市公示语翻译为例[J].吉林市教育学院学报,2013,(4).
[6] 王芹,左伟.西昌市景区公示语英译问题分析[J].社会科学家,2012,(12).
[7] 胡庚申.生态翻译学的研究特点与理论特点[J].中国翻译,2011,(2).
[8] 韩国军.河南省汉英公示语语用失误及翻译策略[J].铜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4).
(责任编辑 白俊骞)(责任校对 张凤祥)(英文编辑 田兴斌)
Research on the Translation of Public Signs in Tourist Attraction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Taking Tourist Attractions in Guizhou Province as an Example
HU Hui
( Faculty of Foreign Studies, Tongren University, Tongren, Guizhou 554300, China )
Abstract:This study discusses the relation between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and translation of public signs in tourist attractions. Through analyzing problems in translation of public signs in tourist attractions of Guizhou province from aspects of linguistic, culture as well as communication, this study puts forward relevant suggestions for the reference of standardized translation of public signs in tourist attractions in Guizhou province in the future.
Key words: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tourist attractions, translation of public signs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639 (2016) 03-0163-04
收稿日期:2015-03-15
基金项目:本文系贵州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项目“旅游景点翻译现状调查及规范性对策研究——以贵州省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为例”(14ZC078)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胡 慧(1975-),女,汉族,副教授,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